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忒修斯之船”的逻辑哲学解读

“忒修斯之船”的逻辑哲学解读
关 于忒修斯 之船 问题的学术研究集 中发生在 当 代 ,国外学界 的研 究主 要有 两个思 路 。一 个是 承认
是错误问法 ,因为任何 物体都 既有 空间部 分又 有时 间部分 ,构成一条船的不是某个时间点 的船 ,而是所 有 时间点的船 。⑥ 组合 的虚无 论 (Nihilism)则相 信 , 世界是 由整体 一部分 意义上 的简单 物构 成 ,这些 简 单物无 论如何组合 ,都 不会 形成新 物体 。有人甚 至 认 为 ,只有这些 简单 物的组合形成 了生命 ,才算构成 了新 物 体 。⑦
人体由基本粒子构成它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据说人体细胞每7年就会完成一次新陈代谢今天组成你身体的要素与昨天的已大不相同与几年前更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我们总认为你还是你没有成为别人否则怎么说是在谈论你而不是别人呢
◎ 刘 叶 涛 魏 良钰
内容提要 “忒修 斯之船”提 出 了如何理 解个体 事 物 同一性 的问题,包含 丰 富的逻 辑 哲学 内容 。“忒修斯之船”与典型连锁悖论 的推理形 式相 似 ,但实质 不同:后者所用 谓 词是初始 的逻辑谓词 ,而且是典型 的模糊谓词 。若立足 于个体 自身 同一的逻辑 必然性的 解读 ,会发现 ,“忒修斯之船”之 所 以会 被 当作 一个 问题提 出,是 因 为人们 并置 了整体 和 部分 ,将其组成部 分是 否同一看成 了这条船是 否 自身同一的衡量标准 。通过 对同一性的 研 究可以把握形 式思维的存在及其作用机理 ,解 决问题 的出路在 于准确把握形 式思维与 辩证 思维各 自的功 能。
“忒修斯之 船 ”有很 多变 体 ,如 “卡 特 勒 爵士 的 袜子 ”:卡特勒 爵士有一 双 自己非 常喜欢 的袜子 ,一 旦有地 方破了 ,就要仆人去织补 。若干年后 ,原来袜 子上 的一根线 都 没有 了,全部 材 料都 换 成 了新 的。 这 时他感 到纳闷 :这双袜子还是 自己喜欢 的那双 吗? 如果不是 ,它在什么 时候变 得不 是 了? 可 自己明 明 是穿着喜欢 的那 双 ,不然为什么还要让人去织补 呢 ! 赫拉克利特著 名 的辩 证法 断言—— “人不 能两 次踏 进 同一 条河流 ”,也被归 为同一类 :河 流的组成 不断 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条河还是原来那条 ? 人体 由基本粒 子构成 ,它不间断地进行新 陈代谢 ,据 说人体 细胞每 7年 就会 完成一 次新 陈代谢 ,今 天组 成你身体 的要 素与昨 天的 已大 不相 同 ,与 几年前 更 可能完全不一样 ,但 我们总认为你还是你 ,没有成 为 别人 ,否则 怎 么 说是 在 谈论 你 而 不是 别 人 呢?930 岁 的亚 当和偷 吃禁 果 时的亚 当不一 样 ,这 并不是 说 年龄大 的亚当有 区别 于吃禁果 的亚 当的属性 ,而是 说亚 当既具有 吃禁果 时 的年轻 属性 ,又具 有 930岁 时 的年 老 属 性 ,这 些 属 性 不 一 样 但 并 不 矛 盾 。② 这 些 问题被学界 归于很 多名义之下 ,如历时 同一性 、跨 界 同一性 ,等等 。

忒修斯之船唯物辩证法解读

忒修斯之船唯物辩证法解读

忒修斯之船唯物辩证法解读《忒修斯之船》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古典文献之一,它反映出古希腊早期人们对海洋投资、自然情况、政治体制及相关文化观念的理解。

本文将以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对这部文献中的主要主题进行解读。

首先,《忒修斯之船》写于古希腊的周边,描述的是帕秋塞洛斯和他的同伴们经历的一次漂泊之旅。

在整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社会中存在着激烈的经济差异,有贫困的人民面临着土地剥夺、饥饿和赤贫、弱势群体和宗教迫害等问题。

