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鞍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鞍区

长期以来,有关鞍区手术入路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如何将鞍区手术入路分类?

其一,方向维度。

众所周知,海绵窦手术入路,有上方入路、下方入路、内侧入路等。笔者借鉴海绵窦入路分类理念,鞍区手术入路分类,从方向维度,可分为:

1. 上方入路,包括经胼胝体入路(Transcallosal)、经脑室入路(Transventricular)等;

2. 前方入路,包括额下入路、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双额开颅纵裂入路(Bifrontal interhemispheric)等;

3. 前外侧入路,包括额外侧入路(眶上外侧入路)、翼点入路等;

4. 侧方、侧后方入路,包括颞下入路、经颞入路(Temporal)等;

5. 下方入路,包括各种经蝶入路及其改良等。

其二,从Yasargil教授之natural pathways of the cisternal systems维度。

1. 经侧裂入路或使用侧裂开放技术,如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使用Sylvian之自然通道。

2. 经纵裂入路,如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终板池入路等,使用interhemispheric之自然通道。

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术中切开胼胝体以达显露的做法,不属于使用natural pathways 。

知名颅底外科专家吴斌教授,在手术入路选择时,常提及“原教旨主义”。

笔者的理解是:切除颅咽管瘤,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不是“原教旨主义;使用额底纵裂入路,则是“原教旨主义”。切除第三

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不是“原教旨主义;使用Poppen入路,则是“原教旨主义”。

手术入路的“原教旨主义”,其特征之一是:Yasargil教授之利用natural pathways of the cisternal systems的理念。

其三,从中线病变维度,选择手术入路。

鞍区病变,绝大多数系中线病变。

即使病变生长向上下、前后及两侧延伸,但其病变之根、组织学起源在中线部位的本质,巍然不动。因此,亦可将鞍区手术入路划分为:

1. 中线入路,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经蝶入路等;

2. 非中线入路(侧方入路),包括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经脑室入路等。

2017年11月,Samii教授,应凌锋教授之邀,再次来到北京。Samii教授,在讲授颅咽管瘤手术入路时,谈及两点基本思想:(1)从midline tumor 着眼;

(2)从safe and simple着手。

就颅咽管瘤而言,Samii教授,主张采用额底纵裂入路、额外侧入路。

笔者认为,Samii教授的以上两点基本思想,可以扩展到整个鞍区手术入路的选择。

其四,从中央颅底病变维度。

鞍区病变,无疑也是中央颅底区病变。因此,鞍区手术入路可划分为:

1. 鞍区颅底入路,包括额底-纵裂入路、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颞下入路、经蝶入路等;

2. 鞍区非颅底入路,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经脑室入路等。

鞍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下丘脑功能保护。

想想颅咽管瘤的切除,是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有利于下丘脑保护,还是各颅底入路有利于下丘脑的保护?是选用上方入路有利于下丘脑

保护,还是颅底入路有利于下丘脑保护?

颅咽管瘤术后,是否出现尿崩、水电紊乱、肥胖等并发症,以及各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这些均与我们的手术入路选择息息相关。当手术入路选择存在问题时,无论多么精巧的双手,都将黯然无光。

笔者为什么依照不同的标准对鞍区手术入路进行划分?

此处不想多议。仅以近些年来颅咽管瘤手术入路来看,推崇使用额底-纵裂入路、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这体现着鞍区手术入路选择上的考量:

(1)利用自然通道,“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回归;

(2)鞍区病变是中线病变,需选用中线入路的基本思想;

