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孩打人、爱哭、撒谎、不合群背后的秘密
对待幼儿打人行为的分析和对策
对待幼儿打人行为的分析和对策幼儿打人行为幼儿打人是很常见的现象,父母不要大惊小怪,但也不可置之不理。
而应理性看待,并正确引导,帮助孩子纠正打人的习惯。
那么,怎样改掉幼儿打人的毛病?缓解幼儿打人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另外,幼儿打人可以预防吗?·幼儿打人的原因·宝宝爱打人,这种现象很正常,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家长去干预、协调,他们很快就会和好如初,构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1.宝宝不懂分享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生下来就是家里的宠儿,他们不懂得分享。
当他们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彼此都会对对方的东西产生兴趣,既想玩对方的,又不允许他人玩自己的玩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争执。
2.宝宝喜欢模仿现阶段的宝宝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打闹,觉得好玩,就会去模仿学习。
3.家庭环境影响如果家长之间经常发生争吵,也会影响到宝宝的日常行为,变得爱打人,用暴力解决问题。
4.错误的成长教育父母害怕宝宝受到欺负,便教宝宝“有人打你,就打回去”等错误方法,导致宝宝变得爱打人。
· 如何看待幼儿打人行为··理性看待宝宝打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现象,是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表现,他们可以分清“你”、“我”,通过打人的方式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有利于宝宝的心理发育。
·正确引导但是过于习惯、激烈的争斗会让孩子得暴躁,失去耐心,这时家长要安慰、抚平孩子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对此现象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宝宝养成打人的习惯。
· 对待幼儿打人行为的对策·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宝宝打人,家长都要引起重视,不能以孩子年幼,不会造成后果等为理由放任不管,也不能一味地打骂宝宝。
1.了解宝宝的想法很多时候,宝宝打人是没有理由的。
如果宝宝打人后,家长的反应非常激烈,甚至动手打他,这样的行为在宝宝眼里会成为一种鼓励”,让他们变本加厉。
2.时刻保持冷静不要和孩子一般计较,离开他保持一定距离,或者是将他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
解读爱打人宝宝的心理密码
孩子为什么会有打人、撒谎、嫉妒、爱哭、撒娇、不合群、执拗、偷窃等行为
孩子为什么会有打人、撒谎、嫉妒、爱哭、撒娇、不合群、执拗、偷窃等行为?————解剖孩子行为后的真实想法孩子有很多打人、咬人、哭、撒娇、害羞等行为,每个行为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一、打人、咬人孩子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
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
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受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
早教行为习惯:为什么小孩子爱打人?
早教行为习惯:为什么小孩子爱打人?幼儿园里,培训班中,总是会有那么几个比较厉害的,喜欢欺负小朋友,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时候是因为争抢东西,有的时候是不小心弄坏了对方的作品,有的时候因为老师亲了其中一个比较乖的,这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合理的,那么为什么孩子爱欺负人,为什么孩子爱打人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爱欺负人的原因:1、娇生惯养,过于溺爱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形成自私、蛮横、跋扈的个性,在与同伴交往中,忘却了社会环境的不同,恃强凌弱,不能协调同伴间的关系。
2、孩子经常看暴力影片孩子观看那些内容充满暴力的影视片,不能辨别是非好坏,模仿片中的暴力动作而欺凌弱小。
3、有的家长在待人接物上态度粗暴,蛮不讲理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人”,对孩子态度粗暴,尤其在孩子做错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大声训斥或狠揍一顿。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相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形成蛮横、粗暴的品格,在对待同伴时,表现出爱欺侮人的错误行为。
然后就是,针对以上情况,爸爸妈妈应做到以下几点预防孩子养成坏习惯:1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做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遇事切忌持粗暴、简单的态度,要耐心说理,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2、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是在家庭中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家长要检点自己言行,与人为善,做孩子的表率。
3、禁止孩子看暴力影片家长应有所选择地让孩子看电影、电视,引导孩子看内容活泼、健康的儿童节目。
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家长营造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分不开的,很多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孩子只是从家长身上学习待人接物。
这时候奖章就应该做起榜样。
如果孩子一旦发生了欺侮别的小伙伴,父母要及时反思,并立即担当起教育责任,并带孩子当面给受欺侮的孩子道歉,这是让孩子懂得如何交往,并不是丢脸的事情,若是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家长就后悔莫及了。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本班有个小男孩频频对班里的小朋友发起攻击,有一天,他居然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
逼得我们只好对他采取暂时的隔离。
经了解,我认为造成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祖辈无原则的溺爱。
这个孩子的外婆外公对他一味的娇宠,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二是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个孩子的外婆家是一个大杂院,居民素质不高,常常相互漫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学了一口脏话,还学会了打架。
三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该同学的父母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
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
他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素养。
四是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
当该同学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
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
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这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经验,而影响其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正常发展。
根据这个小男孩的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干预:一、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这个小男孩太具攻击性,导致班上的幼儿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玩,让他们远离“灾难”。
针对此种状况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这个孩子也有好的一面,如他很爱看书,画画很好等等,我们应该学习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你怎么样战胜不良的影响。
幼儿园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打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幼儿园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打人
导语:与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的情形相对应的是,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咬人、打人,惹得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成为幼儿园里的“小霸王”,这也是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
3到6岁的孩子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在刺激下会产生不和常规的现象,加之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
当家长在与孩子玩耍时,被孩子不小心打到脸,不加以制止反而发出快乐的声音。
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父母在一起打闹嬉戏,一边拍打一边嬉笑,宝宝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的方式。
宝宝经常看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以为会打斗的人才是英雄而加以模仿。
家长有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有家庭暴力也会造成宝宝爱打人。
家长很少陪宝宝玩耍和沟通,宝宝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以打斗来宣泄。
家长的教育方式出错,孩子没有与别人分享、合作的概念。
家长的应对措施
当得知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这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宝宝,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要打孩子。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等宝宝平静以后再跟宝宝讲道理。
