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课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课教案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背景《爬天都峰》是一本绘本,通过角色与情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友谊和团队合作的故事。

该故事以爬山的活动为背景,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游戏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教学准备•《爬天都峰》绘本;•游戏素材:包括小道绳、跳绳、球等;•图画纸和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关于勇气和友谊方面的讨论和活动。

第二步:引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绘本《爬天都峰》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爬山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步:讲解活动规则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2.解释活动的目标:每个小组需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到达山顶后团队所有成员须回答一个难题方能下山。

3.介绍游戏的规则:每个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只能在绳子和边缘活动,不能直接跨越绳子。

第四步:分组游戏1.让每个小组根据绘本中插图进行游戏,帮助角色们克服障碍,爬上山脉。

2.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每个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五步:收尾1.游戏结束后,让小组成员讨论遇到的问题,并归纳出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2.鼓励学生总结游戏中的收获,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己绘制一个智力难题,让其他小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山脉的图片,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谈论不同方式去攀登一座山的可能性;反思与总结本节课以《爬天都峰》为主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尽管时间有限,但学生在游戏中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希望能在指导学生时更加具体、明确,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属于叙事文学体裁。

主要讲述了小蚂蚁团队攀登天都峰的历程,表达了团队协作和勇气、毅力等价值观念。

教学目标:1.\t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的基本信息;2.\t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勇气、毅力等精神(情感态度);3.\t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使学生理解合作、勇气、毅力等精神的重要性。

难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法和情景演绎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体验故事中蚂蚁团队的合作和勇气、毅力的精神,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a. 你们喜欢爬山吗?b.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天都峰?c. 你们觉得攀登天都峰需要什么品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意义归纳(10分钟)让学生们朗读故事,听老师讲述整个故事的情节,分析蚂蚁们攀登天都峰的环境和挑战。

同时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克服困难,体验合作和勇气、毅力的价值和意义。

3. 小组探究(20分钟)提问:你们觉得在攀登天都峰的过程中,蚂蚁团队表现出了哪些合作、勇气、毅力的精神?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4. 小组汇报(15分钟)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并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情况。

其他组员可以加入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5. 创意表达(20分钟)要求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创意表达。

分小组进行创意表达,可以选题为“哪些是攀登天都峰的挑战”,并进行表演、手工等问答方式的创意表达。

6. 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主旨和要素,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思考和认识。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名称: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并掌握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重点:1. 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2.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户外环境下保持安全。

2. 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

教学准备:1. 山地爬行装备和安全工具。

2. 团队合作游戏和讨论题目。

3. 爬山路线图和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爬山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爬山的感受和困难,激发学生对爬山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爬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包括穿着合适的装备、注意气候变化、遵守山上的规定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团队合作游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例如盲人抓鸡、绳子过河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爬山经历或计划,并就安全问题和团队合作展开讨论。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爬山的重要性和安全原则。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山地爬行的目标,并进行相关调研和准备工作,以培养他们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户外运动中能够自我保护并与他人合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课文中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一起攀登天都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时要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时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并实践在与人相处时要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悟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写作实践法: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生字词卡片4.写作纸张和文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迁移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过生日(初试身手)的场景。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目标。

1、齐读词语。

2、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3、你能按照“六要素”归纳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开始我不敢爬,后来在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终于爬上了峰顶。

)4、从不敢爬,到爬上峰顶,作者究竟是怎样写清楚爬山的过程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二、聚焦段落,探究方法(一)学习“爬山前”。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说说爬山前,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不敢爬,互相鼓励)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我不敢爬?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里有一个“?”和一个“!”,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怀疑、害怕)作者的怀疑和害怕是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课文是怎么写的?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感叹词啊,哩)(夸张的写法)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笔陡——壁纸陡峭;一个“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级的险)资料补充天都峰的材料。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

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畏惧的,退缩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3、学习3——5自然段。

面对这样险峻的天都峰,那作者是因为什么从而下定决心往上爬的呢?请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读一读3——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

(2)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里出现了两个“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是互相怀疑吗?你读出了什么?(惊讶——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没想到老爷爷(小朋友)这么大(小)年纪还来爬天都峰)除了惊讶,还有对对方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敬佩。

(3)小结方法:爬山前,作者写了(畏惧的心理和与老爷爷的相互鼓励),是怎么写清楚的呢?哪位聪明的孩子有发现?板书:心理(怎么想)、语言(怎么说)4、迁移学习“爬山中”、“爬上山顶后”出示学习要求:自读“爬山中”和“爬上山顶后”,思考;这两部分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清楚的?汇报:(1)爬山中主要写我(板书:奋力攀登),通过抓作者的动作(怎么做)的写清楚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 教案

