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能力

心理学+能力
心理学+能力

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能力与知识技、技能的区别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智力的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群因素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了智力群因素理论。包括七种因素。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后来又加入了第八种智力---认识自然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理论:

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普通心理学》: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普通心理学》: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我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

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能力 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看,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能力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个人现在实际所能做的即实际能力,例如,搞外交工作,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较强的记忆等能力;搞艺术的画家就要具备一定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而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际、宣传说服等能力。因为只有在能力上足以胜任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否则,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任务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要的效果。二是个人将来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潜能。 不过能力的形成是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不仅包括环境、教育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这样客观的因素,还包括了自己的主观意识的努力,这些多多少少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上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些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促进能力的发展。一是先天素质的影响。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先天的条件就有很大的不足,那就会很大的程度影响这个人今后能力的发挥和展示。二是.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有些孩子2岁就会走路的时候,有些孩子才开始学会爬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三是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比如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想要孟子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成长,在好的教育条件下成长,就是这样孟子才能有后来的大作为。而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都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四是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他经历的越多、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比如说汪涵,汪涵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今很受大家欢迎的一个主持人,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自己本身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五是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之前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都要建立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

《普通心理学》:能力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能力的种类 我们可以对能力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这是以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也称智力。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支配着智力的诸多因素,并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如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这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的独特的音乐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关联。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特殊活动领域得到特别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的一般听觉能力既存在于音乐能力之中,也存在于言语能力中。没有听觉的一般能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发展言语和音乐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观察力属一般能力,但在画家的身上,由于绘画能力的特殊发展,对事物一般的观察力也相应增强起来。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常需要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共同参与。总之,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积极地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是按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进行划分的。再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要求。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记忆、操作与熟练能力多属于再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互相联系的。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因此,为了发展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虚心地学习、模仿、再造。在实际活动中,这两种能力是相互渗透的。 ?三、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这是按活动的认知对象的维度划分的。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之中。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信息,而元认知能力活动对象是认知活动本身,它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及时决定停止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怎样判断目标是否与自己的能力一致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高等教学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纯自然学科,更为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但也强调数量所反映的规律。它既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教育过程和普通教育一样存在着众多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要对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 2.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自我效能感(美国班杜拉):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断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4.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冬季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 5.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1.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 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 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2.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 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 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 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主要包括气质和 性格。 3.气质:是指个体内在的、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使 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多 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是 当前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性格 特征主要有四部分组成:态度特征、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5.能力: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 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由智力、 知识与技能、实践三个要素构成。能力分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完成某种活 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实践能 力。特殊能力是个人完成特殊活动所要求人具备 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自学能力、 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 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 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 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 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偏好。那些持续一贯地表 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 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7.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 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 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 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 式。 第三章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 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 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 适应性变化。广义的学习概念,应该从下面四个 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现象;学 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任何水 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 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 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 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 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3.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 4.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 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 5.命题学习: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学习。 6.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 种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习材料的逻辑意 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 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有意义学 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 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 性的联系。 7.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 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是新 行为),获得师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 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