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系别中文系

专业中文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李端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对中国近代制度的变革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他更是一位具有近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本文主要以李端棻的教育思想为研究核心,从李端棻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出发了解李端棻教育思想转变的背景,并重点介绍李端棻在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作为及其教育理念,并对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对近代贵州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做出评价。

关键词:李端棻教育思想近代教育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人,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中国新式教育的奠基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他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案,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序幕。他所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李端棻教育思想的渊源

李端棻有苦难的经历,却能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在清政府身居要职却能决心变法、开眼看世界,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却能提倡新式教育改革。“他能从传统的修齐治平、忠君爱民的思想,逐渐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思想.进而接近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转变”[1]是与其家庭教养、学术风气及时代环境的变迁等各方面有密切关系的。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李端棻幼年时父亲早逝,家道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勤劳俭朴,志节高尚,其淳朴踏实的人生态度及崇高的气节对李端棻日后在学习上的严谨务实、为官上的正直、清廉都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李端棻父亲早逝,其叔父与舅父对其各方面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就连李端棻晚年也说:“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2]。其叔李朝仪,字藻舟。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升道员,晋山东按察使,授顺天府尹,一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所在有治声。如“任顺天府尹时,屏绝夤缘清托,行之期年,吏治一

变”[3]其舅何中宪,字湘雪,安顺人,饱读诗书。李端棻在其教诲下日夕苦读,志向高远。

在其母亲的家庭熏染、其叔父舅父的培养下,李端棻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忠孝”的儒士品格。但是他这种品格又与其他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求思变的传统知识分子不同,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备受欺凌而“请推广学校”这体现了,“从夜郎国走出去的山里人,当了京官,却不忌‘自大’之讳,敢于‘狂言’,直谏变法”。[4]

(二)贵州“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学说诞生于贵州,对贵州历代学子都有深厚影响。明代贵州三位理学家,清平孙应鳌、贵阳马廷锡、思南李渭,是王阳明再传弟子。三传弟子邹元标谪戍都匀,培养了陈尚象、余显凤等人才。清初周渔璜服膺阳明学,清中晚叶傅潢、傅寿彤父子是阳明学信奉者,影响了黄彭年等一批学人。丁宝桢、莫庭芝、唐炯等也是阳明学服膺者。李端棻成长在阳明学浓郁氛围之中,必然耳濡目染。阳明学中冲破传统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思想,对李端棻影响深远。他晚年主讲贵阳经世学堂,因宣扬卢梭、培根学说遭到阻挠时,便给学生演讲阳明学说,“朋友相处,常觉自己的不是,方能感化他人的不是说”,注明此题语见王阳明语录。足见李端棻晚年服膺阳明学说。

自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在翰林院又受理学家倭仁、罗敦衍的影响.使李端橥一度崇奉程朱理学,思想守旧,反对向西方学习。但是,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促使李端菜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开始对以往的学说产生怀疑和进行反思主张变法维新,进而倾向民主共和的思想。

(三)“大变时局”下的思想转变

中国封建帝制沿袭几千年,到李端棻时期,清政府已是“外壳犹存、内瓤已朽”。自鸦片战争屈辱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投入到改变中国现状、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的“师夷制夷”之大计;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运动”,设同文馆翻译西方著作;更多的官员宦游海外,写下海外纪游,使国人眼界渐开……这是一个思想革新的时代,虽仅仅是停留在技术、经济、海防等物质层面。甲午战败,康、梁“公车上书”,维新思潮随之风起云涌、戊戌变法运动逐渐展开。李端棻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之下,他忧国忧民的的爱国主义激情瞬间迸发,他开始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感兴趣,关注时事,极力想改变中国旧的教育制度以挽中国于狂澜之中。《近代名人小传》中追忆李端棻“甲午谒于京师,颇论时事,娓娓道东西方制度”[5] ,因为他深知内政不修,纵有坚船利炮也是难以抵御的。

而李端棻自小所崇奉程朱理学,正是在时代潮流下,李端棻渐渐摒弃守旧的

理学,逐渐倾向于革新,对科举的“帖括”之学深表厌恶,发出了“帖括词章误此生”的感叹。从而萌发了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念头。

二、李端棻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作为

李端棻自道光二年入翰林院至光绪二十二年,从事学政三十三年,其政历生涯,使他深知科举制度专注考试、忽视教育的避害,深知科举选拔制度的弊端。李端棻在教育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倡教育、请推广学校,重视科学、创仪器院以及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经济特科”等培养人才的举措。

(一)“请推广学校”

李端棻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方案,为“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简称《请推广学校折》。主要内容包含学校的设立: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学生的来源: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入学。学习的课程:诵四书、通鉴、小学等书,而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之粗浅者,万国古史近事之简明者,格致理之平易者,以三年为期。人才培养上:省学选诸生(秀才)年二十五下者入学,其举人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通经史予及国朝掌故诸书。而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商、兵矿、时事、交涉等学,以三年,为期。京师大学堂选举贡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学中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因课程繁多,可“分斋讲习”即分系科。

为了繁荣教育事业,折中还提出五项辅助措施:一为设藏书楼(图书馆);二日创仪器院(科学实验室);三日开译书局;四日广立报馆;五日选派游历选派学生出洋游学。此折于1896年6月12日上奏,光绪皇帝于8月11日命内阁议复,除“广开报馆”一节外,其余均准予施行。

(二)维新变法的举措

在变法维新的若干举措中,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等,这一系列措施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端棻积极支持开“经济特科”以选拔人才,他保荐了十六位“洞达时务”的人才。所举荐者为:翰林院编修严修,庶吉士熊希林、贡生唐才常,庶吉士寿富f皇族1,工部主事曾习经,知县狄葆贤、夏曾佑、汤寿潜,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助教崔朝庆,举人宋梦槐、陈先甲,附生徐勤,监生罗普,学生戴修礼。这批人在当时虽未受任用,但后来都各有作为。

(三)为贫困地区人才减免费用

李端棻是最早提出为贫困地区学生减免费用的人。当时虽然还不存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