四年级上册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读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爸爸的话,懂得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板书——天都峰。

2.字词复习。

(齐读)3.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板书完整课题,读课题)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出示天都峰图片)读第2自然段,读文段。

2.天都峰有什么特点?3.找一找哪些地方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4.朗读体会。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及语气词“啊”“哩”等,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二)学习3-5自然段1.作者看到了什么才下决心爬上峰顶的?(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

先引导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对话,再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3)出示第4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沉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而下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三)学习6-7自然段。

1.他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2.引读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终于”二字体会爬山的辛苦及爬上天都峰顶后的喜悦,明白“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克服困难一起爬上峰顶的不易和喜悦。

3.朗读指导:读出对爬天都峰不容易的感慨以及爬上天都峰后欣喜、高兴的情绪。

4.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5.“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三、分角色朗读,体悟情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边朗读边做动作,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四、总结课文,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爬天都峰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17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17 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17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17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鼓励,战胜困难的。

2.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把“我”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鼓励,战胜困难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真好,他用一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都说清楚了,我们以后就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2自然段,初步感知天都峰的特点1.孩子们,课文讲的故事发生在天都峰上,那我们来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出示课文第二段,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受写具体的?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师:是呀,天都峰高1829米,将近2000米,从山脚往上看,就像在云彩上面一样。

3.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让我们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高和陡?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师:你觉得这一句里面哪个词用的好?师:天都峰的坡度大多在70度左右,最险峻的地方能达到90度,所以作者说就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样。

三、第一次对话1.当小朋友和老爷爷望着又高、又陡、又险的天都峰时,他们在山底下说了些什么?找一找读一读。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2.再仔细读一读这几句话,具体的说说老爷爷看到小朋友来爬天都峰,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3.是呀,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都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

《爬天都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精品教案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学会叙事技巧。

2.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体会在爬天都峰的前后,“我”的心情起伏变化。

2.理清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听写词语,相机纠正。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上节课听得都很认真。

天都峰多么高、多么陡啊,战胜困难、奋力攀登的“我们”又是多么让人钦佩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寻找爬山背后的深意。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主交流,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语句。

阅读与思考:A.找出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险要的句子。

B.找出文中“我”和老爷爷两次对话的句子。

C.找出文中写爬上天都峰后爸爸说的话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

仔细读一读自己找到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交流。

2.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1)由描写天都峰的句子切入,探究第一部分(登山前)内容。

A.天都峰真险啊,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预设:引导学生抓住第2段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体会,适当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明确:从作者看到的景象中可体会到。

一是高,“在云彩上面哩!”;二是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此外,从作者的心理也能体会到。

“爬得上去吗?”体现了“我”的犹豫、不自信、畏惧退缩,充分说明了天都峰的高;“真叫人发颤!”直接表明“我”的畏惧,更说明石级的陡。

B.“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预设:引导学生在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心理,即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天都峰呢?从而明白双方表面上似乎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进而感悟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爬天都峰》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17 爬天都峰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拓展阅读1.复习叙事方法。

(1)引导:“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

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

怎么想——不敢爬怎么说——相互鼓励怎么做——奋力攀登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8~10自然段,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拓展阅读。

引导:本文的作者在2006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我写〈爬天都峰〉》,请读一读,读后交流阅读感受,说一说你从写法方面受到的启发。

(课件出示《我写〈爬天都峰〉》)预设:写的事,一定要有亲身体验;突出主题的内容要写清楚。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与课文创作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并从中学习表达的方法。

板块二创设情境,迁移运用1.出示课文插图与文字,教师创设语言情境。

情境:爬呀爬,老爷爷和“我”爬到了半山腰,“我”回头一看,这坡简直就是直角,笔陡笔陡的,再往两边看,都是悬崖峭壁。

教师:这时,“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想一想,接着写几句话。

2.学生交流,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课文里的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出来。

板块三指导书写,指导积累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8个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哪几个字不需要指导,一看就会写。

预设:级、链、呵。

2.学生自由练写。

3.指导写好笔画多的字:颤、攀。

(1)教师边范写边提示: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4.指导容易写错的字:猴、念、辫。

“猴”,单人旁右边不要加短竖,可与“时候”的“候”进行比较。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一、课文回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这篇课文写的是: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

2.教师提问: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指名答:本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用“”勾画出“我”怎么想的,体会“我”的感受。

(2)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出:“我”感到很害怕,不敢往上爬。

板书:爬山前→看到的、想到的(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畏难与害怕。

(4)总结: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2)全班交流。

预设1: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

预设2: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画一画小作者爬山的动作,体会奋力攀登的姿态。

(3)总结: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让我们感觉很清楚。

板书:爬山中→看到的、听到的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八至十自然段。

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爬上峰顶后写清楚的?(2)学生交流: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

