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带贬义色彩的动词重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带贬义色彩的动词重叠

在文学作品中,有的动词重叠带有比较明显的贬义色彩,常见的有“AABB”“VV着”“VVV”等格式。本文拟就其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标签:文学作品动词重叠贬义色彩

当当小官/坐坐小车/看看小报/卡卡小腰/仰仰小脸/喝喝小酒/收收小礼/吹吹牛皮/拍拍马屁/总结总结经验/汇报汇报成绩/欢迎欢迎上级/批评批评下级(张继《乡选》)

笔者相信,看罢上述文字,几乎每个人都会对作者的神来之笔拍手称“妙”。妙在哪里?妙在动词重叠用得好,把某些“官员”贪污腐化、花天酒地、欺下瞒上、不干实事、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讽刺得淋漓尽致。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有的动词重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果用得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下面笔者拟管中窥豹,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AABB式动词重叠

根据“AB”的性质,AABB式动词重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动词基式AB的AABB式动词重叠,如“吹吹捧捧、吃吃喝喝、敷敷衍衍、勾勾搭搭”等,其中的A与B能合成一个词;一类是没有动词基式AB的AABB式动词重叠,其中的A与B不能合成一个词,这样的AABB式动词重叠或者属于AA+BB式的动词重叠,主要有“指指戳戳、推推扯扯”等,或者AABB融为一个整体,合起来表示某个意思,如“战战兢兢、颤颤巍巍”等。大体而言,凡具有反复性的自主动词AB,或者用来表示动作主体在某种情况下主观不能控制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动作行为或表示动作主体主观上不具有控制力的非自主动词AB,都可以重叠为AABB。如果AB 不成词,则要求A与B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某一情境下具有相关性。

关于AABB式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点是,AABB式重叠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久长和多次反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不断地重复某一动作,就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乃至厌恶感。所以,通过泛化,部分AABB式动词重叠就有可能带有“不庄重、不正经、令人厌恶”等贬义色彩。不少文学作品都有这样的用法。如:

(1)许多的街灯、树影、建筑物和行人掠过去了,又要到站了,清脆的嗓子报着站名,叭,罩灯又亮了,人们又挤挤搡搡。(王蒙《夜的眼》)

(2)需要好好把这些事安排给副队长田福高,不敢让社员应应付付了事。(路遥《平凡的世界》)

(3)这时进来两个身穿制服的保安,一左一右地把他夹住,不像是搀扶老弱病残,而是像押解死刑犯,拖拖拉拉地把小黑猪弄了出去。(王立纯《幸福的折箩》)

上述3例中的“挤挤搡搡”“应应付付”“拖拖拉拉”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令人讨厌的行为或状态,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此外,“偷偷摸摸、吵吵闹闹、吹吹拍拍、哭哭啼啼、拉拉扯扯、磨磨蹭蹭、骂骂咧咧、躲躲闪闪、打打杀杀、唠唠叨叨、嘀嘀咕咕、对对付付、掩掩藏藏、吵吵叫叫”等不少AABB式词语也都属于这一类重叠。

二、“VV着”式动词重叠

VV式动词重叠表示反复体或者短时体,动态助词“着”表示持续态或者进行态,二者的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VV式动词重叠的后面是不能再带动态助词“着”的。换句话说,“V着”中的V通常不能重叠。但是,为了描写一种非正常的、令人生厌或叫人不满的动作行为或状态,语言运用者有时会使用“VV着”式动词重叠。不过,就适用对象看,“VV着”要比“V着”窄得多。一般而言,既具有离散性,又具有连续性的动词都可以进入“V着”,而能够进入“VV 着”格式的则必须是能够描写人或生物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动词,或者是能够用来描写说话者不愿看到的非生物名词的状态的动词。换言之,为了表示对某种非正常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特殊感情(通常是贬义),语言运用者可以使用“VV着”格式。如:

(4)马来巡警背上扛着一块窄长的藤牌,牌的两端在肩外出出着,每头有一尺多长。(老舍《小坡的生日》)

