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税收

政府税收
政府税收

政府税收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

(二)公民纳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税法宣传流于形式。目前的税法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停留于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税法宣传月,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很难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②纳税人纳税行为不够积极。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税法理解不够,对纳税存在抵触情绪,个体工商户不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偷逃税款现象仍比较普遍。

二、制约税收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工作考核不合理,“依法治税”难以实现。税收计划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对固定性特征。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的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收入计划管理已明显与依法治税产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疲于应付,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盲目引进投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各地投资环境不一,为了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可谓用尽了心思。但各地在引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却忽略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受外来因素波动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部分地区经济甚至已走入了经济发展“以量取胜”的误区,虽然国家进行了经济宏观调控,但局部范围内盲目投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税务部门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

①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依法征税。培养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体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执法的危害性;同时针对目前税务干部业务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强化业务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效率和质量。

②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民生基础,只有让纳税人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良好的协护税环境。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党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依法治税顺利实施。此外,加强与公、检、法、工商、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协调配合机制,实现税务机关专业管理与社会协税护税力量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提升税源监控水平。

①建立税收能力估算体系,增强收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上级局在强调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承受能力。从宏观来说,收入计划只有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状况相适应,才能与依法征收取得的收入在数量、结构、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经济与税收的内在关系,把税收计划与实际征管紧密结合起来,将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之上,才能使收入计划与实际税源相适应,才能促使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异常变动因素对组织收入工作的影响,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收入的真实性。

②加强税收预测分析,为税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税收管理中,对客观经济税收的科学预测是税收工作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科学的税源预测体现了税收经济规律、税收管理状况和税收发展趋势,是实现税收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税源分布及可能的税收成果进行预先推测,有利于确定正确的税收工作方针,及时安排措施,实现“应收尽收”。

税务机关应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同时在对企业的生产、流通以及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监控的基础上,夯实好纳税评估、纳税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及欠税公告等税收征管模式的新因素,有效监控税收的全过程,实现税源监控工作从源头抓起,确保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2、《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3、《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4、《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5、《政府经济学》温来成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摘要:地方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现行地方税制对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缓慢,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部分,在部分地区,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单位做地方税收差异的实证分析,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税制结构的弊端、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现状、各地区产业结构等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对我国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完善 引言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事权较以前扩大了,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行使调节职能的主要手段,地方税制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决定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财力层层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级级转移”的趋势,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强化中央财政在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空间,部分基层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受经济发展水平、税制结构、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税收高的政府财政支出功能自然会强于税收收入低的政府,政府投入力度越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分税制的实行虽使地方税体系初具雏形,但受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地方税运行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需要,负债累累,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制,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功能,维护地方政权正常运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运行的现状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xx年至 20xx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41.1%提升至 20xx 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74.3%提升至 20xx年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xx年至 20xx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 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xx年至 20xx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xx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xx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xx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3.8%。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xx 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 36.9%,占地税收入的 60.9%,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xx 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分税制实施以

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比例

各税收的中央和地方分配比例情况详解 中央独立税:消费税、关税、进口增值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社会保障税。 省级独立税:营业税。 县级独立税:物业税、车船使用税、遗产与赠与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 中央、省级、县级共享税具体税种和分成比例见表2。 经过以上调整,中央政府收入占税收总额的55%—60%左右,省级政府收入在22%左右,县级政府收入在20%左右。。 一、中央固定收入: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 三、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增值税(除进口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4、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5、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归地方。 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7、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归地方 省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并没有全面推行较为彻底的分税制,全国呈现多样化特征。具体划分方式有:(1)按照企业的隶属确定税收归属。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所得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确定其归属的。(2)按照纳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或行业性质,划分收入归属。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营业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把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划作省级收入,而把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营业税作为地、市、县等层级地方政府的收入。(3)按照某种比例对某些税种进行分享。相当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等税基较小、税额不大的税种,在省级政府与其下的各个层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比例分享。(4)对于地方分享的增值税25%部分,部分省、市、自治区将其全部划归地、市、县级政府,部分地区则实行了某种形式的共享税划分方式。(5)部分省、市、自治区仍然沿用分成或包干的旧体制,把部分税种确定为调剂收入,根据其辖区内各个地区的贫富程度的差别,分别确定不同的分享比例或分享形式。

