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中的主题意象_刘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电 灯 蜡 烛 街 心 — ——“默念这可爱的小小坟场”( 《停电之后》) 穆旦诗歌创作的两个爆发期 (20 世纪 40 年代和 70 年 代)都遭逢了 20 世纪最重大的事变,即空前惨烈的民族救亡 和空前荒诞的政治风暴。后者让诗人堕入生活的炼狱,饱受 政治的磨难。带着对现实的痛切体悟和人生的严峻反思,诗 人厚积薄发迎来了他诗作的第二个爆发期,并且诗风中平添 了洗练俊逸的品格与遒劲苍凉的力道。 这一时期诗作与现实较为紧密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 面:一是对政治乌托邦的反思;二是对世界物化沉沦的忧思。 对前一主题的表现典型体现在《停电之后》中。在这首诗中, “太阳”、“电灯”、“蜡烛”次第展开,构成了诗人一生追求 光明的心路历程和悲剧人生。从“太阳最好,但是它沉下去 了”到“只是对太阳加倍地憧憬”表达了诗人对人类至美至 善理想的追求中的失落和失落中的执著。而诗中“电灯”与 “蜡烛” 这对意象的转换则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切骨体认, 这便是对政治乌托邦的幻灭 (“我还以为从此驱走夜,/…… 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对自我良知的守护(“但我点 起小小蜡烛,/把我的室内照得通明”)以及自我良知在抗犯 政治癫狂时所遭遇到的深痛巨创(“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 油,/而且残留的泪挂在两旁”)。结尾一句“默念这可爱的小 小坟场”有千钧沉痛,为自己一生曾有的青春的信念和热忱 的追求作了深深的祭奠。 在《苍蝇》、《理想》、《自己》和《好梦》等诗中都可以 感受到 “电灯—蜡烛” 这一对峙着的主题意象的变体与变 奏。《苍蝇》中有诗句:“是一种幻觉,理想 /把你吸引到这 里,/飞进门,又爬进窗,/来承受猛烈的拍击”。联想到诗人怀 着热望从海外归来却无辜罹难的经历,人们不禁体会到一种 黑色幽默般的荒诞感;而从《理想》更可以触摸到诗人的疑 惧:执著追求理想却误入“迷宫”和“鬼火”的噩梦。更严重 的是“自我”有被“理想”剥夺的危险:“呵,理想,多美好的 感情,/但等他流到现实的冰窟中,/你看到的就是北方的荒
在人类远古的童年,又好像飞翔在民族未来的某处。在《哀国 难》中,诗人在悲愤于“眼看祖先的血汗化成了轻烟”的同时 却神游于碧蓝天际、青苗泥房、白云边峰的国度,尤其是结尾 处“池塘里已冲出几只水鸟,飞上高空打旋”如点睛之笔,表 达了诗人对美好家园的眷念和遐想。诗人并未停留在对民族 战争的应激式的反映上,而是将眼前的现实放在人类文明的 大背景下来反思。无论是《童年》中的受“蔷薇花”(被圣洁 修辞过的情欲)诱惑的奔程的旅人,还是《战士》中作为“城 市夷平者”的热血的战士,战争给他们带来“披戴无数的伤 痕”和“牺牲的欢快”的同时,人性也面临着“一饮而丧失本 真”的危险。因此,“当你们巨大的意义忽然结束”时,诗人呼 吁“要恢复自然,在行动后的空虚里,/要换下制服,热血的梦 醒者”。穆旦在全民御侮的呐喊声中提出战争异化人性的命 题,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却有着冷峻的深刻。所以,“飞鸟” 这一主题意象,不但有追寻恬静家园的情感,而且还有吁求 自由人性的祈愿。
· 118 ·
晋阳学刊 2007 年第 3 期
·文 学 研 究·
原,/使你丰满的心倾家荡产。”《自己》一诗则对“沙上”搭 起的“临时帐篷”、“迷途”偶遇的“一个偶像”有了大梦方 醒的彻悟。“仿佛一个王朝被自己的手推翻”、“但他失掉的 不过是一个王冠”等诗句表明,诗人对政治乌托邦这一外部 现实的否弃最终还是纳入到对心灵与自我这一内部现实的 审视中。《好梦》一诗揭示了“彩虹”背后的操控、“风景”背 后的虚妄和“大神”背后的盲从等这些被政治乌托邦所刻意 遮蔽的本相。与此同时,还剖析了政治乌托邦之所以能宰制 人们心灵的奥秘:“因为日常的生活太少奇迹,/它不得不在 平庸之中制造信仰,/但它造成的不过是可怕的空虚,/和从 四面八方被嘲笑的荒唐:/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
对后一主题的表现典型地体现在 《城市的街心》 一诗 中。当昔日精神的神殿坍塌之后留下的便是诗人不得不面对 的触目惊心的物欲废墟:“大街伸延者像乐曲的五线谱,/人 的符号,车的符号,车的符号 /密密排列着在我的心上流过 去”。这时,诗人感到自己像被抛置在街心的过客,体验着 “超时间的冷漠”和“午夜的寂寥”,这里的“冷漠”与“寂 寥”不仅是由政治乌托邦轰然倒塌后的遗存,也是诸神离去 物欲重新统治世界的结果,因此诗人“感到自己的心比街心 更老”。“街心”这一主题意象既包含街心神像爆裂倒塌、四 围信徒一哄而散的诅咒狂欢,也包含了十字街头人潮穿行、 任由物欲牵引的彷徨空虚,是当时时代精神状况的隐喻式写 照。在《沉没》中,诗人对自己“身体一天天堕入物质的深 渊”日夜忧虑。“生活的引诱”和“血液的欲望”是那样“曲 折、反复,连心灵都被吸引进 /日程的铁轨上急驰的铁甲 车”。如果说诗人刚刚为被政治的漩涡卷入窒息的潭底而心 怀惊惧的话,那么现在则为物欲的铁甲裹进机械的轨道而身 陷忧惶。
