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

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
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多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开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以某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为触媒,产生联想、想象,寄托怀抱,抒发感慨。而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回味再三。

譬如:杜甫《咏怀古迹》、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二、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三、文本解读

1、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4、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前三句)和今日的凄凉(末句),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

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四、拓展迁移:与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荒凉、残破之景象,引出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的感伤心境;而“杨柳新”,即柳色青青,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盛衰之感。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菱歌,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时代变迁、月却不改);它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越中览古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提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组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张建勋 【文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内容,找出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用到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借助酒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的情感,体验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文章内容,体验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不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五粮液》广告视频,以其酒香酒美引出课题。 五粮美酒夜光杯,诗仙长醉却不归。 他日豪气凌云志,愤愤寂寞壮壮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将进酒》,体验诗仙李白的酒仙风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并请同学找出不懂得字词句,疏通文意。 2、李白是诗歌豪放大气,请一位男生齐读诗歌,尽量读出豪放大气。 3、请全体男生齐读诗歌,读出豪放大气之感。 4、默读全诗,理清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文本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悲、欢、乐、寂寞、销愁。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 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 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 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 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 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 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

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 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 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 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 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 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 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 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李白-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李白- 教案 篇一:李白《送友人》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越中览古 Microsoft Word 文档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文本解读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讲解】越王勾践: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勾践是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赏析】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 能够逐句串讲一下吗? 【明确】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

将进酒教案

15《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人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

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四.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秀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李白的诗歌《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题目?你们想到了哪个成语?居安思危 2、了解作者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称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王道”,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富贵不能淫》。 3、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 二、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

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 1 -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3.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4.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板书(一):咏雪(景) 送别(情)

李白 将进酒 教案

李白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送友人》李白 教案 教学设计

《送友人》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闻言词汇; 3、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5、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高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朗读诗歌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词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翻译诗歌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分析诗歌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李白《将进酒》教案设计

《将进酒》教案 授课人:杨利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全诗感情变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自信、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全诗感情变化;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安《新鸳鸯蝴蝶梦》,里面有没有你熟悉的歌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千百年来李白对“愁”字做了深刻的总结,酒喝得越多愁就越浓,那么李白究竟有哪些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将进酒》。 (板书课题并投影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解题:将,(qiāng)请。 2、投影学习目标:领会朗诵技巧;体会感情变化 3、自读课文,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有问题的可以和老师一起交流) 4、找学生试着诵读,观看名家诵读视频。找同学谈谈,诵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情感) 三、探究诗人情感变化和诵读技巧 (诵读原则:轻重、缓急、高低)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这几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 【解析】“悲”,“青春易逝,人生短暂” 【诵读提示】这两句诗朗读时要注意先“高亢”后“悲伤”的情感把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尤其“悲”字,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诵读提示】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必”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这句上,“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读得豪气十足,“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

将进酒李白教案

将进酒李白教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 ,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 1、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通过诵读,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 解题: “将进酒 ”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 qiāng, “ 请 ”“ 愿 ”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 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 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 背景资料: 李白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年), 距诗人被唐玄 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 他跟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 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值“报用世之才 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 发。
1/7

3、 相关知识: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 、 古风, 是指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和唐代以后文人的仿古诗 作。它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讲对仗、用韵自然灵活、一切 以表情达意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 》 《楚辞》 , 两汉的乐府, 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 等;按每句字数,一般分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因其 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所以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唐人以乐府写古诗的,当推李白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歌语言 的最大特色 就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把自己的浪漫气势带进乐府, 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生命, 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把 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诗情方式。 4、 读懂诗意: (1) 给加点字注音; 将( )进酒 呼儿将( )出换美酒 欢谑( ) 钟鼓馔( )玉 千金裘( ) 烹( )羊宰牛且为乐 (2) 解释下列各句的加点词 将进酒 烹羊宰牛且为乐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径须沽取对君酌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与儿同销万古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 5、 诵读诗歌,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懂诗意: 三、合作探究: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本单元要求掌握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就是要求我们在学习时通过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 这首诗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 诵读诗歌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理清感情变化的层次) (此题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诵读来完成) 2、 李白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了 “豪放飘 逸”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2/7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2、通过涵咏、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3、通过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表达的一般方法。 4、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2、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说。 3、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学法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学会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借景抒情的诗歌要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借事抒情诗歌根据事的内容理解主旨。 ●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拓展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选修课教法不同于必修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零散不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

送友人,李白,教案

篇一:李白《送友人》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

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送友人》教学设计 (2)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预设:《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新课教学 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出示PPT)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李白诗歌特点(出示PPT)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3、写作背景介绍(出示PPT)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二、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诗歌 2、播放朗读音频,示范朗读 3、师生互动朗读并适时点评 三、描绘画意

《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如此一个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来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將进酒》。 二、释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三、背景简介 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a)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揣摩: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