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俄罗斯的状况看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成与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的 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 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 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项目 洲际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155 135 1300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 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 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 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 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苏联的N-1火箭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原创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 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 临新的困境。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 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 大林的守墓人。”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 明理由。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
2003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时曾与彻底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学家 麦德维杰夫交谈了4个多小时。他从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卫 国战争胜利、人民的全面福利、知识分子政策、文化振兴等六个方 面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笔者在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交谈时, 他痛切地说:“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 己。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 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 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有安好心,其他国家 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我是苏共党员,现在箱底仍放着党 证。但苏共垮台时,我也是抱着欢迎的态度。10多年来给国家、民 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常怀负疚、负债、负罪 之感。但我们从中国看到了社会主义灿烂的希望。”
一 赫鲁晓夫改革
(一)背景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 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 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 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 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 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 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 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 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 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 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 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根本目的是( C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 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 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 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 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人民生活 水平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 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背离了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 鼓励发展副业,扩大经营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玉米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权利下放给地方 和企业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 生产者的积极性
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 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 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甚至外资经济出现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建立 家庭农场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32年,苏联用四年多的时间提前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年,苏联用十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 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程,实现工业 化
1991年,超级大国苏联消失了
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1917年-1953年,苏联工业在发展,农业 却停滞不前 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侧重方向 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王金存2012-1-6 14:34:11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3期从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的“三自一全”,苏联的经济改革历时30余载,其间提出过不少改革方案,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这失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长期推不动,陈腐的经济体制始终难以破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矛盾越积越深,乃致激化,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是为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使改革越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轨道,变成了瓦解社会主义的经济荃础。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做一初步分析。
一、对旧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苏联的旧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在30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产品经济观是其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由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原因,从苏维埃经济创建之始,俄共(布)就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等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与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必须随之将其铲除。
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要“准备消灭货币”,“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朴贸易”[1]。
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理论家们则纷纷论证消除商品货币关系,建立产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必要性。
例如,1919年波格丹诺夫写道:“社会主义的墓础不是交换,而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与消费之间没有买卖市场,只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分配”。
瓦尔加指出:“应当以生产价值的量度单位来代替陈腐的完全无效的货币核算”。
布哈林在其著名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中也说,“经济过程的理论面临着过渡到自然经济思维的必然性”。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但在工业化期间,伴随着“向资本主义全线进攻”的开始,产品经济观再度兴起。
苏联的改革.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4300 11000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 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 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 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 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 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 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 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 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 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背景:社会动荡, 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内容: 第一阶段(1985.03-1988.06): ):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第一阶段(1985.03-1988.06):经济体制改革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改变单一公有制
第二阶段(1988.06后):政治改革 第二阶段(1988.06后):政治改革
结果:改革失败,政局陷入动荡、经济滑坡、 结果:改革失败,政局陷入动荡、经济滑坡、
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 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 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 收入的 ,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 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 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 年入侵阿 富汗,其形象大损, 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 亿卢布。 亿卢布。
再
见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从那个 领域着手进行改 革?为什么? 为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 世纪50年代 (20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背 景 内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 斯大林的逝世 农业:义务交售制、减税提价、 农业:义务交售制、减税提价、扩 大自主权、垦荒和种植玉米 和种植玉米; 大自主权、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 工业: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 扩大地方自主权等; 制、扩大地方自主权等;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开 创性; 创性;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的规划 和科学的实验, 和科学的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排队购买日用品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了广泛的需求和挑战。
这场战争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国家的扩张带来的领土争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苏联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到政治,对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为了恢复战争中受损的经济,苏联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一努力使苏联在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工人待遇低下等。
