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_先秦第2课时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能力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

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

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

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

解析:选C。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题干材料中信息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选C项。耜耒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想象,故A 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无关,故B项错误;以农立国的方针是伴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的,故D项错误。

2.(2018·乐山模拟)《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故D项错误。

3.(2018·郑州模拟)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 )

A.小农脆弱的程度B.农业休耕的制度

C.占卜决事的经验D.天人感应的学说

解析:选B。题干中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据是当时农业上实行的休耕制度,故选B项;“小农脆弱的程度”与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联,故A项错误;“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4.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 )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

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 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8·淄博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可知主要是便于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农民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强化了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

7.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三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的信息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角度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公作”和“分地”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来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概括即可。

答案 (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

“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3)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南充模拟)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