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 ppt课件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 助长作用或社会促 进,指个人对别人 的意识,包括别人 在场或与别人一起 活动所带来的行为 效率的提高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 际在场、隐含在场、想 象在场。)
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 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如一 起干活;晨跑;骑自行车;做作业。
2. 教育环境中对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1)开展竞赛要适可而止,必须因时、因人、
因地制宜。 (2)竞赛的标准要复杂化 (3)竞赛内容要多样化
back
(三)社会两难情境
1.定义: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 一种情境。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 向于对自己有利,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 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包括选择者本 人)不利时,就出现了社会两难情境。
群体的形成 群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群体动力学
《美国管理百科全书》把群体动力问题表述为十个内 容:
1、群体背景; 2、参与形式; 3、沟通形式; 4、凝聚力; 5、气氛; 6、规范或标准; 7、程序; 8、目标; 9、领导者的行为; 10、成员行为。
群体领导(略) 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特定 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理论
案例:
最早关注此一现象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 贾 尼 斯 ( Irving Janis 1971 , 1982 ) , 他 通 过 研 究 美 国 政 府 在 珍 珠 港事件、古巴猪湾事件以及越南战争时 的决策资料发现,在处理这些事件的团 体决策中,都犯了团体思维的错误。
震惊的肯尼迪事后发表评论说:“在我 一生中,我已经明白,干什么最好不要 只依靠所谓的专家,我怎么能如此愚蠢 地让他们为所欲为呢?”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科学,它深入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应用已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力理论及其应用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互动的规律。
例如,著名的康福曼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从众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了集体行动的合一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已经应用到广告营销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影响群体行为。
二、群体动力学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变化和社会力量对群体的影响。
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强烈影响,个体在权威人物的指导下,容易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组织内的行为以及政治社会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团队管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群体力量。
三、认知偏差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了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的思维偏差和错误判断。
在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认知偏差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群体性思维偏差使得个体在集体决策中往往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过于一致,缺乏多样性。
因此,了解认知偏差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于改善决策质量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与合作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及这些联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机制。
例如,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网中“六度分隔”的现象,这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会组织架构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7
(2)社会规范的作用。
权威人物常常拥有一些明显的、 表示其身份地位的标记。他们身穿 特殊的制服,或佩戴徽章,有特定 的头衔等等,这些都会令人们想到 “服从主管”的社会规范。这是一 种强有力的规范,许多人会发现难 以违背这一规范。不仅如此,我们 不想做错事,服从主管的命令通常 能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常低的,随后才逐步升高电压。
PPT课件
9
(4)事件的快速进展
在许多情形中,事件的发展往往非常 快速:示威突然变成了暴乱,逮捕变成 了大屠杀。
➢事件快速进展不容参与者多加思考,就自然
而然地、机械地做出了服从,命令—他们就 这样做了,非常机械。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被带进一个实验
室,实验马上开始,被试发现他们面临对学 习者施加强电压的任务。
PPT课件
6
(1)责任的外移。
在许多情境中,权威人物减轻了服从者为 他们的行动所应担负的责任,“我只是在执 行命令” 就是人们在服从命令并做出了残 暴行为后为自己所做的一种自我辩解。
在生活情景中,这种责任的外移就比较 隐蔽,行为者(军人或警察)被认为有职责 去这样做。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这种责任 外移是很明显的,被试一开始就被告知实验 者(一个权威人物),而不是他们,将承担 实验的一切后果。这样,服从者就摆脱了所 有困境,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群体因素
▪ 群体规模 ▪ 群体一致性 ▪ 群体吸引力
➢个人因素
▪ 人格:智力、焦虑度、社会赞誉需要。 ▪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
➢从众的对象(刺激物特性)
▪ 与自身的关联度
PPT课件
4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
6。
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2 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和联系 3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1963)
4 服从的社会心理基础
米尔格拉姆在进一步的实验中(1965,1974) 发现,即使改变一些条件,被试仍然表现出 很大的服从。 当实验从耶鲁大学变换到了办公楼,服从水平
并没有大幅度降低; 改变电击方式,要求“老师”抓着“学生”的 手放在一块金属板上实施电击,居然还有将近 30%的人服从。
实 验 ( Santos,Leve,Pratkanis,1994 )
请女性助手装扮成乞丐,向路人讨钱。 不激发兴趣的常规刺激:她们请求地说:
“你能给些零钱吗?”,“你能给个硬币 吗?” 非常规刺激:阻止路人习惯性的拒绝,激 发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请求的话语是: “你能给我一毛七分吗?”;“你能给我 三毛七分吗?” 结果表明,采用非常规刺激的方法很有效, 有 75% 的路人接受了请求,给了钱;在前 两种条件下,只有一半的人给了钱。
第八讲
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涵义: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 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他人在场) 1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含义 社会促进: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 这种刺激会促使它的活动的完成,称为社会 促进 社会抑制: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 这种刺激会抑制它的活动的完成,称为社会 抑制。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人际吸引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
基础
2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是指“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 欢”。
亲和
喜欢
爱情
较低层次
中等程度
最强烈
3
亲和
24
比较一致的看法
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 价唤起;
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 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矛盾的 情绪有联系;
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 需要;
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25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27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看做交换过程。 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签订契约
28
四、爱情的形式
哈特菲尔德等人的分类 激情式的爱情(passionate love) 同伴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伴侣认为激情爱更重要;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伴侣认为同伴爱更重要。
29
加拿大社会学家李(Lee)的分类
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强烈的体验 占有式爱情:强烈的嫉妒 好朋友式爱情:深情厚谊 实用式爱情:他能满足我的需要 利他式爱情:我愿奉献我的一切 游戏式爱情:与不同的人玩爱情游戏
30
五、爱情的结构: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亲密
激情
亲密 中等偏高
中等 可变状态
中等 高 高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二、群体心理效应
(3)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个人在群体中可以做个人单独时所不敢做的行 为。这是由于在群体中,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 和认同使个人把群体看作是自己的强大的后盾, 在群体中无形地得到了一种力量的支持,从而 鼓舞了个人的勇气和信心,唤醒了个人的潜在 能力,并且如果成员做了与群体期待一致的事 情就会得到群体的咱赞扬,从而使个体感到起 行为受到群体的支持。这种赞扬和支持重要是 个体心理上的感受。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时 间和空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地 使有效的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 融合性上达到密切的程度,并自身形成 了内部的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四节 集群行为