(3)鞍区手术属于中央颅底区手术的基本思想。

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 一、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 1.路径最短,创伤最小; 2.避开重要功能区; 3.美观; 4.手术医师的个人经验。 二、手术入路各论 Ⅰ、冠切开颅额下入路: 1.暴露范围外侧到外侧裂,内侧到对侧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同侧的眶顶、嗅沟、 蝶骨平台、鞍结节以及视交叉池和终板池显露良好。 2.适应症:A:前颅窝病变(前颅窝底和嗅沟脑膜瘤);B:鞍区病变(垂体瘤、 鞍结节脑膜瘤、鞍内颅咽管瘤);C:前循环动脉瘤;D:前颅窝底脑脊液漏的修补;E:视神经管减压:F:额叶胶质瘤。 3.手术切口起自一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到对侧耳屏前方的发际前缘,两侧对 称,呈蝴蝶状。 Ⅱ、翼点入路: 1.主要是鞍旁和鞍上的病变或鞍上向外侧生长到前、中颅窝以及生长的鞍上病 变更适应于翼点入路。如:A:视交叉池及鞍上池的肿瘤,视神经及视交叉的肿瘤;B: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处及其上部分支动脉瘤; C:眼眶上部、后部和外侧部肿瘤;D:蝶骨嵴及前床突周围的脑膜瘤;E:额颞叶脑内病变;F:上斜坡的肿瘤和桥中脑腹侧的暴露。 2.切口:始于颧弓上缘,耳屏前0.5-1cm处,止点是向后横过颞区,弯曲向上, 经顶结节前或后方,弯向前达额部发际与中线交点处。 3.鞍区四个解剖间隙:第Ⅰ间隙即两侧视神经和鞍结节构成视交叉前间隙;第 Ⅱ间隙即视神经与颈内动脉构成视神经外侧间隙;第Ⅲ间隙为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之间的间隙;第Ⅳ间隙位于终板池内。 Ⅲ、颞枕入路: 1.适应症:A:颞叶脑内病变;B:中桥脑腹侧病变;C:横跨岩尖中后颅窝颅 底的病变,岩斜区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中上斜坡脊索瘤、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等;D:海绵窦后外侧病变;E:癫痫颞叶及海马的切除。 2.手术切口:颞枕马蹄形切口,围绕耳廓上方,切口前端起自颧弓中点,后缘 终点达横窦中外1/3交界处。 Ⅳ、乙状窦后入路(CPA开颅): 1.桥小脑角区:上达小脑幕,下与小脑延髓池相连,内侧界是脑桥前外侧面, 外侧界是岩锥后面,后界是小脑半球。 2.适应症:CPA区的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 3.手术切口:常用枕下直切口或“S”形切口,乳突后缘内侧 1.5~2.0cm,切 口上端起自横窦上1-1.5cm,向下止于发际,长约5-9cm,切口下端略偏向内侧。 Ⅴ、远外侧入路: 1.适应症:A:肿瘤性病变:位于颈1~2脊髓腹侧、枕骨大孔前方、下斜坡者。硬膜内病变如脑脊膜瘤、神经鞘瘤、胆脂瘤等;硬膜外者如脊索瘤、软骨肉瘤、骨软骨瘤、颈静脉球瘤等;B:血管性病变:延髓、高位颈髓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鞍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鞍区 长期以来,有关鞍区手术入路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如何将鞍区手术入路分类? 其一,方向维度。 众所周知,海绵窦手术入路,有上方入路、下方入路、内侧入路等。笔者借鉴海绵窦入路分类理念,鞍区手术入路分类,从方向维度,可分为: 1. 上方入路,包括经胼胝体入路(Transcallosal)、经脑室入路(Transventricular)等; 2. 前方入路,包括额下入路、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双额开颅纵裂入路(Bifrontal interhemispheric)等; 3. 前外侧入路,包括额外侧入路(眶上外侧入路)、翼点入路等; 4. 侧方、侧后方入路,包括颞下入路、经颞入路(Temporal)等; 5. 下方入路,包括各种经蝶入路及其改良等。 其二,从Yasargil教授之natural pathways of the cisternal systems维度。 1. 经侧裂入路或使用侧裂开放技术,如翼点入路、额外侧入路,使用Sylvian之自然通道。 2. 经纵裂入路,如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终板池入路等,使用interhemispheric之自然通道。 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术中切开胼胝体以达显露的做法,不属于使用natural pathways 。 知名颅底外科专家吴斌教授,在手术入路选择时,常提及“原教旨主义”。 笔者的理解是:切除颅咽管瘤,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不是“原教旨主义;使用额底纵裂入路,则是“原教旨主义”。切除第三

