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争鸣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韩非子》
▪ 探究: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得到君主的采纳。
李悝
①法、术、势三派
实践:
商鞅
理论:
吴起、申不害
②道家思想
韩非子(集大成者)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事异则备变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 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 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社会大变革,新的经济因素、新的 阶级带来思想大解放。(根本)
2、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创造了条件。
知识结构体系;二要注意把古 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 史背景下分析评价;三要与现 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人教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温故而知新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2.颜渊问仁。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3.仲弓问仁。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仁 礼 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有教无类”;
二、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 情景再现03.flv ▪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 概括: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 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3、兼并战争,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 思想文化的交流。
4、私学的兴起,讲学风气的盛行,使文 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 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仁”和“礼”;“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浩 然之气
荀子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 并施
主张全面发展 (整理古籍)
创立儒家学派
【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 儒,术士之称。——《说文》;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1.始终贯穿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论语·学而》)
▪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源自文库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中央集权观;改革观
孟子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 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 后人称孔子为“至圣”, 称孟子为“亚圣”,称儒 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 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 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 五经”中“四书”之一。

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 忠、信、仁、恕、道、义、仁政
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 情景再现1.flv
▪ 思考: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
▪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 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

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 社会大变革的到来。
▪ 情景再现02.flv ▪ 材料: ▪ 1.子张问仁于孔子。 ▪ 孔子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荀子
名况,战国末期 赵国人。是战国 时期儒家学派的 另一重要代表人 物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教为主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尊王贱霸 王霸兼用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 情景再现04.flv ▪ 材料: ▪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