对培育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几点思考(精)

第 5卷第 1-2期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5No.1-No.1-22 2009年 6月 Journal of Xuch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une.2009 -58- 关于培育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几点思考 燕万年周建中韩新峰 (许昌市财政局,河南许昌 461000 培育税源,是指从地方自然禀赋出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为 取向,通过“资源-财源-税源”的转变而实现的税源生产和再生产。它是一种以自身禀赋为依托、以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为取向的内生性的税收流量、存量的双重增长,是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税源建设工作的第一要义。 十年前的分税制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地方财税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如何通过大力发展本区域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全方位开发和培育税源,确保地方政府拥有必要的财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税收担负着为财政筹集资金和调节经济的双重职能, 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政府业绩的主要依据,它对政府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见。作为地方政府,如何以效益为中心,既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壮大政府实力,富裕一方百姓,关键在于培育税源。 一、培育税源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虽然培育税源已经成为从政府至民间的热点之一, 但对培育税源的几个认识误区却制约了税收的可持续发展,使税源在短暂繁荣之后便逐渐萎缩,影响税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破坏了一个地区的税收大环境。 (一培育税源不等于滥用优惠政策,从而吸引投资

一些地方在引资过程中,片面追求资本流入量,忽视地区经济结构和资金的投入方向和使用效果,滥用政策优惠,一味“放水养鱼”,违规“变通执行”,比如越权减免税,违规批准缓税,或则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导致区域间的恶性的税收竞争,使资本的流动趋向非理性,原本为经济服务的税源引进,演变成一场税源争夺战,恶化了经济环境,导致税收的大面积流失。 (二培育税源不等于政府越位,参与企业管理 1994年税制改革后,在“培源增收”战略的指导下,不少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有的还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经营决策和企业组合,为企业争取贷款等不一而足。政府部门的政策优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与效益,也带动了税收的增加,使这种培源方式极具迷惑性。但在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外资的引进、税源的培育及规划等,政府部门的职责是有限的。政府部门难以和企业一起承受经营决策失误的风险,也会造成不公平竞争,这种局部、短视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培育税源不等于政府缺位,忽略宏观调控 培育税源不仅仅是财税部门的职责,它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管理水平、行政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等“软环境”。税收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必须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正确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各系统的活动。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税收计划的作用是巨大的。科学的计划观可以使税收计划均衡、合理,防止出现畸轻畸重的不合理现象,使组织收入工作既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又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既强调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基础的需要,又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保证组织收入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实现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二、培育税源的根本保障在于培育良好的税收环境 培育良好的税收环境, 是财税部门和纳税人的共同事业。它要求财税干部树立为经济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大局观念,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服务和管理

我国政府对企业税收返还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政府对企业税收返还的影响因素分析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关于地方税收自主权的问题就长期存在于各地的经济运行与税收工作的实践当中。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要求对地方自行制定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和规范,而在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中,税收返还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随着62号文的下发,地方政府税收返还随意性较大这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接着,国发(2015]25号文又对这一清理行动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被解读为包括税收返还在内的各类地方性税收优惠在实际中呈现出复杂多样、涉及利益相关方较多的特点,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其根本解决。 税收返还对企业来讲,有着补充现金流、提高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等效果,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税收返还既是体现国家对相关产业进行扶持和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又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政策工具。好的税收返还政策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作用,然而不规范的税收返还政策则会损害税收公平与政府信用甚至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因此,对于税务专业的学者来说,税收返还这一课题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前人的文献和税收返还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首先建立了有关企业获得税收返还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本研究框架,将企业获得的税收返还分为制度性(法定)返还和制度外(议价)返还两类,并对两部分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影响因素模型。 接下来,本文采用离散变量Logit模型和基于短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分别研究了企业能否获得税收返还的影响因素和企业通过获得税收返还规模的影响因素两个具体问题,依据理论部分的分析结果对实证模型建立了方向性的假设,并得到了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企业所有制、当期税负、当期盈利以及政府财政水平等因素对企业收到的税收返还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证部分的研究结论,从问题、原因、对策的路径出发,从政策制定、观念树立、信息披露等角度对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经营与税务两个角度对企业提供了相应的经营建议。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对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

