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环境

合集下载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行为公式: B=f ( P. E )
B: 行为
P:人
E:环境
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在幼儿园,小朋友遵守纪律时,老师便奖 励他们一朵小红花,之后,这些小朋友越 来越遵守纪律。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上 述行为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2010年 真题】
▪ A.刺激一反应 B.认知一行为 ▪ C.符号一互动 D.环境一行为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重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需要层次图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特点: 层次性、递进性 1、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 本能:遗传,不需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行为 ➢ 习得:后天与环境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中逐渐学习获得
➢ 2.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作用)
➢ 亲社会: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 反社会:对社会有消极作用
➢ 3.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 范)
▪ A.多样性 B.滞后性 ▪ C.动态性 D.稳定性
D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重点)
主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 文化、大众传媒
(一)家庭:由夫妻与子女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 的基础。
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家庭背景和家庭中的过去事件(纵向) 家庭成员间互动(横向)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引导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引 导作用,这种引导可能通过教育、宣 传、媒体等多种途径实现,它们对个 体和群体的行为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 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与规律
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存在一 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个体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的集聚 与扩散、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 环境PPT课件
目录
• 人类行为概述 •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
01
人类行为概述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和动态性等特征。
VS
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互动模式 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既包括 个体层面的心理与社会规律,也包括群体 和社会的演变规律。
04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的干预与引导
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倡导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咨询、支持和资源 链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增强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生物学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如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 程和认知机制;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学理论则关注文化传统、价值观和 规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人类行为的类型与层次
总结词
人类行为的类型包括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觉行为 和创造行为;行为的层次包括本能层次、习俗层次、 理性层次和审美层次。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第三章:婴幼儿学习要点:• 1 如何看待人类的婴幼儿时期?• 2 婴幼儿生物生理成长的规律是什么?• 3 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如何看待婴幼儿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案例分析:竞争激烈的大都市,6个月宝宝也不能闲着。

今天,沪上一家早教机构将率先推出一项6个月到2岁的幼儿学手语的培训项目,让还未学会用嘴讲话的上海宝宝先用手尝试聋哑人士的交流方式。

对于该价格不菲的另类教育培训项目,各方褒贬不一,有关专家则提醒事件背后的市民非理性的心态。

宝宝面对老师的手势反应不一:这是一天内早教机构的小学员正常的午餐时间,当孩子们正在进餐时,一名女老师开始手舞足蹈进行演示,她时而将手握成C形,五指聚拢,放在嘴边,表示“吃”;时而拇指抬起,其余四指微屈形成奶瓶的形状,放在嘴边,做出“喝”的动作;最后又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表示“牛奶”。

伴随着眼前老师陌生的一举一动,在场年幼的宝宝们都莫衷一是,有的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伸出小手比画着,有的只是呵呵地笑着,还有的在妈妈的帮助下,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老师:能锻炼语言和认知能力“这是欧美现在最流行的育儿方式。

”推出宝宝手语的金宝贝教师蓝如雅介绍说,主办方计划在上海招收6至8个月到2岁的上海幼儿进行手语学习,全程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

每阶段的培训分为6堂45分钟的短课,期间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上课,而每阶段的收费则会达到一千多元,后续学习将继续加收。

“学手语能锻炼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蓝如雅抛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即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学习手语的孩子比同龄孩子的平均IQ高出12个百分点。

手语除了能增强宝宝与成年人的沟通理解、加强亲子间的融洽关系外,还有效减缓了宝宝学会很多东西又不会说话表达时产生的挫败感,至于孩子长大后是否还记得多少手语并不重要。

家长:开发孩子潜力吸引人不过,对于商家的这一新培训项目,有些家长并不买账。

有家长明确表示,年幼的孩子话都不会讲,就贸然学习手语,会不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开口讲话?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中的一些人坦言,商家以开发孩子认知潜力为卖点是吸引他们最重要的因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章
印象管理与偏见消除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通过积极的印象管理,个体可以 减少偏见和误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概述:归因理论是指解释和 推断人们行为原因的过程。它包括内 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类型,内部归 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因素( 如能力、性格等),外部归因则将原 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情境、他 人影响等)。
个体适应策略及心理机制
个体适应策略
包括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前者指个 体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 后者指个体在环境变化中保持原有行 为模式。
心理机制
包括认知调整、情感调节和行为改变 等,如通过改变对环境的认知评价、 调整情绪反应或改变行为习惯等方式 来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适应策略及变革管理
组织适应策略
跨文化交流
包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等,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例如,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歧
视或偏见行为。
02
价值观与行为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美丑等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它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使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
相符的行为。
03
社会角色与行为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规
成员在群体中找到归属和认同 感,愿意为群体付出努力。
领导者作用
领导者的权威、魅力和组织协 调能力对群体凝聚力有重要影 响。
群体规模
适中的群体规模有利于成员间 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凝聚力。
群体决策过程及优缺点