(5)溪水到了桥下边,也变了颜色,又像是绿,又像是蓝,本地人看来,闪闪着鬼气。(林斤澜《溪鳗》)

(6)黄主任嚷嚷着要求把我们安排进一个独立的小间,店主人跟我们都熟,加上黄主任在单位还任一官半职的,当然会满足他这微不足道的要求。(罗伟章《世界上的三种人·男人和女人》)

徐通锵先生指出:“只有离散性特征的第一类字和只有连续性特征的第三类字后面都不能加‘着’”[1]。“出”是第一类字,后面一般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但例(4)用“出出着”描写耀武扬威的马来巡警扛藤牌的状态,表达了小主人公对马来巡警的极度厌恶之情.“闪”属于第三类字,例(5)用“闪闪着鬼气”描写“溪水”的异状,表示这是一种“本地人”非常厌恶的状态。例(6)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嚷着”本可单说,但仅能客观地描写“嚷”的行为或状态,而该例中的“嚷嚷着”却是用来描写“黄主任”对店主人讲话时派头很大,暗示“黄主任”趾高气扬的神态令“我”生厌,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

“VV着”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故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老舍、杨朔等作家的青睐,如老舍《骆驼祥子》使用了11次、《小坡的生日》使用了10次、《牛天赐传》使用了10次、《二马》使用了12次、杨朔《三千里江山》使用了6次、《红石山》使用了3次、《北线》使用了3次。[2]杨朔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同寻常,老舍更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VV着”的使用频率都比较

高,这绝非偶然。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部分学者又类推出“AABB着”格式。一般情况下,如果AABB带有贬义,那么,“AABB着”格式也带有贬义色彩。如:

(7)贱货不知为了什么吵吵闹闹着,英芝的婆婆跟着贱货进到屋里,英芝见时机来了,拿起她的包,开了门锁,便往外跑。(方方《奔跑的火光·十六》)

(8)他来自广东,自然有很多与我难以沟通的地方,例如语言,我不能再大大咧咧着说着自认为不够标准的岳阳话,和他用普通话交流,怪别扭的。(秋雨飘雪《幸福吗?》)

吵吵闹闹、大大咧咧、拉拉扯扯都带有贬义色彩,上述两例中的“吵吵闹闹着”“大大咧咧着”也是如此,但后者却有更强的动态感。

三、VVV式或VVVV式动词重叠

按照向熹先生的说法,“上古汉语已经有了动词的重叠用法”[3],形式为VV,表示动作行为反复、持续进行。如:

(9)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经·周颂·有客》)

(10)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之一)

《毛诗正义》孔颖达疏:“传一宿至曰信,正义曰释训云有客宿宿再宿也,有客信信四宿也,彼因文重而倍之。”可见例(9)“宿宿”“信信”两处VV结构皆指动作行为在反复进行。至于例(10)中的动词重叠式“行行”,则意义比较明显,即指“不停地行”。

虽然发展到现代汉语,“VV”已经主要用来表示短时体,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符号及其结构和它们所代表的概念内容/外在现实及其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4]这就是说,“形式元素的重复出现以图样的方式反映了意义元素的复现。”[4]因此,同一动词的复现,蕴含了意义层面上动作的复现或延续,即“形式越多,内容越多”,语言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极大的象似性。所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动词V重叠三次乃至四次,构成三叠式VVV或者四叠式VVVV,就可以用于指V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复现的次数非常多,或者表示延续的时间非常长。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是说,第一次做某事,当事人觉得很新鲜,干劲自然足;第二次做同样的事,不再有新鲜感,干劲就会衰退不少;连续三次做同样的事,兴趣完全衰退,干劲就会消失殆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不断地重复某一动作或行为,就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乃至厌恶感。这样,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动作性较强的单音节动词以及部分表示心理活动的单音节动词可以按照VVV或者VVVV式重叠,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这种重叠式在“五四”以前很少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