税收收入分析报告

朱仙庄分局 一季度税收收入分析报告 朱仙庄镇政府: 一季度,我局在埇桥区地税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地税局的总体安排,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及时对经济税源进行全面深入的预测和分析,切实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打好组织收入攻坚战,为促进辖区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现将有关税收收入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管户情况 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朱仙庄镇辖区共有各类税务登记户数584户,其中:个体经营户522户,各类企业62户。 二、税费收入完成情况 第一季度我分局共组织入库地方税收及教育附加3594745.86元,占全年税收计划1400万元25.68%,其中朱仙庄镇3252097.75元,占分局总收入的90.47%;比去年同期多收13829.09元,同比增收0.43%。同样入库各类基金58万元,比去年同期少收112万元 ,同比减收65.89%。 主要来源: 一是委托代征入库的税款,朱仙庄镇所辖委托代征单位4户(朱仙庄煤矿、宿州学院、宿州卫校、宿州市华馨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季度除宿州学院无税款入库外,其余3户累计入库税款2073454.59元,占朱仙庄镇总收入的63.76%。 二是企业正常申报的税款,1-3月份有税申报企业39户,入库税款425714.19元,主要是安徽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朱仙庄信用社、宿州市杰峰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煤碳供销经理部入库的税款,第一季度入库各类税款349317.38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实有税源与收入计划任务偏差大。2009年,由于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不断加深加重、国家出台了大规模结构性减税政策,不确定的减收因素不断增多,地税收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新增应税项目不多,地税收入效应未能体现。从朱仙庄镇应税项目来看,新增重大应税项目不多,税收增长缺乏新税源支持。 四、二季度税收收入预测 4月份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征期将至,土地使用税预计完成100万元,房产税10万元,主要是安徽绿洲人造板入库的税款,6月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企业所得税预计完成10万元,营业税预计能够完成140万元,个人所得税所预计完成20万元,二季度预计完成地方各税300万元。 五、在组织收入工作中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全力以赴保收入、促增长。 一是坚持依法组织收入,确保地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坚持依法治税,既要坚决制止有税不收和人为调节收入进度,更要坚决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和转引税款,确保组织收入依法规范运行。坚持经济税收观,抓好税收分析预测,准确把握形势,掌控税源潜力,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逐步健全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收

应用文-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

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 '\r\n\r\n一、中央与地方 结构优化的前提 分税制 体制根据财政分级、税种分设和收入分征的原则,按照政府职能分工的层次和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对影响的程度及征管效应,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范围及征管权限,使各级政府都能有一块相对独立的、能基本维持本级政府职能运转需要的税收收入。因此,没有政府职能范围的明确界定,就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税权与税种的合理划分,从根本上讲,就谈不上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结构的优化。 (一)按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界定政府职能的范围 公共财政的市场性表明: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公共领域。按照这一要求,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以满足 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即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鉴此,我们要确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将国家财政职能主要集中到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 、根据经济 和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利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 领域,弱化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而强化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有职能作用,以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公共性。 (二)根据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公共财政的理论表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是全体国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中央财政:受益范围是区域公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地方财政。根据这一原理,将涉及省级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划归为省级政府及其财政,并根据省、市、县、乡的分级体制,实行层次化管理。如地区性交通、治安、消防、基础 、环保、城建、城管、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等支出应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对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如跨地区的水陆空运输、邮电通讯、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承担国家安全、外交、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支出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三)根据事权,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财权是与事权相 的。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在分税制下实质上是税权、税种的划分问题。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权、税种是分税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基础。 1.税权的划分。税权是指税收管理权限,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立法权。它包括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的调整权,税法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等内容。二是税收征收管理权。合理划分税权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税制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从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现实看,政府间税权划分可归纳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3种模式。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分权模式。此模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权限法、税收征纳程序综合法等基本法规;(2)中央税立法权和征收权归属中央;(3)共享税立法权归属中央,征收权根据共享的方式不同,分为中央专属或中央、地方分征;(4)地方税征收权归地方,税收立法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种方式:

