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就业问题_李少元
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与对策
动 已很正常 。要适应这些变化 , 大学生必须构建起宽厚 的知 识基础 , 建立合理 的知识结构。如今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
知 识 扎 实 , 专 业 以 外 的 知 识 欠 缺 , 能 满 足 用 人 单 位 对 复 而 不
V I3 No 1 o. l .
M a . 结 构 性 失 业 问题 与 对 策
陈 志 华
( 盐城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 , 江苏 盐城 24 5 ) 20 1
[ 摘
要 ] 高等教 育大 众化 背 景 下 , 学生 就 业难 导 致部 分毕 业 生 毕 业 即 失业 , 般 本 科 院 大 一
根源 , 因此 , 寻求解决大 学生结 构性失业 的对 策对 于破解 大
学 生 就 业 问题 具 有 重 要 意义 。
一
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 , 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与用人单 位的需求 不对称 , 多企业 尤其是外资企业和国 内的大企业 许 在招聘毕业生 时呈现出的趋势是专业对 口不是先决条件 , 而
思 想政 治教 育研 究和就 业研 究 。
[ 基金 项 目] 江 苏省 高校 思 想政 治研 究会 立项课 题 “ 以就 业为 导 向的 大 学 生思 想政 治教 育 创
新研 究” S S 2 0 Y 3 4 。 ( G Y 0 9 B 2 )
高等教育大众 化 背景 下 , 大学 生就 业难 的 问题 日益 严
综 合 素质 成 为 重 要 的人 才 测 评 指 标 。有 良好 的 人 际 协 调 能
、
大学 生结构 性 失业 的表现 形 式
( ) 学 生所 学 专 业 与 快 速 变 化 的 市 场 需 求 错 位 而 形 一 大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存在的问题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就业总量压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题、灵活就业困境以及就业政策不完善等。
一、就业总量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严重的总量压力。
一方面,新增劳动力持续增加。
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进入市场,寻求就业。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岗位被机器取代,就业岗位减少。
这使得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低端产业就业矛盾: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产业快速发展,但低端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
这使得大量劳动力集中在低端产业,而高端产业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城乡就业矛盾:城市和农村在就业机会、待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
3.区域就业矛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劳动力涌入。
然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
三、毕业生就业难题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毕业生数量庞大,导致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过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四、灵活就业困境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灵活就业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灵活就业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不完善、工资待遇较低、劳动者权益受损等。
这使得许多劳动者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从事灵活就业。
五、就业政策不完善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如就业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劳动者职业技能不足;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创业环境不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
1. 产业结构性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过度依赖外需和低成本劳动力,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差时,许多就业岗位被撤销,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
而高技能产业却面临人员短缺的困扰,形成了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我国高校逐年扩招,但是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缺乏信任感,更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卫生条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差异。
4.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存在低薪、长时间加班等问题,同时一些打工者承受庞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非正式就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劳动者处于合同保障缺失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与转型为了解决产业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引导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习机会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学生就读期间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增加他们获得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针对农民工待遇不公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河北省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根源及对策分析
任宏伟
河 北交 通职业 技术学院) 高育清 崔 红 (
摘 要: 本 文 通过 对 河 北 省 高职 毕业 生 结 构 性 失业 进 行 分析 , 指 出 位低 下 , 这 也是影 响高职 生就业 的因素之一 。