第三章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第三章00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知识点5: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媒体1.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丁克家庭:夫妻都有收入没有孩子【例题】小张是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工作,成家后与父母同住。

婚后小张和妻子育有二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与父母发生分歧,于是小张和妻子购买了商品房,带着孩子搬出去居住。

目前小张的家庭类型属于(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原生家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这种家庭规模较小,家庭关系较为简单,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考点:家庭的类型)【例题】下列图示中,家庭成员共同居住。

从家庭内部结构的角度看,此家庭的类型应是( )。

A.核心家庭B.单亲家庭C.联合家庭D.主干家庭【答案】D【解析】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主干家庭是核心家庭在纵向上的延伸。

2.家庭教养方式娇纵型:盲目溺爱,疏于管束,“小霸王”支配型:过分溺爱,严加管束专制型:命令与服从放任型:缺少爱心或耐心、责任感冲突型:家庭关系不协调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例题】初中学生小亮在家上网课,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偷偷玩游戏,由于临近中考,父母担心亲子关系冲突影响升学,对小亮玩游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亮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 )A.骄纵型B.支配型C.专制型D.放任型【答案】D【解析】家长既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构成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

【例题】小明是初一学生,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比较胆小,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张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明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对小明要求严苛,小明母亲包揽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明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

A.民主型B.支配型C.娇纵型D.冲突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B:容易回忆过去
C:情绪激动
D:社会角色减少
E: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
答案:A,B,D,E
答案:A,B,D,E
8、构成社会环境的单元包括家庭、群体和()。
A:单位组织
B:民间组织
C:社区
D:制度和文化
E:居委会
答案:A,C,D
9、青少年前期的心理特征包括()。
A:拥有想象能力
B:控制情绪
C:好争辩
D:期望不受权威人士管制
E:关注外表
答案:A,C,D
10、老年阶段的特征有()。
A: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退化
。半年后就会增长一倍,到()岁时,已达到成人的75%。
A:1
B:2
C:3
D:4
答案:B
6、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A:就业对失业
B:繁殖对停滞
C:亲密对孤独
D:合作对竞争
答案:C
7、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包括()。
A:统计规律
B:社会规范与价值C:行为来自应性标准D:他人评价E:个体主观体验
1、()性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A:多样性
B:动态性
C:稳定性
D:情景性
答案:A
2、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
,称为()。
A:民族性
B:群体人格
C:组织人格
D:族群性
答案:B
3、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是发展的关键期。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生殖期
答案:C
4、儿童首先考虑规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他们服从命令是为了得到奖赏或满足
自己的欲望。这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描述的()阶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行为的类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因素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的类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

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机制:适应、互动、影响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1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2、按照需要指向的对象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2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3、按照需要产生方式 (1)原发性需要 (2)继发性需要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3
二、“人类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 行为的意义:个体面对环境所做的反应,举凡一 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内在的 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 对人类行为的界定: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 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 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5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4)尊重的需要 ①要求提升自己能力,追求成就,已久谋求自由和独立的欲望 ②要求得到别人的尊敬、重视或赞赏的欲望 (5)认知需要 • 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求,为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希望探索新知, 揭开显示存在状态的奥秘,以及预测未来。 (6)审美需要 • 人类追求秩序和美感的需要,它展现了人性中富有创造性的 一面 (7)自我实现需要 • 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不断的追求 事业成功、使技术精益求精等等。
1、社会化定义 • 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 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 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 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23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恩驼铃遗传禀 赋的制约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 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行为 (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_2012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是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A:人类动机
B:人类行为
C:社会环境
D:人类需要
答案:B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
A:对等的
B:不对等的
C:平衡的
D:相互的
答案:B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A
4、下列关于青少年阶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_2012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阿尔弗雷德E-R-G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人类的需要层级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第次满足的
B:某中需要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行为其作用
C:当较高级需要收到挫折后,可能会出现低级的需要
D:高级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低级需要的消失
E:个体可能会长期只最求某种低级需要的满足,而不去寻求更高需求的满足 答案:B,C,D,E
2、人类行为的特征是( )
A:固定性
B:多样性
C:适应性
D:可调性
E:发展性
答案:B,C,E
3、社会环境的特征是( )
A: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面和方面
B: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村社会环境
C:是动态变化的
D:是相对稳定的
E:是不可琢磨和分析的
答案:A,B,C,D。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 和。 • 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 • 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以及其他文化载体, 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 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 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类个性心理的影响表现出 来,如对人的性格、能力、兴趣、认知、态度等的影响。
ERG理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ERG理论的特点: • (1)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
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可能去 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 (2)当较高级需要的满足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 其次 • (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 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人类需要→人的动机→人类行为 • 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类需要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
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人类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本质区别: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的社会制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七)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 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六个方面(教材P44) • 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 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消极影响:传递不恰当的价值观念 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如电视中的暴力画面、网络成瘾 问题成为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一个突出问题
的科学技术知识 • 二是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教育他们遵守规章制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_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2008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类行为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
B:人类行为只受社会因素影响
C: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是本能的
D:人类行为是先有想法,然后行动,动物是不想就行动
答案:A
2、以下( )不是人类行为的特点。

