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
读诸葛亮《心书》,学习如何对付小人
读诸葛亮《心书》,学习如何对付小人诸葛亮的《心书》既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识人用人的权略之书。
在书中,诸葛亮列举了于国于军有害的五种人,这五种人,现在通俗的说法叫“小人”,也就是卑鄙猥琐上不了台面的人。
原文是这样的: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是需要时时注意的,他们是国家、军队发生混乱的祸根。
这五种人是: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讥毁、打击有才德人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费,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不切实际地夸大盅感民众人,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专门搬弄是非,为了一己私利而兴师动众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
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诸葛亮所列举的,其实是五种小人的行为做派,诸葛先生称之为“五害”,犹如当年韩非子所论的五蠹,这五种人,便是“军国之弊”的根源。
人其实是最难搞懂的,因为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又是随机的、动态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小人的所为,是既要做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所以,其行径往往倏忽多变、防不胜防。
可以说,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会有小人出现,我们也随时随地都会和小人打交道。
一,小人的危害。
小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核心的决策,会让权力的重心失去平衡。
比如那些搞小团体的人,通过一定的手段,譬如一起吃吃喝喝,共享低级趣味等等,在微醺烂醉或是意乱情迷中称兄道弟,看着挺热闹,其实不过是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暂时结盟。
然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无形中便在领导核心之外,产生出另外一个小圈子,而在这个小圈子里,也会诞生一个小的核心所在。
久而久之,这个小核心就会影响到大核心,甚至会挑战大核心的权威,从而让大圈子的能量失衡,核心的轨道也就随之偏离,领导的权威就会淡化甚至失去。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心,即不了解人的本性,这是为将之大忌。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下属的本性呢?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性。
一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故意用各种是是非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意向和主见,属于操守。
)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志向专一,立场坚定,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随风摇动,忽而东、忽而西,是不可与交,也难成一事的。
然而,这些人往往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表面上甜言蜜语,伪装得惟妙惟肖。
只有“间之一是非”,将其置于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伪。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于才干。
)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象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辨,以取得胜利。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面对“明枪暗箭”,表现了何等的迷人气度和应变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观察其见识,属于才干。
)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一个企业搞技。
改造或产品开发,一般要选择二至三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如何取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学识水平。
那些平时夸夸其谈,“咨之以计谋”而犹犹豫豫,不能裁决,没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考查是否临危不惧,属操守。
)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向诸葛亮借智慧(三)用人的门道
向诸葛亮借智慧(三)用人的门道有才的人总有点怪脾气。
在日常电话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代社会中除非是老板非用你不可,否则谁会忍受有这么一个下属呢?但是如果你一味地恃才傲物,找工作就会有问题。
那么这种人该如何求职?对于老板来说,有什么办法用好这种人呢?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很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诸葛亮有什么高明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他又是怎样做的呢?1.什么叫性命?性格就是命运,这就叫性命。
2.庞统长得太有创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鞋刷子的眉毛,鞋拔子的脸,配两管鞋油的朝天鼻。
当时刘备见庞统的第一感受,用我们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叫人海中多看你一眼,从此就忘不了你这张脸。
3.你和一个人见面头3分钟,能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3分钟印象好,以后三年都好;3分钟印象坏,那以后的三年都坏。
4.职业到位放水养鱼:一个人才一个泥坑,他是吐泡泡的泥鳅。
一个人才一片海洋,他就是飞腾的蛟龙。
5.人才可以分为三种:既能扫一屋,也能扫天下,叫通才;只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叫专才;只能扫一屋,不能扫天下,叫平才。
通才都是累死的,专才都是屈死的,平才是怎么死的,急死他!6.用通才靠的是老板信任上到位,用专才靠的是老板安排上到位。
7.领导身边得有个摇扇子的8.做大事的人,你得有给别人准备一片天空、一片海洋的胸怀和气魄。