专 业 结 构 不 合理 、 综 合 素质 差 、 就 业 观 念 僵 化 是导 致 高 职 毕 业 生结 构 性 失 业 的 主 要原 因 , 并 提 出提 升 高 职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的 对策 。
3 解 决高职 生结构 性 失业 问题 的对 策探讨 高职 毕 业生 结 构性 失 业 问题 反 映 了河 北 省 当前社 会 关 键词 : 高 职 毕 业 生 结 构 性 失 业 根 源 对 策 经 济 结构 与 高职 教育 体 制 之 间的 矛盾 , 解 决 此 矛盾 , 需依 随着 高职 院校招 生数量 的逐 年增加 , 高职 毕业生就业 问 托 产业结 构调 整和 政府相 应 的政 策 , 加 强高 职 院校 专 业 内 题 已成为社会各届广泛关注 的焦 点 , 其就 业难、 就业不对 口、 涵建设。 质量低等 问题 日见突显 , 表 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失业特征 。 3 . 1 政府 宏观 调 控 , 引导 产业 结 构优 化升 级 , 拓展 就 1结构 性失 业及 其特点 业 空 间。 第一 , 加 大对就业 吸纳 力强 的第三 产业 的支持 , 着 2 0世纪 7 0~8 0年代 , 经济学 家托 宾和 杜森 贝利 首 次 力 扶持 技术 含量 高 的现代服 务 业和 新兴服 务业 ; 运 用现 代 提 出结构 性失 业 问题 , 认 为 结构性 失 业是在 劳 动力市 场供 技术 手 段和 经 营 方式 , 改造传 统 服 务业 , 全 面 提 升服 务 业 求 总量均 衡 ,但供 求结 构 不均衡 的情 况下 出现 的失 业 , 是 的技术 水平 和服 务质 量 , 充分 发挥服 务 业对就 业 的带 动作 因经 济结 构 发生 变化造 成劳 动力在 职 业 、 技能、 产业 、 地 区 用。第二 , 发挥 国家税 收政策 的调节作 用 , 形成 有效 的经济 分布 等 方面供 需 不协调 而 引起 , 其最 大 的特 点 是职位 空缺 激励机 制 , 加快 第 二产业 结构 的升 级转换 , 提 高就 业弹 性 。 与 失 业并 存 , 即劳动 力 总量 与 社 会 需求相 符 , 但 劳 动 力 的 第三, 加快 第 一产业 结构调 整 的步伐 , 推 进农 业 产业化 , 扶 能力结 构不 能满 足社 会需 求 , 表 现 为行业 、 企业 急 需人 才 , 持和 培育 一批 新兴 农业 的龙 头企业 , 扩 大第 一产 业 的就业 而 大量 劳动者却 无 法找到 合适 的工作 。 容 量和就 业层 次。 2 河北省 高职 生结构 性失 业成 因分析 3 . 2 加 强高职 院校 专业 内涵建 设 ,促进 高职教 育与地 截至 2 0 1 2年 ,河北 省 1 0 1所 学校 开 设 有高 职 专 业 , 区 产业 结构相协调 。 ①优 化调整专 业结构 , 适应 经济社会 需 其 中独 立设 置 的高职 院校 5 8所 、 本科 院校 3 5所 、 成人 高 求。 专业 设置直接 关系到毕业生 的就业去 向。 高职 院校在专 校 8所 , 高职 专业 招生 已超 过 高校 招 生 数 的 5 0 %, 毕业 生 业 设置、 培养 方案设计上 要瞄准市 场 需求 , 针对地 区经济 和 数量逐 年增 长 , 高职 毕业 生 已成 为社会 重点 关注 的就业 群 社 会发展 的 需要调 整和 优化 专业 结构 , 按 照职业 岗位 ( 群) 体 。而 专业 结构 不合理 、 综合 素质 差及 就业观 念僵 化是 导 和 专业技术领域 的实际要 求设 置专业 ,使之 与地 区产业 结 致高职 毕业 生结构 性失业 的主要原 因。 构相 协调 , 与 区域 经济 发展相协调 , 在保 证办学特 色 的基 础 2 . 1高职 院校 的专业结 构不能适应企业 的人 才需求。 随 上 主动适应市场 变化 , 灵 活机 动地调整 专业结构 。 ( 加 强学 着 我国经济 由劳动密集型 向资本技 术密集型 的转型升级 , 劳 生 技能训练 , 适应 企业 岗位 需要。 高职毕业 生 的专业 技能是 动力就 业市场也发生着深刻 的变化 , 经济社会 对高端技能型 指 学 生在校 期 间通过 学 习和 实 践获 得 的实际 工作 能力 , 是 人 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中国人力 资源市场信 息监 测中心对 在 实际工作 中逐 渐养成 的。 高职 院校要 为学生搭建平 台, 通 部 分城市公共 就业服务机 构 2 0 1 0年的市场供 求状 况分析 , 知 各种 方式 提高学 生的专业技 能 ,提 高学 生解 决 实际工作 高级工程 师、 高级 技师、 技 师的 岗位 空缺 与求职人 数 比率第 问题的能力 , 为迎接未来工作 的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⑧注重 二季度 为 1 l 8 1 、 1 _ 8 8 、 1 l 8 3 ,第 三季度 为 1 . 7 5 、 1 . 8 4 、 1 . 8 5 , 表 学生综合 素质 养成 , 培养 学 习型高 技能人 才。 现代社 会要求 明各技术等级均呈现供不应求 的态势。 而河北省 高职毕业 生 劳动者不仅 要具有 熟练 的技 能 , 还 要具 有 良好的综 合素质 , 就业形势仍不看好 , 主要是 因为高职 院校 的专业调整 未能与 如 良好 的团队意识 、 积极 向上 的人生 态度、 不 断进取 的学 习 行业、 企业岗位群对接 , 专业 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 不 匹配 , 培 精 神和再 学 习的能力 。这 些素养 的养 成仅 靠课堂教 学无 法 养 出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 的需要。 实现 , 这就 要求高职 院校 创 新培养模 式 , 全面 提高学 生 的综 2 . 2 高职 毕业 生 的素质 不能适 应企业 岗位 的要 求。虽 合 素质 , 增 强 责任 意 识、 规范 意 识 、 服 务 意识 , 提 高 沟通 能 然河北 省 高职 毕业 生 的就业 率 高于本 科 生和研 究生 , 但 就 力、 合作 能力、 学 习能力 , 增 强学生 的就业竞争 力。 业质 量 却 差强 人 意 , 多 集 中在 劳 动 密集 型行 业 , 就 业 岗 位 参考文献 : 与所 学专业 不对 口的现象普 遍存在 。这主要 是 因为高职 毕 【 1 1 魏立寰, 李新强. 关 于 产业 结 构 与高 职 生 就 业 结 构 现 状 的调 查 业 生 未能 很 好地 掌握 社 会 急 需职 业 岗位 的核 心知 识 和 技 【 J ] . 职教论坛 , 2 0 1 2 ( 2 0 ) . 能, 不 能 有效 地解 决 工作 岗位 上 出现 的 问题 , 不 能适 应 职 【 2 】 郭瑞东 , 周爱军 .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协 调 发展 研 究 【 J 】 . 商 业 时代 , 2 0 1 1 ( 7 ) . 业 岗位 的需求 。
就业结构与社会和谐
就业结构与社会和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牵动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将探讨就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就业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就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产业结构升级不足。
我国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比如制造业和农业等,而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
同时,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其次,职业技能不匹配。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很多人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他们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却供不应求,形成了人才供需的失衡。