问清楚孩子打人的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打人的对错和需要负起的。
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
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1】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幼儿园幼儿打人的问题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幼儿在幼儿园打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也牵动了整个社会的心。
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个别幼儿的行为问题,更涉及了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其发展背景、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2】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的发展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少家庭都面临着双职工或单亲家庭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普遍偏低。
与此社会上的媒体宣传、网络游戏等外部因素也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一些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包括在幼儿园打人。
【3】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的现状根据调查统计,幼儿园幼儿打人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幼儿在幼儿园打人的情况,不仅仅是偶尔发生的个别事件,而且还会出现连续性、集体性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现象,不少家长和教师表示十分焦虑和无奈。
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关注这一问题,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
【4】造成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的原因幼儿在幼儿园打人的行为,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放任、溺爱、忽视等不当方式,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情感管理能力,无法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幼儿园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幼儿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引导。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行为模范,给幼儿的行为规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5】解决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的建议针对幼儿园幼儿打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决。
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幼儿暴力攻击打架行为有原因
幼儿暴力攻击打架行为有原因导读: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会生气抓狂,但是这样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最好的方式是了解幼童发动攻击的主要原因,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不要急于喝斥与怒骂孩子,采取硬碰硬的态度容易导致失控!一、幼儿暴力心理学研究1、幼儿攻击行为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宝贝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2、内在攻击倾向随着成长,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知识家: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
3、给予正确引导幼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
如果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
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4、攻击具有预示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著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
知识家: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延伸阅读:孩子行为偏差家长溺爱惹的祸延伸阅读:孩子任性行为父母正确教育二、幼童攻击行为的背后1、攻击会有原因孩子也和大人同样,不会平白无故的发脾气,要是他咬了其他小朋友,一定有他自己的缘故。
只是1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
2、想法表达困难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对1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
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没办法和他人确立有效的沟通,于是他选择咬人或是 *** ,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感情。
3、出自本能防卫有时候孩子*** 是出于一种防卫,可能是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
知识家:宝宝绝不会容忍被欺凌,他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延伸阅读:纠正孩子自私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延伸阅读:孩子不良行为家长确实教育4、吸引家长注意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父母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
幼儿园幼儿打人案例分析的处理与教育
【幼儿园幼儿打人案例分析的处理与教育】近年来,幼儿园幼儿打人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幼儿时期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
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舞台,如何处理幼儿打人事件并进行有效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幼儿打人案例的处理与教育。
1. 案例分析幼儿园幼儿打人案例通常涉及到两个幼儿之间的冲突,打人一方和被打人一方。
一般来说,打人幼儿的家长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责备情绪,而被打人幼儿的家长则会感到担心和焦虑。
幼儿园作为中立的第三方,需要客观地分析事件的原因和背景,探究打人行为的动机和触发因素,以及受害幼儿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2. 处理方式针对幼儿园幼儿打人事件,处理的方式至关重要。
幼儿园需要及时、公正地调查事件的经过,听取当事幼儿和目击者的说法,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需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惩罚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
对于打人幼儿,可以采取与家长沟通、反思自己的行为、接受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处理。
对于被打人幼儿,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保护,让其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 教育手段教育是解决幼儿园幼儿打人问题的根本手段。
幼儿园老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关怀和行为管理,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情绪管理课程等形式,教育幼儿学会表达情绪、与他人友好相处。
还需要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家园共育的良性循环。
4. 回顾总结幼儿园幼儿打人事件需要及时、公正地处理,重点在于教育和引导。
除了对当事幼儿的处理外,还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加强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持续的关注和帮助,早期发现和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5. 个人观点在处理幼儿园幼儿打人事件时,我认为教育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
幼儿的行为通常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情感,而非恶意行为。
中班幼儿社会性行为打人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中班幼儿社会性行为打人心理过程进行分析1.冲动性:幼儿在遇到挫折或者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冲动行为,打人就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幼儿还没有掌握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往往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便会产生冲突行为,例如打人。
2.模仿:幼儿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和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显著。
如果孩子在家庭或者幼儿园中经常看到大人或同伴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采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解决问题。
3.自我主张: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渴望获得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感觉,打人可能是他们试图通过使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权力和主张。