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不是“原教旨主义;使用Poppen入路,则是“原教旨主义”。 手术入路的“原教旨主义”,其特征之一是:Yasargil教授之利用natural pathways of the cisternal systems的理念。 其三,从中线病变维度,选择手术入路。 鞍区病变,绝大多数系中线病变。 即使病变生长向上下、前后及两侧延伸,但其病变之根、组织学起源在中线部位的本质,巍然不动。因此,亦可将鞍区手术入路划分为: 1. 中线入路,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前纵裂入路、额底-纵裂入路、经蝶入路等; 2. 非中线入路(侧方入路),包括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经脑室入路等。 2017年11月,Samii教授,应凌锋教授之邀,再次来到北京。Samii教授,在讲授颅咽管瘤手术入路时,谈及两点基本思想:(1)从midline tumor 着眼; (2)从safe and simple着手。 就颅咽管瘤而言,Samii教授,主张采用额底纵裂入路、额外侧入路。 笔者认为,Samii教授的以上两点基本思想,可以扩展到整个鞍区手术入路的选择。 其四,从中央颅底病变维度。 鞍区病变,无疑也是中央颅底区病变。因此,鞍区手术入路可划分为: 1. 鞍区颅底入路,包括额底-纵裂入路、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翼点入路、颞下入路、经蝶入路等; 2. 鞍区非颅底入路,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经脑室入路等。 鞍区手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下丘脑功能保护。 想想颅咽管瘤的切除,是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有利于下丘脑保护,还是各颅底入路有利于下丘脑的保护?是选用上方入路有利于下丘脑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复杂鞍区肿瘤的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鞍区肿瘤简介:常见的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以及鞍结节脑膜瘤。鞍区肿瘤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颈内动脉、视神经、垂体和垂体柄、大脑前动脉及下丘脑,因此一直以来鞍区肿瘤属于脑外科复杂和高风险手术。经鼻入路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进入鞍区的进路,可以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直达病灶的位置。在其中鞍内垂体瘤是最早广泛开始可以经鼻显微手术的疾病,因为鞍内垂体瘤位于中线,鞍隔的完整也避免了高流量脑脊液漏的发生,目前绝大多数垂体瘤可以经鼻手术来完成。但是对于一部分突破鞍隔往鞍上生长的垂体瘤仍然不适合经鼻显微手术。高清内镜的出现为鞍区复杂肿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得益于内镜的宽广视野、随着颅底内镜手术技术和理念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复杂鞍区肿瘤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来完成,在本文中介绍我们CMU-EEA团队最近完成的三例相对复杂的鞍区肿瘤内镜经鼻手术。 典型病例分享一: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的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治疗(见下图): 部分垂体瘤可以突破鞍隔生长,形成鞍内鞍上沟通性垂体瘤,对于此类垂体瘤,既往可能需要开颅+经鼻显微手术分期分次手术来解决,随着高清内镜的引入,目前此类肿瘤也可以通过内镜经鼻一期手术来完成。 该患者为复杂的不规则垂体瘤,鞍内鞍上生长,右侧侵袭海绵窦形成Knosp3A和Knosp3B侵袭,在手术中出乎预料的是,鞍内及大部分鞍上肿瘤质地硬韧,经过耐心分离,切除鞍内、鞍上及Knosp3B 海绵窦侵袭的肿瘤,Knosp3A侵袭部分残留。术后视力障碍明显恢复。前颅底延伸的垂体瘤可能包绕压迫大脑前动脉复合体,但是往往跟鞍结节脑膜瘤不同的是,这些大脑前动脉分支很少参与垂体瘤的直接供血,术中只要细心分离、小心操作手术安全还是相对可靠的。部分垂体瘤可能质地韧,造成内镜手术的困难,对于质韧的鞍内鞍上沟通性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鞍结节脑膜瘤,第1-3间隙手术方法 一、背景 鞍上区属于中颅底的一部分,其主要鞍结节、蝶骨平台、鞍膈、前床突等,周围由视交叉、双侧颈内动脉、垂体柄、海绵窦等包绕,是颅底较为复杂的区域。鞍结节脑膜瘤,是该区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脑膜瘤的5%~10%,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侵犯视神经或视交叉引起的视力视野障碍,一般先表现为单侧视力受损,其后双侧视力视野下降。单侧视力下降占50%,双眼视力下降占55%,眼底检查可见原发视乳头萎缩。头痛时是本病的另一常见症状,少数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如嗜睡、记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压迫额叶底面有关。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垂体瘤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闭经等,可能与肿瘤压迫垂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影像表现,头颅MRI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肿瘤边界,和垂体分界清楚,垂体柄位置正常。矢状位可见明显的脑膜尾征、强化均匀、密度较骨质低,少数病理可见骨质破坏。头颅CT可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骨板弥漫性增生。根据影像学表现上肿瘤和鞍结节的位置可将鞍结节脑膜瘤分为三种类型:单纯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和鞍隔结合型脑膜瘤、单纯鞍隔脑膜瘤,不同的脑膜瘤分型可指导不同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和普通的脑膜瘤大致相同,主要有:内皮型(40.0%),合体细胞型(20.0%),纤维型(5.7%),砂粒体型(5.7%),血管瘤型(5.7%),混合型(22.8%)。其治疗方式和其他脑膜瘤一样,尽可能的手术全切。如未能全切,次选治疗可放疗或者再次手术。 二、手术入路 主要有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

(pterional or extended pterional approach)、经眼睑入路(trans-eyelid approach)、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纵裂入路(anterior interhemispherlc approach)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surgery,EES)。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争议较多,但无论何种入路详细的术前评估是必要的。肿瘤的大小、位置、形状、与周围颈内动脉及视交叉的关系;垂体MRI肿瘤的分型;是否伴有骨质破坏、是否有脑内侵犯、术前是否已经手术治疗或者放疗等。 1.翼点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最早可追溯到19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已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该入路暴露空间较大,开颅范围广,是颅底手术的经典入路。对于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 cm)、偏侧生长、包绕颈内动脉、一侧视神经受压较严重的病例可选择该入路。其优点主要是:①手术路径较短;②颅底骨质的磨除及充分释放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一旦出现血管损伤可及时处理;③对于较大的肿瘤(直径大于5 cm),合并有垂体柄及下丘脑的损坏者可扩大切除范围;④不会出现脑脊液漏。 其缺点也较为明显:①创伤较大,手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较多; ②对于视神经下的肿瘤及包绕双侧颈内动脉肿瘤暴露不够充分,尤其有视神经侵犯的时;③术中可能损伤下丘脑导致尿崩,术后感染的风险较其他入路高。该入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经典入路,术后全切率为所有入路最高创伤大,对于偏侧生长的巨大脑膜瘤较其他入路优势明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难以避免。 2.眶上锁孔入路:是经眉弓进入前中颅底,可见额叶底部的神经和血管,该区包含多个自然间隙:①第一间隙:即视交叉前间隙,由两侧的视神经和蝶骨平台后缘组成,间隙深面可到达鞍膈、垂体柄、垂体。鞍膈之上可看到对侧的颈内动脉的内侧面和其上发出的垂体上