A:适应性
B:多样性
C:需求性
D:动态性
答案:C
3、埃里克森通过引入( )因素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A:社会文化因素
B:社会发展阶段因素
C:历史因素
D:现代化因素
答案:A
4、( )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A:社会功能。

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类⾏为与社会环境 第⼀节⼈类⾏为 【本节知识重点】 ⼈类需要的层次 ⼈类需要的类型 ⼈类⾏为的含义 ⼈类⾏为的类型 ⼈类⾏为的特点 社会⼯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科学⽅法助⼈的服务活动。

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的⾏为,明确⼈们为什么产⽣某些⾏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

到底是什么影响⼈类的⾏为呢?是⽣理因素、个性⽓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理、⼼理和社会⽅⾯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研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在⽣物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的基础之上。

⼀、⼈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因为⼈的机体在某⼀⽅⾯表现出缺乏和不⾜,如⽣理的饥饿、⼼理空虚等。

为此,⼈们就会实施各种⾏为来满⾜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的基础,内驱⼒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般⽽⾔,需要具有以下⼏个特征: 1、对象性。

⼈的需要总是指向⼀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

如饥饿导致对⾷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

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性。

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终⽌,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种需要得到满⾜的同时⼜会产⽣新的、更⾼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作者初级的⼜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也不会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会性。

⼈具有两重属性,⼀是⾃然属性,⼆是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由此也就具有了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在变化,需要也在变化。