他们希望通过打人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进而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愿。
4.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在情绪上常常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打人可能是他们处理情绪的一种方式。
当幼儿遇到困惑、生气或者失望等负面情绪时,打人可能是他们将这些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的一种方式。
5.缺乏其他解决问题的技能: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他们可能会选择最直接和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打人。
由于缺乏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幼儿可能会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者协商,而采用打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面对幼儿的打人行为,教育者和家长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性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提供情绪管理的训练: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情绪管理的活动,如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等,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地调节和表达情绪。
2.培养合作与协调能力:通过团体游戏、集体活动等可以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自己。
3.提供解决问题的技能: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沟通、协商、分享等,帮助他们掌握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使用暴力。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心理是什么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心理是什么在小学阶段,我们有时会观察到一些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推搡、打架、辱骂他人等。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也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困扰和伤害。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小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呢?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又是什么呢?首先,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冲突、暴力或者缺乏关爱与支持的家庭中,他们可能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例如,父母经常争吵、打架,或者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方式,如打骂等,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模式,并将其带到学校和与同伴的交往中。
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也可能让孩子变得任性、自我中心,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通过攻击他人来发泄情绪。
其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还不够成熟,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意图,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比如,当一个孩子不小心碰到另一个孩子,而被碰到的孩子却认为这是故意的挑衅,就可能引发攻击行为。
同时,有些孩子可能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当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只能通过攻击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无助。
情绪管理能力的欠缺也是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而且他们可能还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他们感到愤怒、沮丧、焦虑等强烈情绪时,可能无法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从而选择了攻击他人这种不当的方式。
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或者与同学发生矛盾,都可能让孩子的情绪失控,进而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游戏等)中常常包含暴力内容。
小学生如果过多地接触这些暴力信息,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认为攻击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或者模仿其中的角色和行为。
同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大。
如果孩子所在的群体中存在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同学,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压力和诱导,逐渐也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为什么幼儿园喜欢打人教案
为什么幼儿园喜欢打人教案一、背景介绍幼儿园孩子打人是家长和老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篇教案将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园孩子打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以期更好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可能存在的原因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孩子们打人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2.1 面对挫折的缺失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和情绪管理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总是能得到他们要求的物品和答案,就失去了面对挫折的机会。
这时,孩子们缺乏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的能力,一但遇到困难,容易用打人等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
2.2 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行为除了学习环境外,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家长是多亲情倾向、或者令孩子忽视他人感受、习惯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那么孩子们也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2.3 发泄情绪的手段打人还可以是某些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
孩子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许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他们打人就可以释放一部分情绪,得到满足感。
三、应对策略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孩子年龄并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信任与积极引导教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了解他们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等,行为上的不当诉求可以通过引导表达情绪、理解彼此而得到满足。
3.2 在家庭环境方面进行教育指导教师与家长要密切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教育作用。
教育孩子过程中需要开诚布公的说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孩子需要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
3.3 接受各方意见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需要得到学生家长、教务处甚至法律机构的支持,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以确保教育质量。
四、结语孩子们的行为集体决定了未来的社会发展,透过教育防止打人甚至其他暴力行为的发生有着长远的价值。
同时,我们要切实为幼儿教育质量而努力。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幼儿园的欢乐天地里,孩子们本应无忧无虑地一起玩耍、学习和成长。
然而,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他们仿佛置身于热闹之外,显得孤独和无助。
这种不合群的表现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幼儿园生活,更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探究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园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过度溺爱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满足其一切需求,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分享和合作精神,难以融入集体。
2.家庭氛围紧张家庭成员之间频繁争吵、关系不睦,孩子长期处于不安和恐惧之中,缺乏安全感,对外界产生防备心理,不愿与人交流。
3.缺乏陪伴与交流家长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与孩子交流沟通不足,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变得孤僻内向。