板书:爬上峰顶后→看到的、听到的(3)同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以及爸爸登上峰顶说的话。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预设:作者抓住了想的、说的、做的事情和内容写下来,这样就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色彩。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情节。

3.能够感受课文中呈现的美丽山水与挑战情境,激发自己的勇气与探索欲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观的向往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探索的意志品质。

3.引导学生珍惜友谊与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道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

2.理解并展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口头描述自然山水的美丽,引入故事背景。

2. 学习课文(15分钟)•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爬天都峰》。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情节,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围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道理进行讨论。

3. 情感交流(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友谊、互助的看法。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互助故事。

4. 思考与启发(10分钟)•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的团结与友爱,写出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5. 演练与活动(15分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爬天都峰》中的片段,体验故事情节。

•通过表演,深化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6. 收官与反馈(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反馈讨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综合讨论《爬天都峰》这个故事的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2.回家后,细心观察身边的友情和互助,写一篇感悟。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友情、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勇于探索的勇气。

下节课将继续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讨论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让我们也一起来攀山越岭。

级链攀相辫呵2.让我们工整地书写本节课的生字。

级链颤攀猴念辫呵3.品读回顾,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预设:在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中、爬天都峰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充满自信--登山艰难--汲取力量)二、课文赏析(一)开篇点题。

组内交流: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预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时间是:假日里。

地点是:天都峰。

人物有我和爸爸。

(二)爬峰之前。

1.自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1)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说明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预设:高。

你能联想到什么成语?预设:高耸入云。

(2)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说明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预设: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哪些词语用得很有深意?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挂”字最有深意。

体现天都峰的险峻,难以攀登。

2.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样想的呢?预设: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些话是对“我”的什么描写,有什么效果?预设: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我”面对天都峰缺乏自信、畏惧退缩。

3.结合下面的诗句再次体会爬山的艰辛与不易。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 [宋]朱彦《游黄山》4.面对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最终爬上去了吗?预设:爬上去了。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我”在爬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1)遇到了什么困难?(2)怎样下的决心?(3)怎样爬的?(4)为什么能爬上去?5.在登山过程中,“我”遇到了谁?预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是对老爷爷的什么描写,有什么效果?预设:外貌描写,说明了老爷爷的年纪大。

6.表演“我”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预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文中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 1个。

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铁链、好像、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士气、决心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相应的网络素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了困难;使同学从详细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4、指导同学学习并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步了解事情的经过。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部分生词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分层感悟1、激发爱好,借助地图,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风景点。

2、提问: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运用课件,引导同学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语“云彩” “笔陡”“天上”“挂”等,感受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高不行攀;读好文中的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和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体会“我”的畏难心情。

)3、质疑:这么高的山峰,“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上去呢?4、分组开展自主合作学习:⑴每个组员都要充分地朗读,乐观地思索,抓住“我”和老爷爷的三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么相互鼓舞,从对方身上吸取力气的。

⑵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心得体会。

⑶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由小组长综合、总结,预备在班内沟通。

5、沟通汇报:⑴第一次对话,看似简洁,却表现出说话人的简单心情。

联系详细语言环境,可从“也”字上体会到一老一小都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以至于最终打算“咱们一起爬吧!”朗读时,要强调重点词“一起”“也”,读出彼此赞扬的语气。