在这之中,帕秋塞洛斯又是一个拥有财富的男人,他的船只被认为是一种“精英”的象征。

他的行为表明,唯物辩证法下,古希腊社会中的经济差距实际上是在扩大,特定的个体会因其地位和财富而受到赞誉和尊重。

此外,《忒修斯之船》也展示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环境的观点。

这部文献描述了帕秋塞洛斯和他的同伴们经历的恶劣天气和海况,甚至受到了神灵的愤怒报复。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这表明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与人类区别开的,外界的力量如暴风雨和地震等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但又不受人类的支配。

此外,《忒修斯之船》还暗示着古希腊人对政治形势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帕秋塞洛斯特意反抗众神,他几乎冒着失去性命的危险,要求他的船只被允许继续前行,这表明他态度豪放,不屈服于政府和贵族阶级的权威。

由此可见,古希腊人在政治体制上往往不听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愿意尽力捍卫自己的权利。

最后,《忒修斯之船》也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

在故事中,帕秋塞洛斯被描述为一个无畏的勇士,他与神灵抗争,表现出不屈服于超自然力量的勇气。

这也反映出,古希腊人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立意识,他们不仅相信自身的力量,也相信自己对神灵具有反抗的权利。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忒修斯之船》反映出古希腊社会中激烈的经济差异,描绘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环境、政治形势及宗教信仰的理解。

这些理解为古希腊社会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今日我们的社会洞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特修斯之船的各种观点(大整合)

特修斯之船的各种观点(大整合)

特修斯之船的各种观点(大整合)有个近乎笑话的难题被叫做“特修斯之船”:该难题最早出自普鲁塔克(Plutarch)的记载。

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引自百度百科)这个难题的解决非常容易,它真正反映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中,“同一艘船”到底有怎样的含义。

我们倾向于认为,同一艘船一定有着“时空上的连续性”(或者是因果上的连续)。

另一种倾向则是认为,同一艘船的含义是“构成的相同(大致意义的)性”。

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倾向不能产生矛盾,因为因果上连续的东西在构成上一般具有接近的相同性。

特修斯之船则不然,它具有因果上的连续,但是并不具有构成的相同。

我们如果认为它依然是同一条船,即是在说因果上的连续性是物体同一的充要条件;而如果认为它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则是承认构成的相同是物体同一的充要条件。

但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拒绝两种看法中的任何一种,因为认为物体同一仅仅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觉。

因果上的连续和构成上的同一其实都不能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利用的物体同一的条件,而我们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被分析,因为它很不固定,是一种随意更改的律法。

这种随意性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关于特修斯之船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

(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万千人海中,人与人的相遇的概率是29200000/6000000000=0.00487,但是两个人相爱的概率仅为0.000049*0.0000005/6000000000=4.083333333333333e-21 = 4.08333333 × 10-21(千亿兆分之四)。

当你觉得你爱这个人的时候,你并不会爱他的全部,一开始只是他的某一部分吸引和抓住了你。

忒修斯悖论

忒修斯悖论

忒修斯悖论
忒修斯悖论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它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必须先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是他无法知道他要做什么,因为他必须先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个悖论似乎暗示,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无法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然而,这个悖论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相反,它暗示,人们可以通过探索
自己的内心,收集信息,思考问题,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思考,收集信息,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此外,忒修斯悖论也暗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探索自己的内心,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思考,收集信息,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忒修斯悖论暗示,人们可以通过思考,收集信息,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因此,忒修斯悖论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而是暗示,人们可以
通过思考,收集信息,以及考虑他们的选择,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新,我认为,是本书能大卖的最大原因。

多看能够电子化,此电子版可被称为“神书”,多年后回过头,这将是一部里程碑作品。

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写乱画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忒修斯之船《S.》读后感(一):Something New Happy,Something Old Sad 新,我认为,是本书能大卖的最大原因。

多看能够电子化,此电子版可被称为“神书”,多年后回过头,这将是一部里程碑作品。

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写乱画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更体现了一个理念:Something New Happy,Something Old Sad.人生很长,无趣岂不无聊,得活出点花样。

快乐是最重要的,悲伤的最好能忘掉。

忒修斯之船新的事物,最能给人刺激,给人以快乐。

初识一个人,第一次吃某种食物,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得到一个新东西,听说一个新观点,每个第一次都因恐惧而带来更多快乐,前者是一种衬托。

