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用

合集下载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冰川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貌,无论在形成过程还是作用上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源于冰雪的堆积与变形过程。

在寒冷地区,当气温低于零度摄氏度时,降水以雪的形式降落在地表,逐渐形成积雪。

积雪不断堆积,上层积雪会压实下方的雪层,形成冰层。

经过时间的累积,冰层逐渐增厚,形成冰川。

而冰川所形成的流动体则被称为冰川流。

二、冰川的作用冰川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具有多种作用。

1.侵蚀作用冰川会通过自身流动的过程以及冰川作用力的作用,对地表的地形进行侵蚀。

冰川蚀积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会被冰川运移并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侵蚀作用对于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如冰川谷、冰碛平原等。

2.冰川沉积作用冰川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带走周围的破碎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冰川的运动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沉积的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等。

冰川沉积作用对于地表的堆积土壤、河谷形成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3.水资源的供给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利用冰川融水可以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冰川融水还能够维持河流的水量,对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记录气候变化冰川中的冰芯可以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信息。

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沉积物和降水痕迹等,科学家可以了解到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气候演变情况,为研究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5.生态系统维持冰川地区的冰雪覆盖可以维持寒冷环境下的特殊生态系统。

一些生物种类适应了冰川环境,在冰川中生活并且繁衍。

冰川的融水也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之源。

总结: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

而冰川的作用不仅对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还能影响水资源供给、记录气候变化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冰川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雪线(snow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雪线位置必然比高纬度和极地的雪线高,例如,南美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m,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图12-4),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5000m左右,北坡的在4600m。

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南坡的降水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在海拔4400~4600m,北坡的雪线在5800~6000m。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冰川是什么?

冰川是什么?

冰川是什么?冰川,广义上指的是由雪花和冰晶积累而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器之一,也是地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

冰川是自然界的一种奇观,它们的形成与消融过程涉及到气候、地质、水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冰川。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首先,气候寒冷的地方降雪量较大。

当表面的积雪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雪会逐渐堆积成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重力的作用,堆积的积雪逐渐变成冰块,形成冰川。

冰川的冰体通常形成在高山地区或陡峭山谷之间。

由于冰和雪的塑性特性,冰川可以流动,但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冰川的流动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只有几厘米到几米每天。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冰川上层的巨大压力造成的。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态,冰川可分为高山冰川、冰帽冰川和冰盖冰川。

1. 高山冰川高山冰川是在高山地区形成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

高山冰川是较小规模的冰川,常常与高山相连,并且具有很大的坡度。

2. 冰帽冰川冰帽冰川通常位于既没有海洋湿度,也没有明确的海岸线的地区,如格陵兰岛和冰岛的冰川。

这种类型的冰川覆盖着整个地区,类似于一个帽子。

3. 冰盖冰川冰盖冰川是最大的冰川类型,位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冰盖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聚积而成的,可以延伸数千公里。

三、冰川的作用冰川不仅仅是地球上的自然奇观,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气候冰川对地球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冰川的反射率高,可以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大气层,减少地球受热。

此外,冰川的融化也会释放大量的淡水,影响海洋环流。

2. 供给淡水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器之一。

冰川的融化会释放大量淡水,滋养植被,供给生物和人类使用。

3. 影响地貌冰川的流动会改变地形,形成山谷、湖泊等地貌特征。

冰川磨蚀作用会使地表岩石受到刮擦,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4. 提供旅游资源许多冰川地区都成为了旅游胜地。

人们可以欣赏到冰川的壮丽景色,进行滑雪、远足等活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和地形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和融化,对地形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冰川作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冰川作用可以改变地形。

冰川可以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磨蚀和切割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通过运输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山谷、冰碛丘、冰川湖等地形。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可以通过融化和蒸发作用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融化可以增加水源,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冰川蒸发可以影响气候和降水分布。