再次,城乡就业差距大。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城市岗位有限,竞争激烈,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失业和就业困难。
与此同时,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二、就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就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首先,合理调整就业结构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劳动力从传统行业转移到新兴行业,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增加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就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可以提高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合理调整就业结构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加大农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激发其内需能力,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就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它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解决思路针对就业结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劳动力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机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主要问题分析1.就业结构失衡我国就业结构普遍存在职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行业的用工需求减少,职位稳定性较差,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用工需求迅速增长,但供给不足。
这导致了大量劳动力流失和社会不稳定。
2.毕业生就业难随着大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遭遇到了竞争激烈、招聘标准苛刻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3.农民工务工环境恶劣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象显著。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依然面临低收入、无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他们经常处于弱势地位,面临压榨和歧视。
4.中小企业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就业的主要渠道。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市场竞争压力大以及人才稀缺等原因,中小企业在招聘和留住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这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为员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二、对策分析1.优化就业结构政府应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对新兴行业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场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吸引更多农民留在家乡就业创业。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除了提供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外,还应提供人才储备、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
-
下。
20 0 3年 ,按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大学生失业 人数 为 6 . 3 7 万人,20 0 6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 10万人 ,到 2 0 ,大 0 0 9年 学 生毕 业 时 尚未 就 业 的人 数 己接 近 2 0万 人 。 自 2 0 0 0 3年 以 来 , 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 率一直徘徊在 7 %左右 , 我 0 近 年 来 由于毕业生供给 的刚性增长 和 国际金 融危机等 因素 的 影 响,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逐步下降的趋 势,大学毕业 生 的失 业 人 数 绝 对量 增 多 。 有学者认为, 初次就业 率统计指标 的设计缺 陷客观上夸 大 了大学生就业 的困难程度 。因为对毕业生而言 , 从毕业 时 日至 次 年 2月 ,都 是其 找工 作 的黄 金 时期 。 果 以年 底 就 业 如 率为统计指标 , 则大学 生就业率会大为提高 , 失业人数也将 大大降低 。根据有关调查 ,在 2 0 、2 0 0 7 0 8年 ,毕业半年后 大 学生 的实 际就业率达到 了 8 .%和 8 %,比刚毕业时的初 75 6 次 就业率分 别上升 了 1 . 65和 2 个百分 点 。麦 可思公 司 0 ( C S 的研 究 也 佐 证 了这 一 点 , 们 对 2 0 、 0 7 2 0 My O ) 他 06 2 0 、 0 8 三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的调 查表 明, 约三 分之 一的本科 毕业 生 和近一 半的高职高专 毕业 生是在毕业 后半年 内才 找到工作 的 。实 际 上 , 由于统 计 标 准 不严 格 、不 统 一 ,现 行 的就 业 率 并不能完全 反映真实 的就业状况 。 在就业率指标中, 升学、 把 出国、 参军等都算做 已经就业 , 有些高校 为提 高社会认 可度 , 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制造 “ 被就业 ”来提高就业率。可见 ,仅 从就业率来分析就业形势是不够的。 我 国的大学毕业 生数 量真过剩 了吗 ?从每 万人拥有 的 大学生数量来看,美 国为 5 0人 ,加拿大为 5 0人,韩国为 2 8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就业市场上的某种固有矛盾,不同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能结构失衡
技能结构失衡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常见表现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各种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职业培训不足,许多劳动者缺乏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技能,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技能供需失衡。
