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之筛选整合信息

阅读理解之筛选整合信息
阅读理解之筛选整合信息

筛选整合信息

在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一项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讲,“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信息: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表现作者观点或倾向的句子;文章中有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词句。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整合信息,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信息筛选题的题型一般分为三种:

1、填空题。一般题目会对文章重要段落,句子,词语或主要内容进行考查,通过填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

【例题】:根的讨论

太阳慢慢地落山了,田地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讨论。农作物们都在讲自己的根呢!

“哎呀——我先说说。”地瓜先开了口,“玉米大哥总说我侵占他的地盘,其实是因为我的叶子下面长了不定根,所以才到他那儿吸收养料。”

玉米挺着胸(脯、捕)说:“我明白,地瓜弟弟,我的根和你的不同。我有一条主根,还有许多侧根,牢牢地抓住了土壤,我才能抬起头望见远山呀。”

“我的根可不是起这个作用的。”半天没开腔的萝卜说:“我的根又肥又大,(储藏、储存)了许多养料。我的根是人最喜欢的地方。我还有许多须根呢!哎,对了,土豆妹妹的根和我的一样。”

“不对,不对!”土豆忙反驳,“我说萝卜大哥,你搞错啦!我的根不是那样的。又肥又大的是我的茎,叫块茎,我的根是长在茎下边的。”

哎哟我怎么搞错了原来咱们的根是各不相同呀萝卜这才恍然大悟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词,在下面画“”。(3分)

2、“农作物们是指、、、。(4分)

3、根据“农作物们”根的特点,写出它们各是谁。(4分)

分主根和侧根的是(),长着不定根的是(),根又肥又大的是(),根长在块茎下边的是()。

4、给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5、“恍然大悟”的意思是。(3分)

6、萝卜明白了。(3分)

2、选择题。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②对本

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

【例题】:1.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下面五个要点的哪三个是概括这一段话必不可少的?

A. 居里夫人伟大的道德品质推动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

B. 欧洲的知识分子应当学习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

C. 欧洲科学事业落后的原因是科学家们缺乏崇高的道德品质。

D.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将成为欧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E. 欧洲光明的未来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学习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3、问答题。这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对文章段落进行集中筛选整合,使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拢。

(四)答题方法

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目标。

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

简答题,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

选择题,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

选择题中,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

a.意项增加或减少;b.表述对象变化;c.角度转换;d.语境转换;

e.正面和反面转换;f.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注意点:

a.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合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b.归纳、综合筛选出的内容,要从确定内容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隐含信息;c.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着手。

【例题】: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节选)

鲍尔吉?原野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粒米,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块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净安详。如果对粮食——这种朴素而根本的果实心存敬意,由此推想,这人不会暴殄天物,也不会荼毒众生。

感恩第二项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它们的存在固然不是为着人们享受,但享受了,要像过客一样怀着敬意默默退出,不打扰它们,更不伤害它们。取我一份,已经足够。蜜蜂采蜜也没有把花朵变成垃圾堆。

以上两项感谢的对象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是大因果。在小因果的感恩链条里面牵连着父母和

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题目:文段中,作者主要要感谢哪些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爱掩藏

女儿细心地为母亲梳理着头发,猛然发现母亲的青丝中有一星闪亮的白。母亲老了?女儿的心中涌起一阵伤感。

母亲,从小就领着她去晨跑,她拼命地追,可怎么也追不上母亲轻快的步伐,她赌气停住了。这时,母亲回转身子,在前方伸开手臂,笑着:“来,到妈这儿来。”于是,她咯咯地笑着,迈开小步子向妈妈温暖的怀抱去。她渐渐懂事,明白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艰难,然而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笑对一切,以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直面人生,难怪邻居阿姨总①(羡慕爱慕敬慕)地说:“你妈妈呀,好像永远不会老。”女儿也坚信,母亲永远不老,可眼前那星白分外刺眼。女儿拔下那根白发,悄悄地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母亲笑着:“妈,你的头发多好啊,您永远那么年轻。”母亲笑了,女儿的小伎俩怎么能瞒得过妈的眼呢?多年来,从“哇哇”啼哭的娃娃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女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印在母亲的眼里。这孩子,这么傻,白发能藏得住吗?你都这么大了,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妈妈为你扎辫子时,从那天你跑步超过了妈妈,从你在作文中写下“青春无悔”的字样,妈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就是妈妈的延续,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②(安慰抚慰欣慰)地看着镜子里的女儿:“有女儿给妈梳头,真舒服!”镜子里两张美丽的笑脸,令人羡慕。