悲伤的事,那么最好让它成为旧的事物,厌倦它,忘了它。

忘掉该忘掉的人,扔掉该扔掉的东西,辞掉不喜欢的工作,断绝成为负担的关系,旧的事物不一定让人厌倦,若它成为令人悲伤的事,那么就该让它“旧”掉。

人生的常态事平淡,而非不如意事常八九,当然最好快乐之事达到十之八九。

新的也并不总能让人愉快,比如遇到一个小心眼的人,第一次吃螃蟹过敏,去到一个沼泽地,得到一件不喜欢礼物,听说一个让价值观崩塌的观点。

所以,我们要乐观,凡事多往好处想,要想得到了什么,而非失去了什么。

旧的东西就更不是全部都让人悲伤,老朋友,陈酿,要拆迁的老房子,这些是最让人快乐的。

所以我说,是让悲伤的事过去,成为“旧”的。

《忒修斯之船》为什么被“丢弃”在图书馆,《S.》又如何诞生,因为我们在追求新,追求快乐,所以不断写下去,不断去探索,在过程中抛弃旧的。

每天都该有一件Something New Happy,或许能从收藏电子版的《S.》开始。

忒修斯之船《S.》读后感(二):坠落《S.忒修斯之船》这个坑在我还没搞清楚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已经到了我的手上。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

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烧脑神书《S.忒修斯之船》读后感新,我认为,是本书能大卖的最大原因。

多看能够电子化,此电子版可被称为“神书”,多年后回过头,这将是一部里程碑作品。

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写乱画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忒修斯之船《S.》读后感(一):Something New Happy,Something Old Sad 新,我认为,是本书能大卖的最大原因。

多看能够电子化,此电子版可被称为“神书”,多年后回过头,这将是一部里程碑作品。

在图书馆的图书上乱写乱画的,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更体现了一个理念:Something New Happy,Something Old Sad.人生很长,无趣岂不无聊,得活出点花样。

快乐是最重要的,悲伤的最好能忘掉。

忒修斯之船新的事物,最能给人刺激,给人以快乐。

初识一个人,第一次吃某种食物,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得到一个新东西,听说一个新观点,每个第一次都因恐惧而带来更多快乐,前者是一种衬托。

悲伤的事,那么最好让它成为旧的事物,厌倦它,忘了它。

忘掉该忘掉的人,扔掉该扔掉的东西,辞掉不喜欢的工作,断绝成为负担的关系,旧的事物不一定让人厌倦,若它成为令人悲伤的事,那么就该让它“旧”掉。

人生的常态事平淡,而非不如意事常八九,当然最好快乐之事达到十之八九。

新的也并不总能让人愉快,比如遇到一个小心眼的人,第一次吃螃蟹过敏,去到一个沼泽地,得到一件不喜欢礼物,听说一个让价值观崩塌的观点。

所以,我们要乐观,凡事多往好处想,要想得到了什么,而非失去了什么。

旧的东西就更不是全部都让人悲伤,老朋友,陈酿,要拆迁的老房子,这些是最让人快乐的。

所以我说,是让悲伤的事过去,成为“旧”的。

《忒修斯之船》为什么被“丢弃”在图书馆,《S.》又如何诞生,因为我们在追求新,追求快乐,所以不断写下去,不断去探索,在过程中抛弃旧的。

每天都该有一件Something New Happy,或许能从收藏电子版的《S.》开始。

忒修斯之船悖论

忒修斯之船悖论

忒修斯之船(英語:Ship of Theseus),亦稱忒修斯悖论,是形上學领域内关于同一性的一種悖论。

1世纪时的希腊作家普魯塔克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這類問題現在被稱做“忒修斯之船”。

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學家認為不是。

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题。

近代霍布斯和約翰·洛克也討論過該問題。

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版本,如“祖父的斧頭”,佛教文本《大智度論》中一個旅行者替換身體的故事。

悖谬之处在于:1.如果一艘船仅有有部分构件被更换了,它仍然是原来的那艘船。

2.一艘船的全部构件都被更换了,那艘船不再是原来那艘船。

3.根据1.如果我们每一次只更换那艘船很少的构件。

比如说一个构件。

在每次更换后,那艘船仍然是原来那艘船,直到最后一次更换时仍然如此。

4.根据2.到最后一次更换时,船的所有构件更换掉了,那艘船不再是原来那艘船。

5.所以,更换了全部构件的忒修斯之船,既是原来的那艘船,又不是原来那艘船。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一条河流。

