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火郁发之”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02期·总第130期 2012年1月·下半月刊

11

论“火郁发之”※

郑 亮 冯 进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210017)

关键词:中医病机;《黄帝内经》;火郁发之

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04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02-0011-03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和阐发,凡是使用轻清芳香、辛散疏利药物,以宣肌发表、透达募原、通利二便、调和气血,使郁而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驱之外出,皆属“火郁发之”之法。“火郁发之”己演绎成中医治疗“火热病(证)”重要理论依据和法则之一。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有两种意义:①从温病学说来理解,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达到泄卫透热。②从脏腑关系方面来理解,如心火移热于小肠证,出现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同时出现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

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通过论述气分火郁、血分火郁证的证治,来阐述“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他创立的升阳散火汤即是发散火邪的经典方剂。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右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从其方义可以看出该方的功用,实乃对原文的最好引申和发挥。

后世温病学派发展为泄卫透热的治疗思想。指用辛凉解表药透热外出的治法。温病初起,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苔黄白,脉浮数,用银翘散等辛凉透表泄热。

当代名医路志正提出火郁发之七法。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大法。所谓“发之”,就是顺应火的炎上升发之性,运用宣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治法,使郁火发越于外。由于形成火郁的原因不同,其临床具体运用则有多种变通。今举常用七法如下。

①发表散火法:用宣肺发表的药物,开发腠理,使郁火发散于外。适用于邪气外束,肌表闭塞,火热内郁所致的恶寒、身热、烦躁、咳喘、皮肤痒疹、麻疹隐伏不透等,以及表证失于疏解所致的长期低热、咽疼失音等症。发表散火法分辛温和辛凉两类,前者常用参苏饮、川芎茶调散,后者常用升降散、葱豉桔梗汤。

②升阳散火法:用升发清阳、托邪外出的药物,使郁火发越于外。适用于脾虚阳陷所致的火郁证,如四肢发热如烙、肌肤干燥无汗等,以及阳虚不达所致的麻疹隐伏不透,表证发汗不应等症。常用方剂为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等。

③疏郁散火法:用舒肝解郁、调达气机、和解表里的方法,以解除郁滞,运转枢机,使郁火发泄于外。适用于气机阻滞,气血失和,枢机不行所致的火郁证,如伤寒气郁阳厥、肝胆火郁等证。代表方剂为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

④清热散火法:用直清里热的方法,开解邪热之怫郁,疏通闭塞,畅达表里,使郁火发越于外。适用于邪热亢极,闭塞气机,阳气郁陷,腠理固密所致的火郁证,如热厥、斑疹紫黑不透等。此法多用于外感热病邪热亢盛的极期阶段。代表方剂轻剂如沈氏火郁汤,重剂如白虎汤、凉膈散。

⑤通闭散火法:用涌吐、通便、消导、行瘀的方法,

第10卷第02期·总第130期 2012年1月·下半月刊

12

以解除郁闭,畅达气血,使郁火发泄于外。适用于痰浊、食积、瘀血等郁闭气机,使火气不能发泄所致的壮热无汗、寒战、厥逆烦躁、斑疹隐伏不透等症。常用方剂如栀子豉汤、越鞠保和九、承气汤等。

⑥温化散火法: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解除寒遏,宣发阳气,使郁火发散于外。适用于阴寒凝滞,阳气闭郁所致的火郁证。常用方剂如半夏散、桔梗汤等。

⑦补益散火法:用益气、滋阴、充液的方法,以鼓舞正气,透发郁火。适用于正气虚衰,邪热内陷所致的热厥、斑疹不透,或出而骤退,以及虚人外感屡用解表不应等症。古代医家也用大量饮水的方法治疗津液虚极、邪火郁陷的危重证侯,临床应予重视。常用方剂如保元汤、生脉散、一贯煎、增液汤等。

除上述七法外,化湿透热法、辛开苦降法等亦寓有“火郁发之”之意,在治疗火郁证时常可配合使用,其代表方剂如三仁汤、薏苡竹叶散、半夏泻心汤等。

总之,“火郁”的治法,内容非常丰富,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只要辨证确切,使用得法,常可收致桴鼓之效,笔者试结合临床说明之。