鞍区垂体瘤手术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几种手术入路的介绍(一) 翼点入路 ⒈适用范围: ⑴同侧和对侧的前颅窝; ⑵同侧的眶区; ⑶鞍区、鞍旁、海绵窦、斜坡和斜坡后区; ⑷同侧的中颅窝和颞区的内底; ⑸整个Willis环,包括同侧的MCA区、ICA、PcoA、AcoA、AchoA、A1、A2近端、基底远端、P1、SCA、P2近端和对侧ICA、A1、ICA分叉处、M1近端,鞘内的眼动脉部分。 ⒉体位: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30度颈部伸向下,使颧弓位于最高点。 ⒊皮肤切口: 由于颞肌和筋膜的关系,翼点处的软组织解剖比其他颅盖处复杂。帽状腱膜覆盖整个区域,并有颞浅动脉位于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帽状腱膜首先从蔬松结缔组织、深部骨膜及颞肌浅筋膜之间到眶缘4公分以内分开,直到其余结缔组织附着处组成覆盖于颞肌前四分之一的一个平面。在帽状腱膜深层是覆盖骨膜和和颞肌浅筋膜的一层松散结缔组织,在骨膜表面较厚约1毫米,在颞肌浅筋膜表面只有0.5毫米。皮肤和帽状腱膜组成外层皮瓣,骨膜和颞肌浅筋膜、颞肌作为内层皮瓣,此层在关闭硬脑膜时可作为移植来源。 ⒋肌肉剥离: 现已公认游离骨瓣是最好的,据此对颞肌的牵拉法一直在研究,理想的是将颞肌牵开开颅部位而不损伤面神经的颞枝(支配额肌),从帽状腱膜下分离并间隔反折颞肌和筋膜有30%机会损伤面神经颞枝。 颞肌浅筋膜的前四分之一分开形成两个重叠的筋膜层,较浅层(上层)只含脂肪、面神经颞枝和大的颞部静脉,深层(下层)覆盖颞肌含有颞深动脉和静脉,颞浅筋膜的深、浅层在颞线的前部以弓形相连,在颞肌浅筋膜下有一较细层覆盖整个颞肌,不论在哪儿切开都能维持颞肌的形状,颞肌深筋膜位于颞肌下且薄,将颞肌与下面的颅骨分开。 在上述解剖学发现,目前颞肌的牵开是通过颞浅筋膜的筋膜间途径进行,分开颞浅筋膜两层的平面可以通过有少量脂肪暴露来鉴别,上层的切开在其弓形处,从其与颞下线相连接处到其与颧弓相连处并与下层分开,沿皮肤和结缔组织间隙反折,这可以保护在浅层的面神经的额枝。分离至颞浅筋膜在颧弓和额骨颧突外侧面的附着点。分离结束后,可以看到镰刀形的颞肌前四分之一被筋膜的下层和不同数量的脂肪所覆盖。 颞肌筋膜的下层在颧弓和额骨颧突的内侧面其附着点处切开,邻近的骨膜和颞肌深筋膜也在接近额骨颧突的内侧面处开始切开,在沿半圆形的颞上线切开,在越过冠状缝几公分接近皮瓣边缘处为止。额骨骨膜切开,形成三角形瓣翻向眶部,骨膜-颞肌瓣向颞窝方向翻开。颞肌及其附着的筋膜剥离先从颞线,再向下从大部分的颞窝,在接近中颅窝底的平行于颧弓水平终止,颞肌及其筋膜沿其肌腱附着点向后下方向翻开,去除大部分的颞窝暴露翼点和大部分的颞鳞、蝶骨嵴和颧骨,加上伸进此窝的部分额骨和顶骨。 ⒌开颅:共四个孔,形成菱形游离骨瓣。第一孔:直接在颞线内面额颧缝上方。第二孔(额孔):眶缘上2公分,额窦外。第三孔(顶孔):冠状缝后正颞线上。第四孔(颞孔):颞骨鳞部,蝶鳞缝后。骨瓣位置好时,在其内面应看到最外侧部分蝶骨嵴,分离蝶骨嵴与硬脑膜粘连,将蝶骨嵴咬至平颅底水平。 ⒍硬膜剪开:半圆形围绕侧裂静脉剪开,并弓向蝶骨嵴和眶部,硬膜剪开的颞端用缝线悬吊保护,防止骨缘下中颅窝硬脑膜剥离,硬膜瓣向蝶骨嵴和眶部悬吊,此时,应能从颅底沿蝶骨嵴平视脑底部结构。当脑组织松弛以后,可以牵拉额叶以便进入颈动脉池、视交叉池和终

病例讨论浙二神外周刊(第40期)--鞍内蛛网膜囊肿一例

病例讨论浙二神外周刊(第40期)--鞍内蛛网膜囊肿一例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 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病史简介 患者:男,52岁,因“视物模糊一年余,头晕头痛半月”于2016年02月15入院。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无头痛头晕、发热畏寒及乏力等,未就诊。半月前感冒后感头晕头痛,自服“感冒药”不见好转,逐至当地医院就诊,查MRI示“垂体肿物”(具体报告未见),为求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 诊疗经过 入院后查视力视野,提示左眼视力0.6,右眼视力0.3,左眼内下象限偏盲,右眼外上象限偏盲(见图1)。垂体相关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 视野检查示视野受损,以右眼外上象限为著。 垂体MRI增强检查示:鞍内及鞍上见葫芦形囊性异常信号影,大小约26mmx21mmx32mm (左右x前后x上下),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囊液均匀,增强扫描囊内未见强化,顶后壁明显强化,受压变薄垂体考虑;上方视交叉受压上移,两侧颈内动脉受压外移。影像诊断考虑Rathke囊肿(见图2a-d)。为进一步鉴别诊断行DWI检查示:弥散无受限(见图2e)。颅脑CT检查示:密度基本同脑脊液(见图2f)。临床诊断考虑:鞍内蛛网膜囊肿。 图2. 术前MRIT1(a)、T2(b)像提示鞍区囊性病变,囊内容物呈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c、d)示后上囊壁增强明显,内容物无