第三,冰川作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水源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融化可以改变水源和土壤湿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地。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改变土壤质量和营养成分,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食物链。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可以通过提供水源、水力能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融化可以提供水源和水力能源,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

冰川景观可以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发展。

冰川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地形、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冰川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地球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1、地球上的冰川参与水循环
冰川是地球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川的蒸发消融可以使得相关河流获得补给。

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水循环的过程。

2、冰川具有调节气候功能
冰川也是地球表面下垫面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下垫面的一种,冰川的反射率比较高,全球冰川的扩展可以促进地球环境进一步变冷。

冰川多位于高寒地区蒸发量比较小,影响全球气团性质气压带的运动等。

3、塑造地表形态
冰川作用可以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比如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峡湾等。

4、影响生物迁移和土壤发育
冰川推进过程中会摧毁沿途地区的植物使得动物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被迫中断。

冰川退却时植被土壤将会逐渐重新发育。

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与冰川作用冰川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它由大量的积雪逐渐堆积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变得越来越厚,压力使得下方的积雪转化为冰,并开始流动。

这种冰的运动被称为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作为一种自然力量,具有强大的冲刷、破碎和推移能力,对山地和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能够改变地表形态,还能够塑造地形、创造湖泊和河流,甚至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首先,大量的积雪在高山上堆积形成积雪堆,然后积雪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开始向下滑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积雪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庞大而厚重的冰川。

冰川作用主要通过冰川的流动来发挥作用。

冰川能够冲刷和磨蚀地表,呈现出典型的U字形谷地。

这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带着大量的石块和碎屑,对地表进行了剧烈的冲击和磨蚀。

冰川作用也会通过挤压来改变地表形态。

当冰川流经狭窄的山谷时,由于冰川体积的巨大压力,会使得山谷的两侧发生抬升,形成峡谷和山脉。

而当冰川消融退缩时,山谷则会被填充上大量的冰碛物,进而形成冰碛坝和冰碛湖。

冰川作用还在地表创造了许多湖泊和河流。

在冰川流动时,一些裂缝和洞穴会形成,融化水会填充其中,形成冰川湖泊。

当冰川融化退缩时,这些湖泊则会成为一条新的河流的起源。

除了对地貌产生影响,冰川作用还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冰川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同时,冰川融化的水源可以供应附近地区的水资源,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冰川与冰川作用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

它们通过冲刷、破碎和挤压等方式,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了湖泊、河流和山谷。

同时,冰川作用还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冰川与冰川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和环境的变化。

第五章 冰川地貌

第五章 冰川地貌

1.冰川的运动是控制冰川活动的基本过程和
能量的来源。运动的形式一般分为重力流 和挤压流、拉张流。 2.运动的特点是: ①速度很慢(但有的冰川有时运动也很快, 速度可达1—10公里/年)。
②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速度不同,边缘运
动速度慢,中间快;表面运动速度快,底
部运动速度慢。 ③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冰川运动速度也不 相同。冰川运动使积累区的冰量得以输出, 并对冰川温度有很大影响。
冰融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 流到冰川末端,汇成冰前河流。 冰前河流将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于终碛堤的外围,形成了顶端 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 体,叫做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 为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 原。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 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 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 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 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
终碛垄的形态不对称,这种不对 称有三方面的表现: ①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 坡缓; ②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③溢出山口的冰川终碛垄往往向 一侧偏转,它表现在东西流向的 冰川上最为明显。终碛垄内侧地 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4.鼓丘:它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 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 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 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 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 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内有时 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它 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 碛物所埋藏。
一、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刃脊、 角峰、冰川谷、羊背石等。
1.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由山地冰川侵蚀而成的三 面环山的围状凹地。冰斗由冰斗 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槛所 组成。 围谷或冰窖: 当谷地源头有数个 冰斗汇合或冰斗进一步扩展时, 冰槛往往不明显或消失,这种地 貌称围谷或冰窖。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1.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期的压实和结冰形成的大型冰体,其形成需要积雪的积累和压实,同时还需要地表温度的持续低于零度。