在这种将“思”成功楔入“诗”的过程中,意象的运用起 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在穆旦的诗歌中,不仅有贯穿在每 首诗内诗情流转与诗思运行之中的单元意象,而且也有关联 并统摄着全诗主旨乃至整个诗作母题的主题意象。统观穆旦 的全部诗作,不难发现,这些主题意象主要是在现实、生命和 玄学这三个主题层面上呈现的。深入考察主题意象在不同主 题层面的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具体探究意象设置与意义建 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许能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把握穆旦诗 歌建立在主体原创基础上的艺术个性和典范意义。
上篇 现实岩层下的勘探和历史隧道中的掘进
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意象在文本创造和文本阐释
中一直占据有核心地位。然而,在现代诗(尤其是现代派诗 歌)中意象却被赋予了与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同的特质。如庞 德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情的复合 体”[2];韦勒克也认为“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或者 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3]。在这里,意象已经超越了意象 相生或情景浑融的意味,而更多地凸显它的直觉因素或智性 因素。在现代派诗人的笔下,某些凝结着诗人直觉经验和智 性感悟的意象不但成为表达诗人全部主旨的主题意象,同时 也上升为传达人类精神境遇的象征符号。艾略特的“荒原”、 瓦雷里的“海边墓园”和叶芝的“古塔”等便是这类与诗人 共同享有盛誉的主题意象。
要探究诗人诗作的诗学内核也许可以从这位诗人的初 始身份中寻绎到隐含的联系。要辨识穆旦诗歌的作为最底色 的“徽记”也可以从西南联大的这枚“校徽”上得到部分解 答:一方面,西南联大是诗人最初诗才勃发的小环境。在这 里,英国诗人兼文论家燕卜荪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传教和 英国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访华,为穆旦等青年学子带来了长 着现代派翅膀的缪斯;而作为当时抗战大后方的西南联大, 因相对远离战与火的纷乱现实而获得一种超越性的观照视 角。这种因空间滞隔而形成的超越性观照视角与现代派诗歌 所特有的诗的观念与形式相呼应,为诗人“生命的‘沉潜’进 入艺术的、诗的‘沉潜’状态”[4]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西南 联大并非是可以庇护纯艺术的象牙塔,而是处于民族烽火这
思运行之中的单元意象外, 值得重视的便是关联并统摄着全诗主旨乃至整个诗作母题的主题意象。这些主题意象主
要是在现实、生命和玄学这三个主题层面上呈现的。深入考察主题意象在不同主题层面的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 , 具体
探究意象设置与意义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许能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把握穆旦诗歌建立在主体原创基础上的艺术
一大环境包围下的流亡栖息之所。因此,裹挟在现实漩涡中 的诗人,即使无法向当时的现实主义流派诗人(比如中国诗 歌会和七月诗派)那样拥抱现实,也无法回避将切近的现实 纳入自己的视野中。由此可见,穆旦的诗歌在获得现代派诗 歌的超越性的同时,还是比所师承的西方现代派多数诗人有 着更多的现实底子。