财政学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pdf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 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 分解成这两种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 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 4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 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 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 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如图)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面临劳动取得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 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 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的综合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 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的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 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而言,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 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 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 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 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收入效应

税收考试题及其答案汇总

税收考试题及其答案汇总

税收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 (2)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3)代收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和单位。 (4)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5)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6)税率:是指纳税人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7)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8)税收原则:就是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9)受益原则各人所承担的税负与其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0)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11)最小牺牲说(边际均等牺牲说):全体纳税人因纳税所直接牺牲的效用最小,即全社会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12)税收行政效率即征税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中耗费成本最小。征收费用——直接的征税成本。 缴纳费用——奉行纳税费用 (13)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最小。 (14)税收的额外负担: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正常的经济决策,从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15)税收职能:税收职能是税收这一分配范畴自身固有的和经常起作用的职责或功能 (16)税收调节职能:是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份额,影响其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功能也称调节经济职能或经济职能。, (17)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反应, 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 (18)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9)替代效应:指税收的课征引起人们对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选择的改变,即以一种经济行为代替另一种经济行为。 (2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税收与政府支出同时等额增加或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21)洛伦茨曲线: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意见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 意见 【法规类别】税收征收管理 【发文字号】市府发[2006]29号 【发布部门】六盘水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11.22 【实施日期】2006.11.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意见 (市府发〔2006〕29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税收收入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开征、停征、

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不得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摊派税款,严禁各种形式的“包税”或“变相包税”,杜绝混淆税款入库级次、混淆征管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级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凡涉及税收的,要充分征求税务部门的意见。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密切配合,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查处各种偷逃税案件,依法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 二、加强信息交流,搞好税源监控 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职责和义务,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定期通过网络、书面或电子信息的形式向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提供有关涉税信息。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于每月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工商经营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情况。 (二)统计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 (三)财政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分单位、分项目的应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情况。 (四)物价部门应于每年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经核准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项目、标准等情况。 (五)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下对外付汇等情况。 (六)科技部门应于每年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民营科技企业名单。省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复审情况、技术转让合同的认定登记及审核情况应及时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 (七)民政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向同级税务部门提供新办社会团体、民办非