当积雪的重量足够大时,积雪下面的积压层会逐渐形成冰,从而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在地表形态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冰川会顺着地形慢慢地流动。

2. 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川和冰帽两种类型。

冰川是指在山地上分布的长条状的冰体,通常分布在地势较高处,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而冰帽则是指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之间的大块冰层,如南极、北极的冰帽。

3. 冰川的作用:冰川在地质、水文、地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冰川融化后能够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提供水源。

其次,冰川在地表地貌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下切和冲击作用能够加速地形的侵蚀和变化。

另外,冰川物质的运动和沉积也能够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冰川还能够对地表气温和气候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的平衡。

4. 冰川的退缩与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逐渐减小,甚至部分冰川已经消失。

冰川的退缩不仅会影响地表水的供应和水文循环,还会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冰川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在水资源供给、地表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退缩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以上就是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精品高中地理 冰川作用

精品高中地理 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冰川运动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是冰川在运动中对地表进行侵蚀并将侵蚀物在地表堆积下来的过程。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

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是冰川的补给区)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减(图8—15)。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

冰川运动是由上部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组成的,冰川滑动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

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挫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

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作用。

可见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

冰川的搬运能力也是惊人的,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

喜马拉雅山中即有直径28m、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

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图8—15);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

冰碛物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物,因此有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

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磨圆度差,其中可夹有冰水形成的砂砾透镜体。

冰碛石表面常有冰川搬运时砾石与基岩或砾石之间相互刻磨而成的擦痕、刻槽及磨光面。

冰川作用与地质环境演变

冰川作用与地质环境演变

冰川作用与地质环境演变冰川意味着寒冷的气候和冰雪的累积。

它们形成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并且对地球的地质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川作用包括冰川侵蚀、冰川沉积和冰川塑性变形,它们共同作用导致地貌的改变、岩石的破碎以及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冰川作用在地质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一、冰川侵蚀冰川侵蚀是冰川作用的首要因素之一。

通过冰川的流动和滑动,冰川内的冰碛带走了大量的岩石和土壤。

冻融作用、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共同促使岩石破碎,并且将破碎的碎屑抬升到表面。

冰川侵蚀产生的冰碛包括了各种规模的物质,从岩石碎片到泥沙颗粒,它们根据尺寸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岩屑、石块、砾石、砂和泥。

这些冰碛在冰川行进中形成了冰碛堆积物,如冰碛岭、冰碛丘和冰碛原。

二、冰川沉积冰川沉积是指冰川释放的沉积物。

当冰川减缓或融化时,带有悬浮物质的冰融化,释放出冰碛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堆积在冰川前的地面上,形成冰碛平原,也可以通过冰川河流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冰碛沉积岩。

冰川沉积物的性质取决于来源地区的岩石类型和冰川作用的程度。

冰碛沉积物具有独特的堆积结构,包括层理和斜交层理。

这些沉积物通常富含有机质,对土壤发育和生态系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冰川塑性变形冰川塑性变形是指因冰川的流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

冰川通过内部的滑动和流动,对周围的地形和岩石施加压力。

这种变形通常发生在冰川下部和侧部的土壤和岩石中。

冰川塑性变形对地壳的改变是渐进的,并且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沉。

长期的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地貌。

例如,冰川侵蚀造成的U型峡谷,和冰川沉积造成的冰碛丘和冰碛湖。

综上所述,冰川作用在地质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改变了地形和岩石的分布,同时也为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冰川塑性变形导致地壳变形,形成了独特的地貌。

对于地球的地质历史和环境演变的研究,冰川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作用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形成的成因及作用
冰川是由积雪经过多年的堆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是
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并对地貌和气候起着重要的影响。