2. 行业结构性矛盾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行业结构上。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退,而新兴行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难以在新兴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出现利用率不佳的现象。
3. 地区结构性就业矛盾
另一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地区之间。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区之间的结构性就业差距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畅,造成了就业市场资源的浪费。
结语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培训和就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思考
曲靖
650 5 0 0)
业 生 大 多 数 都 选 择 党 政 机 关 、 有 企 事 业 单 位 、 公 司 等 国 大
单 位 , 这 些 单 位 需 要 的 人 才 有 限 , 反 一 些 中小 企 业 、 但 相 私 营企 业 却需 求 大量 人 才 .r大 学 生却 不 愿 去选 择 这些 『 r 『 单 位 就 业 。 国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改 革 , 变 了 过 去 精 英 教 我 改
育 的 模 式 .高 校 毕 业 生 的 就 业 精 英 定 位 应 该 向 大 众 化 定
失 业 原 因 ̄ 4- L 5了分 析 ,并 对 解 决 我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结 构 性 失 业 问题 对 策 进 行 思 考 、 关 键 词 :高校 毕 业 生 结构性 失业 原因 解 决 对 策
存 经 济 学 中 结 构 性 失 业 这 样 定 义 :结 构 性 失 业 是 指
大 学 教 育 内 容 与 大 学 就 业 实 际 需 求 严 重 脱 节 , 即 重 课 堂 教 育 , 社 会 实 践 ; 理 论 知 识 传 授 , 实 践 能 力 培 轻 重 轻 养 ,造 成 高 校 出 口 与 社 会 入 口对 接 不 流 畅 .时 常 发 生 梗
墨
Y 我 高 校 毕 业 生 结 构 性 失 业 问 题 的 思 考 , - , t
李 明 富
( 曲靖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巾心 , 南 云 摘 要 :近 年 来我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难 越 来 越 多 地 引 起 社 会 大 众 的 广 泛 关 注 , 而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所 关 注 的 高 校 毕 业 生 结 构 性 失 业 问 题 的 解 决 也 日益 成 为 解 决 大 学
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角度谈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
二 、我 国 高 校 专 业 设 置 和 调 整 中面 临 的 主 要 高校 专 业的设 置 和调 整牵 涉到 很多 人 的既得 利 困 境 益 。首先 ,对高校来说 ,任何专业都是在投入 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 之后 才得 以设置 的 ,在如 此大 的投入 后 , 1 专 业 设 置存 在 滞 后 性 . 滞 后性 是指 高校 不 能准确 地对 未来 的专 业需 求 要 想撤 销 或者缩 减这 些 专业 的招 生规模 ,必然 使得 进 行预测。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具有周期性 ,一般需 前期 的投入付之东 流 ,这是高校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 惰 。其次 ,对 高校教 要 3 5年 的培养 ,但 就业形势在不断变化 ,因此对 此 高校在 专业调整 中存在 “ 性 ” — 大学 生 的培 养 相 对 于社 会 需 求存 在 一 定 的滞 后性 。 师来说 ,他们 的知识 和能力 具有 很强的专业性 ,在一 目前 的现状 是 当社 会表 现 出了对某 一 专业 的高度 需 个 专业 领域 投入 的 时间越 长 ,越 不愿 意涉 足或 是没 求时 ,高校才匆忙地设 置相应的专业。经过几年 的培 有 能力 涉足 其他 领域 ,这 就 意 味着 他 们现有 的 知识 养 后 ,当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 ,当初的社会需求 和 能力 很难 适应 新 的专业 ,专业 的设 置和调 整 将会 空缺 可能 已经饱 和 了或者 是 随着产 业结 构调 整 而减 使得他们失去 自身专业领域 的优势。 同时 ,某专业的 少 甚至 消失 了。 撤销 或者 减 少招生 规 模也 使得 这一 专业 的教 师面 临 这种 专业 培养 的 长周期 性和 市场 变化 的 即时性 转 岗的危 险 ,因此高 校教 师在 专业设 置 与调 整方 面 是 专业设 置 和调 整的 最大 困境 之一 。高 校对 市场 需 不够积 极主动 ,存在 “ 惰性” 。凡此种 种都使得 高校 求 变化 缺乏 敏锐 的预 测和快 速 的反 应机 制是 导致 专 专业 的设置 和调 整面 临着 重重 阻力 。 业设 置滞后 的重要原 因。 随着社 会需求 的不断变 化 , 三 、对 策 与建议 专 业 热点的 不断切 换 ,高 校不 但应 该对 已经 出现 的 1 政府教 育主 管部 门应该 构建 专 业设置预 测 系 . 热 点进行 积 极 的应对 ,而且更 应该 加重 对未 来 的社 会需求和专业冷热点 的变化进行预测 ,提前行动 ,做 统 ,这是 治理 大学生 结构性 失业 的根 本举措 到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基本一致 。但是 ,现实的情 况是 既然 专业设 置 与大 学生 就业 之 间不是 即时性 关 高 校很难 对 未来 的专 业热 点进 行预 测 , 即使 是对 已 系 ,那么 ,如果 当社会表现 出了对某种专业 的需求 时
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
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女性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却面临着比男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与个人的能力、素质有关,更与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从教育、文化、政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二、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许多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这些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而男性则应该主导公共生活,包括职场。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对女性职业角色的期待,也限制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和晋升机会。
