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举例说明。

解释不等式中的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 b,a + c > b + c(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2:如果a > b且c > 0,ac > bc(两边乘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3:如果a > b且c < 0,ac < bc(两边乘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性质4:如果a > b且c > d,a + c > b + d(两边加或减去不同的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第二章:不等式的运算规则2.1 加减法规则介绍不等式加减法的基本规则,举例说明。

强调在运算过程中保持不等号方向不变。

2.2 乘除法规则介绍不等式乘除法的基本规则,举例说明。

强调在运算过程中注意乘除数的正负性对不等号方向的影响。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如a > b,解得x > b/a。

举例说明解简单不等式的步骤。

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如ax > b,解得x > b/a。

强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注意系数的正负性对解集的影响。

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速度、距离、温度等问题。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并解决。

4.2 线性不等式组的应用介绍线性不等式组的概念,举例说明。

讲解如何解线性不等式组,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五章:不等式的进一步性质5.1 不等式的反转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反转性质,如如果a > b,b < a。

举例说明并证明不等式的反转性质。

5.2 不等式的传递性质介绍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如如果a > b且b > c,a > 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不等式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讲解不等式的概念、表达方式,详细阐述不等式的性质1、性质2、性质3。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式性质。

5.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等式性质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教学反馈:1. 课后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不等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优秀7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优秀7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优秀7篇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课件第2张)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件第3张)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突破: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

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思维。

四、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一)、复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篇二师: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购物金额对选择哪家超市有何影响?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和问题,自学课文一三1页至一三2页例1上边的内容,要求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书上的问题(1)、(2),时间是10分钟。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如“>”、“<”、“≥”、“≤”等,并进行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并进行证明。

4. 讲解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并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

5. 分析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6.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排序问题等。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评估1. 教学策略: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利用图形和符号表示不等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评估策略: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实数、比较大小等,为学生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

2. 新课讲解: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展示运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实际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排序问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与不等式的异同。

2. 介绍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如不等式的传递性、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等。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2. 教学游戏:设计有关不等式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讲解不等式的难点知识点。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堂进度。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透彻的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该目标具体到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学习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对不等式性质3的重点认识。

二、教法学法教师要采用适当的学法和教法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类比--交流---总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次说课的第四个环节为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上述的教学理论和整体化的教学思想,我制定了“复习巩固、引入新课”到“本课小结、作业布置”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在课堂开始前,首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PPT上的式子回答什么叫做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定义,复习了不等式的定义,接着我们通过回忆等式的性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

(二)指导观察探究新知这里我将会给学生展示三组式子,让学生用“<,>”填空,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重新观察以上三个式子,让学生观察括号两边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根据等式的性质总结发现的规律。

我的创设意图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及小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类比等式的性质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体会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性质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数轴,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归纳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性质2、性质3,并通过例题演示。

5. 应用拓展: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2.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及其应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传递性质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不等式传递性质的定义和证明。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应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

4)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不等式传递性质的理解。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不等式学习。

2. 讲解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实例分析: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习题,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记忆和运用。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探讨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 引入绝对值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不等式解题方法。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将不等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3. 自我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

不等式的性质(一)高中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一)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学问构造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拟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
个根底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 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学问构造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
第1页 共5页
比拟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根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
〔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第2页 共5页
(n∈N,n>1) (n∈N,n>1) 〔Ⅲ〕两个不等式的性质:
2.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核心是造就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实 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 根底. 授课方法可以采纳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 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 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老师设疑→学生探讨→老 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觉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纳由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觉定理、证明定理.采纳类比联 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 洁的证明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驾驭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依次间关系;
第3页 共5页
2.驾驭求差法比拟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拟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那么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 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 在右图中,点 A 表示实数 ,点 B 表示实数 ,点 A 在点 B 右边, 那么 .
二、讲授新课 1. 比拟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拟法 比拟两个实数 与 的大小,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 的符号, 而这又势必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那么. 比拟两个代数式的大小,事实上是比拟它们的值的大小,而 这又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详细的例题来熟识求差比拟法. 2. 例题讲解 例 1 比拟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2.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3.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不等式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不等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的不等式性质与运算规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以评估他们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解题思路的清晰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与他人合作的有效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不等式性质的图表、示例和练习题的PPT,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不等式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以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小组讨论模板:提供小组讨论的报告模板,包括讨论问题、成员贡献和结论等部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第2周:讲解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不等式的定义与表示方法介绍不等式的概念,理解“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基本不等关系。