增强;弥散成像(e)示内容物弥散不受限;CT(f)提示病变低密度。 经科室术前讨论,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于2016年2月23日行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囊肿造瘘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中打开鞍底硬膜,见清亮脑脊液流出,鞍膈塌陷,证实为鞍内蛛网膜囊肿;抬起鞍膈后探查脑脊液漏口,可见少量脑脊液自漏口处流出,考虑为沟通性蛛网膜囊肿;遂取大腿脂肪、筋膜,以脂肪、筋膜、生物胶封堵瘘口,囊肿腔内填塞少量脂肪、明胶海绵,并以人工脑膜重建鞍底,蝶窦内填塞明胶海绵支撑鞍底(见图3)。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叶新运赖文焘宋海民吴至武冯开明蒋秋华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討鞍区肿瘤患者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应用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76例,分析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及预后情况,综合评价该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76例患者中70例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全切率92.11%。随访3个月~1年,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部分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复发,其他患者均未复发。术后,5例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4例有嗅觉减退表现,4例有鼻塞表现,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均予以对症处理,未对手术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3.26±58.6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1.02)d,平均住院费用 (4.85±0.48)万元,末次随访KPS平均评分为(85.63±9.06)分。结论:以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整体预后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神经导航神经内镜鞍区肿瘤扩大经鼻蝶入路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YE Xinyun, LAI Wentao, SONG Haimin,WU Zhiwu, FENG Kaiming, JIANG Qiu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04): -15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llar region tumors by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Method: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sellar tumors treated by neuronavigation and neuroendoscop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urgical results, complications, operation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therapy was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Result: Among 76 patients, 70 cases had total resection of tumors, 5 cases had subtotal resection and 1 case had partial resection.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92.11%. All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3 months to 1 year of follow-up.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ne patient with partial resection relapsed 9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none of the other patients relapsed. After operation,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occurred in 5 cases, pseudoaneurysm in cavernous sinus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1 case,hypoolusia in 4 cases, nasal obstruction in 4 cases, transient polyuria in 3 cases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 in 2 cases, all of which were treated symptomatically without serious adverse effect on the surgical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193.26±58.62) mi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10.35±1.02) 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4.85±0.48) million yuan, and the average KPS 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 was (85.63±9.06)score. Conclusion: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neuroendoscopy enlarg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ellar region tumors has high total resection rate, fewer complications,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low treatment cost, good overall prognosis and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Neuronavigation Neuroendoscopy Sellar tumors 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irst-author’s address: G 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04.037 近年來,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医疗设备不断更新,经鼻蝶入路的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特别在神经内镜日益小型化、成像清晰度日益提升、多角度成像技术发展的影响下,脑外科手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更实现了实时颈动脉定位,保证了病灶定位的准确性。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技术为扩大经蝶窦入路进行鞍区肿瘤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LT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序号手术名称级别备注 1 胼胝体切开术四级 四级 2 幕上深部病变切除术(备 注:松果体区(含三脑室后 部)肿瘤) 四级 3 脑干肿瘤切除术(含枕骨大 孔区肿瘤切除术) 4 脑膜动脉栓塞术四级 5 脉络丛血管瘤切除术四级 6 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四级 7 脊髓肿瘤切除术四级 8 椎管内脑膜瘤切除术四级 9 马尾神经肿瘤切除术四级 10 胸椎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 11 腰椎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 12 神经瘤切除术四级 13 颅神经瘤切除术四级 14 臂丛神经吻合术四级 15 经口蝶脊索瘤切除术四级 四级 16 复杂性颅底肿瘤切除术(4 级复杂,颅底再造按颅骨修 补处理或上颌颅底手术) 四级 (1)含经口腔入路颅底斜 坡肿瘤切除术(上颌入路颅 底海绵窦侵入肿瘤切除术) (2)海绵窦区肿瘤四级

17 复杂颅内动脉瘤夹闭切除 四级术 四级(1)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 切除术(动脉瘤直径大于 2.5cm,多夹除一个动脉瘤 加收) 四级(2)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切除术(动脉瘤与动静脉畸 形不在同一部位加收) 18 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四级 19 复杂性脑血管畸形切除术四级 四级20 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栓塞 后切除术 四级21 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成 形术) 22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及脊髓 四级髓内肿瘤切除术 四级(1)脊髓内病变切除术(肿 瘤长度超过5cm加收)