(2)第六节中的.“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 “最终”等词语体现了他们登山的困难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北京】《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北京】《爬天都峰》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①在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些描写爬山的动词, 有:爬、攀、爬,并且从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这样的短语中还可以看出爬山不容易。不仅如此,作者 用了奋力这个词,奋力这个词的意思是竭尽全力,说明 作者在竭尽全力的爬山,足以见得作者爬的很艰难!。
②教师总结:作者在写作时,运用了这样恰当的词 语和动词,这就写出了她爬山过程中是怎么做的,小作 者那手脚并用奋力攀爬的样子就清楚地浮现在我们面 前了。 (2)比较句子、体会爬到顶峰的喜悦之情。
晰,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进行叙述, 从而把爬山的事情写清楚。今后大家在写事情的时候也
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二)引入新课
小作者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让我们放
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
听,边爬边想。
二、细品文 二、细品文字,探究方法
字,探究方 (一)依据提示进行自学,初感表达方法
5/6
爬山过程中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改完读 一读。
登泰山 暑假,我去登泰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挑商品上 山的工人。那位伯伯看我年纪小,鼓励我要勇敢地往 上爬。于是,我们就一起爬山了。 我奋力向山顶攀爬,可是怎么也比不过那位伯 伯。不过,我爬呀爬,爬呀爬,最终还是登上了泰山 顶。 登上泰山后,我又遇到了那位伯伯。他祝贺我成 功了。我向他表示了感谢。 下山时,那位伯伯又挑了一担商品上山。我觉得 他真辛苦!我要向他学习!
6/6
师:文中这几句话描绘了天都峰不仅高、还特别陡。 (2)面对这样陡峭的天都峰,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生:小作者感到很害怕、很担心。 ① 我们从哪里看出她害怕了呢? 文中说“真叫人发颤”就是害怕的意思。不仅如此, 文中还有一句“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是作者心里想 的,想自己能不能爬上去,说明她当时已经打退堂鼓了, 自己有点儿没有信心爬上去。 ②总结:看来,作者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写出来,我 们就很清楚她爬山前的情景了。 ③从“啊、哩”两个语气词中感受小作者爬山前的 心理想法。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者,你的心情会怎 样?我想你们一定和这位小作者是一样的,可能是害 怕、畏惧、望而生畏、想退缩。 (3)在爬山前作者只写了她内心是怎么想的吗? ①这部分内容既写了“我”的所想,也写了文中“我” 的语言,我是从作者和老爷爷的对话中看到的。出示— —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在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也”这个字,从中我体会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爬天都峰》是一篇描绘作者与父亲爬天都峰的游记,通过讲述爬山的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节课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然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复述爬天都峰的经历。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者在爬天都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5.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爬山的作文。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板书设计1.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2. 正文:-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情感,培养环保意识。

- 教学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写作能力,激发自然情怀。

-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心理变化,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 教学过程:导入、朗读、精讲、讨论、交流、写作、小结。

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爬山的作文。

2. 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诗歌、故事,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7.《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爬天都峰》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们攀登天都峰的经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指定段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体会并表达出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简要复述《爬天都峰》的故事情节。

2. 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当时是如何面对的?第二环节:深入学习课文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的理解。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强调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板书设计1. 课题:《爬天都峰》第二课时2. 主要内容: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3. 关键词:攀登、困难、团结、勇敢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认真书写,规范格式。

2. 拓展作业:以《我的困难与挑战》为题,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爬天都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通过对话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课文讲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跑“爬”而不用“登”“上”等字?
讨论交流,明确: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山势陡峭与登山的艰难。

二、品读“爬山前”部分。

1.提示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提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天都峰?
2.课文那一段描写了天都峰?是怎样描写的?读第2自然段,圈点勾画,从中理解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从天上挂下来的。

3.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认真从“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理解“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4.能用朗读表现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吗?注意读好语气词“啊”“哩”。

5.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为什么能爬上去呢?组织交流。

自由读第3-5自然段。

(1)“我”看到老爷爷时,想了些什么?老爷爷看到我时想了些什么?
(2)这里用了两个“也”字,你读懂了它们包含着什么意思吗?讨论,理解“也”字:“我”年龄太小,老爷爷年龄太大,都让人不敢相信能爬上天都峰,“也’字含有对对方勇气的称赞。

(3)老爷爷说”咱们一起爬吧“有什么意思?从“一起”中理解到相互鼓励之意。

6.大家能用朗读把一老一少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吗?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三、品读“爬山时”部分。

1.爬山的过程非常艰难,你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出来?自由读6-7自然段,一边想一边想。

(1)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理解这些词语是怎样表达爬山的艰难及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的。

勾画重点词语,从“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等,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及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

(2)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以及爬上山顶后的喜悦。

(3)你能够用朗读表达出来吗?注意读到“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时要露出喜悦的表情。

2.爬山时老爷爷和“我”都会想些什么?谁能想象一下?(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丰富彼此鼓舞的内涵。


四、品读“爬山后”的部分。

1.在合影留念时,老爷爷和“我”说了什么?你对哪些词语体会深刻?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理解体会“勇气”“居然”等词语。

2.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讨论,说说互相道谢的原因。

3.爸爸的话是对一老一少爬山的总结。

你知道“汲取”是什么意思吗?你能总结一下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吗?
4.你从爸爸的话里懂得了什么?“我”和老爷爷都善于向他人学习,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拓展延伸。

1.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你在生活中有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事吗?
2.在生活中你一定有受到别人鼓舞的事,想想说说,看谁说得清楚具体。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爬山前又高又陡一会儿......一会儿....... 相互鼓励
爬天都峰爬山时奋力向上手脚并用
爬山后相互道谢终于战胜困难
河鱼小学教师:廖代军
2013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