原来人世间有许多深沉的爱,就藏在彼此的掩饰中。

1.给划横线的的部分选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①②

2.女儿伤感的是,邻居阿姨羡慕是,产生这种羡慕的原因是。(3分)

3、女儿藏发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爱,母亲对此不露声色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文中揭示这一中心的句子是(3分):

4、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用几句话表达出来。(3分)。

水终有清澈的一天

在我童年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排大水缸。水缸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环抱,是为了接从屋顶上流下的雨水。刚下过雨的水缸是浑浊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个两三天,水才会慢慢地澄清。因此,妈妈严格规定我们不能去玩水缸里的水。可是,不玩自家的水,并不表示不玩别人家的水。

我们家正好在去中学必经的路上,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孩子走过。有一些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路过的时候会突然地冲进院子,每个水缸都搅一下,然后呼啸着跑走。

这可恶的举动使我们又愤怒又紧张。为了防止水被弄浑,我们终日都坐在院子里,等待搞恶作剧的孩子。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安慰道:“你们的心比水缸里的水还容易

混乱。那些孩子,根本不用理他们,时间一久,他们自然就觉得没什么好玩了。你们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们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我的心像水一样容易混乱,但在混乱之际,不需要过度的紧张与辩白,需要的是安静地面对生活。当我们的心清明时,水缸的水自然就澄清了。

如今,我想起院子里的水缸,就会想到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心境就有如水缸里的水,来自天地,自然澄清。生命中的曲解,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情境的追求却是生生世世的。

一秒钟的混乱可能要三天才能清明,但只要我们一直迈向更高的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赏析:这是一篇以事喻理的哲理散文。“意”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在“意”的表达上,作者并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或抒情,而是通过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即“生命中的曲解,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情境的追求却是生生世世的。”人的一生不会总是风平浪静、碧空万里,那些从天而降的浑浊雨水会给我们带来苦恼,会把我们的生活搅乱。

其实,要想使自己达到临危不惧、泰然处之的境界并不难,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或者反省,品尝或者玩味,以一种博大、包容之心去面对,那些所谓的“浑浊”也就成了暂时的“过客”。

1、“你们的心比水缸里的水还容易混乱”,“混乱”在文中的具体指哪些行为?

2、文章多次运用了照应手法,请找出一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2、照应的内容:母亲说的话和文章最后一段。

作用:这样写可以让叙事更清楚、使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更容易让读者了解,并能深化主题。

美丽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1、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3分)

2、第⑤段中“我”为什么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3分)

3、用原文回答“我”为什么能在美国独自忍受陌生和孤独?(3分)

4、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字以内)(3分)

5、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要全面考虑,不要遗漏)(3分)

1:因为这些谎言是尊重、关爱、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3分)

2 因为“我”是一个穷学生,被别人瞧不起。(3分)

3、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并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3分)

4、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3分)

5、①老师说,所有的学生都得了第一名。②“我”告诉母亲我一切顺利。③母亲在电话中说她一切都好。(3分)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

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细致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

..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恰当的词。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其作用是:。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请在文中找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意对即可)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意对即可)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意对即可)

7.刀之爱。

蟑螂的颂歌

①每每提到蟑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脏”。其实,蟑螂比人更爱干净,除了吃饭、睡觉与工作,它每天做的就是清洗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蟑螂帮忙清洗发霉发臭的杂物,人类产生的垃圾将更容易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且蟑螂总是昼伏夜出,尽量减少和人类发生冲突。人类活动延迟,蟑螂的活动时间也向后推。

②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哈罗伊博士研究发现,蟑螂是一种非常讲“民主”的昆虫,它们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民主”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在蟑螂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地位平等,在做出事关整个群体的“重大决定”之前,它们要进行集体“讨论”。