四级(2)髓外硬脊膜下病变切 除术(肿瘤长度超过5cm加 收)(备注:颈段) 四级23 椎管内脂肪瘤伴脊髓栓系 松解术 四级24 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栓系 松解术 25 小脑穿刺术三级 26 脑膜活检,经皮三级 27 脑膜活检三级 28 脑活检,颅骨钻孔三级 29 颅的活组织检查三级 30 颅切开术(开颅术)部位的再切开术(引流)三级 31 开颅探查术三级 32 开颅肌肉贴敷术三级 33 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三级 34 脑囊肿摘除术三级 35 脑叶切除术三级 36 脑皮质切除术三级 37 大脑半球切除术三级 38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三级 39 胼胝体切开术三级 三级40 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 术 41 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发现三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一级手术1、头皮肿物切除2、颅骨骨折整复术、颅骨肿瘤切除及颅骨缺损修补3、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脓肿清4、颞肌下减压术 二级手术1、脑清创术2、脑内血肿、脑脓肿清除术3、大脑半球浅表肿瘤切除术4、椎管内肿瘤切除术5、脑脊液鼻瘘和耳瘘修补术6、脑膜膨出、脊柱裂、脊膜膨出手术7、脑室-腹腔分流术8、全脑血管造影术9、颅后凹减压术10、重度颅脑损伤手术 三级手术1、垂体瘤切除术2、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3、幕上肿瘤切除:脑膜瘤,胶质瘤4、小脑肿瘤切除术5、鞍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6、颅外、颅内动脉血管吻合手术7、神经内镜手术8、侧脑室、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 四级手术1、颅内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术2、脑动静脉畸形(AVM)切除及栓塞术3、海绵窦动静脉瘘手术4、桥脑小脑角肿瘤手术5、岩斜坡肿瘤手术6、脑干肿瘤切除术7、高颈段脊髓内肿瘤切除术8、鞍结节脑膜瘤、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海绵窦肿瘤切除术9、第三脑室肿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镜下全切术10、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1、颅内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2、新开展手术 ㈠一级手术 1、颞肌下减压术 2、颅骨肿瘤手术 3、颅骨缺损修补 4、颈部动脉结扎术 ㈡二级手术 1、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术 2、颅脑外伤钻孔探查术 3、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5、硬脑膜下积液清除术 6、颅骨成形术(颅骨修补术) 7、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 8、高血压性皮层下血肿清除术 9、颅骨骨髓炎手术 10、硬脑膜外脓肿清除术 11、硬脑膜下脓肿引流术 12、脑脓肿穿刺吸引术 13、颅骨凸面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14、颅骨上皮样囊肿切除术 15、硬脊膜外肿瘤切除术 16、脊髓硬膜下髓外肿瘤切除术 17、椎板减压术(后入路) 18、硬脊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19、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 20、侧脑室—延髓池分流术 21、梗阻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22、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后窝减压术 23、脑膜膨出修补术 24、脊膜膨出修补术 25、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切除术 ㈢三级手术 1、脑内血肿清除术 2、颅后窝血肿清除术 3、脑挫伤液化组织清除术 4、脑脊液漏修补术 5、经翼点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6、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7、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8、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9、夭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 10、嗅沟脑膜瘤切除术 11、蝶骨脊中、外1/3脑膜瘤切除术 12、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 13、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 14、小脑蚓部肿瘤切除术 15、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6、高血压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 17、高血压性小脑内血肿清除术 18、大脑半球凸面AVM切除术 19、大网膜脑内移植术 20、脑脓肿切除术 21、颅底纤维结构不良症手术 22、头皮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23、颅骨骨膜窦切除术

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解剖研究

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解剖研究 邢立举;周配权;房振忠;李显伟;王迪;刘禹兵;黄鑫 【摘要】目的研究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及内镜手术操作范围.方法选取10例灌注尸头,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下显露鞍区及上斜坡区,确定解剖标志,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及斜坡凹陷是蝶窦后壁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显露范围广泛,从鞍区至枕骨大孔前缘、寰枢椎,外侧可达海绵窦及斜坡颈内动脉、枕髁和咽鼓管.结论熟悉掌握内镜下鞍区及上斜坡区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是进行中央颅底区手术的关键.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6(015)003 【总页数】4页(P250-253) 【关键词】内镜;经鼻蝶入路;鞍区;斜坡区 【作者】邢立举;周配权;房振忠;李显伟;王迪;刘禹兵;黄鑫 【作者单位】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93;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大庆1634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1;R779.12 中央颅底是颅内病变的多发部位且病变多以良性为主,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神经内镜近年来已应用于鞍区、上斜坡区病变的治疗[1,2],优势明显[3,4],并得 到广泛的认可。本研究进行了在内镜下对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解剖结构的研究,为临床应用内镜对该区域进行手术提供解剖基础。 一、标本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不详,标本无创伤、无手术痕迹,无畸形,颅内未见异常。 1.标本灌注:灌注前准备: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提前解剖预留,其内插入输液管,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约15 min后,以生理盐水持续灌注1~3 h,去除血管腔内残 余血块,头高位过夜。乳胶按配置:适量红颜料、乳化硅油加入蒸馏水20 ml,搅匀,加入氨水1 ml,按1 ∶5的比例将蒸馏水和60%乳胶搅匀,双层纱布过滤后立即倒入密闭容器备用。为防止乳胶遇酸凝结,影响灌注效果,所有灌注前使用的器材、容器均用碱性肥皂冲洗。 2.血管灌注:夹闭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经一侧颈内动脉作灌注,将插入的输液导管与三通管连接。用50 ml注射器接入三通管并注入配好的50%红色乳胶,压 力均匀、缓慢的灌注,遇明显阻力时,打开对侧颈内动脉,继续操作至出现乳胶溢出后将其夹闭并结扎,至灌注压达120~150 mmHg时关闭三通管,同样方法顺次灌注其他血管。灌注好的标本封存24 h后,用5%冰醋酸浸泡2 w后待用。二、操作器械、设备 常规颅脑手术器械包、颅脑外科显微器械、经鼻蝶入路手术器械包。解剖专用头架、电动吸引器、磨钻、游标卡尺、手术显微镜、硬质内镜。 三、观测项目与方法 应用解剖台及专业解剖头架,按标准经鼻蝶入路体位固定尸颅。应用手术显微镜

