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婆罗摩笈多(598-约665年)
在这段时间(中国的隋唐时期),整个世界(无论 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产生一个大数学家。婆罗摩笈多 出生在印度的7大宗教圣城之一的乌贾因,并在这里长大。 婆多摩笈多成年以后,一直在故乡乌贾因天文台工作, 在望远镜出现之前,它可谓是东方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628年发表天文学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宇宙的开 端),这是一部有21章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第12、18章 讲的是数学,分数成就十分可贵,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零 的运算法则,丢番图方程求解的“瓦格布拉蒂”法,即 现在所谓的佩尔(英,1611-1685年)方程的一种解法。 他还著有《肯德卡迪亚格》(约665年)
开始.他还给出了第一象限内间隔 为3º 45’的正弦差值表.
阿耶波多最大贡献是建立了丢番图方程求解的所谓 “库塔卡”(kuttaka,原意“粉碎”)方法,采用辗转相除 法的演算程序,接近于连分数算法.
阿耶波多(公元476-约550年)
印度科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最早的印度 数学家,499年天文学著作《阿耶波多历数书》(圣 使天文书)传世(相当于祖冲之《缀术》的年代), 最突出之处在于对希腊三角学的改进,制作正弦表 (sine一词由阿耶波多称为半弦的jiva演化而来), 和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阿耶波多获得了π的近似值 3.1416(与刘徽所得的近似值相当),建立了丢番图 方程求解的“库塔卡”(原意为“粉碎”)法。
4.1.1古代《绳法经》
印度数学最早有可考文字记录的是吠陀时代,其数学材料混 杂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当中,年代很不确定.吠陀即梵文 veda,原意为知识、光明。《吠陀》内容包括对诸神的颂歌、巫 术的咒语和祭祀的法规等,这些材料最初由祭司们口头传诵,后 来记录在棕榈叶或树皮上.
吠陀时期(公元前10-前3世纪)
印 度 地 图
印 度 地 图
古代印度数学
• 印度数学繁荣于公元6世纪到12世纪之间,主要历史 成就:
• (1)包括“零”在内的数码和十进位制记数法。
• (2)运用正弦的三角计算。
• (3)算术与代数
印度数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重要时期,首先是雅利安人 入侵以前的达罗毗荼人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前1400),史称河谷 文化;随后是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一前3世纪);其次是悉 檀多时期(5世纪一12世纪).
第3章论各种计算法则和技巧; 第4章关于利率等方面的应用题; 第5 章数列计算问题,主要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第6章关于平面图形的度量计算; 第7至10章关于立体几何的度量计算;
《莉拉沃蒂》
第11章为测量问题;
第12章是代数问题,包括不定方程;
第13章是一些组合问题.
●能够熟地使用诸如和差与半角等三角公式 ●能够认识并广泛使用无理数
m2
ab cd ac bd
ad bc
n2
ac bd ad bc
ab cd
mn ac bd
关于印度的三角
• 把圆分成360度或21600分,改进托勒密把直径分 为120等分,而且把半径120等分。用单位弧长度
最早的印度数学 家:阿耶波多(476 -约550年) 499年《阿耶波多 历书》(圣使天文书) π的近似值3.1416
Fra Baidu bibliotek
“阿耶波多号”人 造卫星 (印度,1975)
(二)婆罗摩笈多
婆罗摩笈多的两部天文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 (628)和《肯德卡迪亚格》(约665),都含有大量的数 学内容,其代数成就十分可贵.
印度雅利安人 的作品,《绳法 经》出现在吠陀 时代,包含毕达 哥拉斯定理等数 学知识
《吠陀》手稿 (毛里求斯,1980)
这些《吠陀》中关于庙宇、祭坛的设计与测量的部分《测绳 的法规》(Sulva sūtrus),即《绳法经》,大约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 元前2世纪的作品.其中有一些几何内容和建筑中的代数计算问 题.如勾股定理、矩形对角线的性质等。给出了圆周率、根号2 的近似值。
关于印度的几何
• 婆罗摩笈多曾给出了一个求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S 1 s a s bs c s d 其中s a b c d 2
• 婆罗摩笈多定理:
m, n 设圆内接四边形的各边依次是 a, b, c, d ,其对角线为
• 则
(四)婆什迦罗
婆什迦罗是印度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长期在乌贾因负责天文台工作.他有两本代表印度古代数学最 高水平的著作《莉拉沃蒂》(Līlāvatī)和《算法本源》,天文著 作有《天球》和《天文系统之冠》.
