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汉互译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日汉互译浅析

1.日汉双语的省略表达比较,以日语的代表性省略为参照

日本是一个民族单一的岛国,一亿两千万人民生活在共同的背景中,交流时经常利用双方共享的资源“情境缺省”。很多话不需特别明言,靠语言结构、语言本身的特征和彼此的共识就能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这种不言明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教养和品位。

同为日本人,共同生活在被海洋包围的岛国,受到统一的教育,这些共享的背景让日本人之间互相体谅、察知。在表达中多省略,尤其人称代词、数量词中最少量、委婉表达时的后半句、双方共知部分的几种省略。相比之下,中国的地大物博种类繁多使明确沟通成为必要,除了可根据上下文被推知的省略,交际双方共知的某些东西的省略,相对来说省略较少。其他三种情况基本上都不会省略。

2.关联理论视角下日汉翻译中的省略表达处理

那么,日语中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语篇信息等加以省略的“文化缺省”表达是如何在汉译中利用关联理论翻译出来;而汉语中比较显性的表达在译成日语时,又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省略化翻译,译出建立在日本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省略表达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策略来探析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翻译日汉语中的代表性省略。

1)补充翻译日语人称代词和省略表达、委婉表达的翻译。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母语话者的相互交流间很容易达到比较一致的推理过程,彼此很容易互相理解。相比而言汉语的省略表达却为数较少,很多情况下,没有主语对象语等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句子。要将省略较多的日语译成既不产生歧义又自然流畅的汉语,或将汉语译成简洁地道的日语,一个重点就是要处理好日汉人称代词的翻译。

人称代词的省略,主要有根据文脉可推知的人称代词?、日语某些特殊表达中的隐性人称代词、某个话题中再次出现的相关人称代词几个方面?。

「友達だと思ってるんだ。」(“因为我把你当做朋友。”)?根据文脉或前后语境可推测出对象语是你,无需“あなたを”,但是汉语却只能补充出来,否则“因为我当是朋友”无法成句,即使勉强成句意思也大不一样。当然,有时候汉语也可相应省略。

「水飲みたい、水ちょうだい」(“我想喝水,给我一杯水!”)?像“たい”这种个人的想法、感情类词语在日语中是专指第一人称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属于自己,别人不能大大咧咧地断定,所以无需人称。而“ちょうだい”“ください”之类授受关系的动词本来就自带鲜明的人物关系,所以也无需人称。这种日语特殊表达中隐形的人称代词在译成汉语时就需要译出来。汉语中对于“想”、“爱”等感情、想法和“给予”“接受”等授受关系的词语并没有特别的人称限制,能且必须翻译出来。

除了人称代词,略语和婉转的翻译也要注意。比如日语中的“就活”这个词语,翻译成汉语时就无法直接拿过来,必须补足原来的说法“就职活动”。而“労組”是“劳动组合”的简称,可翻译成汉语相应的略语“工会”,不必去乱补成“工人联合会”。即所谓“顺应归化”。

对于受邀时的婉转拒绝等省略,汉语也不喜欢半截子话的说法,需要补译出来。“あしたはちょっと。”“明天有点儿不太方便”。

像“蛇足”“杞憂”这种日汉语种都有,但是日语习惯用略语表达的,在汉译时单说“蛇足” “杞忧”只会让人感觉奇怪,无法联想到相应成语,也要补充出来“画蛇添足”“杞人忧天”。

2)文外注释对于中日两国各自独有的事物有两种情况。袭用已久,为译文读者已熟知的可直接译,读者也会根据名称想到相应实物或现象。而对特有事物、新事物或历史性事物,单译词语本身,译文读者很多情况下并不了解,需要文外加注。如日语中的“窓際族”是日本企业特有产物,单就字面意思译成“窗边族”会使人产生错误猜测,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同样联想,理解其语境意义。需要在文外加注解释相应意思。与之相比,“ながら族”“社用族”虽在中国也有类似现象,但并没有一个专有词汇来形容(从这点可看出日语活跃,创造性强),所以只能采取解释性翻译。也可在翻译之外再加注。但很显然,加注虽能使译文读者达到原文读者对语境效果的把握程度,也容易打断思路。

3)文化过滤与归化翻译“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吃醋”在汉语中指的是男女关系中的嫉妒,而日语中表示嫉妒的说法却是借用了“焼き餅”(烤年糕)这个词,无法用量来衡量其强度。这句话如果译成日语,要注重文化外输,传播中国文化,就要用解释性翻译。不过很难让译文读者达到和原文读者同样的语境效果。反而会打断前后文脉的连续性,产生不自然感。可译成“人はやきもちなら、彼はおおやきもち、おおやきもちの中のまたおおやきもち。”一是用归化翻译,借用日语的常用形象。二是用过滤法,将其“罐子、缸、瓮”滤掉,只

用度来表示。

日汉语因文化原因造成的表达不同这一现象在谚语的翻译中尤其突出,借喻形象不同,如果用原语形象无法使译文读者产生同样联想,可换用译文读者比较熟悉形象进行归化翻译。比如“腐っても鯛”中国不像日本那样四面环海,很多地方对水产生物并没不熟悉,所以常转译为“瘦死骆驼比马大”。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对牛弹琴”我们通常翻译成“馬の耳に念仏”,可如果原文是分析这个成语的,比如“对牛弹琴讽刺的是牛还是弹琴者”之类,进行展开叙述的话,可能日文译成“牛を相手に琴を弾く”就更能前后呼应了。也能让译文读者展开前后的相应联想了。

所以,要保持原语读者所做的设想可及度与译语读者的设想推理空间一致,译出原文可能带来的语境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准确识别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就要有效利用关联理论这个导向。重点在于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找出原文中的文化缺省等双语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找出最佳关联,给予最佳明示。

本文系“青岛工学院2015年度董事长科研资助基金项目+2015KY006+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日汉互译中省略翻译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