开颅鞍区占位切除术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 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 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全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 术前诊断:鞍区占位:颅咽管瘤? Pre-operative Diagnosis:sellar leision:craniopharyngioma? 术后诊断:鞍区占位:颅咽管瘤 Post-operative Diagnosis:sellar leision,:craniopharyngioma 手术名称:开颅鞍区占位切除术 Procedure Performed:Craniotomy and resection of sellar leision 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 以左侧翼点入路,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鞍上,终板及视交叉下方,为一囊实性肿瘤,约3cm*2cm*3cm大小,色灰红,肿瘤囊液为黄绿色,质中,界限较清,肿瘤后极与下丘脑粘连紧密,肿瘤下极明显侵犯垂体柄,垂体柄色灰黄明显增粗瘤变。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 1.全麻成功后,仰卧位,头偏向右侧,头架固定,常规消毒铺巾。 2.以左侧翼点入路,作右侧额颞部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肌肉及骨膜。气钻、铣刀游离骨瓣,未打开额窦,颅内压略高。 3.弧形剪开硬膜后采用显微镜镜下操作,广泛解剖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内动脉池,缓慢释放脑脊液,待脑实质塌陷,进一步牵开额、颞叶。探查肿瘤位于鞍上,终板及视交叉下方,为一

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鞍区显微解剖比较

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鞍区显微解剖比较 目的研究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应用解剖,为临床治疗鞍区病变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模拟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2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湿性头颅标本进行解剖,通过Ammirati、Bernardo创建的手术显露分级体系进行量化,比较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探讨二者的适应症及优缺点。结果额外侧入路手术显露分级评分60(69.8%)比翼点入路52(60.5%)高。结论与翼点入路相比较,额外侧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具有创伤少、显露好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额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鞍区位置深在, 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手术风险大, 术后并发症多, 是颅底肿瘤、血管瘤好发区域,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难点之一,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1]。目前最常用的鞍区入路有单侧额下入路、翼点入路、额部纵裂入路、额外侧入路等。近年来,额外侧入路因具有骨窗小、创伤少、显露好、开颅时间短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拟通过尸头解剖研究,测量手术相关数据,比较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角度,探索两种手术入路的适应症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和器械 1.1.1实验材料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2例,均为非颅脑外伤及颅脑疾病死亡者,经福尔马林固定,乳胶灌注,其中女性5例,男性7例,由承德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提供尸头。 1.1.2器械与测量工具常规颅脑手术器械包(曹工牌,中国山东淄博善航医学工程研究所制造)、电动开颅钻(PY-GZ)、电动吸引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数码相机(Canon EOS 50D)、两脚规、头架1 件、Leica手术显微镜等。 1.2方法 1.2.1额外侧入路[2]①体位:头部向对侧旋转20°~45°并且下垂15°,头轻度下垂;②解剖标志及皮肤切口(见图1):用龙胆紫标出重要解剖标志(颧弓、额骨颧突、额窦、颞上线及侧裂投影)。切口起自颧弓上缘,耳屏前至少5mm以避免损伤面神经额支。切口紧贴发际内缘弧向前方直到中线旁1cm (发际低者可以缩小切口至同侧眉弓中点垂直线交点);③软组织切开:牵开皮瓣,在两层颞浅筋膜间分离,避免损伤颞肌筋膜浅层内走行的面神经额支。从颞肌额部附着处切开,用骨膜剥离器从骨膜下适当游离约0.5cm,暴露额骨角突;④开颅及硬膜剪开:额骨颧突处钻孔后,铣刀沿颞前线稍外侧向上弧向中线约3cm后向下至眶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切除鞍区Rathke囊肿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切除鞍区Rathke囊肿 姜之全;张少军;张亚卓;宗绪毅;娄飞云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和 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2月1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鞍区Rathke囊肿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均采用神经内镜 下单鼻孔经蝶入路. 结果10例术中均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术后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均消失,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 6d.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切除鞍 区Rathke囊肿创伤小,术野清晰,能完全清除囊液,大部分切除囊壁,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理想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013)009 【总页数】3页(P835-837) 【关键词】神经内镜;Rathke囊肿;单鼻孔经蝶 【作者】姜之全;张少军;张亚卓;宗绪毅;娄飞云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 属医院神经外科,蚌埠233004;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0;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北京100050;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蚌埠233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鞍区Rathke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垂体Rathke囊残余组织的良性病变,可位于鞍内或鞍内向鞍上扩展,尸检发生率为 13% ~33%[1,2]。临床症状明显的Rathke囊肿大多需手术治疗,传统的显微镜经鼻蝶入路不能观察鞍底及鞍内全貌。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鞍区Rathke囊肿10例,效果较好,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26~63岁,平均41岁。头痛8例,头晕2例,头痛合并视力下降2例。病程1个月~2年,平均7.2月。均行头部MRI平 描及增强、三维CT+骨窗像。囊肿直径0.8 ~2.5 cm,平均 1.5 cm。位于鞍内8 例,向鞍上生长2例。1例较典型垂体两叶间见囊性占位(图1),7例呈囊性,3 例为混杂密度或信号。术前诊断Rathke囊肿7例,垂体腺瘤3例。 病例选择标准:术前对患者的头部MRI平描及增强、三维CT+骨窗像进行评估,占位呈非哑铃样生长、主体位于鞍内者采用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仪器设备德国STORZ公司神经内镜系统,包括摄像、光源和30°硬性内镜、冲洗泵。日本NSK公司Primado动力系统。德国Erbe公司双极电凝。 1.2.2 手术方法全麻下行右鼻孔完全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囊肿切除术。平卧, 头部后仰15°。选择右鼻孔,30°内镜下取中鼻甲和鼻中隔间入路,用0.01%肾上腺素盐水棉条扩张鼻腔,在上鼻甲根部(3例在最上鼻甲根部)蝶筛隐窝内找到蝶窦 开口。在蝶窦开口内上缘1~2 cm处鼻中隔上做一弧形黏膜瓣,用磨钻磨除蝶窦 前壁,进入蝶窦,磨除鞍底骨窗直径至1.5~2 cm(图2),穿刺排除鞍内动脉瘤后 切开鞍底硬膜。6例首先见到的是正常垂体组织,垂体组织切开后方见囊液流出,