③小小的蟑螂,一旦遇到难题,通常采用“群议”的民主办法来解决。哈罗伊说:“蟑螂彼此间用气味和触觉进行交流。”

④他做了个实验,把一些蟑螂放在一个盘子里,盘子里有三个可供蟑螂藏身的“庇护所”,以检验蟑螂的群体行为。实验表明,蟑螂利用触角试探、接触以及更多的其他行为,经过“协商”之后,非常完美地分配了“庇护所”。

⑤比如将50只蟑螂放在有三个“庇护所”的盘子里,每个“庇护所”可以供40只蟑螂藏身。但是蟑螂经过“协商”以后,25只挤进第一个“庇护所”,其余25只则进入第二个“庇护所”,留下第三个“庇护所”完全空着。蟑螂在资源利用方面,在竞争和合作之间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

⑥哈罗伊说:“蟑螂是一种得益于集体共存的群居性生物。群居生活增加了它们繁殖的机会,促使它们共享类似于‘庇护所’或者食物这样的资源,使其在干燥环境中免于脱水而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蟑螂的这些行为模式,使它能够优化群体规模。”

⑦中国古代药典说,蟑螂经过科学方法入药后,对跌打损伤、骨折、坐骨神经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疗效不错。专家还发现,蟑螂未来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协助人类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人们在对蟑螂的研究中,发现其含有三种成分可抗衰老,一般大脑神经细胞死后不再复生,但这三种成分可延缓细胞死亡时间甚至可使神经细胞再生。

1.从文章中你获得了哪些主要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蟑螂对人类有哪些有益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次使用“民主”“协商”等词语,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家指出,人们利用各种杀虫剂杀死侵入居室内的蟑螂,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像蟑螂这样的害虫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一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放在哪两段间最合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蟑螂比人更爱干净。②蟑螂是一种非常讲“民主”的昆虫。③蟑螂是一种得益于集体共存的群居性生物。④蟑螂能够协助人类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

2.蟑螂帮助人类清洗发霉发臭的杂物;蟑螂经过科学方法人药后,对跌打损伤、骨折、坐骨神经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疗效不错;蟑螂能够协助人类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3.目的是为了赞扬蟑螂群居生活的优化模式,希望人类能从中得到启示。

4.举例子、引用。用具体事例说明使文章显得翔实可靠;引用专家研究或实验证明结论,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5.放在①②两段间最台适。因为这一段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

(1)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2)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填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的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3)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0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质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4)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5)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介绍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2)段中加粗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4)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5)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2、(1)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

(2)往电池里不断的充入空气。

3、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效率高达40%,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4、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5、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特异功能。

6、绿色环保,发电成本低。

(意对即可)

不为什么

①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②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其他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的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劈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③假使我走到幕后,将我二十年的历史和一切都更变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纵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儿,她就仍用她坚强无尽的爱来包围我,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④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⑤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女儿,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1.第一段中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出“幼小的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二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作用是。

2.如何理解母亲的爱是“直接地来爱我的自身”?(用该段中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回答)

3.第四段中一段写景文字,可用该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短语概括,这样一段写景的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_

4.第五段划线的句子说明了母亲有什么特点?

5、删去最后一自然段,对全文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1、年幼无知;爱子情深

2、母亲对她的爱是因为她是母亲的女儿。

3、万象纷乱;对比衬托出母亲的爱的永恒与伟大

4、博大

无脑却机灵的海参

①海参是在地球上已存活了6亿多年的古老动物,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共有800多种海参,其中可以食用的大约有40种左右。

②经过现代科学研究,海参确实与众不同,它体内含有有机活性因子和矿物质,如刺参含有黏多糖、酸、VB1、钙、磷、铁等50多种营养成分,而且适宜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有抗癌、防老化等好处。

③海参非常神奇,在浩瀚的大海中,它渺小得实在是微不足道,从模样上来说,它长得很丑,没有眼睛,没有抗敌的任何锐利武器,虽然从不离开大海,却根本不会游泳,蠕动爬行1小时还不到3米远。不可思议的是,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中竟生生不息了几亿年,而且很有“人”缘,天敌很少,令人叫绝!