川形成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因素:寒冷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高纬度地区
或高海拔山脉上的气温低于冰点,导致积雪不会完全融化,积雪堆
积逐渐形成冰川。

2. 积雪堆积:积雪随着季节不断增加,并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
向下滑动形成冰川。

积雪的堆积量越大,冰川形成的可能性就越高。

3. 冰的变形:积雪经过重力和累积的压力逐渐转化为冰。

冰川
内部的冰体会发生变形,包括塑性变形和断裂。

这些变形促使冰川
向下流动。

冰川的形成对地球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水资源:冰川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供给源。

冰川融化水可以滋养下游河流和湖泊,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灌溉水。

2. 地貌塑造:冰川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对地表造成明显的影响。

冰川能够侵蚀岩石、拾取砾石和沉积物,并形成峡谷、冰笋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3. 气候调节:冰川对气候有调节作用,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

冰川存在时,它们的反射作用能够减少地球的能量吸收,对气候形成一定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冰川形成的成因主要与气候因素、积雪堆积和冰的变形有关。

冰川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还对地表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冰川地质作用的特征

冰川地质作用的特征

冰川地质作用具有如下特征:
冰川的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强烈,塑造出许多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角峰、U形谷、悬谷等冰蚀地形。

冰川地质作用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冰碛丘陵等。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刨蚀、搬运、沉积改造地表形态及物质组成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冰斗、鳍脊与角峰、刃脊、悬谷等。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尤为显著。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总之,冰川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特征。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冰川地质作用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

冰川的地质作用范文冰川是指由积雪经长期压缩形成的冰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指冰川与地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切割、磨蚀和破碎等方式改变和形成地表地貌的过程。

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切割作用:冰川通过流动和磨蚀的力量,可以切割出深而狭窄的河谷,形成U形谷。

冰川的流动和磨蚀作用也会形成山谷地貌中的露岩和冰斧。

2.磨蚀作用:冰川通过搬运大量的石块、砾石和砂粒,以及冰水的冲刷作用,会搬运和磨蚀路线两侧的山脉和地表地貌,形成孤峰、被磨尖的山峰和冰碛山。

3.挤压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物质施加巨大的压力,使可压性的物质产生垂直和水平挤压。

这种挤压作用有助于形成地貌中的褶皱和断层。

冰川沉积作用是指冰川在冰川运动、融化和消退的过程中携带和堆积的砾石、泥沙和土壤等物质。

冰川的沉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糟粕作用:冰川将堆积的砾石和泥沙,以及形成的冰碛堆积物推到暴露的地表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堆积体。

这种堆积物被称为糟粕。

2.冰碛作用:冰川的流动和融化会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堆积在地表或附近,形成冰碛丘、冰碛矿床和冰碛平原。

3.冲刷作用:冰川流动和融化会形成冰水混合物,通过流水的冲刷作用将携带的砾石和泥沙沉积在冰川融化的前沿。

这种沉积物被称为冲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等地貌。

冰川的沉积作用也对地表地貌和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所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肥沃的农田,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冰碛矿床则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金、铀、煤炭等。

冲积平原和冲积扇也是人类聚居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另外,冰川的活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产生影响。

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水圈的重分布,影响海水咸度和淡水资源的供给。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威胁。

综上所述,冰川的地质作用包括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不仅改变地表地貌,还影响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

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

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冰川是地球上特殊且珍贵的自然景观,其形成和演化涉及到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物理过程和作用,并探讨它们对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1. 冰川形成的物理过程冰川的形成始于积雪的堆积和融化循环。

在高山地区或极地地区,降雪会逐渐堆积在地表,未来的冰川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积雪被压缩成冰体,形成了巨大且有压缩性的冰川。

2. 冰川的物理作用2.1. 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冰川的下切作用使其能够深入岩石之间,并夹带着碎石和砾石。