打印-鞍区病变

名解 1.空蝶鞍综合征: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 )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分两类:发生在鞍内或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者为"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非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而无明显病因可寻者为"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2.Cushing 病:在 Cushing 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病因中,最多见者是由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临床类型,称为蜘$卜也8病(Cushing disease) °Cushing病约占 Cushing 综合征的70%,多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青少年亦可患病。垂体病变最多见者为ACTH微腺瘤(直径<10mm),约见于80%Cushing 病患者。 3.垂体卒中:垂体突发出血、缺血、梗塞、坏死,并引起突发性鞍旁压迫和颅内高压症或脑膜刺激为特征的急性综合征。常见临床症状为脑膜刺激征,视力急剧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等。应予大量激素替代疗法、止血剂等。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者要检验水盐代谢;遇严重颅压增高、视力减退、昏迷、病情进行性恶化者,应手术减压。 4.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The hypothalamic — pituitary — adrenal axis ,HPA or HTPA axis),也被叫做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LHPA轴),是一个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包括下丘脑(脑内的一个中空漏斗状区域),脑垂体(下丘脑下部的一个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

神经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序号手术名称级别备注 1 胼胝体切开术四级 四级 2 幕上深部病变切除术(备 注:松果体区(含三脑室后 部)肿瘤) 四级 3 脑干肿瘤切除术(含枕骨大 孔区肿瘤切除术) 4 脑膜动脉栓塞术四级 5 脉络丛血管瘤切除术四级 6 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四级 7 脊髓肿瘤切除术四级 8 椎管内脑膜瘤切除术四级 9 马尾神经肿瘤切除术四级 10 胸椎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 11 腰椎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 12 神经瘤切除术四级 13 颅神经瘤切除术四级 14 臂丛神经吻合术四级 15 经口蝶脊索瘤切除术四级 四级 16 复杂性颅底肿瘤切除术(4 级复杂,颅底再造按颅骨修 补处理或上颌颅底手术) 四级 (1)含经口腔入路颅底斜 坡肿瘤切除术(上颌入路颅 底海绵窦侵入肿瘤切除术) (2)海绵窦区肿瘤四级

17 复杂颅内动脉瘤夹闭切除 四级术 四级(1)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 切除术(动脉瘤直径大于 2.5cm,多夹除一个动脉瘤 加收) 四级(2)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切除术(动脉瘤与动静脉畸 形不在同一部位加收) 18 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四级 19 复杂性脑血管畸形切除术四级 四级20 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栓塞 后切除术 四级21 椎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成 形术) 四级22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及脊髓 髓内肿瘤切除术 四级(1)脊髓内病变切除术(肿 瘤长度超过5cm加收) 四级(2)髓外硬脊膜下病变切 除术(肿瘤长度超过5cm加

收)(备注:颈段) 四级23 椎管内脂肪瘤伴脊髓栓系 松解术 四级24 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栓系 松解术 25 小脑穿刺术三级 26 脑膜活检,经皮三级 27 脑膜活检三级 28 脑活检,颅骨钻孔三级 29 颅的活组织检查三级 30 颅切开术(开颅术)部位的再切开术(引流)三级 31 开颅探查术三级 32 开颅肌肉贴敷术三级 33 颞肌颞浅动脉贴敷术三级 34 脑囊肿摘除术三级 35 脑叶切除术三级 36 脑皮质切除术三级 37 大脑半球切除术三级 38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三级 39 胼胝体切开术三级 40 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 三级术 三级41 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发现 病灶按肿瘤切除手术计价) 42 癫痫刀手术三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