9.分槽喂马合槽喂猪10.两个能人同时干一件事,明着不争暗着争,就是他不争,他的班底还得争呢,他的班底不争,他的粉丝还得争呢。
两个天王是好朋友,一个体育场里唱歌,粉丝能打出人命来。
11.养什么都不吃饲料,除了人减肥不成功,所有喘气的减肥都成功。
12.一个猪不爱吃两个猪争着吃三个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13.如果这个对象是不能干又不想干、整天哼哼叽叽、懵懵懂懂这猪型的,要在竞争中增加他的投入,在竞争中促进他的成长。
等将来小猪长成千里马了,我们再把它分开。
14.一个连董事长都瞧不起的人,一天到晚说董事长是垃圾是笨蛋,有空就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笑话嘲笑董事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诸葛亮一直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许多人都把诸葛亮比作“智慧的化身”,可见诸葛亮在大家、后人心目中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首先,诸葛亮能够重用人才,大胆的引进众多人才。
诸葛亮善于观察识别他人,能够鉴人有术,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敌方阵营的人才,并能够把敌方阵营的人才成功的拉拢过来。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一妙招。
其次,诸葛亮能够重视人才,在挑选人才方面,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诸葛亮能看到姜维的忠诚机灵,勤劳勇敢,能看到关羽的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等等,之后诸葛亮便会根据这一系列的人才,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所以,诸葛亮完全的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
然后,诸葛亮才能更好的提拔这些人才。
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个特点。
诸葛亮对人才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所谓“放水养鱼”,诸葛亮在面对这些人才的时候,能够尊重他们,使他们充分的发挥特长。
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些诟病,就像那就话说的:“蜀中无大将”,这边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败之处,诸葛亮虽然提拔重用了很多人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培养起来,并且太过于放养,所以,就出现一些人,放纵法正,最后,落得一个后继无人的惨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这些称号都是诸葛亮的才能的展现。
在书法上,有出色的《远涉帖》为代表,另后世能够好好研究;在文学上,诸葛亮是“出师两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可谓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议论抒情的方法,更是语言真挚、感情深刻;在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能够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文/雪山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想必大家对诸葛亮都了解得不少吧,在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蜀国时,曾经处理过很多的政治犯人。
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在蜀汉的七个有名的政治犯中,经过诸葛亮之后的犯人,就有四个。
因此,诸葛亮留给蜀汉同僚的印象有一面是比较冷面对的。
想当年蜀汉在制定法律期间,法正当时认为法律太过于严厉了,当下就给诸葛亮提出了意见。
法正想用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来获得民心,希望诸葛亮可以减轻法律中的惩罚力度。
法正认为,法律严厉是好,只怕惩罚太过残酷的话,结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般好。
诸葛亮面对法正这样的提议,并没有觉得不高兴,回答说现在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一样了,以前的秦朝法律是很严苛的,百姓在那时已经很惨了,继续那样的话百姓真的会反抗起来。
所以汉朝的约法三章做得很好,但是现在的巴蜀地区在刘璋的管理下法律已经荒废了,老百姓们的人心都很涣散,现在要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严峻的法律来要求大家,重新来调理上下级的关系。
可以说,诸葛亮在位期间,是没有人敢随便开玩笑的。
倘若有人把法律当做玩笑,诸葛亮知道了一定会严加惩治。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很是荒诞,却能获得诸葛亮的重用,这又是问什么呢?小编现在就给大家讲讲。
这个人名叫何祗,他是巴蜀人,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年轻时曾经做过小的官员。
就像上文所说的,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手段是很多的,而且很严。
他不能容许在位的公职人员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嬉戏玩闹,但是这个何祗,周围人都知道他工作时很不认真,特别喜欢和别人开玩笑。
他曾经主管过刑狱的案件,但是他却不思进取,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把很多的案子都死子压了下来。
很快这件事诸葛亮就知道了,将要对他进行严查。
别人听说这件事都认为何祗算是完了,他这样爱和别人开玩笑,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几乎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看何祗的下场,诸葛亮说将会在第二天对他进行询问,如若事实的确如此,将会严肃处理。
但是何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并没有很慌张。
_心书_识人用人学_诸葛亮用人之道_戴淑芬
《心书》识人用人学———诸葛亮用人之道戴淑芬,陈 翔(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其治国与治军的思想深刻庞杂。
而其名著《心书》则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现将其中的识人用人思想归纳总结,以供后人参考。