因为河流在不停地变化,人也在变化。

微小差别的不断累积和放大,可以造成巨大差别这艘船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其界限始终是模糊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我说张三是狂徒这就无法判断真假,是一个模糊性的句子而在数学中,奇数和偶数的界限就是很明确的实际上除了数学等少数精确学科之外,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几乎无处不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有些哲学家认为是同一物体,有些哲学家认为不是。

在普鲁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问题。

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该问题。

思考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

16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16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16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01、我知我无知02、二分法悖论(dichotomy paradox)03、飞矢不动(arrow paradox)04、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 paradox)05、上帝无所不能?06、托里拆利小号(Gabriel's Horn)07、理发师悖论(Russell's Paradox的别称)08、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09、有趣数悖论(Interesting Number Paradox)10、饮酒悖论(drinking paradox)11、球与花瓶(Balls and Vase Problem)12、土豆悖论(potato paradox)13、生日悖论(birthday paradox)14、朋友悖论(friendship paradox)15、祖父悖论(bootstrap paradox)16、外星文明【1】我知我无知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悖论,展现了自我参照的表述(self-referential statement)的复杂性。

而这也是西方哲学先贤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你得问你以为你知道的一切。

越是问东问西问长问短打破砂锅问到底,越会发现身边正有一大波悖论呼啸而过。

【2】二分法悖论(dichotomy paradox)概述:运动是不可能的。

你要到达终点,必须先到达全程的1/2处;要到达1/2处,必须先到1/4处……每当你想到达一个点,总有一个中点需要先到,因此你是永远也到不了终点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二分法悖论就是其中之一。

直到19世纪末,数学家们才为无限过程的问题给出了形式化的描述,类似于0.999……等于1的情境。

那么究竟我们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呢?二分法悖论只是空谷传音般放大了问题。

若想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物质、时间和空间是否无限可分等等这些20世纪的衍生理论。

忒修斯之船作文450字

忒修斯之船作文450字

忒修斯之船作文450字
作文题目:探究忒修斯之船的意义
作文内容:
忒修斯之船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它源于古希腊数学家泽诺的悖论。

泽诺认为,如果一艘船经过修补,直到船上的每一块木头都被更换过,那么这艘船还能称为原来的那艘船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同一性”和“变化”的深入思考。

在我的理解中,忒修斯之船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悖论,更是一个哲学思考的起点。

忒修斯之船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

即使是看似不变的事物,也会在某个时刻经历“变化”,因为它们的构成和属性已经发生了改变。

比如人的身体,在瞬息万变的时间里,细胞不断更新,器官不断老化,一切都在向着死亡走去。

而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也同样如此,经历着不断的成长和变化。

另外,忒修斯之船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关注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因为当我们把重点放在结果上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变化的
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忒修斯之船还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学会“变通”。

当我们面对某个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原有的观点或方式。

我们需要灵活地变通,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忒修斯之船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思考的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学会变通,才能在变化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悖论研究期末论文

悖论研究期末论文

瞬间移动悖论在当代的生活中,日常交通显得愈发拥挤不堪,生活在北京等国际性大都市的人难免会有瞬间移动的想法,这将是一种便利而又快捷的交通方式。

瞬间移动作为来源于西方魔法世界中的词汇,在当今世界的吸引力无容置疑,目前认为的物理可行方法是使用量子态隐形传输,简单而言就是将人类分解为光子从发射端传播到接收端再进行还原和重组。

问题不在于具体的物理手段怎样更可靠,而是在于瞬间移动前后的人是否是同一个人?表面上来看,瞬间移动前后当然是同一个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传输前后的对象必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移动“了;然而仔细一想可以发现,接收端得到的只是光子,重新组合的人是被传输者的”复制品“,在被传输者在分解的时候,其本人就已经死亡了,瞬间移动即为自杀加复制的过程。

于是这个问题的悖论性在于,瞬间移动前后既是同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人。

这里将此问题称为瞬间移动悖论。

不难发现,这个悖论与忒修斯之船悖论有些相似性。

忒修斯之船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

忒修斯是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在成为国王之前,他驾船衰人前往克里特岛,用利剑杀死了怪物米诺陶,解救了作为贡品的一批童男童女。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雄壮举而一直维修保养那艘船。

随着时光流逝,那艘船逐渐破旧,人们依次更换了船上的甲板,以至于最后更换了它的每一个构件。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霍布斯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这一系列关于忒修斯之船的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在这里类比忒修斯之船用另一个问题来表明忒修斯之船问题答案的明确性。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共核心权力机构。