教育制度的不平等:虽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广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但女性在教育领域仍然面临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一些国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少于男性。
一些专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也比较严重,某些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女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禁止性别歧视,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女性仍然面临着就业机会不平等、薪资差距、晋升障碍等问题。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作者:白清平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以及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其形成原因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落后、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区域结构的差别、体制制度的障碍等密切联系,其治理要依靠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力结构性失业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
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
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008年6月第26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T aiyuan U n iversity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n.2008 V o l.26 N o.2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Ξ刘 艳,李树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供过于求的问题,还有结构性问题及岗位的供给相对不足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首先必须解决劳动力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业;供给改进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837(2008)022******* 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指出,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0%没有找到工作,即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专家进一步指出今后就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白领群体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1]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指出中国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的事,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劳动力供给改进、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和趋势,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树立服务社会的精神等方面,通过加强劳动力“供给改进”以提高就业能力,从而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和就业重组的要求。
一、突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失业问题处于非常严峻和紧迫的关口。
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就业一直都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也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就业压力大: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不稳定的经营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财务困难,裁员甚至倒闭成为常态。
同时,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新就业群体持续增多,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结构性就业问题:许多企业面临的是紧缺人才与普遍性人才混合的矛盾。
大量高学历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但他们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
而普通工人和农民工等人群在技能和素质方面也面临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劳动力流动性差:就业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农村也存在相当规模的就业问题。
但由于户籍限制、就业机会少等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差,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长期闲置。
同时,在城市中,劳动力流动也受到诸多限制,使得一些地区劳动力供需失衡。
四、就业歧视问题:很多职场中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问题。
女性在就业机会、晋升机会和薪酬待遇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年长者及退休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常常遭受雇主的歧视。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一、鼓励创业:政府应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创业帮扶等。
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弥补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普通工人和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三、加强劳动力流动: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推动城乡一体化以及完善公共交通等措施,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劳动力供需能更好地匹配,减少地域差异。