④,如果不幸被斩断三截,只要不被吃掉,海参都会默默忍受,自我修复。在3-7个月的时间内,它把创伤修复后,每段又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海参感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能将自身切成数段,以后每段又可长成新体。碰到危险或受到刺激时,它们会把内脏吐出来,迷惑敌人,自己溜之大吉,过大约60天后,新的内脏又会长出来。

⑤,它以海底有机物质和微小动植物为食物,在深至150米的海底,都有海参出没。因为海底可食的东西少得可怜,为了填饱肚子,每天它们要吞大量泥沙,所以生长特别缓慢,有人说这正是它珍贵的原因之一。

⑥,它们喜欢生活在平静、偏僻的海湾,海藻丛生的地方,穴居在泥沙中或蜷缩在礁石缝中,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⑦,在摄氏0℃-28℃的温度中都能泰然处之,甚至放在冰水中也无所谓,一旦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到了夏天水温达到20℃以上,它们就沉到深海,栖息在安全的礁石下,进行不吃不动3月之久的夏眠。即使在缺氧的地方,海参也能生存,把自己埋在泥沙下数天,绝不会窒息而死。

⑧更有趣的是海参会像变色龙一样随机应变,生活在礁石附近的海参,体色会变成淡蓝色,而居住在海草和海带附近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虽然没有大脑,却真是很聪明,这种变化的体色正是求生的本能,它能有效地躲避天敌的伤害。

⑨海参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能做“天气预报”,海上常常风云突变,碰到暴风雨来

临的天气,海参就躲到石缝里藏起来,渔民发现海参不见了,就知道风暴要来了,会立即收网起锚返航。在通讯工具还不发达的年代,海参真是功不可没。

1、将下面四句话分别填在文中横线上(用序号代替),它们的顺序依次是()

A海参的生命力很强B海参住的地方也很差 C 海参吃的东西很差 D 海参特别顽强

2、概括说明海参的生活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海参的“自切本领”?

4、海参的“机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5、“更有趣的是海参会像变色龙一样随机应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参的什么特点?

6、文中说可食用的海参约有40种,你能说出其中一种及其营养价值吗?

1、DCBA

2、海参自身条件不优越;有自我修复功能;体色可随环境而变化;对天气异常敏感

3、当海参感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能将自身切成数段,以后每段再长成新体;因为海参有自我修复功能。

4、当海参感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能将自身切成数段;碰到或受到刺激的时候,他们会把内脏吐出来,迷惑敌人自己溜走;到了夏天水温高达2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它们就沉到深海,栖息在礁石下面‘体色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有效躲避天敌;碰到暴风雨来的天气,海参就藏在石缝里。

5、作比较,说明海参用体色变化躲避天敌的特点。

6、北极参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营养品,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快速消除疲劳、预防皮肤老化的功效。

1.什么是海参的“自切本领”?它具有这种“本领”的机理是什么?

2.“更有趣的是海参会像变色龙一样随机应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参的什么特点?

3.文中说可食用的海参约有40种,你能说出其中一种及其营养价值吗?

1.当海参感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能将自身切成数段,以后每段再长成新体。因为海参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2.作比较。说明海参用体色变化躲避天敌的特点。

3.梅花参、刺参、乌参、

乌元参、光参……

那愁也是爱

真该一次给儿子配上12把钥匙放着。小巷拐角处那个配钥匙的小师傅已经和我很熟了。他看见我在他的摊前架车就笑了起来,大姐又来了?都像你的儿子一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他知道我是为儿子配钥匙。

儿子总是在上学前迈出家门的那一刻才想起找他的自行车钥匙。他慌慌张张地搜遍全身,把口袋兜全翻了过来,没有;再趴在地上,迅速地把床下扫荡一番,还是没有;然后在钢琴上、桌子上一阵东翻西找,仍然没有。他稀里哗啦地开关抽屉,声响越来越大。尽管我打定主意不理这个茬儿,让他着急,吸取教训,可最终沉不住气的还是我。墙上的石英钟急促地嘀嗒着,再不给他一把新钥匙,上学该迟到了。学校的纪律很严,儿子是宁愿旷课也不敢迟一步跨进校门的。我也曾多次提醒过儿子早点把钥匙准备好,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像以前一亲,他接过新钥匙抓起书包就旋风般冲下楼,我的叮嘱声从阳台上刮了下去,慢一点!慢一点!