学习使用“>”、“<”、“≥”、“≤”等符号表示不等式。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习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反射性质和封闭性质。

掌握不等式的同向相加、反向相减、同向乘除等基本变换方法。

第二章:不等式的解法2.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例如:3x 7 > 2。

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等。

2.2 不等式的组解法学习解不等式组,例如:{3x 7 > 2, 2x + 5 ≤15}。

掌握解不等式组的步骤,包括画数轴、找出解集、合并解集等。

第三章:不等式的应用3.1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求解学习使用不等式求解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掌握利用不等式转化为等式求解极值的方法。

3.2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并求解。

举例说明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

第四章:不等式的证明4.1 直接证明学习使用直接证明法证明不等式,例如:证明a+b ≥2√(ab)。

4.2 综合证明学习使用综合证明法证明不等式,例如:证明a²+ b²≥2ab。

4.3 反证法学习使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例如:证明不等式a+b ≤2√(ab) 是错误的。

第五章:不等式的进一步性质5.1 不等式的恒等变形学习使用恒等变形法,如替换、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保持不等式的恒等成立。

5.2 不等式的比例性质学习不等式的比例性质,例如:若a > b,且c > d,则ac > bd。

5.3 不等式的均值不等式学习使用均值不等式,如算术平均数不等式、几何平均数不等式等,求解不等式问题。

第六章:不等式的应用举例6.1 线性规划问题学习如何将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的大小比较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大小比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实例,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掌握不等式运算规则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八、课后作业1. 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深入学习作准备。

九、课堂纪律与管理1. 建立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3.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学情分析《不等式的性质》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重大作用。

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变形。

3、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发展学生类比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应用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1、举例说明什么是等式?什么是不等式?形如a = b,用等号(=)联结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式是等式。

形如a > b,a < b,a ≠ b,用不等号(≠)联结表示非等量关系的数式是不等式。

2、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是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非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不等式也有类似的性质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二、学习新知1、思考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5+2(>)3+2,5-2(>)3-2;(2)-1<3,-1+2(<)3+2,-1-3(<)3-3;(3)6>2,6×5(>)2×5,6×(-5)()2×(-5);(4)-2<3,(-2)×6()3×6,(-2)×(-6)(>)3×(-6)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式的方向不变;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式的方向相反。

2、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数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

(2)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c>0,那么ac>bc(或a/c>b/c)。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一)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一)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一)一、引言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等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为学生打开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门。

本教案将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一种数学语句,用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中的符号有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

例如,对于不等式5 > 3,表示5大于3。

三、不等式的性质1. 两边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式两边加(减)上(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2 < 3,如果两边同时加上1,可以得到3 < 4,不等号的方向保持不变。

2. 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式两边乘(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3 < 4,如果两边同时乘以2,可以得到6 < 8,不等号的方向保持不变。

3. 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式两边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3 < 4,如果两边同时乘以-1,可以得到-3 > -4,不等号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4. 绝对值不等式当不等式中涉及到绝对值时,我们需要分别讨论绝对值的两种情况。

对于不等式 |x| > a,其中 a 是一个正数,解的范围是 x > a 或 x < -a;对于不等式 |x| < a,其中 a 是一个正数,解的范围是 -a < x < a。

四、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以线性不等式为例,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式求解两个量的大小关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等。