当冰川移动时,这些碎石和砾石会刮削和磨损地表,形成了冰川痕迹。

比如冰碛石是冰川侵蚀的产物之一,它们往往在冰川融化后留下来,形成冰碛平原。

2.2.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川的运动会带动大量的岩屑、泥沙和水,这些物质被称为冰川沉积物。

当冰川停止运动或融化时,这些沉积物会被释放并堆积在地表。

冰川沉积物的分布形成了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特征。

3. 冰川对地球的影响3.1. 对气候的影响冰川在地球上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当冰川融化时,其中的水流入河流和海洋,影响着全球的水循环和气候。

此外,冰川的存在还能够调节周围地区的温度,保持地表的湿度。

3.2.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冰川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力量之一。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地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形特征。

同时,冰川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影响。

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冰川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许多生物体依赖于冰川生态系统进行繁衍和存活。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这对冰川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总结:冰川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一系列物理过程的影响,包括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冰川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貌,还对气候、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保护冰川生态系统变得更加重要,以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

自然地理 冰川地貌精编版

自然地理 冰川地貌精编版
1)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 时,由于冰床坡度陡峻,就形成冰瀑。
2)冰瀑与冰舌上的宽深达几十厘米到几十 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裂隙,就 是冰裂隙。
3)冰面融水积聚于冰川表面洼地即形成冰 面湖,切割冰面形成冰面河。
4)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部形成高 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塔林。
5)大小漂砾保护其下部冰体不受消融,则 形成冰蘑菇。
2)季候泥(纹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 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由颗粒粗细和颜色 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3)锅穴:是冰水平面上因死冰融化、地表下 陷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洼地,直径数米至数十 米不等。
4)蛇行丘: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 砾物质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短的仅有数 十米,最长的可达几百公里。
4.冰面地貌 冰川表面因受褶皱、断裂、冰 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 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 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等几类。
★冰斗
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 的冰坎(冰斗槛)所组成。冰斗三面 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 口,外形呈围椅状。 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 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 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的形态
冰斗(天山,8月)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 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 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 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 十米或数百米。
★终碛垄(堤)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 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 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 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 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 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冰川及冰川作用第一节研究简史冰川是地球大气的温度计,冰川消长与地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极为密切。

然而,对地球冰川以及古气候的认识,曾有过较长时间的困惑,走过了迷惘的路程。

其研究历史,还得从欧洲平原上的大砾石谈起。

北欧大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砾石,小者好几米,大者几十米、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地质学证据表明,它们并非原地,而是外来的。

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巨大的砾石搬运过来?18世纪~19世纪中叶普遍认为,这些砾石是由洪水搬运而来,地球表面曾经被巨大的洪水所淹没,发生过巨大的灾变,其依据主要来自《圣经》。

《圣经》记载了洪水的时间、规模和原因。

难怪许多人都十分肯定地把巨大的砾石看作是“诺亚洪水”的证据,并称之为“洪积物”(diluvium),甚至地层中的古动物和古人类化石也被看作洪水的佐证,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还根据砾石大小计算了大洪水的流速、流量和深度。

然而,当“洪水说”盛行之时,以著名地质学家莱尔(第三章)为首的少数学者却提出了“冰山说”(ice berg)(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触沉大船的冰山),认为巨大砾石是北极圈浮冰带来的。

当冰山漂浮到南部,逐渐溶化后砾石坠落。

达尔文在南大洋考察时亲眼目睹了冰山,所以他是“冰山说”的坚决拥护者。

冰山论者把砾石称为“漂积物”(drift),意指“漂过来的物质”。

但是,在解释冰山砾石为何分布在高山时遇到了困难。

当“洪水说”与“冰山说”激烈交锋时,瑞士鱼类化石学家阿加西(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 1807- 1873)(图12-1)(早年研究鱼化石时曾得到过法国古生物学家、灾变论的代表人物居维叶的帮助),于1837年欧洲的一次地质年会上爆出冷门,突然提出了“冰川说”,他说那些大砾石并非洪水冲来,也非冰山搬运,而是被冰川携带而来。