四、去个性化
群体活动中有一种“去个性化”的现象存在, 这种现象在集群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 球场球迷闹事等。
为什么人们不顾社会规范而做这样的事情呢? 正像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群体对个人产生促 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能 做出的事情来。在群体的保护下,甚至违反正 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做出事后感到惭愧 和后怕的事情来,这在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 称为去个性化。
群体归属感由于群体的内聚力的不同而不同。 群体的内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绩越大,其成员 的归属感也就越强,并以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 员而自豪。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二、群体心理效应 2、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1)群体归属感 所以先进群体成员的归属感比落后群体成员的 归属感强烈。另外一个人一生中要参加许多群 体,,他对这些群体都会产生归属感,但最强 烈的归属感是对他生活、工作后其他方面影响 最大的那个群体。 一般来说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 的归属感强烈得多。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亲社会行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 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 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 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 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 显降低至38%~10%。
• (2)社会进化论
– 很多人认为社会因素要比生物因素更为重要。 社会进化论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将 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助人 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也在进 化中得到了提高,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 三种社会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 社会责任规范(Social responsibility):人们有责任和 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家长 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相互性规范(Reciprocity):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 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 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回馈他人。主要维持人际关系 的协调和稳定 – 社会公平规范(Social justice):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 人。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 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不值得帮助。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读书笔记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在行为的层面上,从众,服从,依从,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的方式,在这几个方式中,从众较多涉及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服从涉及个人由于社会角色关系连带而发生的影响作用,而依从则涉及更为一般的人际影响。
一.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其特点是:(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
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三、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
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红灯亮立即停车的占总人数的
75.5%
见红灯减速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
2%
照行不误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0.5%
2、米尔格拉姆( Milgram,196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助手 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电压从
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 性动作,动机增强会使活动更加出色;
如果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或需费脑筋的,动机增强 会产生干扰作用。
促进熟练工作
他人在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机增强
抑制非熟练工作
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conformity,相符行为) (一)、定义 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 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与规范。
8
20
16
40
16
40
40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 将……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 在120v时喊叫“痛啊!”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 去吧!我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 了!”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情境因素:
刺激(判断标准)的明确性 后果的严重性
2、群体因素:
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的规模
15 of 15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人数增加并 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三)、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力 责任转移
(四)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性 被试的道德水平 权威者的靠近程度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
预测:人们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给予电击?
大学生:
135v 白领估计只有1‰的人会到 450v
实验被试
职业 熟练和不 熟练工人 推销员、 商人和白 领工人 专家 人数 百分比
20-29岁
30-39岁
40-50岁
人数
百分比
4 3 1
5 6 5
6 7 3
15 16 9
37.5 40 22.5 100
(二)、有关研究
1、谢里夫 M Sherif ,1935 “ 社会规范形成”实验
让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个光点
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 (诱动错觉)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随后,让被试与其他人在一起重复刚才的任务
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即使被试单独一人时,仍继续使用
二、有关研究
1、Triplett (1898):自行车/跳、绕线
2、Allport(1916-1919):
联想(接龙) 删元音 乘法 写批驳文章 5’
三、解释
优势反应说(Zajonc,1965)
他人在场是一个唤醒源,导致个体动机增强 (评价——表现、竞争——紧张)
而动机增强对活动的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 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Milgram 的服从实验结果
Shock Level Slight (15 volts) Moderate Strong Very Strong Intense Extreme intensity Danger: severe shock xxx (450 volts) Victim Behavior % Giving Shock 100 100 100 100 victim screams 88 victim pounds on wall 70 victim is silent 68 victim is silent 65
第九章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influence: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 个体思想、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吃饭
社会促进与抑制 从众与服从
第一节:他人在场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结伴/旁观
一.定义(social facilitation/inhibition)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其他人在场,他 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 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在另一些场合反会 干扰活动的完成。前者称为社会促进,后者称为社 会抑制(干扰)。
规范的形成
2、阿希(Asch ,1956 )
“ 三垂线”实验
33%
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
判断
(三)、从众的原因
信息压力: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人们常通过他人获得有用的信息, 多数人正确概率比较高。 尤其是模糊的情境
规范压力:不愿被视为越轨者
从众是获得群体奖赏、避免群体惩罚的手段
3、个人因素
地位 预先承诺 性别
二、服 从
(一)、定义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 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
的现象。
社会规范 /权威
从众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二). 有关研究
1、(F.Allport,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