影响税收的因素分析

影响税收的因素分析一、前言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经济,但又作用于经济,因为经济的增长能带动税收的增加,而税收又能为政府筹集必要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和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研究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发,实证分析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原因。 二、数据的收集与录用 本文选取数据为1985—2011年27年各项税收(Y)、财政支出(X1)、国内生产总值(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如下表: 表1、1985—2011年27年各项税收、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度各项税收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 数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亿元) 1985 2,040.79 2,004.25 9,016.04 4,305.00 1986 2,090.73 2,204.91 10,275.18 4,950.00 1987 2,140.36 2,262.18 12,058.62 5,820.00 1988 2,390.47 2,491.21 15,042.82 7,440.00 1989 2,727.40 2,823.78 16,992.32 8,101.40 1990 2,821.86 3,083.59 18,667.82 8,300.10 1991 2,990.17 3,386.62 21,781.50 9,415.60 1992 3,296.91 3,742.20 26,923.48 10,993.70 1993 4,255.30 4,642.30 35,333.92 14,270.40 1994 5,126.88 5,792.62 48,197.86 18,622.90 1995 6,038.04 6,823.72 60,793.73 23,613.80 1996 6,909.82 7,937.55 71,176.59 28,360.20 1997 8,234.04 9,233.56 78,973.03 31,252.90 1998 9,262.80 10,798.18 84,402.28 33,378.10 1999 10,682.58 13,187.67 89,677.05 35,647.90 2000 12,581.51 15,886.50 99,214.55 39,105.70 2001 15,301.38 18,902.58 109,655.17 43,055.40 2002 17,636.45 22,053.15 120,332.69 48,135.90 2003 20,017.31 24,649.95 135,822.76 52,516.30 2004 24,165.68 28,486.89 159,878.34 59,501.00 2005 28,778.54 33,930.28 184,937.37 68,352.60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税收: 现实与展望 Richard M. Bird著 .1. 介绍 传统的联邦国库税收理论给地方政府规定了非常有限的课税基础。地方政府唯一“良性”的税收据说应是(1)地方政府可以轻易加以管理的;(2)仅对(或主要对)当地居民征收的;(3)不会在地方政府之间或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引起“一致”或“竞争”问题的税收。通常,唯一能够通过严格审查而得到批准的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就是财产税,而对车辆上税次之,而使用者收费之外就没有太多别的了。大多数中央政府不愿意地方政府更多地插手利润高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述结论又与这种不情愿十分符合,所以地方政府历来明智地利用这一税收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各地的地方税务部门被敦促要更多地使用财产税。如果他们没能积极执行的话,就会受到责罚。 对这种观点有很多可说。但不幸的是,在许多国家,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点还远不能达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任务。首先,财产税的习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实际上,这种税收投入大,而且难于管理。如果税收负担加重的话,这些问题也就更显突出。此外,在操作中,政治现实常常将财产税的增加主要放在非住宅财产上面,这使大多数财产税无端流失。从而削弱了地方使用课税基础的主要论点之一的力度。 其次,即使是那些得到妥善管理的地方财产税也不能完全负担得起主要社会支出(教育,卫生,社会援助),或许那些最富有的(通常也是最大的)社区除外。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很有必要从自己的税收中拿出资金,负担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由财产税资助的地方政府仅限于提供地方服务(如打扫街道,清除垃圾等),或者不可避免地坐等上级政府拨款。这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司空见惯的,但也包括一些为数不多的国家,财产税是他们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柱。大多数经合组织(OECD)的其他国家不依赖国家拨款。地方政府直接收取大笔营业税,或者对国家所收的所得税征收附加税(Bird and Slack, 1991) 第三,传统的论点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一些国家存在的重要的地方政府或中间层政府,他们在资助社会支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征收财产税和居民的使用者收费大量资助当地服务,通常负责提供社会服务的地区政府做不到。传统的途径只坚定的注重私利,认为原则上地区政府最好由零售业营业税负担。而通常认为这种营业税主要向居民收取。此外,美国和加拿大长期以来向人们显示,能够在地区一级进行管理-尽管这一论点很明显在发展中国家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现在国家一级都管理不好这种税收。 考虑到目前在拉美国家的权力下放运动( IDB 1994),对政府间税收关系导致的压力的担忧,以及对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实行的不负责任行为的担忧(Tanzi,1996),需要对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是否合适进行重新检查。国际经验表明,地方政府越是负责收取更多的税金供其支出,他们也越是对发挥重要的支出功能负责。当然,有一点很清楚,政府之间的税金调拨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地区经济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家,在原则上讲不通为什么富裕地区(包括大城市)不能提高预算并将大部分自行消费。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要加强地方政府的税收机制。

近十年全国与地方税收情况分析

近十年全国与地方税收情况分析 历经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中国GDP为319515.5亿元,到2017年增长至827121.7亿元,十年间增长2.59倍,年平均增长率11.15%,创造了“中国奇迹”。 图1 2008-2017年度中国各类税收和总额的变化情况 图2 2008-2017年度江苏省税收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图1图2表现了2008-2017年中国各类税收和江苏省税收情况。主要采用2008至2017年度中国税收收入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其中总税收包括对资源类征税,财产类征税,行为类征税等,占所有税收的大部分,其余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关税。 2008—2017年期间中国总税收收入从54223.8亿元增长到144359.5亿元,