在农业方面,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民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收集了农民的土地和农具,并将其集中在集体农庄中。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引发了农民的抵制和社会不稳定。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利,并被迫参加集体农庄,这限制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实际收入。
除经济外,苏联还进行了政治。
战后的苏联政权开始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
苏联政府通过选举和举行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主化和反腐败的。
然而,这些的实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联的政权依然集中在党和领导人手中,民主化的进程缓慢,反腐败斗争效果有限。
苏联在战后也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冷战压力。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和军备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冷战气氛。
这种冷战形势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苏联全面加强国内秩序的控制,加强对巴尔干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和亚洲国家的干预。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苏联,着重解决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经济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但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西方的冷战压力也影响了苏联的内外政策。
总的来说,苏联在战后的努力是复杂而混乱的,成功与失败并存。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2、主要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4、改革的结果: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改革的内容: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原创5: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药 方
农业 重点
②鼓励发会展主家义庭建副成业,了扩,大土集体农庄和国有 农场自主权豆却没有了!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疗 成效 效 局限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疗效:
• 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1.7%。
• 农民种的是玉米,“收获的全是水(指结不出穗)” 。 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因为种植 玉米,全国牧草场干草收获量锐减,以致造成饲料 空前紧张局面。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22.12.30苏联建立国旗 国徽 俄历史斯斯上大大第克叶林古林一里彼卡十体罗解的位苏米得捷月制斯放塑“联亚大琳革下风农像沙解战帝娜命的貌奴被皇体争女个推”皇人倒伊崇凡拜四世
一、辉煌与黯淡 ——改革的背景
二、突破与固守 ——改革的过程
三、反思与展望 ——改革的感悟
一、辉煌与黯淡
---改革的背景
曾经的辉煌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十年间,苏联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0%,是世界上迄今 为止的最高纪录。
曾经的辉煌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工业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疗 成效 效 局限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未从根本上突破
有一定成效 最终失败
突破与固守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原创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8)题
解析:A、B、C项均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并 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排除。
19 19 of 22
(9)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 长率停滞和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 原因是( B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14 14 of 22
小积累 客观全面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积极作用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失败原因)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街头的政治宣传画(1964年)
赫鲁晓夫本人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小积累
15 15 of 22
(7)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 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 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第(3)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 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 数量也大大增加”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期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 副业,说明放宽了对农牧业生产的限制,故D项正确。
10 10 of 22
(4)戈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B)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
①经体 内容
调节作用) (2)调整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变 成多种所有制(如:个体劳动者发展,企业
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也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并未放弃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__发__展__重_工__业____,特别是_军__事__工__业_____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 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 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 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
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C )
赫鲁晓夫一方面“给了社会一点儿自由,后 来他自己拧紧了龙头”。 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 中说的:“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期······大家, 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 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 这就将很难处 理。’”······他在反斯大林过程中,也能感悟到 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 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 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 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 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 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 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和政策的随意性。所以答案选B。
2014-04-15 15:31:45 新浪网友 IP:210.89.128.*(上海)
【中国新闻网】戈尔巴乔夫或因苏联解体被起诉 ,
回应称愿配合调查。
(2)为支持工业,不惜 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 农民的积极性
苏联解体与后苏联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后果
苏联解体与后苏联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后果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世界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给整个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对苏联及其继承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
一、苏联解体与经济体制变革苏联解体后,原本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崩溃,标志着市场经济的兴起。
各个继承国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力图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调整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约束,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1.1 市场化改革的困难首先,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面临着政治、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阻力。
过渡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以及既得利益的抵制使得改革进程举步维艰。
此外,缺乏现代市场体系、法治环境不健全、体制转变中的腐败问题也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使得继承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发生巨大变化。
许多旧的工业企业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
而新兴产业和私营企业的崛起则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1.2 经济转型的路线选择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继承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经济转型道路,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私有化、外资引进等。
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许多继承国的重要任务。
通过重组、兼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一些具备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了转型,并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力量。
另一方面,私有化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吸引外部投资和国内私人企业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产权权益保护、破产清算、收购并购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同时,吸引外资也成为一些继承国家的经济政策重点。
外资的引进不仅可以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力。
然而,外资的引进也需要注意避免资源过度依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后苏联时期的经济后果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变革带来了一系列后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何看待今天的俄罗斯题
如何看待今天的俄罗斯题今天中国对俄罗斯的看法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仍然能对世界事务发挥决定性影响。
也有人认为,俄罗斯已经衰落,而且未来仍将延续这一趋势,并最终沦落为一个地区性国家。
这种两极分化的看法可以说都有道理。
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看。
如,普京豪言:年,还你一强大的俄罗斯。
如果从当今俄罗斯历史看,当年普京如此豪言的时候确实有定的可信度。
如果从彼得大帝以来的俄罗斯历史看,彼得现强国梦吗?当然强弱是相对而言的,即相对满清,沙俄是强的,但是相对英、法、德等等西方国家,沙俄是弱的。
大帝以来的二百多年没有实现的强国梦,普京二年能够实所以只有从彼得大帝以来的俄罗斯历史看今天的俄罗斯才是客观的视角。
以下就选取从彼得大帝以来的俄罗斯历史的三个关键点来说明问题。
、彼得大帝与普京1、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8 日- 1907年2月2日),19世纪俄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 73 岁生日只有六天。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 代的化学家。
尽管门捷列夫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化学原理》的含金 量一点也不比诺贝尔奖低。
此外,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俄罗斯科学家中,伊•巴甫洛夫 (1849-1936)和伊•梅契尼柯夫(1845-1916完全是罗曼诺夫王 朝学校的教育。