实例1:购买商品小明去商场购买商品,他手里有200元,想买两种商品:A和B,它们的价格分别为x元和y元。

但是他只剩下50元,他能否买到这两种商品?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式进行解决。

首先,我们可以列出不等式:x + y ≤ 200,表示两种商品的价格之和不能超过200元。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不等号(>、<、≥、≤)。
2.不等式的读法:掌握如何正确读出各种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不等式的性质1、2、3。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性质3,我会通过具体数字的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等式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情况?”(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不式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式子。它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小华的身高是1.6米,小丽的身高是1.55米,我们可以用不等式表示这个关系:小华的身高>小丽的身高。
5.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利用不等式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不等式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3. 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案例分析: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拓展:1. 不等式的进一步性质探究。

2.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 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不等式性质的案例材料。

3.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4. 小组讨论工具。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不等式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第3-4课时: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第5-6课时: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第7-8课时:教学评价及拓展。

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2. 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或式子)到不等式的两边,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解集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解集,增强直观感受。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

3. 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案附件:练习题:1.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a) 2x > 3xb) 5(x 2) < 3(2x + 1)c) 4x 12 < 3(2x + 6)2. 解下列不等式:a) 3x 7 > 2b) 2(x 5) > 15c) 5x + 6 <= 4x + 20答案:1. a) 不成立,因为2x < 3x;b) 成立,因为5(x 2) = 5x 10,3(2x + 1) = 6x + 3,5x 10 < 6x + 3;c) 成立,因为4x 12 = 4(x 3),3(2x + 6) = 6x + 18,4(x 3) < 6x + 18。

2. a) x > 3;b) x > 10;c) x <= 14。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
教案
第周时间:
课程名称
不等式的性质1
年级
高一
专业
旅游
授课教师
职称
课型(大、小)

学时
1
授课题目(章、节)
不等式的性质1
教学目的与要求(或实训目的与要求):
1、复习巩固作差比较法
2、学习不等式的性质的数学表达及中文表达
3、学习用不等式的性质解题
4、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解不等式的技巧
安全教育(或安全防患措施、注意事项):
特例表达:
加法法则:
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
特例表达: ( )
例2、解不等式:
例3、解不等式
再如:解不等式
分析发现:对于正负号的变换容易出错,该怎么运算?
于是,继续学习:
乘法法则: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同时乘以一个负数,方向要改变。
特表达
5)
(注:配合多媒体课件使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
备注
一、课前回顾
1、不等式起源
2、什么叫不等式?
主指由“ ”连接的式子。
3、对称性:如果 也可以写为
4、同向与异向的概述
两个不等号的方向相同称为同向不等式。
两个不等号的方向相反称为异向不等式。
5、作差比较法
例:若 ,
二、新课引入
1、例1:求使式子 有有意的x的取值。
例4:如果 ,则以下式子不成立的是()
A B
C D
再看课前那例题1: ,并说明用了哪些法则。
同向相加法则:
例5、已知 问 ,
例题扩展:若已知 问 ,
3、课余思考题:在横线上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命题成立:

不等式的性质(1)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1)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二)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2、难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探究式讲练结合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2、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人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3、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4、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二)探究新知:1、用“>”或“<”填空.(1)-1 < 3 -1+2 3+2 -1-3 3-3(2) 5 >3 5+a 3+a 5-a 3-a(3) 6 > 2 6×5 2×5 6×(-5)2×(-5)(4) -2 < 3(-2)×6 3×6(-2)×(-6) 3×(一6)(5)-4 >-6 (-4)÷2(-6)÷2(-4)十(-2)(-6)十(-2)2、从以上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用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并与他们交流.3、让学生充分发表“发现”,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你能说出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吗?5、下列哪些是不等式x +3 > 6的解?哪些不是?-4,-2. 5,0,1,2.5,3,3.2,4.8,8,126、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x +3 > 6(2)2x < 8(3)x -2 > 0(三)巩固新知:1、判断(1)∵a < b ∴ a -b < b -b(2)∵a < b ∴33b a(3)∵a < b ∴-2a < -2b(4)∵-2a > 0 ∴ a > 0(5)∵-a < 0 ∴ a < 32、填空(1)∵ 2a > 3a ∴ a 是数(2)∵23a a∴ a 是数(3)∵ax < a 且 x > 1 ∴ a 是数3、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 与b 的不等关系,并说明是根据不等式哪一条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不等式的性质(2课时)【知识提要】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差法判断两实数的大小b a <⇔0<-b a ,b a =⇔0=-b a b a >⇔0>-b a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b a >,c b >,那么c a >(不等式的传递性)。