婆什迦罗(1114-1188年)
印度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婆什迦罗,出生于印度南方的比德尔,成年后来 到乌贾因天文台工作,成为婆多摩笈多的继承者, 后来还做了这家天文台的台长。 古印度数学最高成就《天文系统之冠》(1150年, 中国的南宋时期)和《天球》,还有两部婆什迦 罗的重要数学著作《算法本源》、《莉拉沃蒂》。
• 印度,0较早出现在巴克沙利手稿中,这是印度数学的一大发明. • 最早的零用来表示记数法中的空位,而没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数.印度 人起初也是用空位表示零,后记成点号,最后发展为圈号. • 后来,印度人又把零作为一个独立的数。 • 摩诃毗罗说:“一个数乘以零得零,加上零、减去零或除以零这个数都 不变.”
关于0的发明
• 婆什迦罗在《算法本源》指出:“被除数为3、除数为0,得 商 ,这个分母为0的分数,称为无限大量。”
• 婆罗摩笈多在《婆罗摩笈多修正体系》中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零 的运算法则:“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去零是正数;零减
去零什么也没有;零乘负数、正数或零都是零.”
用圆圈符号“0”表示零,可以说是印度数学的一大发 明.在数学上,“0”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示“无”的概 念,又表示位值记数中的空位,而且是数域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可以与其他数一起运算.
巴克沙利手稿中出现了完整的十进制数码 :
有一块公元76年的石碑,因存于印度中央邦西北地区的瓜 廖尔(GwMior)城而以瓜廖尔石碑著称,上面已记有明白无疑的 数“0”.瓜廖尔数系为:
古代印度数学
• 印度-数码阿拉伯数码 • 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由印度人 创造的.
关于0的发明
[ p (a b c d ] / 2]
实际上这一公式只 适用于圆内接四边形,婆罗摩笈多未意 识到这一点,后来马哈维拉,由这一公式出发将三角形视为有 一边为零的四边形,得到了海伦公式。
(三)马哈维拉
7世纪以后,印度数学出现了沉寂,到9世纪才又呈现出繁 荣.如果说7世纪以前印度的数学成就总是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那么9世纪以后发生了改变. 耆那教徒马哈维拉的《计算方法纲要》(The Ganita-SāraSangraha)可以说是一部系统的数学专著,全书有9个部分:(1) 算术术语,(2)算术运算,(3)分数运算,(4)各种计算问题,(5) 三率法(即比例)问题,(6)混合运算,(7)面积计算,(8)土方工程 计算,(9)测影计算.
