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元素 教案8 (人教版九年级上)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设计课题3元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能力目标: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
三、目标:(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元素概念的建立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氧气(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过氧化氢(H2O2)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氮气(N2)二氧化氮(NO2)尿素[CO(NH2)2]硝酸(HNO3)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
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难点: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九年级化学教材、元素周期表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和复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新知(15分钟)•老师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概念,并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同步练习(20分钟)•老师给学生发放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书写的同时,教师辅助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应用(2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找出几个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并进行报告。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10分钟)•老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检查、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老师提问学生几个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2. 学习新知- 解释元素的概念- 展示元素周期表结构- 介绍元素的性质3. 同步练习- 发放练习册-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4. 拓展应用- 小组活动,找出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5. 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和归纳- 检查练习题答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3.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4. 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与理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式的基本知识,对物质组成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学习过原子结构,能够理解元素的概念。
3.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运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模型建构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建立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元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元素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学生将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他们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将能够应用元素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分析不同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
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间的关系。
2. 观察:表格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你有什么新发现?3. 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你能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吗?学生讨论:都是碳原子,他们的质子数一样都为6,中子数不同;而氧原子的质子数也一样为8。
学生讨论,归纳识出发“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为形成元素概念打下基础。
【板书】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理解,记忆投影】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记忆。
及时巩固前面的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条理化,清晰化。
【过渡】外国人可能不认识汉字,所以要使用统一的符号。
【提问】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符号采用的是文。
2.元素符号书写的原则是什么?阅读课本61页“资料”,回答:拉丁文,一大二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符号:(1)H N (2)a e l g【投影】元素符号的意义:H:氢元素;一个氢原子思考:C表示什么?6C呢?学生聆听、理解。
学生思考、理解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观看、聆听。
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活动形式的建议:1、小组抢答竞赛;小组交流后由代表发言人人参与活动。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跟大家说一说。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表扬与鼓励。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辅助练习题,加以理解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固态、液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分类并能举例3、理解元素的性质并能处理相应的题目4、识记常用的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5、学会应用元素周期表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 教案设计
教案与学案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元素符号和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相关事例结合起来,提高记忆元素符号的积极性与兴趣。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应用元素符号意义的考查教学方法对比探究自主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小常识:缺钙、锌、铁、碘而引起的症状分别是什么?(引入元素课题)课题3 元素【观察图片并讨论】1,地壳中的元素有哪些?按含量的多少怎样排列?2,怎样快速记忆前四种元素?【总结】元素的概念通过几种元素的质子数对比,【讨论】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一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有不止一种原子。
1.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碳元素包含了质子数均为6,而中子数分别为6、7、8的碳原子)2.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如,Fe ,Fe2+,Fe3+均属于铁元素)【想一想】阅读教材P63页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怎样?板书:学生主动回答学生找出概念的关键词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
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心。
记忆前四种元素的顺序。
二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历史:道尔顿【总结】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则:给出元素符号后还得知道它的意义,下面我们着重学习一下这点。
每种元素符号都有两种意义:1。
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指点】1.对于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C、P、S等)的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例如,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表示铁这种物质)2.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3H只能表示三个氢原子)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序数、周期、族的规定)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四巩固练习五作业1 用图标形式归纳本节知识点阅读分析、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每种元素符号的表示,观察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与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物质、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归纳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微观。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化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涵盖了九年级的化学知识内容。
本节课为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命名元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能力与技能: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元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元素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元素是什么。
2. 学习元素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3. 元素的命名方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解释元素名称的由来和命名规则。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元素的命名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来运用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元素。
6. 总结与展示•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元素的命名方式。
•展示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练习题卷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举手等。
2.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答案,评估他们对元素的命名方式的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命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对元素的命名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例、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投影展示】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表格。
4.讨论:以电解水实验为例,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教师配合演示此反应的微观活动图板。
【巩固练习】投影展示关于元素概念的两个习题。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知道110多种元素,组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
课题3元素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过程
方法
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改变。
回忆并回答。
碳原子是指碳12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的碳原子)。
猜想:有、不确定、可能有。
观察两组原子。
回答: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倾听,观看屏幕,注意变化。
交流,试着说出元素的定义。
学生活动
理解记忆元素的概念。
回答并说明理由。
填写表格
讨论得出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元素种类不变。
完成练习。
倾听、理解。
【提问】⑴回忆原子的构成。
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
你认为有没有其它的碳原子?
【投影展示】
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质子数8,10
提问: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投影展示】在上面投影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这些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18世纪末,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经过长期努力,终于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这些元素是如何存在的?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元素1.元素的概念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还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思考:碳原子:(1)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 (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氧原子:(1)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 (2)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为碳元素,核电荷数为8的一类原子为氧元素。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元素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宏观概念。
它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思考、讨论,引导得出结论:(1)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
(2)“一类原子”指的是其质子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 +O 2――→点燃SO 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运用中还容易与原子相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有关原子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通过节课的有关活动和探究及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活动三]:
金刚石、石墨、C60三种物质的构成有什么共同点?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提醒: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元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注意事项】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不同。
2.原子与得失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种元素。
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属于同种元素
【活动四】
1.表中共有几种元素,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原子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教学资源
1、教学地点:多媒体实验室;
2、电教资源: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活动方式
1、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强化科学探究;
2、合作学习
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信息、课堂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教案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含义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2.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会正确写出应掌握的27种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27种元素符号的记忆【教学过程】1、请你仔细看看图中的标签。
2、观察表格,找出共同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
氧气、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都是由分子构成,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找出这些分子中共同的原子。
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一.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只有种数,没有个数的意义。
二、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1、排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地壳中含量做多的非金属元素:氧三、怎样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1、根据名称中汉字的偏旁部首分类“钅”一般为金属“石”、“氵”、“气”字头这三类一般非金属2、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缩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书写方法:①只由一个字母组成的,这一个字母大写②由两个字母组成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区别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使用范围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用于描述微观微粒(分子)的结构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课堂练习】完成92页检查站【小结】课本92页归纳【课堂练习】P.93/1. 2. 5.【布置作业】P.93/3. 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和符号以及课本84页表格中20号元素以外的常见元素和符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
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元素(重点、难点)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素与微粒间的关系2.元素符号(重点)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3.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情景导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小孩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提出问题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4.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5.元素的种类及分布(1)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2)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课堂小结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课时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二、教学过程(课时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的钙片,
高钙奶等学生熟知的东西,提问引入所学内容-元素。
对学生提问让他们说出以前了解和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那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如何? 思考、讨论。
原子是由质子、中
子以及核外电子构
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联系实际
生活,让学
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
充满化学。
知识回顾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
课时1
教学设计
银川五中孙向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 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
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 (H2) (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
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 错误。
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
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
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
“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
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
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
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
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 C H Cu Ca N S 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