⼆、⼈类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的顺序分为如下⼏个层次 (1)⽣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住⾏的满⾜,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4
人类需要
人类行为
含义、三个理论、类型 含义 类型 特点
人类行为
人 类 行 为 与 社 会 环 境
社会环境
特点
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婴幼儿
人生发展阶段
学龄前 学龄期 青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个体
社会角色 (社会功能)
群体
生理、心理
家庭、朋辈 、学校、单 位、社区等
第一节 人类行为
2010.4
14、初中生小明的父母整天忙于公司业务, 平时与小明很少交流,以至于他觉得在家没 有意思,经常偷偷出去看通宵电影。影响小 明这一行为的主要社会环境是( ) A家庭 B学校 C社区 D文化
15、家庭教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影响 个体。下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因素中,对个 体具有纵向影响的是( ) A家庭的关系结构 B家庭的成员互动 C家庭的既往事件 D家庭的亲属关系
2010.4
例: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从值观念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 但是,尊老爱幼仍爱视为美德,不孝敬老 人仍为世人所谴责。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 ( )。 A多样性 B滞后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一)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内互动对个体 发生影响 家庭内的互动包括: 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事件(纵向) 家庭成员间互动(横向)—家庭教养模式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
2010.4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新增知识点)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比如:人为什么要结婚成立家庭?
2010.4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 会因素,是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 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010.4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 对象 精神需要
2010.4
直接需要——具体的 迫切 程度 间接需要——抽象的、概括的
2010.4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 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 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显行为:所有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 内隐行为:无法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自我 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
2010.4
(四)工作单位 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 正式社会组织。 作用: 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 能与道德规范 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 我行为。
2010.4
(五)社区
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影响: 社会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社区成员之间存在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 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对成员行为起约 束; 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3、孙某期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因此给孩 子报名参加了各项周末补习班,不让孩子插 手任何家务事。孙某的教养方式属于( ) A民主型 B支配型 C冲突型 D专业型
习题练习
家庭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A.家庭结构 B.家庭规模 C.家庭教养模式 D.家庭排行 E.家庭形态 答案:C )。
2010.4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从进化论的角度,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 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与此同时, 通过积极的彼此互动,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 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有外显 的,有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有后天习得的;有 生理范畴的,有社会属性的。 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 既有来自身体素质如身高、体重变化的影响,也包 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造成的行为改变。
2010.4
17、小庆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 少与家里联系。小庆的母亲和奶奶有矛盾,关系很 僵。小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事已高, 无力管教小庆的学习。小庆最近迷上网络游戏,常 常彻夜不归。造成小庆上述行为的主要家庭原因是 ( ) A家长疏于管教 B婆媳关系不佳 C经济状况不好 D隔代关系疏离
2010.4
社会环境
家庭
朋辈群 体
学校与 工作单 位
社区
社会 (社会 系统)
文化
大众传 媒
(二)社会环境特点
多样性: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物理与 心理、微观与宏观 复杂性:各系统相互交叉 稳定性: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在一定的时期 是相对稳定的 变化性:环境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中的。
感情纽带 行为控制
民主型
+ +
专制型
一 + 暴躁 懦弱 缺乏安全感
娇纵型
+ - 骄横 跋扈 疏懒散漫
放任型
- - 自私 缺乏责任感 行为偏差
对孩子人格 独立性强 的影响 性格果断 社交能力强
例:小张的父亲在教育他时经常采用以下 方式:每当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父亲就 训斥道:“不要与大人争辩,我过的桥比 你走的路还长,很多事情等你长大了就会 明白。”小张考试成绩下降时,父亲就少 给零用钱。小强家长的教育方式属于 ( )。 A权威型 B专制型 C娇纵型 D疏离型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思路: 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
二者关系的均衡性? 相互影响,但力度不对等
2010.4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 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及学习 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生物人 社会人
2、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 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 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 大众的一致行为。
2010.4
特别注意!!!
定义异常行为的标准其实也都是相对的,在特定时 空背景下个体的正常行为在其他场景中却可能被视 为异常。 从社会工作视角而言,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 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异,并不必然代表个体一定有 问题。 正常和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类型划分,不 应轻易做出价值判断。而对于划分标准的判定,不 能武断,需要综合参考运用,并留意相关的伦理和 价值问题。
(七)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刊、 互联网等(有变化的知识点)
对行为的影响: 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等的 相关情况,增强其固有观念及行为; 重复性传播内容,可直接改变受众行为; 改变受众原有立场 提供信息引导受众行为 提供行为规范
电视暴力
2010.4
色情信息
网络依赖
2010.4
指向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 且指向特定的目标 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 使其向着目标前进。这是与受本能驱使的动物行 为最大的不同,人类行为是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 而改变的,具体可塑性。 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 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而未来行为又必然是当 前行为的延续。
(三)学校—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是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正 规教育、传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的复杂的 科学技术知识; 学校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 教育他们学会遵守规章和制度,并按照行为规 范的要求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对学校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 解
2010.4
3、莫瑞的需要理论(新增知识点)
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 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 A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 B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以及使 人们分裂的需要
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
2010.4
(三)人类需要类型
生理性需要
原发性
起源 社会性需要
习得性
饮水、觉醒、性需要 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想、 抱负、 自我价值
自尊、 地位、 威信 群体、友情、爱情
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生理性需要
安全需要
安全、避免 威胁和侵袭
生理需要
最基本: 饥渴衣住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基本观点:层次性、递进性 1.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 2.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级的需求才会出现 并要求得到满足。 3.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还存在,但对行为的影 响力减弱;
2010.4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本能行为:出自遗传,不需学习即可 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 起源 习得行为: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 渐学习而形成的行为。
天性与教养对人的行为同样重要
2010.4
新增知识点
亲社会行为:具积极作用
对社会 的作用
反社会行为:具攻击、破坏性的
2010.4
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行为价值判断不 同的划分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个人和观察者的主观体验。如,一 般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三方面是统一、协调的, 如果某人在高兴时却痛哭流涕、悲伤时却兴高采烈, 这也就是异常了。 统计学标准: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 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的、正常的行为;反之, 则被认为异常行为 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则与价值 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被认为异常。 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出现社 会化不足的问题,出现行为异常。
2010.4
(六)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 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 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 品的总和 文化对人的行为人的修改心理及行为 模式的影响表现出来;
2010.4
例:社会环境系统影响人类行为。著名学者玛格 丽特-米德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人们的青春期 进行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并没有经历所谓青春期 的“风暴与压力”,而是看到当地人很平静地由 儿童期逐渐转换至成年期,并轻松地接受成人的 角色。这说明了( )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遗传 B家庭 C组织 D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