《吠陀》(梵文,意为知识、光明)是印度雅利 安人的作品,成书于公元前15-前5世纪,历时1000年左 右,婆罗门教的经典, 其中的《绳法经》(前 8 -前 2 世
纪)是《吠陀》中关于庙宇、祭坛的设计与测量的部分。
释迦牟尼(公元前 565 -公元前 486 年)传扬佛教时期, 佛教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 摩·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得道后被尊称为释迦 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门徒称他为佛), 包含几何、代数知识,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圆周率的近 似值等。
耆那教的经典由宗教原理、数学原理、算术和天文等几部分 构成。其中出现了许多计算公式,如圆的周长、弧长等。
4.1.2“巴克沙利手稿”
关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的印度数学;可参考资料也 很少,所幸于1881年在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一座叫巴克沙利 (Bakhashali)的村庄,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书写在桦树皮上的所谓 “巴克沙利手稿”. 其数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分数、平方根、数列、收支与 利润计算、比例算法、级数求和、代数方程等,其代数方程包括 一次方程、联立方程组、二次方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手稿中使 用了一些数学符号 : (1)减号:“12-7”记成“12 7+”. (2)零号:用点表示0 ,后来逐渐演变为圆圈 。
婆什迦罗(1114-1188年) 印度数学最高成就 《天文系统极致》 《莉拉沃蒂》
“婆什迦罗号”人 造卫星(印度第二 颗卫星) (1979)
《莉拉沃蒂》
《莉拉沃蒂》共有13章:
第1章给出算学中的名词术语; 第2章是关于整数、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平方、
开平方、立方、开立方等;
婆罗摩笈多(598-约 665年) 628年《婆罗摩修正 体系》(宇宙的开端)
乌贾因天文台
●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零的运算法则 ●利用二次插值法构造了间隔为15°的正弦函数表
●获得了边长为 a, b, c, d 的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有误):
S ( p a)( p b)( p c)( p d )
(一)阿耶波多
阿耶波多是现今所知有确切生年的最早的印度数学家,他 只有一本天文数学著作《阿耶波多历数书》(499)传世.该书最 突出的地方在于对希腊三角学的改进和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 阿耶波多把半弦与全弦所对弧 的一半相对应(见图),成为今天的 习惯,同时他以半径的
1
作为度
量弧的单位,实际是弧度制度量的 3438
婆什迦罗《天文系统之冠》
• 著于1150年,分 “应用问题”、“代数”、 “天球”和“行星数学”四篇。书中,他全 面系统地介绍了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反 映了印度12世纪的记数法,记载了有关自然 数、分数和负数的8种基本运算,收集了有关 利息、商品交换、合金成分、土方、仓库容 积、水利建设等各种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关 的数学问题,给出了有关代数、几何、三角 方面的一些成果。
印度数码在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后又通过阿拉伯人 传至 欧洲.零号的传播则要晚,不过至迟在13世纪初,斐波那契 《算经》中已有包括零号在内的完整印度数码的介绍.印度数码 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被欧洲人普遍接受之后,在欧洲近代科学的 进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1.3 “悉檀多时期的印度数学”
悉檀多 ( 梵文 siddhanta ,原为佛教因明术语,可意译为 “宗”,或“体 系”)时代是印度数学的繁荣鼎盛时期,其数 学内容主要是算术与代数,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阿利 耶波多 (AryabhataⅠ, 476 一约 550) 、婆罗摩笈多 (Brahmagupta , 598—665) 、 马 哈 维 拉 (Mahavira , 9 世 纪 ) 和 婆 什 迦 罗 (BhaskaraⅡ,1114一约1185)等.
数学史讲义
印度与阿拉伯数学
印度与阿拉伯数学
4.1 印度数学
1921—1922年间.印度河流域莫亨佐· 达罗、哈拉帕等古代城 市遗址的考古挖掘,揭示了一个悠久的文明,史称“哈拉帕文化” 或“印度河流域文化”.这一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 毗荼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如果说希腊数学与其哲学密切相关,那么古代印度数学则更 多地受到其宗教的影响.雅利安人建立的婆罗门教(公元4世纪后 改革为印度教),以及稍后(公元前6世纪)兴起的佛教、耆那教等, 形成了古代印度数学发展的浓厚的宗教氛围.
k ●给出了一般性的组合数 C n 公式 ●给出椭圆周长近似公式:
C 24b 2 16a 2 .
马哈维拉
• 马哈维拉是印度南部迈索尔人,耆那教教徒,曾在拉 喜特拉库塔王朝(R11strak&ta)的宫廷里生活过很长一 段时间.约公元850年,他撰写了《计算方法纲要》 (Ganitas1rasagraha)一书。该书在印度南部曾被广泛使 用, 11世纪被译成泰卢固语。20世纪初,它被重新发 现.1912年,在马德拉斯译为英文出版.《计算精华》 是印度第一本初具现代形式的数学教科书,现今数学 教材中的一些论题和结构在其中已可见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