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我想,或许是管他太多了吧。于是在一个周末,我独自乘车去郊县看望公婆,让儿子留守家中。

公婆朝我身后左瞅右望,没看见他们的孙子,大为惊骇。他们说,你回来了,孩子怎么办?为打消老人的顾虑,我故意用一种不满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的孙子已经十六岁了,完全是一个大小伙子,应该自立,不就一个晚上嘛?有什么好担心的?

星期日中午回到家中,儿子还在酣然不醒地蒙头大睡,屋里如遭抢劫般乱七八糟,厨房的玻璃也砸得稀烂。儿子挠着头皮说,对不起,妈妈,房门钥匙忘在家里了,他说他只好砸窗户进来。我家住四楼,对门邻居的厨房与我家相连,但中间的一段距离恐怕得有杂技演员的技巧,才能悬空吊过来,我呆呆地站在碎玻璃碴上,想像着儿子的高空作业,头晕得不敢往楼下看,寒战从脚底慢慢裹遍全身。

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儿子的父亲在电话的那一端轻轻地笑,他在另一座城市。他说,你别愁,男孩子都这样。他说他十六岁那年去当知青,母亲跟着汽车追,说他太小,哭喊着要他回去。他说他在乡下第一次为母亲做饭就是用冷水下面条,母亲捧着那碗用铲子铲起的面糊泪水长流。他说,你瞧我现在不是挺能干吗?我知道丈夫是在宽我的心。

离高中会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儿子还像平时一样只顾埋头啃他的小说。我曾在一篇名为“恼火的书痴”一文里详细地描绘过他对文学的疯狂迷恋。现在,他的兴致还是有增无减,书包总是被他冷落地扔到一旁。我才刚一开口,儿子就打断我的话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丈夫在鞭长莫及地劝慰我,你别发愁,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不管他将来通往哪里,眼下着急的滋味可太不好受了。

儿子啊,你真让妈妈发愁。

饭桌上,你只吃一小碗饭,我发愁;放学了,你久久不回家,我发愁。你一天比一天近视的眼睛,我发愁;你拿到成绩单,我发愁;每天每天,儿子,你都有让妈妈发愁的事。

有朋友说,只要有孩子,操心就等着你,从孩子生下的那天起,你就愁上了,然后是幼儿园到大学,够你愁的,这还没个完,工作、结婚、生子,愁着愁着你就愁出满头白发,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看见那些高考考场外的学生家长在盛夏蝉鸣声中捧着冷饮转悠;看见奥林匹克数学班或英语补习班的孩子家长在寒冬瑟瑟夜风中徘徊;看见雨天,堵塞在幼儿园门口五颜六色的花伞和雨衣,心里就有一种东西在流动。想到那位为孩子捐献肾脏的父

亲,那位为女儿不断换血的母亲,想到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啊,我的这点愁又算什么呢?

我想告诉儿子,只要你将来正直、善良、快乐而又能够自食其力,妈妈所有的愁绪都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我还想告诉儿子,你将来也会为你的孩子发愁,那愁,就是爱啊。

1、你认为在文中所举的事例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儿子深深的挚爱和担忧?

2、“儿子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用精练的语言,谈谈你对父母的唠叨有什么看法。

3、“……看见雨天,堵塞在幼儿园门口五颜六色的花伞和雨衣,心里就有一种东西在流动。”你认为“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4、配钥匙的小师傅为什么开玩笑说:“都像你的独生子一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这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5、点名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6、我的叮嘱声从阳台上刮了下去,慢一点!慢一点!句子中的“刮”字如换成“传”或其它动词好不好?试简要谈谈原因。

7、“那愁就是爱”,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来替代这个题目?