增长2.66倍,年均增速为11.5%。很明显,此期间中国税收收入的增速略高于GDP的11.15%增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GDP增幅为9.65%,2017年仅为6.90%,下降2.7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增幅,税收收入的增幅也从2008年的18.85%下降到2017年的10.74%,下降8.1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的下降幅度为GDP的2.95倍,因此税收收入的降幅更大,也从侧面体现出政府的降税减税的力度与决心。地方税收情况与全国税收相依相存,特别是江苏位于沿海,出口型企业较多,因此受国际影响较大。 国际事件对我国税收影响巨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是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经济巨大的打击。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长,欧盟和美国成为我国前两大出口市场,因此欧盟和美国的经济需求下降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影响。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增长率持续下降,直至金融危机达到最低值。对当时我国许多出口企业而言,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外需减弱成为客观现实,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有大批的出口型企业倒闭。从上图中也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关税增长率从23.55%将为负的16.17%,进一步体现了当时进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另外,从图中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很大,2008年总税收增长率为18.85%,2009年仅为9.77%,增长率减半,特别是增值税从16.33%降为2.69%,体现了我国经济运行遇到了巨大阻力,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增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消费税却一反常态出现暴增的情况,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救市计划。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开始加速下滑,形式危急,因此政府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救市计划,总共所需资金大约4万亿人民币,主要用于基建、医疗,教育、节能减排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造成消费税的大幅增长。 此后,世界的经济高速增长被经济危机打回原形之后,虽然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了各种大规模刺激政策,使得经济停止崩溃,并有部分回升,不过,刺激政策都是以时救急所用,无法长久,因此,这些政策退出之后,世界经济无法避免地将回到低速增长正轨。我国也不例外,总税收增长率从2010年的23.0%一路下降至2016年的4.35%,6年间下降了18.65个百分点,直到2017年才有所恢复。不过相对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量3%增长来说,还是有所超越。世界不同经济体走向将拉开差距。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恢复速度较快,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相对来说更加脆弱,因此恢复较慢,这主要是有国家综合国力有关。例如,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与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对页岩气等新能源、新技术、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在经过一系列的经济结构性调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他们的经济大多受能源,或者地缘政治影响很大,一旦石油等资源价格大幅下跌又或者地缘政治动荡,那么该经济体出现衰退将显而易见,俄罗斯和巴西就是如此,惟有人口大国南亚的印度仍可以保持7%以上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从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税收方面看,体现在2011年之后我国税收增长的持续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几近停滞,世界贸易量暴跌,因此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作用大减,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为我国的深化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弱化传统增长动力带来新的契机。自此,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出口型企业持续亏损,最糟糕时出现过负增长。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今年外贸出口稳增长仍面临不少困难。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

关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几点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2569974.html, 关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几点建议 作者:田进 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32期 [摘要]当前,国际经济运行不稳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带来了不稳定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实行“减税降费”政策,所以,需要认真研究财政收入管理和提高相关问题,为增加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政府财政;税收管理;非税收入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d02569974.html,ki.zgsc.2019.32.048 财政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按照有关的法律和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种形式收入总和。它是国家和地区各项收入的物质保证,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很多的“大事”和“难事”都需要靠举国体制来得以实现,很多大项政策和工程的实施都需要靠财政收入作为重要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保证财政收入增长,从多领域、多渠道全面增加财政收入。既要保证不因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同时也要保证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这是目前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扎实、市场繁荣,即便是减费降税,它的基数总量也是大的,因此对于政府,它的财政收入还是有保证的。所以,增加财政收入,必须打好“经济牌”,把一个区域的经济基础做扎实,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尤其之快,那些单单靠某一产业实现发展的地方,瓶颈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旅游等地方,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举步维艰,多数人口面临重新选择职业,甚至出现了大量人口外流的情况。不管一个地方面临什么样的经济状况,都需要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向,适应当地的发展特点。政府需要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熟悉它们各自在财政收入比例,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让该地区经济始终保持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只有抓住经济基础这个“根”,才能保证财政收入有一个“长”的动力。比如做好农业基础工程,因为农业是第一产业,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农业,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有侧重地促进种植业、林牧业、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要拓宽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同时,需要调整工业结构,工业是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产业,对于产能过剩、高污染的项目,该关就关、该停就停;而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的项目,该扶持就扶持。最后,还需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建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第三产业也应该结合当地情况,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二是下大力气,调整增长方式。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两个重要的衡量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