4.居住环境封闭孩子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区或高楼大厦中,邻里之间互动较少,缺乏与同龄人自由玩耍的机会。
(二)孩子自身因素1.性格内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腼腆、害羞,面对陌生环境和人群时,适应较慢,表现出退缩和回避。
2.语言表达能力弱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与同伴交流中存在障碍,容易产生挫折感,进而不愿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3.社交技能欠缺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不懂得倾听、不会轮流、不懂礼貌等,容易在交往中引起他人不满,导致被排斥。
4.身体或心理障碍部分孩子可能存在身体上的缺陷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影响其与他人正常交往。
(三)幼儿园因素1.教师引导不足教师未能及时关注到不合群的孩子,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使这些孩子在集体中越发孤立。
2.班级规模过大班级孩子数量过多,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孩子的需求,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容易被忽视。
3.活动安排不合理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或者活动难度过高,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探寻宝贝打人的心理动因
探寻宝贝打人的心理动因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
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
宝贝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
宝贝越小。
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
随着长大。
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
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
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
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
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
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日寸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所以。
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而两三岁宝贝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小娟的宝贝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咪的注意力从小娟宝贝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咪的注意力。
因为,妈咪跟她分离得太久了。
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
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咪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
潜意识担心妈咪突然离开的宝贝,可能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
小娟提到,宝贝要大人告诉她“宝宝好,打了也没关系”。
说明宝贝很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可。
孩子爱打人,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孩子爱打人,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原因!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些孩子喜欢打人,这让父母们十分烦恼,想要让宝宝改掉“打人”的坏习惯,那么一定要先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纠正宝宝打人的行为,宝宝喜欢打人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误会了家长的“称赞”1爸爸妈妈和孩子嬉戏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会不小心打到父母的脸,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发出快乐的笑声,那么会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有些父母还会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那么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的方式。
宝宝用打人在试探2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那么他很可能是在试探。
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于是通过打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于是就变成了打人。
宝宝爱打人是为了不受冷落3每个宝宝都不喜欢被冷落的,他会很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打人也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让别人不要冷落自己了。
模仿爸爸妈妈的动作4有些兴趣暴躁的父母,平常的时候,经常会有打人,动作粗鲁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便会很快就学习起来,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
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5如果宝宝无意中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暴力的打斗场面,那么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
所以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这样才不会让宝宝学到一些不好的行为。
宣泄内心的孤独6有些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改掉宝宝爱打人的习惯。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7在此要注意了,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也会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
宝宝总爱打人 背后有这4个原因 父母要尽早了解
宝宝总爱打人背后有这4个原因父母要尽早了解
1、将“打人”当成游戏
小孩子不明事理,容易把打人当成游戏,尤其是几个月到一周岁的孩子,他们不会说话,肢体动作也表达不准确,控制力也不够,为了自己沟通的需要就会有拍打对方的行为。
2、模仿行为
有些家长喜欢用打手打屁股的方式教育孩子其他方面的错误,但是这样一来反而又让孩子模仿了打人这个错误。
有些家长本身就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这也是无形中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3、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
家长忙于工作、家务或玩手机的时候,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他们就会通过拍打父母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当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想参加却暂时融不进去,也可能通过拉扯别的小朋友来求得关注。
4、表达不满情绪
当孩子因为其他事情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时,他想表达却限于语言能力没完全发展好,而不知道该怎么说,此时也会出现打人行为。
幼儿园高杨打人分析
幼儿园高杨打人分析幼儿高扬出现“打人”行为,这是幼儿身上常见的现象之一。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了解其原因。
幼儿出现“打人”行为的原因主要有:(1)遗传的影响。
部分幼儿由于精力旺盛,常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2)模仿他人;(3)不了解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等。
面对这些原因,作为老师你该如何处理呢?回答:1、综合分析(1)明确定位这是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2)分析核心问题由于幼儿年龄特点,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弱,有的幼儿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时,就会伴有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与家庭影响有关,可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采用具有攻击性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了不良榜样。
2、解决问题(1)与该幼儿沟通,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推倒小朋友”的原因,并对他的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
同时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让幼儿认识到他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并启发孩子:如果你被别人打了,你疼不疼?你还愿意和他做朋友吗?你喜欢这样的孩子吗?让幼儿明白他所造成的后果,进而减少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教给该幼儿一些社交方法并鼓励其与同伴交往,如主动分享玩具、帮助同伴等,通过提高他的社交技能来减少攻击行为;当该幼儿有好的举动时,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强化其正面行为。
(2)家园共育。
与该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其教育理念,判断是否存在过度溺爱的情况;并向家长说明矫正幼儿攻击行为的重要性,使其引起重视。