他说,北欧平原曾被格林兰那样的大冰川覆盖过,砾石表面大量擦痕便是冰川的证据,并把这些砾石取名为“冰碛物”(till)。

人们原以为他要谈鱼类化石的新发现,而他却大谈冰川,其论点当然地遭到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反对,被说成是“胡说八道”,“不务正业”。

但阿加西没有被反对声音所动摇,他考察了阿尔卑斯山、汝拉山等地的现代冰川和苏格兰的古冰川遗迹,于1840年欧洲的另一次年会上,用更翔实的证据证明他的“冰川说”。

当时他想,这是最后斗争,如果得不到承认,将回到鱼化石的研究中,再也不问冰川之事。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洪水说”的铁杆人物、欧洲当时很有名望的牛津大学巴克兰老教授(William Buckland, 1784 –1856)(他曾系统研究了恐龙化石,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提出者,第三章),听完阿加西报告后,却突然宣布支持“冰川说”,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顿使全场大乱,紧接着分出“泾渭分明”的两大派,开始了“冰川”与“洪水”的大争论。

而阿加西干脆住进了阿尔卑斯山中,在阿尔卑斯山现代冰川上搭起了一座简陋的木棚,起名为“浓霞台宾馆”,一住就是七年。

简陋的木棚随着冰川的缓慢移动而移动,而他关于冰川的知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和积累,他不但测量了冰川的运动速度,现代冰川学中的许多名词,也是阿加西当年创造的,并且阿加西的后半生,也完全献身于冰川学。

争论的结果,科学界逐渐抛弃了“洪水说”而接受了“冰川说”。

“冰川说”向人们揭示,在北欧广阔的平原上,曾经被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当时的北欧很像现在的南极,是茫茫无际的白色世界。

后来又发现,北美和西伯利亚也有类似的大冰盖,说明当时地球比现在冷得多,被称为冰河时代或冰期。

由于阿加西的杰出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冰川学之父”,他的研究不但奠定了现代冰川学的基础,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地球上存在过冰河时代的认识,接下来的问题是:冰川发生于何时?来过多少次?其成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冰川还会不会卷土重来?地质学的这场争论不但深深地吸引着地质学家,而且也吸引了其他领域的科学家。

英国当时有一位学者叫克罗尔(James Croll, 1821 – 1890),此人出身贫寒,13岁辍学,曾经先后当过挤奶工、木匠、保险费的推销者,开过茶叶店、旅店;然而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也被地质学那场大争论深深地吸引着,并试图解开冰川之迷。

他的经营连连亏本,而他的研究却在不断地深入。

最后他提出了关于冰川成因的天文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岁差和偏心率联合作用,造成了地球上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变化,并计算出冰川消长的周期。

由于他的成就,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不幸的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严重的头痛病中度过的。

克罗尔去世了,然而,他未完的思索和事业被另一位学者,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岩土工程师和气象学家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ć , 1879 – 1958)延续下去。

米兰科维奇曾参加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4年一战爆发后,被奥地利-匈牙利联军俘虏到德国。

但他在监狱里思考的不是出狱和自由,而是冰川的成因和周期,虽然身陷囹圄,但思想却在无垠的太空中自由地翱翔。

他认为冰川形成除了岁差和偏心率等天文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地球的轴倾斜,据此综合计算出了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曲线。

然而,他的曲线正确与否?与此同时,德国有位地质地貌学家A. 彭克(Albrecht Penck, 1858 – 1945, 著名地貌学家W. 彭克(Walther Penck)之父)(第十、十一章),在研究阿尔卑斯山北坡的古冰川后,用地质地貌学的方法,划分出贡兹、民德、里斯和雨木等四次冰期,并作出了一条古气候变化曲线,他发现,他所作的曲线与米兰科维奇曲线很相象,可以相互验证,于是两人都非常高兴。