“痤疮”,中医认为大多属于内热盛结,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尤其是湿热)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所谓“发”,为发散之意,张子和谓“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风类药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发散火邪,治疗热证属于火郁者。临床常用此法治疗痤疮,而取得满意效果。常用发散药物有僵蚕、金银花、升麻、柴胡、薄荷、荆芥穗、防风、羌活、蝉衣等,对于肺胃热势偏重者,加入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苦寒或甘寒之品,少阳热盛者,加入青蒿、黄芩、栀子、郁金等,肾虚相火偏旺,加入黄柏、知母等。因本病波及血分,所以也常加入凉血之品如元参、茜草、茅根、紫珠草、生地黄、赤芍等。

“火郁发之”亦可以运用到“未病先防”的防病思想。《内经》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在多个篇章用大幅笔墨描述了调身的方法,包括顺天道、应地势、和人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五行应为五运五常,天地之气乖悖则发为五郁,而设治郁五法,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天地万物,本于阴阳。《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覆地载,二气交流,四时万物方得化生。但是,现在的自然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沙尘暴、温室效应、旱涝无度、空气污染等,成为较为常见的天气、气候现象。天气阴霾而漫布,地

气灼烁而难散,二气交济失常,形成“寒包火”“水包火”的状况。

人受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化气化血,气血充和,才有阴平阳秘。现代都市人夏季过吹空调,过食寒凉,冬季过度保暖,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喜食辛辣厚味烟酒,衣食住行过于方便充裕,缺少运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人们形成“郁热内伏”的体质特点,就如同天地自然出现的“寒包火”“水包火”,阳气失去了正常的升降出入,积蓄郁滞在内化为火热。很多年轻人痤疮频发,鼻炎、咽炎、过敏患者以及年轻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正是郁热内伏、合邪而发的表现。《内经·五常致大论》言“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正因自然与人体都呈现出阳气闭郁化热化火的征象,我们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也常应用“火郁发之”的治疗大法。

四时外感热病每因寒、风、热(火)、暑、湿、燥等六淫之邪而起,或六淫之气新感,外袭口鼻皮毛而即病,出现卫表见症,或化为伏邪,过时因新感而引发,出现气分、血分里热证。内火郁闭即可视为伏邪的一种。伏邪伏藏之时,病情不显,伏邪外发后,内浸于腑,外淫于经,各个症状方才逐渐显现出来,因其常起病即见里热,故其耗气伤阴更甚于新感。如果不注意内热郁伏的消减,则邪易入里、病易转深,甚至出现外寒内热、状如寒冰包火,或表里俱热、热甚化毒炽盛,以及湿热相合、病久缠绵虚耗的情况。因此在六淫邪气尚未袭表前,调理体质、平和阴阳,是预防外感热病的关键。一方面固然是摄生防病,调整日常起居,一方面可在易感时节服用汤药。

很多人预防外感采用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的方法,认为它们能抗病毒。但是,这一类清热解毒药苦寒直折火势,反易令火邪郁伏。内火本为阳气闭郁而来,阳气性喜升腾、恶遏伏,如不能引其升发布散、施其温煦百骸之用,必会郁滞在内,加之饱暖无度,气从阳化,郁为伏火,自当宣透升散引导它。明代杨栗山的名方升降散就很能调畅气机,加用宣散、清透的杏仁、石膏等,升降相因,调达气血,宣通三焦,火郁之邪得以宣泄疏发,预防流感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又如过敏性鼻炎,中医称其为“鼻鼽”。鼻乃肺之窍,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肺中郁热,则风邪外中易从热化,肺失清肃,邪毒停聚鼻窍,鼻窍开合失司,故见鼻塞鼻痒、喷嚏多涕,《古今医通》所谓“风热上攻,头鼻壅塞,或外伤风热,内热愈窒,壅塞不闻”。我科脱敏合剂以黄芩清肺热,桂枝汤和营卫,清散肺中郁火,细辛、白芷宣通鼻窍,乌梅收涩敛涕,三药共司肺窍开合,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发作时服用症状明显缓解,缓解期服用可减少发作。

皮肤过敏,中医又叫漆疮,多因血分郁热,每遇风引而发,或风热相搏于肌肤而见风团,或热毒蕴结于血脉而见斑疹,时作时消,瘙痒难耐。必须以凉血疏风之剂调之,不待其发。例丹鸡银翘散一方,丹鸡散血中郁热,银翘透血热达表,荆芥穗、防风疏客气邪风,地肤子、地龙熄血热之风,四物兼凉血养血。血中伏热得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