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其外的淡泊高出其上的洒脱_论苏轼生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编识字本 轻松识汉字
学生自编识字本, 就像吃自助餐, 尊重学生的意愿, 如找什么材料, 想识什么字, 怎么识字等, 都由学生自主考虑 。 这是一种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出发,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投入自主学习的好形式 。 让学生自 主搜集汉字, 可以是商品的包装, 报纸的标题, 宣传的广告等。 这些剪 贴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或者是他们熟悉的, 或者是他们喜爱的, 当学生将这些有字有图, 色彩鲜艳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手剪下来, 贴在自 己的本子上, 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一年级开始学汉字的时候, 我就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识字剪贴 本。让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 、 商品包装物, 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 成为儿童识字的好材料 。让他们收集起来, 剪剪、 画画、 贴贴, 就成了图 “识字课本” , 文并茂的 把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 平时一有空 就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杰作翻翻看看, 这些身边经常见面的文字资 闲, 料也就很快地认识了,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养成了习惯, 这些本子就像 : “爽歪歪 ”、 “可比克 ” 、 “香飘飘 ” 、 “萨啦咪 ” 、 “欣欣 一个个汉字超市 …… 过一段时间开展一次比赛, “识字大 杯” 识字最多的同学可评为 王” 作为鼓励。 儿童自编识字剪贴本就是利用生活资源自主识字, 同时也极大地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对汉字的敏感性, 使他们渐 激发了儿童识字的兴趣, 渐地喜爱上了汉字 。
文化与传播
让生活资源为识字教学撑起“ 蓝天 ”
◆ 徐海霞 浙江省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我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 节假日走出课堂, 走上街头, 关注形形色 色的店名, 认识汉字, 理解它们的含义。 孩子们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 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有的家长还专程带孩子到店铺云集的龙港商 国美书店、 云南过桥米线、 百有商 业城抄下那里的店名: 家外家饭馆、 城、 名剪发艺…… 有的学生甚至连外出旅游也不忘收集当地的店名 。 在教室里, 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互相交流店名的情景, 看到同学们因为 有了独特发现而自豪的神情, 听到他们为理解店名而展开的有趣争论。 “逛街看店名” 正是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学习资源, 给学生提供多 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 形式的开放, 把学习 渠道认识汉字的机会, 的机会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 禁锢在屋 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 极性、 主动性, 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 :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指出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 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 用语文的意识。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 识字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本 、 最应该具备的能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力, 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 课标中还指出 多认少写。 只有自己学会识字, 具有识字 识字教学应该实行认写分开 、 能力, 才能够运用祖国语言, 才能够培养学生表达交流、 阅读理解等多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 那么, 怎样才能更 方面能力, 有效地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呢? 我认为就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 好的、 学而言, 巧妙地利用生活资源, 可以优化识字教学, 极大地提高识字效 率。
一、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苏轼( 1037 - 1101 ) , 北宋著名文学家。 从小生活在一个儒家思想 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 博通经史。 他所在的宋朝 浓厚、 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 。 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 影响, 苏轼早年就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用世态度和远大的政治志向 。 二十一岁时, 父子兄弟同至京师应试, 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一日而声名赫然, 。 嘉佑二年 兄弟二人同科及第, 父子三人 动于四方 ” 母亲程氏去世, 苏家三人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二十五岁时与父弟再至 汴京, 授其河南主簿, 不赴。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 入三等, 授大理评 签判凤翔府, 从此踏上仕途 。1065 年冬, 凤翔任期届满, 苏轼急迫地 事, 奔回父亲和弟弟居住的开封 。 不料次年妻子王弗死了, 不到一年父亲 苏洵病故, 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二人的灵柩回乡 。 三十四岁 再到汴京, 判官告院。这时王安石正推行变法, 苏轼因亲眼目睹变法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 接连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 受到王安石一派的排 挤。为了远离身祸, 苏轼求为外任, 出任杭州通判, 后调往密州、 徐州、 湖州等地, 任知州。 “乌台诗案 ” 公元 1079 年 发生, 苏轼受百天牢狱之灾, 几次濒临被 终躲过一劫。 出狱后, 苏轼被降职为职位极 砍头的境地。经多方营救, 低的黄州团练副使。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 遂开垦荒地, 躬耕求食, “东坡居士 ” 。1084 年, 自号 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 因长途跋涉, 旅途 劳顿, 其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上书朝廷, 请求暂时到常州居住。 当他准 备南返常州时, 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 王安石势力倒台, 苏轼于是年被 召还朝。之后短短一两年内, 苏轼从登州太守, 拔升翰林学士, 至礼部 尚书。后来认识到新旧两党皆一丘之貉, 终又受排挤, 因而再度自求外 调, 重回杭州做太守 。杭州生活很惬意, 但没过多久, 继室王闰之又去 世了。不久因政见不合, 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又几次入朝、 贬官, 一 度被贬惠州、 儋州 ( 今 海 南岛) 。1101 年, 再次被召还京时, 病逝 于 常 州, 结束了他宦海浮沉的一生 。
