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堂实录中职生教学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附教后感】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眼看、用心读《劝学》——《劝学》教学实录
别样课堂在课改推行了多年、语文教育正朝着现实生活回归的今天.中小学的文言文课该怎么上?从台湾和大陆相关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一些新的有益的东西。
两个月前在广东东莞市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国文(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为一线教师展示了精彩课例。
这里,我们将其中的“精粹”整理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营养套餐。
.——编者用眼看\用心读《劝学》——《劝学》教学实录●孑L维勤(台湾孔子学院院长)(执教对象:广东东莞市北师哪一句7 生:学习。
大翰林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生:学不可以已。
师:那么,在第一段里面,我师:各位同学们,我们今天上师:学是整个课文里最重要的们可以了解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的这一篇课文是苟子的《劝学》。
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来带读整篇文己,提高自己,从而达到“青取之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用读.而章。
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是要用眼睛去看的,就像是欣赏一(学生带读) 金就砺则利”的境界,而只有学习幅图画。
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领师:本文最重要的是享受它的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最后告诉我们悟到不同的道理。
请问。
同学们在声音之美、文学之美。
更要好好地一个道理:君子博学而Et参省誓;。
生:看到了蚯蚓。
停止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下:生:君子广博地学习。
而且每乎文章中看到了哪些动物、植物或者体会它的思想精华。
而文章的中心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那么这句其它东西呢? 句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看到了千里马。
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从第天对自己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四矩生:看到了蛟龙。
一句里面就给出了答案:青取之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第生:.看到了蟹。
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师:下面我带读,同学们跟读,生:看到了蓝色。
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这就去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期说明了一个问题:改变。
从中说明师: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师:在文章中,一开始,我们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教学实录(12篇)《劝学》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教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语设计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一、竟读课文、自主强化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自古以来,劝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朱熹所著的《劝学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引导意义的教育文章。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表达和思考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
而《劝学篇》作为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节《劝学篇》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在授课之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1.备好《劝学篇》的原文2.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本文相关3.备好要进行阅读的中文译文,印在课件上以备演示4.准备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课程设计1.导入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主题是《劝学篇》。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本文的内容和特点。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2.课文阅读环节首先,教师应当将中文译注放在课件上,以方便学生同步阅读。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读法让学生读一遍,强化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接下来,分段阅读,把每一段的核心意思概括出来并进行讲解。
通过针对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
3.课堂互动环节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为什么朱熹会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4.总结环节在课堂阶段结束前,总结一下本次学习的成果和经验。
同时,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和思考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随堂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测试2.书面测试: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下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
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
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生(1):比喻。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
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
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请××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
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同学回答。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最新学习文档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课堂实录(实用、扎实的公开课课件)
《劝学》课堂实录韩兵一、导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而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提出了“性恶论”,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能够改造人,能够使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把握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初读——正其音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课文,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再读——懂其文师: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口译课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不会翻译或者无法理解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一会共同解决。
生:第三段,“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怎么翻译?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生:应该是即使又晒干了,不再变得挺直,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个样子的。
师:很好,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的字,就是这个“然”,那么“然”是什么意思呢?生:这样。
师:那么这样指代的什么内容呢?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对,就是这样。
还有其他问题吗?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假”的意思?生:借助。
师:好,你来试着翻译这个句子。
生: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外。
师:好,请坐,还有吗?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句话挺长,那么这句话里面到底是哪个部分你觉得翻译起来有难度呢?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感觉无从下手。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释一下这句话?生:离开蛇鳝的同学就没有可以寄身的地方。
师:她有一个词翻译的非常好,就是这个“寄托”,她说是“寄身”,也就是存身的意思。
刚才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你再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没有蛇鳝的同学无法寄身,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劝学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劝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
劝学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觉得劝学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劝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老师:非常好的观点!正如学生1所说,劝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观念呢?学生2:正确的学习观念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老师:非常精辟!确实,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知道学习对我们的未来起到的关键作用。
你们是否有人遇到过学习困难,感到挫败呢?学生3:我经常遇到学习困难,尤其是在某些科目上。
有时候我会觉得很难,没有信心继续下去。
老师:学生3,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都会遇到学习困难。
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能克服困难,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劝学的方法或策略?学生4:我觉得和同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是一种劝学的方式。
老师:非常好!我们可以利用同学间的智慧和互相支持来助力学习。
此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还可以参加老师提供的辅导班等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劝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生5:劝学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拓展知识面,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
老师:非常棒!劝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劝学让我们拓展知识面,培养我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了劝学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劝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该担负起来的责任。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劝学》教案教学实录一、前言《劝学》是一篇出自唐代沉佺期的文章,被誉为“中庸之义上而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初中阶段进行的,旨在通过对《劝学》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把握中庸文化的精髓。