8、本文题为“那愁就是爱”,你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酣.然不醒()蒙.头大睡()

2.下面两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第二个句子没有用,请你比较一下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1)他接过新钥匙抓起书包就旋风般冲下楼去。他接过新钥匙抓起书包就冲下楼去。(2)屋里如遭抢劫般乱七八糟。屋里乱七八糟

3、举出本文中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4、文章写的是作者与儿子之间的故事,可第8自然段又写到了“儿子与父亲”与“母亲的往事”,你认为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

5、读过最后一段中“我想告诉儿子,只要你将来正直、善良、快乐而又能够自食其力,妈妈所有的愁绪都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6、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有一首唐诗所表现的主题与本文的主题是类似的,请写出来这首诗:

12.

参考答案:

1.略2.(1)第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更能形象地体现出冲下楼去的速度之快。(2)第一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屋里乱的适度。3.不好,“刮”和前边的“旋风般”语境相符,另外“刮”字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我的叮嘱声”的传递之快。4.“他说……他说……他说……”“……我发愁……我发愁……我发愁”“看见……看见……看见……”表意充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读来很有节奏感速度。 5.略,言之成理即可

6.略,谈出自己的感想。

7.不离题,从侧面体现出“我”对儿子的挚爱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

8.一种情感,感慨,感叹,感动

9.“我想告诉儿子,只要你将来正直、善良、快乐而又能够自食其力,妈妈所有的愁绪都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10.略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都像你的儿子一样,有母亲这么多次地来配钥匙,我的生意就好了”。从侧面看体现了“我”对儿子的挚爱和体贴。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适合配套练习)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把握传记基本事实传记中人物的思想、性情、成就都要用具体、真实的事件来表现,作者通过这些事件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事件,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人生轨迹。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在哪些领域有所贡献或重大突破、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些重要事件筛选出来了,这个人物的骨架就出来了,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心。 课堂练习:2011年濮阳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第3小题: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相关文段: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旧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筛选出文章中有关刘半农的事件,从而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章中的事件都很具体,如果给每一个事件按照内容安排的先后做好标号,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角度整合即可。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

高考语文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精讲课件)

2021高考一轮复习把握高考命题走向,练习和测试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考点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1.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老师提示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进行辨别和评价,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考查中也是个重点。近年来高考试题在选择题目设计上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设计错误选项:1.以偏概全式。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3.改变判断的性质。4.偷换概念。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解答本考点的问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进而针对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进一步为筛选提供掌握材料的保障。这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的好习惯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必须对整个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甚至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第二步就是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合成。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在作答时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或完整的语言表述,也就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所以必须加以提炼和加工。 两点备考建议:①在平时训练中,必须培养寻找阅读敏感点的能力。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及对它们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对一些重要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表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表述,对中心论点所分解成的分论点的阐述等等。②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相应地还应当加强提纲挈领的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的培养。 经典原题 一、(2004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等,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筛选、提取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原文地址:/shti/cusan/38514.htm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阅读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获得各种知识。这就需要阅读者具备筛选、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言语理解能力的测试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一项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讲,“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基本考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基本考点指向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相关知识】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专项对点练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时间:40分钟分值:43分) 一、请指出并分析下列选项的命题陷阱。(24分) 1.[选项] 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3分) [原文] 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分析] [答案]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选项中变成了“反映的是……”。 2.[选项] 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3分) [原文]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分析] [答案]选项混淆是非。原文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由此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3.[选项] 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3分) [原文] 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重点: 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 (2019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 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 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我们的目标: 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请同学解释筛选和整合的意思?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筛选与整合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出示近几年的中考题。 例一、2008年中考阅读题: 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 《青青庭院》 2.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2分) 3.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 (5分)《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 例二、2009年中考阅读题: 1.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不能忘却的纪念》 2、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4分) 3、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3分) 4、怎样科学地实施防震救灾?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5分)《话说地震》 例三、2010年中考阅读题: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向一颗树鞠躬》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历年中考: 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分值比重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 许华芹 【考点指津】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如何正确处理文中信息,《考试说明》规定为“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在筛选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逐步剔除不合要求的信息。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⑴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⑵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⑶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⑷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信息筛选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或是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是否合拍、道理是否有据。具体说,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以对全文整体感知和把握为前提的。事实上,在历年的高考中,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一边阅读,整体把握人物、职官、事件、品格方面的问题。 二、局部揣摩,落实文意 对文言文的信息的筛选,必须以理解文章为前提,有些题目说到底就是对某个文言词语或是某个语句的考查。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找准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得出答案。 三、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经典示例】 (08年江苏卷)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03课解题锦囊