同时教给家长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攻击、职责;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要明确制止,并给予恰当的惩罚,如冷处理、不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等,以此来合理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小孩子打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小孩子打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小孩子打人的可能原因:一、打人是一种试探和情绪反应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们常常怀有一种玩的心理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者试探大人们的反应。
打完人,他们就等着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
对他们来说,打人是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试验。
二、孩子打人也是带有很强烈的情绪因素的。
宝宝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新的技能,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各种情形。
因此,打人成为了孩子们表达挫败感,或者遭受打击后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三、打人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当一个4岁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之后,他会说:“还给我!”但是,2岁多的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于是就用拳头来代替语言。
而且,一两岁的孩子也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即使大人告诉他别人会疼,这么大的孩子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解决方法:一、避免攻击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应该仔细观察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
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饿了以后就会爱打人?还是当他在人多的场合爱攻击人?或者是当他去一些陌生场所的时候?如果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游玩,无论是在途中还是到了终点,父母都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按原来的习惯午睡,并为他准备一些小甜点。
二、父母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惩罚。
即使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旦打人事件发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
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这些反应,对打人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鼓励。
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
惩罚也是白费力气,1岁的孩子还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到一起,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对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任何处罚都是没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态度的前后一致*至关重要。
比如说,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能这次还无所谓呢,下次就生气了。
教育笔记:小班孩子为啥打人
小班孩子为啥打人一天晚上,一个小班的家长给我发来微信:“老师,孩子说有个叫浩浩的小朋友老打他,这几天我们孩子都不爱去上幼儿园了,麻烦老师给孩子调调座吧,并帮忙多注意一下孩子。
”我忙说:“好的,我会多关注一下的。
”像这样的微信我不是第一次收到,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观察与思考。
我发现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比较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时发生的误会。
不过,班里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打架发生争执后跑过来告状,相互埋怨非常生气,老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分开坐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
”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他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玩起来了,而且还是最好的朋友。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在和其他同伴玩耍时,常常摸摸别人、碰碰别人,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
小班幼儿还很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争抢玩具时,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的情绪。
在与同伴玩游戏时,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
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
”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其实这些情况在幼儿园里是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孩子发生这种纠纷时,需要老师、家长仔细分辨原因,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和同伴交往。
我想对家长们朋友们说,在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只有真实情感的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生气就是生气,但过后马上又会忘记。
请家长朋友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得冤枉孩子,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孩打人、爱哭、撒谎、不合群背后的秘密
每个幼儿园都有这样的孩子,让幼师感到“崩溃”、“无从下手”、“一头雾水”……
幼师们一边忙得焦头烂额,一边还要揣摩这些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其实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小祖宗们你们到底要干嘛!
其实,孩子每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都是有章可循的。
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你就可以一眼洞穿,这些小家伙们心里的“小九九”。
01
孩子打人、咬人
儿童心理分析1:
可能孩子对其他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
专家建议:
老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
教孩子把自己的零食或者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儿童心理分析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其他小朋友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
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
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积木,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
有时家长或者老师不让他做某件事,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大人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专家建议:
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
儿童心理分析3:如人家往他碗里放积木这件事,老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积木,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受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专家建议:
询问家长是否有这种行为,如有应告知家长,劝其及时改正。
02
孩子撒谎
“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
“哎呀,太棒了!”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
“当然啦。
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
“你真好呀!”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是无意识地说谎,或者根本称不上说谎。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
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
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专家建议: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
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03
孩子哭闹
“哇……哇……”
“好啦,好啦,别哭了。
”
“有什么可哭的,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
”
“哇……哇……”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
大人们通常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
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或者老师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专家建议: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
”
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应好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
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
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