四、加强法律保障: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法律监督和制裁,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积极推进平等就业,鼓励多元化发展,消除性别、年龄等歧视。
五、优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岗位推介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劳动者更好地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构造性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构造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构造、劳动力市场构造、高等人才培养构造等问题。
破解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构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1999年开场,我国高校开场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的跨越。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外表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开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与兴旺国家比拟,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假设要到达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
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开展的需求。
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构造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开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应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
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构造性问题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五种表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解决好我国超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现阶段结构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比如,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等。
总体来看,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隐性失业显性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媒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使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就业质量下降。
三是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升级,或者低端产业转移外迁其他地区导致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
四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5,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6%;同时,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现象非常突出。
五是就业岗位转移流失较多。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下降,一些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就业岗位转移流失,企业职工面临再就业问题。
内蒙古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服务员等十岗位缺口大
内蒙古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服务员等十岗位缺口大
佚名
【期刊名称】《北方经济》
【年(卷),期】2013()19
【摘要】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对外公布2013年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全区进入劳动力市场登记的招聘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工作岗位数量约14.47万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劳动者约为16.96万人,求人倍率为0.85。
【总页数】1页(P37-37)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就业矛盾;服务员;劳动力市场;结构;缺口;岗位;职业供求状况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4
【相关文献】
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基于中国民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J], 许召元;张冰子
2.部分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突出 [J], ;
3.稳就业、增岗位,须着力化解结构性矛盾 [J], 田享华
4.内蒙古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探析 [J], 李志华
5.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良方何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课题研讨会综述 [J], 颖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
,
而 教 育 程 度 较 高 的 个体 又 更 有 可 能 得 到 较 高 报酬 的 观 察现 象 的 解 释 提 出 了 挑 战
,
尽 管这
两 种 模式 提 供 了 不 同 的 解 释
人 信 服 的 证据
,
但 其政 策含 义 却 没 有 什 么 显 著 不 同
,
。
进 一步 说
,
目前 尚 未 有 令
总 的 看来
,
。
,
在 实行筛 选 职 业 与 不 实 行 筛 选 职 业 的 划 分 上 缺 乏 精 确 性
经 验 性 证据 几 乎 都既 没
,
有 证 实 也 没 有 否 定筛 选 模 式
进 一 步 发展 的 情 况 下
总之
,
,
或许
,
较 有 决 定 性 的 发 现有 赖 于 更 加 翔 实 的 纵 向 资 料 的 获 得
劳 动 者 文化 技 术水 平 的 提高
,
,
而 在现 代 经 济
,
过 教 育 不 仅 是 教 育投 资 的 浪 费
而 且 在生 产
,
发 展 中 经 常 有一 些 部 门 或 行 业 衰 落下 去 另
由 于 超 过 教 育 会 使 这 些 劳动者 较 高 的 认
.
