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围绕聚落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开,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聚落的分类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和案例分析,学会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聚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评价任务1.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完成相关练习题,评价学生对聚落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综合分析能力评价: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聚落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聚落的概念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授:- 聚落的基本概念:通过课本阅读,教师讲解聚落的概念,强调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 聚落的分类:介绍聚落的分类标准(如按人口规模、功能等),并列举不同类型聚落的实例。

- 聚落的特点: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组选择一种聚落类型,通过地图和资料探讨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聚落的基本知识和分类特点,强调聚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聚落资源。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聚落的相关知识。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聚落概念及分类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巩固聚落的相关知识。

3.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聚落的类型、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程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学习内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聚落的类型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3)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居住”景观,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图。

师:这些图片漂亮吗?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呢?生: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

师:对,城市与乡村都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是人类聚居的场所。

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

讲授新课: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黑板上预先板书好)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

一、乡村与城市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78内容,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1、2、3生:阅读、交流、展示、点评。

师: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哪几类?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分类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P79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图,结合新津的情况,分小组讨论它们有什么差异,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任务一。

多媒体展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填写上表。

师:为什么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景观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城市与乡村的人们从事什么工作呢?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同为乡村聚落,自然景观也有很大差异。

多媒体展示:亚、欧、非三洲不同的乡村聚落的图片。

师:它们的自然景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生:分小组讨论,不同小组派代表发言。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针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条件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b. 讨论法:在讲解聚落与环境关系、聚落文化与传统等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c.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聚落形态、特点有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聚落分布图的绘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c.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聚落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实施:1. 讲授法:a. 在讲解聚落的基本概念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理解。

b. 在讲解聚落形成条件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使学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 讨论法:a. 在分析聚落与环境关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b. 在探讨聚落文化与传统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聚落习俗,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案例分析法: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b. 鼓励学生提出改善聚落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设备:a. 通过展示聚落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聚落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b.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互动,如开展聚落知识问答、抢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软件:a. 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聚落分布图,分析聚落分布规律。

b. 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聚落发展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4页)《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洪塘学校周倩【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学习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任务先知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配上音乐(唤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个大致了解)。

导入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类别不同的乡村与城市的图)看完图片,你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呢?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新课推进一、寻·理想家园第一步:感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原始人泰勒带着他的部落,在寻找理想家园的过程中,发现A、B、C三地,由学生为他选择其中的一地作为最理想的家园,并说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生1:B地,因为B地水源充足生2:B第,因为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生3:A地不适合……………生:看图探寻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之处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具备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运便利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理性认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泰勒后来又找寻了四个地方,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由学生帮他选择最佳的居住地,并说理由。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联合国宜居城市日照,因为日照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

师: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交生:工业和服务业师生小结:乡村和城市中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聚落影响环境。

人口密度交通建筑形式服务机构经济状况生产劳动方式聚落规模空气质量…乡村…城市…生:城市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二、护·文化遗产师:环境影响聚落,聚落反映环境、并影响环境,可谓是聚落和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聚落文化,历史长河中,那些被较好的保存下来的聚落文化,就叫文化遗产,像北京故宫,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居住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居住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解析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授课,前两节主若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过去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本质,所学知识又适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开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术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解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经过学生分组谈论,采集、解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种类、不同样种类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认识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解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谊修炼与开导:经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见解确认与引导:经过张开谈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阻挡与生成关注:解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感觉他们有什么不同样吗?(生活动)谈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样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情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解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板书)一、城市与乡村比较项目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情况较自然人工化发展程度低高建筑物与道路密度低高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少、低多、高度功能单一多元化联系疏远亲近生活水平低高从事的主要工作农业工商业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亲近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谈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样地区乡村的特点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碰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 1、谈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地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设计

地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设计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图4.13及相关资料
并结合自己知道的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列举出教材图中没有的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如地质、气候等。
小结:在一些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比较密集,容易形成聚落。高山、荒漠、极地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乡下真是一个自然、美丽、和谐的天堂
回到我的乡村。
文章的内容写的是?
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乡村聚落。
进入新课。
使学生对于这
些景观的差别
一定的直观认
识,为后面学习
聚落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做铺垫。
讲授新课
2、讲授新课
刚才我们从几幅图片中找到了我们居住的地方,
那我们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呢?
聚落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板书: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出示问题:
1.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什么?
2.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保护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聚落?
学生:阅读教材84页内容,自主回答上述问题。
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组世界文化遗产。课件展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文化、自然古迹。
小结: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它们已然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宋代诗人翁卷描绘的乡村四月美丽风光。那么,让我带你们去我的家乡走走吧!
天才刚刚亮,公鸡便准时响起....喔...喔...的声音来。这一叫,让沉睡的乡村苏醒了过来。太阳懒洋洋地露出半个头,雾姑娘慢慢地收起了她的白纱巾,村里升起了袅袅的炊烟。农民们纷纷跑出来耕地干活,美好的一天便开始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程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承接前两节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基础上,过渡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教材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和城市;二是聚落与环境,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受知识水平和生活地域的限制,有些是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而有些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不易理解的,如平原的学生很难理解山村景观,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水乡等,所以应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能运用图片说明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联系,从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2)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学生领悟到尊重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分类,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3.学会分析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辩论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城市和乡村。

2.展示山东威海的海草房,学生自主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通过设计分层次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

微课、演示文稿和《导学案》等,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选择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辩论赛和自主学习,学生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

2.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聚落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层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联网+”的学习。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