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美的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出现在18世纪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之前,是研究个人艺术和宇宙和谐秩序的哲学家们的专有名词。实际上,美第一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汇,其次才是对艺术和自然的反应的一种描绘。在古典哲学中,美被认为等同于秩序/有序和现实的形式。他的相反面,丑,是混乱混沌,是回到了宇宙学说之前的上帝创造宇宙的无序。艺术与美的联系,取决于艺术表现形式从自然的偶然性和个体差异中解放出来。早期的古典雕塑都是正统、繁复的造型。当其从古风时期发展到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雕塑造型逐渐向理想化的人的体态发展。当发展到古典晚期,希腊艺术,雕塑艺术开始呈现个体的情感、时代、痛苦,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但是无论是苏格拉底派还是柏拉图派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这种“现实主义”是堕落衰退的表现。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现实/真是毫无意义。普罗提诺plotinus,在他对美的论述中,力图把美回归到宇宙中理智美而不是物质美,那些物质美的符号,比如平衡,必须让位于形式的集合,因此,物质美是永远不可能高于审美阶梯的第一层的。

因此,古典理论关于美是在秩序中强调和谐和联系,美其自身是纯粹形式以及真实的特点。个体的美在于展现出了形式,展现出了真实本身的美。当认为自然是一种带来秩序的力量时,自然是美的,但是当自然被认为是物质存在时,不仅不能被认为是美的,而且还是必须被征服的。如果艺术超越了物质存在的限制,艺术就是美的,但是,即便模仿被认为是通往真实之美的积极之举,艺术还是被限制在低水平的模仿之中。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个性开始与一直统领艺术界的理想化/

典范趋势抗争,到了17世纪晚期,个体的审美经验被逐渐认为是真实的,美也从形式主义的超验的现实转向到个人感觉、情绪情感。美在审美者心中,美的价值依赖于其被感知的特性。

一个全然不同的对于美的态度在美学中愈发明显,问题变成什么样的经验或者物质的什么样的性质最能产生美的感觉,如果这些经验能被可靠的激发,这些规律或者法则能发展完善到可以预测审美反应的程度,那么就可以产生任何想要的结果。起初,自然提供典范,跟随自然,模仿自然中已有的事物是比艺术家自己创造美的经验好的多的。美依然保持有意味的形式。然而逐渐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是属于人的,不是自然的,在通往美的道路上,艺术家取代了自然,表现取代了模仿。美成为诸多审美效应中的一个,与崇高争夺艺术中的高位。

20世纪美学极大的排斥美的形而上的主张,这个词条有从艺术哲学中消失的趋向。艺术是有关审美经验的,审美经验是艺术的,而美,至多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美学效果罢了,这种反美的倾向同样是被本质主义论极力寻求首要美学定义的驱动。美,甚至比善更应简化到感性的释义当中去,如“引起愉悦”或是“被喜欢的”后康德理论中的美依旧强调秩序,但是现在美是由快感伴随着和目的和规律,并且能够在艺术形式与语言中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组成的。美变成一种感觉伴随和规律的表现,艺术中重要性的在于表达出其外一些难以言传的能力。

反对实证主义者缩减道德和美学术语到情感性语言产生了很多自发向美的理论的回归,但是同时,艺术在近代美学已经明显是一个更加包罗万象的术语,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而美,无论是什么,不是终极的现实。一个持有美的非自然理论的人也许否认美不是被变成天然之美,就是变成感性之美,或者一个持有自然主义理论的人把美的效应视为物种幸存的价值,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实用主义的选择和完全基于经验的观察,而不是基于形而上的现实。

THE ARCHAIC PERIOD

The Archaic Period in Greece refers to the years between 750 and 480 B.C., more particularly from 620 to 480 B.C. The age is defin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t this time,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style of pottery and sculpture, show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at would later be developed into the more naturalistic style of the Classical period. The Archaic is one of five periods that Ancient Greek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it was preceded by the Dark Ages and followed by the Classical period. The Archaic period saw advancements in political theory, especially the beginnings of democracy, as well as in culture and art. The knowledge and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which was lost in the Dark Ages was re-established.

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是从古希腊哲学、宗教和美学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美学的重要桥梁。作为古代美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比我们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更加完整的美学”。本文主要依据普罗提诺的原著《九章集》中论美的章节I.6和V.8及其相关章节,结合他与柏拉图审美思想的关系入手,围绕如何获得美以及审美的最高境界的问题阐述普罗提诺的审美梯级上升理论,并简要指出其美学思想的实质及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三一本体

普罗提诺的本体论学说主要是由太一、理智和灵魂三个源初本体构成的三一本体学说,这也是其审美梯级上升理论的本体论依据。

在普罗提诺的有等级的三一体中,首要的本体就是“太一”(to en)。它是最高的终极本原,是第一者,它无所不在,它就是至善,就是上帝。它是纯粹的“一”,是单纯的、绝对的、自足的、完美的、永恒和无限的。太一是“万物的本原”(VI.9.5)。“万事万物的创生力量”,(III.8.10)太一通过“流溢”创生万物,但太一并不直接创造出可感的事物。从太一直接流溢出来的东西是理智。理智(Nous)是第二个本体,第二位的神,它是思维着的本体,又是生命的本原。理智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多”。一方面理智作为最靠近太一的本体,在最大程度上分有了太一的单纯性;另一方面,理智作为一个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不能再保持像太一那样的与自身原初同一的、绝对的统一性或单纯性,而是包含着某些原初的区分,所以它又是“多”,但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