2、如果b a >,那么c b c a +>+(不等式的可加性)。

3、如果b a >,0>c ,那么bc ac >;如果b a >,0<c ,那么bc ac <(不等式的乘法性质)。

4、如果b a >,d c >,那么d b c a +>+。

5、如果0>>b a ,0>>d c ,那么bd ac >。

6、如果0>>b a ,N n ∈,1>n ,那么n n b a >且n n b a >。

7、如果a 、b 同号,那么b a >⇔b a 11<;如果a 、b 异号,那么b a >⇔ba 11>。

二、不等式的其他性质1、若R b a ∈,,那么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2、若+∈R b a ,,那么ab b a 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3、若+∈R c b a ,,,那么33abc c b a ⋅≥++,当且仅当c b a ==时等号成立。

注意:①应用公式的条件;②取等号的条件;③广义地理解公式中的字母a 、b ; ④公式的逆用、变用:2211222b a b a ab b a +≤+≤≤+。

定和定积原理:若n 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则当且仅当这n 各正数相等时积取到最大值;若n 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则当且仅当这n 个正数相等时和取到最小值。

4、绝对值不等式:||||||||||||b a b a b a +≤+≤-。

5、0>>b a ,0>m ⇒m a m b a b ++<,mb m a b a ++>。

【例题】1、已知,01,0<<-<b a 那么2,,ab ab a 之间的大小是a ab ab >>2。

解:∵102<<b ,∴a ab ab >>>20。

2、y x >与y x 11>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是y x >>0。

3、若0<ab ,比较大小:||b a +<||b a -。

4、ba 11<是不等式0)(>-b a ab 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解:∵b a 11<⇔011<-b a ⇔0>-ab b a ⇔0)(>-b a ab , ∴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5、某厂产量第一年的增长率为a ,第二年的增长率为b ,(0>a ,0>b )。

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 ,试判断x 与2b a +的大小, 解:设该厂第一年年初的产量为p ,则2)1()1)(1(x p b a p +=++ ⇒222]2)1()1([])1)(1([)1(b a b a x +++≤++=+⇒2)1()1(1b a x +++≤+⇒2b a x +≤。

6、不用计算器,比较56-与78-的大小。

解:∵5678->=<-⇔6758+>=<+⇔22)67()58(+>=<+, 而40213)58(2+=+,42213)67(2+=+, ∴6758+<+⇒5678-<-。

7、(1)已知1,0≠>x x ,比较331x x +与441x x +的大小。

(2)试对(1)的结论作合理的推广。

解:(1)∵)()()11()()1(143434343434433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11)((4343xx x x ⋅--=∴①当1>x 时,43x x <,01143>⋅-x x ⇒0)1(14433<+-+x x x x ,即443311x x x x +<+; ②当10<<x 时,43x x >,01143<⋅-x x ⇒0)1(14433<+-+x x x x , 即443311x x x x +<+。