〔关键词〕 诸葛亮;《心书》;识人;用人〔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4)03009304〔收稿日期〕20031211〔作者简介〕戴淑芬(1963—),女,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陈 翔(1975—),男,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东汉末年,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烽起云涌,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
贩草鞋出身的刘备,胸怀大志,为振兴汉室,东奔西走,然得非其人,无高人指点,终而狼狈不堪。
先后依徐谦,奔曹操,归袁绍,附刘表,一直寄人篱下。
后闻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遂卑躬曲节,三顾茅庐。
诸葛亮为刘备之诚心所动,遂献三分天下之策。
在以后27年里,诸葛亮尽忠尽责,南征北战,辅助刘备,使刘备由一支兵微将寡的弱小力量在群雄逐鹿中,不断发展壮大,终而取得“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
刘备的基业,诸葛亮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杰出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人才,尤其是诸葛亮的将才就成了关键。
任何组织间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如何识别人才、选择人才,就成了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
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辉,尤其是其治军与治国的思想。
而《心书》就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
《心书》是专门论述为将之道的一部奇书,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将领的道德修养;二,君主与将领的关系;三,将领的用人之道;四,将领的军事素质;五,将领的治军之道。
用人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职能,现将诸葛亮《心书》的用人之道归纳总结如下,以供企业的管理者借鉴。
诸葛亮用人
诸葛亮用人憨佗诸葛亮说,这世上许多人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但把握一个人的本性并不难。
他在《心书》中说,知人之道有七种: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有一套知人理论,但他并不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好伯乐。
后世有人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名言,形容他主政时人才凋敞的困局。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各方的军事斗争本质上是一场笼络人才的较量。
曹操、刘备、孙权能成就霸业,各有各的选才用才之道。
曹操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他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而且给他加官音爵。
为求得关云长加入曹营,曹操身段极低,奉上美女良驹,还答应老关降汉不降曹等条件,关羽但有立功,曹操立即上书朝廷加封,直至封他为汉寿亭侯。
刘备驭才之力非凡,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诸葛亮鞠躬尽疼、死而后已。
孙权用人不拘一格,“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
赤壁之战是关乎东吴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孙权定下战略放手让周瑜发挥才干,这才是王者风范。
孔明有知人七法,但七项全能才敢用。
选来选去尽选了些好人,如蒋琬、费祎等,品行没问题,做个好秘书、好管家并无大碍,但要在乱世中统领一方克敌制胜,就太难为他们了。
选人难,让人与你同心更难。
你看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创业者,时常与兄弟们喝酒谈心,交流感情。
领导工作忙,对兄弟们的感情投资要占用大量时间,没有耐心、不肯用心、不用真心,人才岂肯用命?诸葛亮选用人才效果不佳,可能与他长期做军师有关。
帮别人出谋划策是一回事,做主帅亲自操刀是另一回事,事非经过不知难,加之他又是个谨慎的完美主义者,生怕出错。
十万大军出征,军中杖罚打多少军棍都要一一过问,这样的领导,哪有时间与人才交流感情。
诸葛亮用人七法-钢铁战士的日志-网易博客
诸葛亮用人七法-钢铁战士的日志-网易博客诸葛亮用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在《将苑》(又名《心书》)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即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态度有何特点,也就是价值观,即是非善恶美丑判断标准。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正确。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
通过问是非问题,看出大的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以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官武将权力限制太多。
兵者,诡道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靠的就是将领的临机决断和随机应变。
可赵宋的皇帝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为他手下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让将军们按着阵图阵法来练兵,打仗。
将军们要是有自己另类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可以,先画成图本送到汴梁,让大皇帝过过目先。
按图索骥式的练兵必然导致指挥的僵硬,大大降低了武将们指挥作战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很多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应对。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
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
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不仅选择人主与众不同, 在用人方面也颇有见地。
虽然也有用人不当、处事有误的时候, 但在用人方面的经验仍然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借鉴。