一 些 部 门 或 行业 兴 起
部 门 或非 生 产部 门
被
( 李少元 )
教育与 经 济
平 不 相 适 应的 问 题
。
概念
。
它 主 要 指 教 育 培 养 一 个人 的 认 知 技 能
;
超 过 工 作 岗位 对 认 知 技 能 的 需 求
另外
,
还
与 此 相对应 的 一般 性就
,
指 个 人 取 得 较 高 的 教 育程 度
的 高 职 位工 作
,
,
但 找不 到 对 口
业 问题
。
,
是 因 为 缺乏 足 够 的 工 作 岗 位 而 产 生
如
有人 主 张
,
为 使 教育 适 应 经 济 发 展 不 同水 平
, ,
,
尽
。
的 需 要 和 不 同 层 次 劳 动 力 的文 化 技 术 需 要
管有 职 位
、
岗位 空 缺
,
这 些 人 仍 不 能 就业
,
教 育 程度 应 该 适 度
的结 论相 应
,
不 应 超 越 国力 和 循 要 而
,
盲 目增 加 受 教 育 年 限
于 不 实 行筛 选 的 职 业
,
这 种劳 动报 酬 差 别 并 无 统 计显 著性
。
赖 利 的调 查结 果
研 究 也 存在 着 缺 陷
,
,
反 映 了 到 目 前为 止 对 筛 选 问题 的 最 为 严 密 的 考 察
。
。
可 尽 管 如此
,
他的
因而
因 为他 用 作 为 纵 向资料 之 对 立 面 的 截 面 资 料 来 估 计劳 动 报 酬 函 数
说 明教 育 机 构 会 在 多 大程 度 上 对 先 天 能 力
。
或对 由于 接 受 教 育 而 得 到 了 提 高
的 生 产 能 力 进 行筛 选
: :se n ( 译 自I王
,
T
.
e
t a l,
T h e In te
r n a tio n a
l E
n e
o y 。一 p
o
d ia
。f
E d t : e a t io
只 能 从 事 自 己 不 满 意 的低 职
,
的 结 构 性 就 业 问题 的 出现 是 由于 现 代经 济 的 增 长 突 出地 需 要依 靠新 技 术设 备 的 采 用 和
位的 工 作
。
超 过教 育 现 象
。
在 美 国 等西 方 国
,
家 经 济衰退 期 尤 为 明 显
中
,
一 些 学 者认 为
,
超
主张
“
与
“
超 过 教育
”
。
”
研究
由 于 教 育 的 重 要 社 会 功 能 之 一 便是 提 高 受 教 育者 的 文 化 技术 素质 为 经 济 建 服 务 因 设
,
适 度教 育
此
,
发 展教 育 事 业
,
在 一定 的文 化基 础 上
,
。
,
(李 少 元 )
根 据 社 会需 求 进 行专 业 或 职业 技 术 教 育 认为 是 解 决 结 构 性 就 业 问 题 的 基 本 途 径
,
、
发展
,
在新 兴 的 生 产
,
知 技能 得 不 到 发 挥对 工作 不 满 意 进 而 影 响 , 这 些 人 的 劳动 生 产 率 对 经 济 增 长不 利 我 国
。
劳 动 力 往往 不 足
但是
,
它 却 要 求 劳 动者 有 相 应 的 文 化技 术 水 平 果 待 业 人 员不 具 备 这 样 的 文化 技 术 素 质
n
,
198 5
,
p p
.
44 79一这 8 3 4
)
. 小 资料 .
超 过 教 育
八 十 年 代 西 方 教 育 经 济 学研 究 中 使 用 的
结构性 就 业 问题
是 指 由 于 经 济结 构 和 劳 动 力 结 构 方 面 的 特 点 而 形 成 的 工 作 岗 位 与 劳 动者 文 化 技 术水
,
以 及 更 加 准 确 的 生 产 能力 尺度 的 市 定 络
但是
,
在 附 带 强 调 可 靠假 说 之 发 展 的 诸 筛 选模 式 未获
。
经 验 性 证 据都 不 大 可 能 得到 改 善
筛 选 模 式对 比 较 传 统的 人力 资本 模 式对 于 能力 比 较高 的 个 体 更 可 能 接 受 较 多 的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