一 、古 墙 旷 野 飞 鸟 —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赞美》) 如果我们比较同时代的七月诗派,可以发现,同样处于 民族战争烽火的炙烤下的穆旦,并未直接表现以民族为本位 的战争体验和情感,而是将这种体验内化,借助智性和直觉 突入并抵达现实岩层下的底蕴,最终凝结成意蕴深厚的意象 以表达自己对民族命运的独特反思。 在面对狼烟四起的抗战现实时,穆旦却把笔触伸向民族 过去的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深中透视和反观民族的命 运。“古墙”是这类诗歌中一个典型的主题意象。在《古墙》 一诗中,诗人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秋风残照中的一堵 老迈古墙。围绕这堵古墙,诗人发掘了古墙的多重意蕴,既有 “暮野里睡过古代的豪杰,/古墙系过他们的战马”的昔日荣 光,也有 “一双手臂蜿蜒到百里远,/败落地守着暮年的寂 寥”的近日衰象,更有“苍老的腰身痛楚地倾斜,/它的颈项 用力伸直,瞭望这夕阳”的苦难境遇和坚韧抗争。这里“古 墙” 的意象分明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和精魂的真实写照。在 《合唱二章》中,诗人更把对“古墙”的坚韧的体认提升到对 “帕米尔” 的野性的呼唤。诗人藉 “古墙”(及其衍生的变 体)来传达激活民族沉睡的生命潜力,克服民族因袭的惰性, 让古老民族重获新生的强烈愿望。 穆旦不但对历史有着深邃的洞察,而且对现实也有着冷 峻的体认。尽管诗人在《哀国难》中描写了“眼看四千年的光 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敌人的凶焰”的残酷现实,但对更深 层的当下现实,诗人却用“旷野”这一意象来传达,其中有着 复杂多元的审视意味:旷野暗含着一无所有的缺失,一种物 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在《饥饿的中国》中有“荒年之王,搜 寻在枯干的中国的土地上”的肉体饥饿;在《从空虚到充实》 中则有“广漠如流沙,在你脚下”的精神虚无。因“旷野”的 空无而造成“洪水越过了无声的原野,/漫过了山角,切割,暴 击”的劫难;同时旷野又因空无而获得自由。《在旷野上》中 诗人虽然感受的到“沉重、幽暗的岩层”,但仍欣悦于“我从 我的旷野里呼喊”,“在旷野上,我独自回忆和梦想”,“在原 野上,我是驾着铠车驰骋”,甚至《原野上走路》一诗在狂喜 地拥抱“自由阔大的原野”的同时禁不住发出“这不可测知 的希望是多么固执而悠久,/中国的道路是多么自由而辽阔 呵”这样的惊叹。 显而易见,穆旦对交织着血与火的现实充满了民族重生 的期待。在诗人的这部分作品中,除了冬夜、荒原、寒潮等充 满窳败意味的意象外,还呈现了一幅与窳败现实相对照的画 面,这一由众多意象构成的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情调。其中, 飞鸟以恬静自由的特性成为这一伊甸园的精灵。它仿佛栖息
个性和典范意义。
关键词: 穆旦诗歌; 三个主题层面; 主题意象
中图分类号: I1 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0- 2987( 2007) 03- 01 1 7- 05
在 20 世纪中国新诗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活跃于 40 年 代的九叶诗派的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诗派更多地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哺育,在诗艺上相对于先前的诸多 诗歌流派多表现出超越性的探索。九叶诗派在现代新诗中所 扮演的集大成者的历史角色越来越受到近年来学术界的重 视。作为九叶诗派的重镇,穆旦的诗歌创作不但代表了这一 流派诗歌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新诗创造性熔铸西方现 代派诗艺的一次典范性实践。穆旦对现代诗歌最重要的革新 在于凸显了过去新诗中所忽视或未曾处理好的“知性”,从而 开创了新诗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1]。
晋阳学刊 2007 年第 3 期
·文 学 研 究·
论穆旦诗歌中的主题意象
刘华 ( 宁波大学 文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 穆旦对现代诗歌最重要的革新在于凸显了过去新诗中所忽视或未曾处理好的“知性”。在将“思”成功
楔入“诗”的过程中, 意象的运用起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穆旦的诗歌中 , 除了那些贯穿在每首诗内诗情流转与诗
收稿日期: 2006- 1 0- 26 作者简介: 刘 华( 1 964- ) , 男, 江苏东台 人 , 宁 波 大 学 文 学 院 副 教 授 , 现 为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博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现当代文学。
· 117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华:
论穆旦诗歌中的主题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