该机构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设置,取代了此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逻辑作业 “特罗斯的船”悖论浅析

逻辑作业 “特罗斯的船”悖论浅析

“特罗斯的船”(The Ship of Theseus)是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

它描述的是一艘因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以至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只要其某一部件,比如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霍比(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悖论进行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这个悖论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关注,最初讨论的是从哲学层次看一个整体是否会等于部分的组合。

在逻辑当中,“特罗斯的船”包括了“同一性”“”世界万物“莫不相同”,它们有相同的本原,相互一致,相互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又“莫不相异”,它们各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化,使世界异彩纷呈、斑斓多姿。

同与异是对立面的统一,“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

“同一论”既考察事物(系统)相同的一面,又考察事物(系统)不同的一面,“是描述、阐发事物(系统)同异关系的哲学理论”。

(娄永清,2005)同异关系是事物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建立逻辑系统的最基本依据。

人们认识事物既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认识千差万别的个体事物及其运动形式,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概念及其感性概念;异中求同,寻求事物的类型,寻求事物的规律,寻求事物的本原,形成种类概念,形成科学规律,形成物质(或精神)的本体论。

分析事物,划分概念是同中求异;综合事物,概括概念或规律是异中求同。

由内涵索外延是同中求异,由外延索内涵是异中求同。

对现实事物作共时性考察主要采取同中求异,对历史事物作历时性考察主要采取异中求同。

形式逻辑对现实事物作共时性考察,可以称为共时性逻辑,主要特征是同中求异;辩证逻辑对历史事物作历时性考察,可以称为历时性逻辑,主要特征是异中求同。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启示和感悟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启示和感悟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启示和感悟嘿,你知道忒修斯之船这个悖论不?就像你有个超级奇葩的魔术盒子,你今天换个零件,明天换个零件,最后所有零件都换了个遍,那这个盒子还是原来那个盒子吗?忒修斯之船就这么个事儿,船的木板一块一块被换掉,最后全换了,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这就像是你把一个人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他还是原来那个人吗?难道他变成了一个细胞大换血的“超级变种人”?这让我想到啊,咱们的生活就像忒修斯之船。

比如说我的手机,我今天换个壳,明天换个屏,后天换个电池,慢慢地都换得差不多了。

可我还觉得它是我的老伙计,这就像船虽然都换了木板,但在主人心里还是那艘船。

这就好比你把一只羊身上的毛全剃了重新长,它还是那只羊,总不能说它是羊2.0版本吧,顶多算个“翻新羊”。

再说说人吧。

咱们的知识就像船的木板。

小时候啥都不懂,随着成长不断学习新知识,就像不断给我们的“忒修斯之船”换木板。

等知识体系全变了,我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吗?难道我们是知识大换血后的“智慧怪咖”?其实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就像船的龙骨,不管知识怎么变,龙骨不变,我们还是我们,就像船不管木板怎么换,龙骨在就还是那艘船的灵魂所在。

从这个悖论还能想到友谊呢。

朋友之间可能随着时间,大家的喜好、习惯都变了。

就像船的部件在更新。

但是只要那份一起经历过风雨的默契还在,就像船的那种精气神还在,那不管大家变得多么不一样,友谊的“忒修斯之船”就还是稳稳地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

这可不像那种塑料友谊,稍微有点变化就像纸糊的船,一下就散架了。

而且这个悖论也让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太纠结于形式上的“是与不是”了。

就像争论换了零件的船是不是原来的船,就像为了一颗糖是硬糖还是软糖而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只要它还甜,管它呢!在生活里,很多事情只要本质没坏,就别太较真那些外在的改变,不然就像守着一个换了木板的船在那哭天抢地说船没了,多傻呀。

忒修斯之船还像我们的文化传承。

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吸收新东西,摒弃一些旧的。

《庄子》中的道言悖论与语言游戏

《庄子》中的道言悖论与语言游戏

《庄子》中的道言悖论与语言游戏《庄子》中的道言悖论与语言游戏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著名著作,本文将从《庄子》中的道言悖论和语言游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对这两个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并对现代语言和逻辑有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道言悖论在《庄子》中,庄子以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形式,通过揭示言行与真实意义之间的悖论,质疑人们对言辞的依赖和困扰。