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 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 没有定性,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做出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
一看德, 二看才是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
官场上有贪官也有庸官。
贪官害国, 庸官误事。
在诸葛亮看来, 在各种智能因素中, 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像马谡那样的人, 虽也有一些作为,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 但若缺乏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 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3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考察对方的见识。
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 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
古往今来, 官场之上的争斗不可避免, 这种争斗不仅包括小人之间的钩心斗角, 也包括正邪、善恶之间的大冲突、大对决。
那些毫无计谋, 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 即使有心为善, 为上级解愁, 为百姓排忧, 也会力不从心, 无法左右大局。
4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考察对方的勇气。
俗话说,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但还有一句话叫做邪不胜正。
缺乏勇气的官员, 别说惩恶扬善, 就连自身也难保, 又怎么坦然面对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呢?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 常常人为地制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
5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考察对方是否清正廉明。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 而非昏官、贪官。
看人既要看关键时刻, 也要看平时。
有些官员不愿也不敢贪小钱, 是因为在思想深处认为不值得。
这种官员实际上也很危险, 一旦他人贿赂一点“ 大钱”, 就容易被拉下水。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诸葛亮的7个用人之道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著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著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诸葛亮用人之道
浅析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桂志伟(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汉语言1101班,3111103128)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
但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位贤相纵然把“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纵观三国,孔明先生可谓神也,其用人之道得失如何,请听下文分解。
关键词:人才观,诸葛亮,得与失“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
诸葛亮一生为国事繁忙操劳,忠心耿耿,凭借着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开诚心、布公道”,“庶事精练、物理其本”,以独特而智慧的人才观选拔和重用了一大批精英人才,使弱蜀在与强魏、盛吴的较量中平分天下,称雄一方。
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总结出的用人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及有价值的用人策略。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看其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
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志同道合的人,就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奋力拼搏。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就一些争论性话题进行争辩,可以看出一个人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开阔。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就是指通过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看其谋略是否深远、见识是否独特、谋略是否周全深远。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在危难之时一个人所表现的胆识和勇气才是最真实的。
只有敢于面现实、勇闯难关的人,意志坚定、决断敢的人,才是真正有为的勇士。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一个喝醉酒的人,其大脑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所以他就会在无意中把清醒时不肯暴露的秘密说出来。
酒后往往误事或失德的人定力不足,修养不深,若不戒之,恐难担当重任。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解读丨诸葛亮的用人观
解读丨诸葛亮的用人观兰溪诸葛村诸葛亮博采各家学说之长,以儒法道为其治政核心,为刘备事业壮大作出巨大贡献。
在诸多贡献中,诸葛亮独特的用人观被后人称道。
范仲淹评价说:“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举贤任能诸葛亮对人才任用有很高的见解。
他把举贤任能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诸葛亮说:“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治身,举贤求安。
”通过比喻,诸葛亮告诫世人,举贤可以让政权安定,正如养神可以实现身体康健。
诸葛亮在开府治蜀过程中,非常注重贤良之才的选拔重用。
《华阳国志》记载:“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
”诸葛亮事无巨细地操持蜀国要务,锻炼出过人的识人能力。
诸葛亮赏识蒋琬,是基于对蒋琬才华堪当宰相的判断。