∴对于任意的1,0≠>x x ,都有443311x x x x +<+。

(2)推广:若N n m ∈,,1>>n m ,则对于任意的0>x ,1≠x ,都有m m n n x x x x 11+<+。

证明(略)8、若0>>b a ,d c <<0,求证:db c a >。

证明:∵d c <<0⇔011>>d c ,∴⎪⎩⎪⎨⎧>>>>0110dc b a ⇒d b c a 11⋅>⋅,即d b c a >。

9、已知c ax x f -=2)(,且1)1(4-≤≤-f ,5)2(1≤≤-f ,试求)3(f 的取值范围。

解:由⎩⎨⎧-=-=c a f c a f 4)2()1(⇒⎪⎪⎩⎪⎪⎨⎧-=--=)2(31)1(34)]1()2([31f f c f f a ,∴)1(35)2(389)3(f f c a f -=-=, ∵5)2(1≤≤-f ,∴340)2(3838≤⋅≤-f ①; ∵1)1(4-≤≤-f ,∴320)1(3535≤⋅-≤f ②。

由①+②得:320340)1(35)2(383538+≤⋅-⋅≤+-f f ,即20)3(1≤≤-f 。

10、某公司欲将一批货物从A 地运往B 地,现有汽车、火车和直升飞机三种运输工具可供选择。

三种运输工具的主要参考数据如下:若这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含装卸时间)的损耗为h /300元,问采用哪种运输工具比较合适(即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和损耗最小)?解:设A 、B 两地的距离为s km ,1F 、2F 和3F 分别表示用汽车、火车和直升飞机运输时的总支出,则采用三种工具运输(含装卸)过程中的费用和时间可用下表给出:∵,∴31恒成立,于是放弃采用直升飞机运输的方法。

021<-F F ⇔0)32007(160014<+-+s s ⇔71600<s ; ∴①当)(71600km s <时,21F F <,此时采用汽车运输较合适; ②当)(71600km s =时,21F F =,此时采用汽车和火车运输都合适; ③当)(71600km s =时,21F F >,此时采用火车运输较合适。

【备选例题】1、已知a ,b 是两个不等的实数,求证:a ,b 之间存在无数个实数。

证明:不妨设b a <,则022>-=-+a b a b a ,022<-=-+b a b b a ∴b b a a <+<2,在a ,b 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实数21b a c +=。

同理,在a ,1c 也至少存在一个实数212c a c +=,在a ,2c 也至少存在一个实数223c a c +=, ……,以此类推,即a ,b 之间存在无数个实数。

2、设n 个实数,,21x x ……n x ,的算术平均数为x ,设x a ≠,记+-+-=2221)()(x x x x p ……2)(x x n -++-+-=2221)()(a x a x q ……2)(a x n -+则有……………………………………………………… (B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的大小不能确定 解:22221)(......)()(x x x x x x p n -++-+-=222221*********......)......(2......x n x x n x x x x n x x x x x x x n n n ⋅+⋅⋅-+++=⋅++++-+++=222221......x n x x x n ⋅-+++=;22221)(......)()(a x a x a x q n -++-+-=222221*********......)......(2......na a x n x x x na a x x x x x x n n n +⋅⋅-+++=++++-+++=。

0)(2222>-=+-⋅=-a x n na x na x n p q 。

3、若0>x ,0>a ,31≠a ,试比较|)1(log |33x a -与|)1(log |33x a +的大小。

解:∵2323233233)]1([log 9)]1([log 9|)1(log ||)1(log |x x x x a a a a +--=+--x x x x x x x aa a a a a +-⋅-=+--++-=11log )1(log 9)]1(log )1()][log 1(log )1([log 93233333,10<<x 。

∵由10<<x 得,1102<-<x ,1110<+-<x x 。

∴①130<<a ,即310<<a 时,0)1(log 23>-x a ,011log 3>+-x x a ⇒011log )1(log 9|)1(log ||)1(log |323233233>+-⋅-=+--x x x x x aa a a 。

②13>a ,即31>a 时,0)1(log 23<-x a ,011log 3<+-x x a ⇒011log )1([log 9|)1(log ||)1(log |323233233>+-⋅-=+--x x x x x aa a a 。

∴当0>a ,31≠a 时,恒有|)1(log ||)1(log |3333x x a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