然而,正当他们庆祝胜利的时候,科学界发明了同位素测年,测年结果修改了彭克的曲线,两条曲线又出现了差别。

那么,是A.彭克错了呢?还是米兰科维奇错了?或者两人都错了?二战结束后,科学家把军舰改造成了海洋调查船,开始了对当时一无所知的大洋的考察。

一位名叫埃里克森(David B. Ericson)的有孔虫专家,用反映气候变化的大洋有孔虫作出了一条古气候曲线,他发现他的曲线与米兰科维奇曲线有点象。

但同时,另一位叫埃米利亚尼的学者(Cesare Emiliani, 1922 - 1995),却作了大洋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

他认为氧同位素变化可以反映海水水温的变化,从而反映古气候变化。

不幸的是,两人的曲线虽然都与米兰科维奇曲线类似,但两者之间又相差较远。

于是,各持己见,互相指责,争吵起来。

究竟谁对谁错?有一位叫柏瑞(John Imbrie, 1925-)的美国学者站出来说,我来作个“仲裁实验”。

几年之后,结果出来了,他准备在1969年巴黎召开的国际第四纪学术讨论会上宣布其仲裁结果。

但却有意卖乖,故意迟到。

没想到,宣读论文的那天天空突然放晴,巴黎的金秋深深吸引了与会代表,大部分人已无心会议,出外游玩,结果会场只有两位听众,其中一位还不懂英语。

无论如何,柏瑞的工作是一个里程碑,“仲裁”结果表明:埃里克森错得较多,不能用单个有孔虫作古气候的变化指标,而且还要考虑盐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埃米利亚尼也只对一半,除考虑氧同位素的温度效应外,还要考虑冰川效应。

在柏瑞领导下,海洋古气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功,证明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并根据大洋的研究,划分出了20多个冰期。

可是,当年A. 彭克在大陆只划分出了4次冰期,难道大陆错了?还是大陆与海洋的气候变化不同步?中国著名学者刘东生(1917-2008)(第十二章)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默默无闻地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发现中国的黄土发育之好,举世无双。

根据黄土中留下的记录,他也作出了一条古气候变化曲线,终于解开了大陆古气候变化之谜:黄土古气候变化曲线与大洋乃至与米兰科维奇曲线有很好的一致性,A. 彭克早年的工作错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又在南极、北极和山岳冰川上钻探,取出古老的冰芯,作古气候分析。

冰芯古气候记录除了能与大洋和大陆对比之外,还发现了更多细微尺度(几十年)的冷暖波动,天文学说难以解释。

其原因是什么?另外,根据上述的古气候变化曲线,科学家发现,地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大致为10万年,其中9万年为寒冷,1万年为温暖。

历史上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至今已有一万余年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快要结束、新的冰期是否即将来临呢?有的学者说,新冰期不可避免地很快就要来临,有的学者甚至说,我们已经听到了冰川的脚步声了!但目前,地球又面临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面上涨,未来究竟如何?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缘。

通过上面的叙述,不但可以了解冰川以及古气候研究的基本知识以及来龙去脉,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发现的历程。

一些人眼里,形态各异的“漂砾”可能是亭台楼阁的良好陪衬,或是吟诗作画的极佳素材。

但正是一些好奇之士,对“漂砾”的“无聊”争论,促进了第四纪地质学的诞生,引起了全球变化的思考,并成为地球系统科学诞生的基石,最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想当年,爱迪生笨拙的灯泡,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把磁铁放入线圈的实验,发现了感应生电的现象;伽利略两个凸透镜的组合,打开了广袤无垠宇宙大门;哥白尼把地球和太阳的换位,引发了科学的革命和人类思想的大解放,……。

上述例子在科学历史上不胜枚举。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无意的发现可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人类将会在科学的不断进步中受益。

第二节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 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 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 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 雪线(snow 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