蒋琬初任广都长的时候,刘备突然造访广都,看到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非常生气,“将加罪戮”。
对蒋琬能力非常熟悉了解的诸葛亮进言刘备,认为蒋琬是社稷之器,不是“百里之才”,替蒋琬求了情。
刘备因敬重诸葛亮,没有治蒋琬的罪。
等到诸葛亮主事,征召蒋琬做东曹掾,逐渐将蒋琬推向政治前台,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外出征伐时,蒋琬总是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武器,被诸葛亮嘉赏。
由此,诸葛亮对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蒋琬)。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委以重任,为尚书令,被封安阳亭侯。
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众人皆服。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能够协调臣僚,策划军事,很好地发挥了他的作用。
诸葛亮治蜀,以人才治,实现大治。
诸葛亮挖掘、发现、推荐了一大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才。
名将向宠治军有方,得到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在北伐前,上书刘禅:“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重论举宠(向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诸葛亮的知人之道
诸葛亮的知人之道诸葛亮的知人之道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人们向来钦佩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殊不知料事要以知人为前提。
不过,真正做到“识人”并非易事。
诸葛亮也为此发出感叹。
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行为知人绿林军诸将称赞刘秀:见小敌怯见大敌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境)人。
用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明察,捭阖之道测心探心
用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明察,捭阖之道测心探心用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明察。
古人云:“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用人得不得当,首要的在于是否知人。
识人历来就是一项极复杂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优秀人才呢?鬼谷子建议我们重点明察三点。
原文:“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注译:领导者必须认真详尽地考察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实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来发现他的性情、志向、思想。
归纳总结一下就是这三点:第一,明察才能有无;第二,明察做人真诚还是虚假;第三、明察兴趣嗜好背后隐藏的性情、志向和思想。
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志向和思想呢?鬼谷子给出的答案是“随其嗜欲”,嗜好和欲望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体现,从这里下手可以探查到实情。
嗜好这东西有高尚的也有卑劣的,但对于安慰空虚苦痛的心灵的作用来说是差不多的。
所以嗜好即使不是直接表现内心志意的力量,也一定可以做为清晰的影像。
嗜好是一个人性情、志向和思想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你可以掌握一个人内心潜在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看人看到骨髓”以及“化成灰我都认识”的具体体现吧。
如果你能做到这样,何愁用不对人呢?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用人高手。
有一次,老家有个亲戚前来投奔。
一个月后,曾国藩与这个亲戚一同进餐。
这个亲戚发现碗里有一粒稗谷,就皱着眉头挑出来扔掉。
看到这个细节,曾国藩什么都没说。
没过几天,他就安排下属为亲戚打理行囊,送他回家。
下属很纳闷,问怎么刚来没多久就要送人?曾国藩说:“这个亲戚本是农家出身,现在放下农活才一个多月,吃饭就这么挑剔了。
你看哪里还像一个乡下人的样子?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生性不安分,如果留下他,以后不仅不干事,而且还会惹事。
”这名下属不信,曾国藩正好有人帮采购一些笔墨纸砚,就决定以这个亲戚做个试验——让这个亲戚带着下属承办此事。
这个亲戚来到文具市场,走路大摇大摆,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英雄的传奇,智者的比拼,都使“三国”这段历史充满了智慧与传奇。
而“三国”对人才的争夺尤其激烈,无论是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曹操,还是肝胆相照、竭诚待人的刘备,或者升堂拜母、托以兄弟之情的孙权,他们选人、识人、用人,都有独到之处,都选拔和笼络了一批忠良死节之臣和能征善战之将,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诸葛亮对识人用人提出了七条标准,后人称为“七观法”,主要内容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临之以利以观其廉;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告之以祸以观其勇。
”这七个方面,既要求德,更注重才,德才兼备,全面考察,比曹操的“唯才是举”要科学得多。
细读之下,颇多教益,遂将所感所悟记下,以娱心志。
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这里的“志”即志向、志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对方提出是非不同的问题,通过与之交谈,观察对方是否志向远大,能否明辨是非,有无宽广的胸怀。
有无远大志向,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首先所要考察的。
胸无大志,猥劣之人,断不能成就大事,也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对袁绍其人有一段精彩的评价,说他“干大事吝惜身子,见小利却拼上性命,算不得英雄”,可见袁绍在曹操心目中是个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终为曹操所灭。
而志趣不同,也难于共事,所谓“异己难与同谋”,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聪明有才,文彩风流,而其志却不在安邦治国,只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结果弄得家国破碎,囚禁至死。