第03课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 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

0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梳理及解题技巧 副标题:明确考点内容,探究解题技巧,注意试题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关键词:考点梳理,解题技巧 难度:2 重要程度:3 内容: 【考点梳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与之符合的信息,即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字、词、句等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2.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并进行简要的综合陈述。 【解题技巧】 一、审清题意,确定范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筛选。在筛选信息时,考生要有目标意识,即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二、借助标志,抓住关键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本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2.在筛选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等。 3.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这类句子如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 4.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文中运用的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比较,去伪存真 文中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题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考生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文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从试题的形式来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第3题: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调。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 )。②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 )。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

正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龙源期刊网 正确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作者:宋淼焱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2年第05期 高考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中,信息筛选概括题是必考的内容,它重点考查:①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②将初始信息加以转换的能力;③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答题区间来看,可分为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和局部筛选题;从命题方向来看,可分为内涵(内容)概括题、原因概括题等。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6题,选文为《针挑土》)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答:。 该题为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内涵概括题。 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例2 (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选文为《想飞》)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该题为局部筛选题、原因概括题,信息点主要集中在选文第二段。 参考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象。 1.抓句子,理清结构。抓取重要句子,快速把握文章结构。重要句子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心句、主旨句(包括全文和局部),二是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三是特色句(指运用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从结构思路分析入手,全文信息概括筛选题的答题就有了方向。 例3 (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选文为《论诚意》)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备考:筛选整合信息题解答技巧 筛选整合中的信息,是语高考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是三个层级六个能力点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在试卷中占的比例越越大。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本身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主旨的语句;④中的概括句;⑤中的过渡句;⑥的标题;⑦后的注释等。 从试题的形式看,筛选整合信息题在考题中往往用专题式和开放式两种。 专题式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集中筛选整合,是分散的信息向一点聚集。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第3题:对“历史脉”理解不符合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历史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化之标征”。D城市

家乡的女人把题:6第新地标与历史脉相协调要有化底色和基调调。.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1分)第20题: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分)这些题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最常见的题型是:①下列解说,符合(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或多项)是()。②对本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或多项)是()。如2008年上海高考卷中,第10题:对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B本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人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本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D本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E本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F本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第2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意的一项是(2分)A 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筛选文中的信息(苏教版高三必修) 山东滕州一中杨厚典 【考点突破】“筛选文中的信息”属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考点之一,能力层级为C。要求考生读懂文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把握原文的主要信息。比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理以及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能够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所需要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一个重要考点,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每年都出现。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2)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情感的信息;(4)反映人物思想道德的信息;(5)展现人物性格的信息;(6)反映人物志向的信息;(7)表现人物才智的信息等等。 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例如从原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2)选择能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全国高考试卷从1999

年至2007年一直采用这种形式,一般采用编组形式。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6个文句,然后把这些文句编为4组,让考生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整体阅读要领: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自主学习】 一、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 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3.试题解密: 命题者一般采用五种方法设置错误选项: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选项中的出现的下列情况,一定要特别关注: ⑴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⑵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局部),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⑶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⑷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⑸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⑹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教师版)汇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设题特点,增强审题意识。 2、熟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做题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考点阐释】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层级C。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散文,如北京卷、浙江卷)和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都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概括转换。 第一课 一、语言转换技巧说 (一)“出入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 (二)“三种语言说”:现代文阅读答题过程是应试者根据第一语言(命卷者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语言(作者的语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语言(答题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还要尽可能顾及评判第三语言的阅卷人的阅读心理。 (三)语言转换训练: 文段一: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土》便知。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 宋太祖“仲夏夜梦”具体内容是(不超过10个字)

“现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专题教案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 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高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学习重点: 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 (2002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

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 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