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训诂方法之声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训诂方法之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二、音与义的关系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音义之间无联系”。

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与义之间是约定的,没有必然的联系。汉语中大量的同音词,意义上并没有联系,如:秉、丙。

另一种是“音近义通”。

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之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孳生的过程中,一些(不是全部)意义有联系的词往往会在语音上也有联系。沈兼士《声训论》:“凡义之寓于音,其始也约定俗成,率由自然。继而声义相依,辗转孳乳,先天后天,交错参互,殊未可一概而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要不断地丰富,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如:元的本义为首。首是人体的最高处,引申为高而上平之地,这个意义脱离原词独立,分化出平原的“原”。

这就是词语的分化,也就是派生词。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就是同根词。同根的一组词里,常常是读音相同或音近、意

义相通,这就是“音近义通”现象。“音近义通”的说法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下面是一组同根词。

长,本义为生长。

长,由生长引申出变长。生长的结果是变长。因为读音有变,所以属于另一个独立的词。

张,《说文》:“施弓弦也。”施弓弦要把弓弦拉长,引申出“张挂”。

帐,《说文》:“帐,张也。”张挂起来的帷幕。

胀,《急救篇》颜师古注:胀谓腹鼓胀也。

掌,《说文》:“手中也。”朱骏声:“张之为掌,卷之为拳。”从语音上看,这些词上古韵同声近,读音相近。

以上诸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联系,可以根据声音的线索推求意义,即进行声训。

三、声训的对象——同源字(此)和假借字(词)

1、什么是同源字

由同一个词分化出来的若干新词由于有共同的母体,彼此之间具有形异、义通、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字形不同、意义相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族。同一族的词,同出一源,是同源词。记录同源词的汉字就是同源字。

2、假借字。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的字。

假借字和本字之间以声音为联系,因而可以根据声音的线

索去推求本字本义。

如《汉书·晁错传》:“风雨罢劳,饥渴不困。”颜师古注:“罢读曰疲。”用同音的本字来解释假借字在此处的意义。

四、声训的发展

先秦文献中就已经有声训的例子了,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到汉代,声训盛行,但有主观随意性。

东汉末刘熙的《释名》是集声训之大成的著作,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得名之由。

到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右文说比之前的声训有所进步,它考察的是一组词之间音义的关系。如:

臤,《说文》:坚也。以“臤”为声符的“鋻”、“紧”“賢”“堅”皆有“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堅者,土之臤。紧者,丝之臤。鋻者,金之臤。”“賢”,为人之坚强有力。

清代,“声训”的方法在古音学理论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声训的方式

声训分为说解同源字的声训和说明假借字的声训两类。

说解同源字的声训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用音同或音近的同声符的字相训释。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被释字的声符为训。

讹,化也。

帽,冒也。

袷,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

2、以后起形声字为训。如:

古,故也。

冬,终也。

3、以声符相同的形声字互训。

富也者,福也。

郡者,群也。

(二)用其它音同音近的字为训。

1、以同音字为训。

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

2、以音近字为训。训释字和被释字或者有双声关系,或者有叠韵关系。如:

祈,求也。

契,刻也。

设,施陈也。

逢,迎也。

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3、以音转字相训。

何为音转?在传统的汉语音韵学中,把汉字的韵母分为三大类:一类叫阳声韵,指今天所说的以鼻音[m] [n] []收尾的韵母。如:“三”的韵母[an] “邦”的韵母[a]。以[m]收尾的韵母,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消失了,但保留在某些方言里,如粤语的“三”读[sam],就是以[m]收尾的。一类叫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的韵母,如[ai][au]。

一类叫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 [t] [k]收尾的韵母,这些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消失了的,但保存在一些方言中。如:闽南话“压”[ap] 。

根据古音学家的研究,在上古汉语中,汉语“阴”“阳”“入”三种韵母有相当整齐的对应规律。而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的不同,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三种韵母可以互相发生转化,古人统称之为“阴阳对转”。由于汉字的字音可能由于“对转”而发生变化,训诂学者也就用这种互相转化的字来训释古语和方言,这种训诂方法就叫做“以音转字相训。”

古代学者对“对转”早有认识。如:

《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齐人言殷如衣。”

这里阳声韵的“殷”音转为阴声韵的“衣”,文中的“衣”就是“殷”,殷朝。

运用声训的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在同源词范围内使用。

2、以音转字相训,要注意有充分的语言材料为佐证,不能

随意通转。

3、语音是变化的,必须以古音求古义,要运用古音学的成

果。

说明假借字的声训,一般都是用本字释借字。

六、声训的功用

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用:

1、推求语源。

推求语源,实际上可以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是明确词之间的派生关系。如:“休”在古代有“美”“喜”的意思。《诗经·小雅》:“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国语·晋语》:“为晋休戚。”“休”是“喜”的意思。“休”何来“喜”的意思?清代王引之利用声音的线索解释:“休休即欣欣,语之转也。”

其二是探求名物的来源。所谓名物,一般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界生物的名称,这是生物学问题,也是语言学问题。名物是人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借助已有的语言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来探求事物的命名之由。如: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螟,《尔雅·释虫》:“食苗心螟。”孔颖达:“言冥冥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