2.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1.《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结合《劝学》的中庸思想,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探究《劝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1.PPT展示:通过PPT展示索引引导学生认识《劝学》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课堂答题: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答题,在讲解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4.小组发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教学流程及实施4.1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导入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10分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劝学》10分钟合作探究小组分享《劝学》的中庸思想20分钟讲解针对学生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20分钟小组发言小组展示分享、口头表达20分钟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5分钟4.2 实施方法1.导入教师开始教学前首先介绍《劝学》的文化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2.阅读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阅读指导,对《劝学》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并从中把握中庸思想。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究《劝学》的中庸思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对《劝学》的问题、疑惑进行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力。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附教后感】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她学科没有如此做、我如此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小孩进行生命的互动。
因此,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讲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能够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讲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您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请记住:没有也不估计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估计有抽象的教师、)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能够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师:不错,我们讲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与她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特别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因此,我用了“相关”如此的字眼,如此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讲出孔子与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与《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讲过,这两本书,风格是特别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能够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特别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能够讲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不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事实上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讲。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讲了,她如何讲?她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使命。
我们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为《劝学》。
《劝学》所表达的主题是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培养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在现今会考、升学考试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学习本质,提升让学生正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借助劝学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前,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优秀的劝学的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现当代有很多炒作劝学教育的应试方法和理念,但诗歌却是一个可以触及灵魂,深刻记忆的方式。
这样的法子不仅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愿意在课堂中参与到劝学的讨论中,还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启迪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信念。
建立起学生对劝学概念的认识开头,我们可以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明确解释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劝学,你为什么要读书。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并激发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直接转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劝学概念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中的。
分析劝学和完形填空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对劝学有更深的认识,比如通过完形填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的概念和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理解。
同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劝学的含义,在任务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于经验学习取得的吸收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从表层思考扩展到深层思考,形成反思习惯。
教学方法群体讨论法教师应当强调班级内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利用群体讨论法为劝学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组织讨论,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感并且得到启发。
例如,我们可以在讲解一个概念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讨论,并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思维误区,随时调整并反复加深理解。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摘要: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状况,生(齐)学习投影显示人──物学习──君子师人通学习丰富了己提高了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态和方法呢,师概括成句话就是──生(齐)环境对人影响导入新课认真品这段它表达上特投影显示平淡是枚青橄榄初尝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平淡是冗长却富含哲理科全每天翻它都会有新收获而用心它越多心灵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这段起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生2味深长师说得很但是平淡是种感觉或者说是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感觉原因何?表达上特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科全师非常正确义因比喻而精警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采焕发假如用比喻证明不易理事物或深奥道理会有什么效呢?我们言归正传考虑《劝学》是什么性质?生4说理性散师这类驾驭不很容易流枯燥单调但这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年直人传诵不衰比喻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问把钥匙板学习重1、理思想容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先齐课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利筋骨强(齐课)师这心论是什么?生(声齐答)学不可以已师是作者直接提出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口提出师有什么处呢?生5(迟疑地)象更有说力吧师不是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人那么这样人说出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力呢?当然如师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思呢?(分钟考虑等学生回答)生6学习很重要生7学习应该有态和方法师这两位学谈都对如把他们回答结合起就更完整了这观里包含着这两方面容是学习义很所以不可以已是学习态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师再考虑课有几分论?生(齐答)三是学习义是学习作用是学习应有态和方法教师板义;作用;态和方法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这些分论学背诵课二然段学习义(生声背诵)师说她背不?生(很高兴地)师正腔圆声音洪亮熟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能力有处希望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论证?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比喻师这五比喻是不是从方面论证?这些比喻有什么系?生9青和冰比喻用了分它们两是并列关系说是方面师(鼓励地)那你看看讲是什么问题?生9青和冰定变化都比原有了提高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定变化比原有了提高有了发展师说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哪问题呢?生6人学习可以提高己师讲要害(板提高己)轮、木、金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它们前变化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状况人通学习可以改变己师(高兴地)很这学由前推论得出马上就能系到这推论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比喻谈就是这道理(板轮、木、金──改变己)下面结论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齐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矣师荀子认人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天不断改造获得表现了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学们齐背三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起背诵)师看学们都下了番功夫背得不错不别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学们看这段句子形式有何特?