三、灵活融通各哲学思想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 苏轼能把一切磨难等闲视之, 是得益于佛老。 然而观其浮沉一生, 可以发现苏轼正是有着对儒、 道、 佛思想的通脱理 解和灵活接受, 才能时刻保持个人的心性自由。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在 中说: ( 苏轼) 初好贾谊、 《庄子》 , 陆贽书, 论古今战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 : “吾昔有见于中, 《庄子 》 , …… 后 喟然叹曰 口未能言; 今见 得吾心矣! ” 读释氏书( 佛书) , 深悟实相, 参之孔老, 博辨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也。 这段话充分说明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的过程。 宋代, 是个儒道佛在理论上相互融洽的时代。 苏轼年轻时, 儒家思想占据了 “致君尧 他的头脑, 早年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甚至把伟大诗人杜甫的 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 即使在屡遭贬谪的困境中, 仍关心国家, 心系百姓, 保持着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可见其 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同时, 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很深。 庄子的相 对主义理论, 使苏轼用相对的和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以一种超然的态度 发现事物的美, 故而获得一份精神的愉悦。 他善于以理性精神调节情 感, 理智地对待人生的一切, 而非自陷其中, 建立了人生退守和超越自 “心游于物外” , 由的精神根基。主张 以求得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 而 不是拘泥于一点一面上; 超脱于主观情欲, 正确处理物我关系, 不累于 情欲, 顺其自然, 无往不乐。 如果说儒道互补的思想, 一直是苏轼早期用世行为的准则, 那么从 被贬黄州以后, 佛老思想则在他屡遭贬谪的仕宦生涯中占据上风 。 受 佛教随缘自适、 乐天知命思想的濡染, 苏轼获得了自我精神的慰藉 。 他 将苦难的世俗人生进行审美化的处理, 于苦境中寻出乐趣, 在逆境中求 “平生 得解脱, 将凄苦化为愉悦, 把抵牾融为和谐。 于是, 在杭州, 他有 ” ( 《喜刘景文至 》 ) ; 在黄州, “长江绕郭 所乐在吴会, 老死欲葬杭与苏 有 ” ( 《初到黄州 》 ) ; 在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 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有 ” ( 《食荔枝二首》 “九死南荒吾不 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二) ; 在儋州, 有 ”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 “尘心消尽道心平, 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只要 ” ( 《临江仙》 )。 江南与塞北, 何处不堪行 苏轼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通过 “佛理悟境 ” 对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物外、 佛家的 等传统哲学的 吸收融合,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 用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对 待人生, 从而获得精神的安慰, 心灵的净化, 灵魂的皈依。( 下转 337 页) 327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苏轼是一位智者, 一位哲人, 他有着内省式的生活态度。 面对生活 的苦痛, 他能超越种种是非 、 荣辱、 得失, 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与安适。 “生前富贵草头露, ” ( 《陌上花三首 》 ) 将生前富贵和身 身后风流陌上花 ; “聚散交游如梦寐, 后风流都看得很平淡, 不再为名利劳心费神 升沉闲 ” ( 《浣溪沙》 ) 不把人生的离合聚散, 事莫思量 升沉荣辱放在心上, 随顺 ; “休对故人思故国, 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 自然, ” ( 《望江南》 ), 酒趁年华 表达了作者忘却人生之不如意, 而把注意力放 。“乌台诗案 ” , 在目前生活的美好上, 获得一份心灵的愉悦 九死一生, 是他人生征途中第一次重大的打击 。 身份的改变使他先是被动、 后是 自觉地反思以往的人生, 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悟 。 虽有苦闷悲哀、 厌倦怀疑, 但却始终不曾否定人生 、 抛弃人生。请看下面这首小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 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
文化与传播
超然其外的淡泊
◆ 胡翠琴
高出其上的洒脱
— — —论苏轼生命意识的自我超越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摘 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的苏轼、 积极的苏轼、 旷达的苏轼、 洒脱的苏轼、 超然的苏轼, 然而他也有来 自人生多方面的痛苦与挣扎 。本文从苏轼的人生经历 、 生活态度、 哲学思想、 寄情自然等四个角度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分析其个性中散发出来的令 人倾倒的无穷魅力 。 【关键词】 苏轼 生命意识 超越 苏轼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 他所创造的文化世界, “苏海” 。他在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丰 人们称之为 我们看到苏轼有着达观超脱的人生观, 富的文化遗产。从他的作品中, “道可 同时他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是开朗的 、 洒脱的, 那么他是如何达到 至而不可求” 的境界的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生命意识的自我超 越。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小序看, 他是到黄州沙湖买田, 归来途中遇雨, 雨具先被拿走, 同 行之人狼狈不堪, 苏轼却信步徐行。 看似写料峭春风中冒雨的经历和 对待风雨的态度, 实际是夫子自道, 写词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旅途中对 待人生风雨的潇洒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风雨, 一般人惊恐万状、 “穿林打叶声 ” 无法自持, 苏轼则小而化之、 从容自适。 文字狱以 出之, , “莫听” , “何妨” 词人态度明确 之 走自己的路, 意志坚定, 意态安闲, 超 然豁达。 苏轼就是这样, 一生历经磨难而保持对国家的忠爱和对君主的感 念, 身处逆境而从容乐观, 以坦荡襟怀傲视忧患, 在困顿中寻求适意, 在 变动中把握永恒, 在深思中获得安宁, 在淡泊中达到超然。 胸怀广阔, 光明磊落, 藐视苦难, 超越自我, 保持心境的平和和处变不惊的大节, 这 就是他释放出的激情飞扬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