诸葛亮的第二句话是“穷之辞辩以观其变”,这个“变”即应变、变化,意思是向对方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追根问底,考其细节,考察其有无灵活应变的能力,有无见微知著的水平。
赤壁之战,完美地展示了诸葛亮天才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
当时曹操陈百万雄兵于长江北岸,气势汹汹;刘备新败于长坂,无力抗衡;而孙权朝野一片投降声音。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至今也不过时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至今也不过时诸葛亮治蜀,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一改东汉“亲小人,远贤臣”,刘璋选士不注重贤能的弊端,“任人唯贤"。
他说,选用正直的人,废弃邪曲的人,其国才能安定。
又说:“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
为人择官(即“任人唯亲')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认为选用贤能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因此,他把德才兼备的人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作用。
01、七条“知人之道”为了有效地考察、识别和使用人才,诸葛亮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答案不同的问题,观察他的志向;(二)“穷力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向他提出尖锐的难题,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观察他的见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他存在艰难危险,观察他的勇敢精神;(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同他开怀畅饮,观察他的品性和醉酒后所显示的本色;(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他有利可图,观察他是否廉洁;(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托他办事,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这种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了解、考察的办法,也是七条用人的标准。
如绥南中郎将张翼,因讨伐叛乱者南夷豪帅刘胄不力,被诸葛亮撤职,部下劝他马上离职回成都去就罪,他认为不合适,说:“不能这样,由于蛮夷蠢动,我讨伐不力,工作不称职,才被征还,可是代替我的人还未来到,我正在战场上,应当运粮积谷,为灭贼储备物资,哪能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呢?”继续统摄军队,毫不懈怠,直到代替他的马忠来到时,他才出发回成都。
马忠依靠张翼打下的基础,很快平定了刘胄的叛乱。
对于张冀以大局为重,“志存公家”,诸葛亮了解之后十分满意,北伐时以他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
02、杜绝官场“五害”在对官吏的考核方面,诸葛亮也很重视。
诸葛亮考核官吏的标准之一,是“务知人之所苦”,即以官吏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否注意民间疾苦为考查的重点。
看《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非常信任赵云,一直让赵 云 护 卫 在 刘 备 左 右. 建 兴元年,赵云 为 中 护 军、征 南 将 军,封 永 昌 侯,迁 镇 东 将 军. 五年,随 诸 葛 亮 驻 汉 中. 但 诸 葛 亮 在 第 一 次 北 伐 时,由 于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 众 固 守,不 至 大 败”.“街 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 不 相 失”“云 身 自 断 后,军资什物,略 无 所 弃,兵 将 无 缘 相 失.”虽 然 赵 云 败 中 求 胜,但自贬 为 镇 军 将 军. 我 们 今 天 的 成 语 有 三 个 与 赵 云 有 关:一是“偃 旗 息 鼓 ”说 明 赵 云 非 常 善 于 分 析 利 用 对 方 的 弱 点,危中求胜.二是“单 骑 救 主 ”和 “一 身 是 胆 ”,浑 身 是 胆 赵 子龙,他不畏 艰 险、忠 诚、勇 敢. 而 且 赵 云 品 性 忠 良,而 且 敢 于直言劝谏,当刘备 打 算 把 土 地 赏 赐 给 有 功 之 臣 时,赵 云 劝 刘备把土地还给 老 百 姓. 孙 权 袭 杀 关 羽,夺 取 了 荆 州,刘 备 怒不可遏,在刘备伐吴前,又进赵云谏 曰:“国 贼 乃 曹 操,非 孙 权也.今曹丕 篡 汉,神 人 共 怒. 陛 下 可 早 图 关 中,屯 兵 渭 河 上流,以讨凶逆,则 关 东 义 士,必 裹 粮 策 马 以 迎 王 师;若 舍 魏 以伐吴,兵势 一 交,岂 能 骤 解. 愿 陛 下 察 之.”劝 刘 备 以 国 仇 为重、私仇为轻,改为攻魏,他的高风亮 节 至 今 仍 为 人 们 所 称 道.虽然赵云品德 高 尚、武 艺 高 强,但 他 缺 乏 的 是 一 流 的 军 事 指 挥 才 能 ,所 以 诸 葛 亮 并 没 有 重 用 他 . 三 、从 魏 延 身 上 分 析 其 用 人 之 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
经营管理
10-13 2148
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次他到郎署去视察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一位老者,衣服破烂,两鬓花白,步履蹒跚。
汉武帝非常惊讶,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的郎署?”老者答曰:“我叫颜驷,是江都人,在文帝的时候做的郎官。
”武帝又问:“你怎么这样大年纪还是个郎官呢?”,颜驷回答:“文帝喜欢文人而我好武,景帝喜欢老人而我那时还年轻,而您喜欢青年我却已老了,所以,我虽然三朝为官却始终未能得到提拔。
”武帝听了颜驷这番话,非常有感触,当即提升他为会稽都尉,以谢他的一番直言。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
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美国的钢铁之父卡内基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导。
虽然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碑文却留给世人以永恒的回忆。
碑文是这样写的:“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于此本文摘自终级管理网() 详细出处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