由于 1 91 7年十月革命到 1923年苏联建立 直动荡不安,尼•谢苗诺夫(1896-1986)和伊•塔姆(1895-1971) 也可以说是完全是罗曼诺夫王朝学校的教育。
巴•切连科夫(1904-195)、伊•弗兰克(1908-1990)生于十月革命十年前。
诺贝尔文学奖与科学技术没有什么关系,而且除了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伊凡•布宁(蒲宁)以外,其他四位都与政 治有一定的关系。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调整与变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调整与变革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在短暂的时间内,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
这些变革和调整,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调整与变革。
一、经济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而是以市场经济为核心。
这种改变给经济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变得非常重要。
政府现在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竞争。
因此,俄罗斯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1、私有化。
政府逐步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并开放市场。
俄罗斯的私有化是指将国有企业转让给私人股东,并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来集资。
2、税收改革。
政府通过改革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逐步取消了高额的税收和限制,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创业、投资和开展业务。
3、金融改革。
政府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这为发展经济和资本流动提供了基础。
4、劳动力改革。
政府开始实施自由化的劳动力政策,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并增加工资收入的灵活性。
二、经济成果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
失业、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等问题困扰着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俄罗斯经济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自1998年俄罗斯经济危机以来,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了三倍以上,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了单位数。
尽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俄罗斯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市场经济,同时,俄罗斯的私人部门也日益增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俄罗斯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加强了国际贸易关系,使俄罗斯的商品和服务更具国际竞争力。
三、问题和挑战尽管俄罗斯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俄罗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 • • •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美苏军事力量对比
第21课
探究——比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 同
目的 结果
重点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都失败了 农业 工业 先重工业,后 转向政治领域
不 同
对斯大林 模式的态 度
小修小补
固化
突破
1.(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2.(2015·福建泉州二模·22)《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 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 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激情与混乱—赫鲁晓夫改革
失败原因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材料一:从1953年起,他曾积极鼓 材料二: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 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城市居民发展个 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 人副业,······可是到了1958年, 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 材料三: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 政策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开始推行 计划 (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 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 限制私人副业的政策 ······70 到了 85 — 88%······农业产值增长 %, 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 1961年 ,赫鲁晓夫又强调私人副业 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 性子、 过于匆忙、 容易激动, 这 的重要性······ 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 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 —陈之骅《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 97% ······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 因》 更远。
分析俄罗斯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分析俄罗斯的经济与社会变革俄罗斯,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近年来,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俄罗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经济变革。
在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私有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大量国有企业被私人投资者收购,而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
这导致了许多企业的破产和失业率的上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了低谷。
2000年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俄罗斯开始经济复苏。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这种依赖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以及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除了经济变革,俄罗斯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开始被重新审视,新的观念和价值观逐渐涌现。
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犯罪率的上升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隐患。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也日益明显。
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感。
然而,尽管经济和社会变革带来了一些问题,俄罗斯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例如,在经济方面,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几十年中稳步增长。
此外,俄罗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在航天领域,俄罗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社会方面,俄罗斯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然而,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俄罗斯的经济仍然过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这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受到波动的影响。
此外,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俄罗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今天俄罗斯的状况看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成与败
◆问题名称: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说是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解答:
一、今天(解体之后)俄罗斯的一些现象
1.俄罗斯人对自己、对未来、对国家有信心了:如今俄罗斯的人心平和、宽容、稳定。
人们已经在更大的程度上相信政府和领导人,大家都相信俄罗斯会有一个美好的民主的未来。
这大概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来俄罗斯日趋稳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2.俄国近几年的GDP增长迅速:2000年: +9%;2001年: +5%;2002年: +4.3%;2003年: +7.3% 。
2010年俄罗斯的人均GDP10521美元左右,而中国是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
目前俄罗斯GDP总数排世界第六名,距离发达国家为期不远了。
3.俄罗斯的思想文化层次高:俄罗斯国民的素质普遍比中国的高,从来不会崇洋媚外。
它的义务教育制度令人羡慕,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
俄罗斯在现代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过中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体系、洛特曼的文艺理论等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声誉。
4.俄罗斯的民生状况喜人:首先,居民住房不收费。
政府规定,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
第二、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等从来就不收费。
天然气和电的计价收费也是低收费。
第三、全民公费医疗有目共睹。
只要你是俄罗斯公民,就一律公费医疗。
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
所有的人得了病,不管什么病,甚至都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就给你治。
第四、还有免费物业管理、疗养、交通等等。
如果综合全部社会优惠,2003年的社会优惠政策所需要的资金高达2.8万亿卢布,相当于政府全部预算的68%。
2007年12月,普京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他(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我不大可能敢做的事。
他们向摧毁原有体制迈出了一步,俄罗斯人民已经不能忍受这个体制。
我不能确信我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戈尔巴乔夫迈出了第一步。
”
许多俄罗斯的专家说:“我们变了,社会也在变——应懂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让真理与实践结合,使真理得到发展,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条主义束缚人民,即便苏联没有解体,谁能保证自己不受斯大林体制的压迫;谁知道在僵硬的体制下还会有多少群众无辜遭受牵连;没有为党、国家人民的改革及对体制的触动,谁敢保证苏联的史卷上永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斯大林”。
结论:今天俄罗斯的状况从侧面反映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二、1928—1990年苏联年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表
结论:判断改革成败与否,根本标准是看生产力是否得到解放。
从上表我们看到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均是失败的。
三、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表
结论: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均无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参考书籍与网站:
1.解体之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2010年11月《南风窗》
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及其评价:《考试报》2006年第3期
3.俄罗斯重新评价勃列日涅夫:环球风云之铁血论坛
4.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分析:国研网专稿
5.戈尔巴乔夫成功者失败后的20年:2010年12月《南方人物周刊》
6.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再析:2008年11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7.苏联改革失败原因评析——理论批判与创新:《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2期
8.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失败原因和教训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