生12结构差不多相(有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他生皆笑了)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鼓励下(生齐鼓掌)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段用了几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观?(给分钟)生6五比喻而望不如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是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生3我觉得比喻象与其它四不太相和它对称句子不是比喻句师这学观察得很细致其它四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与众不这比喻是和前句话系紧密生5是比喻证明句吧?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下面我问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比喻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师教师出示投影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师臂、声、足、水属哪方面因素?生(恍然悟)是人主观能动性部分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取得不是因人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师概括得非常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不足由得出结论──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师君子所以能成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生(齐)学习投影显示人──物学习──君子师人通学习丰富了己提高了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态和方法呢?(生齐背四然段)师这段讲了几层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生14三层讲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概括师答得很棒其他学能不能再举几成语?生4二还可以用持以恒概括师还有没有其它?生15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概括师很看二层很概括是不是?我给学们推荐几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层可以用全神贯聚精会神不我觉得还是上位学专心致志有比较才有优劣嘛这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学课下再词多了几关系不再多列举下面思考三层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不可浮躁层层推进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系?生13积累层用了四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流正反对比得出了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得圣心备焉生14用了四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知识也学不会生15驽马和金石比喻则说明了如持以恒再艰深知识也可学会生14蚓和蟹比喻说明了专心重要学习要专心师学们说都很也都谈到了问题就是这段比喻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处?生12正确观鲜明师对对比见真伪使正确观显得更正确错误观更加明显我们看全用了约二十比喻从各角各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感觉它运用比喻手法极其灵活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学究气所用喻体几乎都是常见、易懂这些仿佛信手拈通俗明了比喻都会使人然而然地想到某些直观浅近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深刻道理比喻作用用句话概括填空(板化化)深入浅出观鲜明生16化抽象具体化深奥浅显师深入浅出观鲜明综观全是以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他认人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天获得因他特别重视学习课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就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下面我们就课没有节选《劝学》另外段做扩展练习(子已发到学生手且上有详细)师给两分钟这片段这段用了几比喻论述了什么观?(学生教师巡视不回答学生疑问)(两分钟)师简单提示下这段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怎样了?生17提到了四事物有南方蒙鸠鸟巢有西方木有蓬还有兰槐根蒙鸠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是趴地上弯弯曲曲但变直了;兰槐根是香但谁也不带它了师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几秒钟沉静)生18老师还有他忽略了白沙涅与俱黑白沙变黑了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所以这段共用了五比喻考虑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什么会有这样变化?投影显示南方蒙鸠巢系苇苕卵破子死西方木生高山上高临仞渊蓬生麻不扶而直兰槐根其渐滫渐君子不近庶人不(事物)(环境)(结)生15这些事物所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变化师概括成句话就是──生(齐)环境对人影响师非常正确我发现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孟母三迁教子故事学们定不陌生吧孟母什么几次搬呢?对就是想给己儿子适合他成长环境所以我们平也要从己做起己也他人创造安静学习环境不?生师今天课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置课下作业(投影显示导入语)学们仿照这段形式以生活体写两比喻句写作业上下课班长起立生(齐声)老师再见师学们再见。
《劝学》课堂实录9篇
《劝学》课堂实录《劝学》课堂实录9篇《劝学》课堂实录1一、导语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
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生 1:重要,学习能让我们获得知识。
生 2:重要,学习能让我们以后找到好工作。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来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劝学》。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招揽人才。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文本解读1、第一段师: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 3: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师:非常好。
为什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呢?生 4: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师:说得很有道理。
接下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两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生 5: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师:对,这两句话是在比喻通过学习,后人可以超越前人。
2、第二段师: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一段讲了什么呢?生6:这一段说的是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师:很好。
那么,这一段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生 7:这是在说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师:没错,就像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变得有用,人通过学习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3、第三段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学们,这一段你们是怎么理解的?生 8: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劝学》课堂实录参考《劝学》课堂实录参考一、导语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
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好:关于学习我们听过很多的励志故事及震撼人心的话语,曾经,应该有某个故事或某句话深刻的影响过你,你也曾被他洗脑过,因为那么一个故事一句话而认真学习过,这样很好,说明你还是一个愿意上近的人,还有救。
所以今天荀子就来拯救你了。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
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
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
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
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
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
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
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这篇文章是谁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作品介绍: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他的学说思想主要有:①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②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③主张治理天下要靠“法制”和“礼治”④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荀子著有《荀子》二十卷,为他和其门人所著,本文就选自于此。
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
比如: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生:(齐答)三个。
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
找同学诵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
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
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
(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
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
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
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
背得不错。
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
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
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
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师:非常正确。
“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总结板书: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
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
由此得出结论──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
这“物”是什么?生:(齐)学习!投影显示:人──物学习──君子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既然学习这么好,那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
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
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
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
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
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
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
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
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