庄子讲述了一个寻找大鱼的故事,这是一个寓言,代表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庄子说“言语之谓也,有所适也,无所适也,有所不适也,言也者,所以为象也。

”从字面上理解,言语是用来适应事物的,但又无法完全适应事物,这意味着言语只能象征事物,永远无法完全描述事物的真实本质。

庄子通过描绘故事中人们的苦苦追寻大鱼,最终却无法抓住大鱼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言辞的悖论。

庄子认为,言语只是对现实的起一个象征作用,而非真实的本质。

就如同人们苦苦追求大鱼却无法抓住一样,言语也永远无法准确描述事物的本质。

庄子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阐述言辞的悖论。

在《庄子》中,庄子强调“无己”“无功”“无名”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最高境界的人没有自我,没有功绩,也没有名誉。

言语是有限的,他们无法通过有限的言辞来表现自己的无限。

因此,只有放弃依赖言辞,超越言辞,人们才能接近真实的本质。

二、语言游戏在《庄子》中,庄子对语言的批判不仅停留在道言悖论上,更是引出了对语言游戏的思考。

在庄子看来,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存在着无尽的变幻和难以捉摸的含义。

庄子说:“人亦有言焉,其所以失之游者,亦我所欲失之游者也。

人之有言也,亦所谓非其实也。

夫言非无 means 之语也,亦所谓非其实也。

”庄子认为言语是一种游戏,它并不是表达真实的实在,而是对实在的一种模糊表达。

语言游戏是一种模拟,它可以超越现实,通过语言的变化和流动,开启人们心灵中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庄子不仅肯定了言辞的辩证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忒修斯之船的理解

忒修斯之船的理解

忒修斯之船的理解古罗马的普鲁塔克曾经提出的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因陈旧或者损坏被逐渐替换,比如总共有700块木头,每天更换一块木头,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也就是700天(也就是两年)之后,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因此这类问题现在被称作“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古老的问题,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

后来的大哲学家还有霍布斯和洛克也讨论过。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霍布斯,他说要是700块杯换下来的旧木头按照原样重新组装起来,那么那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呢?当今已经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经典的悖论讨论,不同见解的哲学家都会给出见仁见智的解答,但是解答的本质有一个共同的谬误,那就是都是笼统的整体刨解问题,就是囫囵吞枣或者牝牡蛎黄,没有深入其本质,没有将共性和个性抽象出来进行比较和刨析。

任何一个物质实体,不论是忒修斯之船,还是祖父的斧头,还是希波吕忒的金腰带还是你,还是你家养的猫,还是辽宁号,还是你祖母传给你的祖母绿手镯,都是一样的本质,那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质“和”神“构成,也许可以类比马克思的”物质“和”意识“去理解,但是我觉得应该跟老马的东西还是有差别。

”质“就是物质,构成物体的实质,有形或者无形,具有标识性,但是易于变化,可以复制;”神“是完全无形的东西,是构成实体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不异变化的部分,是绝对标识性的,也可以说是难以言状的,或者只可意会的东西,不能轻易语言表达,不能简单拍照,是人类大脑中独特识别的,比如眼神,精神,气质,形象(抽象的),感觉等。

世间万物不论何种特别,不论大小都是由这两部分构成,当然也不论你信不信。

”忒修斯之船“也不出例外的由这两部分构成,质就是船体,由很多木头构成;神就是其特有的精神、故事和最初的印象。

若是将实体这样的解构之后,那么“忒修斯之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就是不论最初的忒修斯之船换多少块木头,不论700天之后还是1400天之后,那么最初的忒修斯之船就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因为”质“虽然发生了沧海桑田,但是其”神“没有任何改变,负责的驾船的船长还是驾驭着同一艘船,曾经认识和知道”忒修斯之船“的人也不会因为换了木头而对其摸棱两可。

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之三:特修斯之船悖论

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之三:特修斯之船悖论

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之三:特修斯之船悖论特修斯之船悖论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一位自称das的网友对悖论的解答受到了网友的追捧,他认为我们认定同一性--认定一个事物是它本身的依据不是组成这一事物的元素,而是这一事物的内部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事物的时空连续性。

量子力学里有一个'全同原理',说的是同类的粒子之间本质上是不可区分的。

组成你的身体的元素虽然被替换了一遍,但是同类粒子之间是完全一样的,没有性质的区别。

用这个氢原子代替你身体里的那个氢原子,你身体的性质不发生任何改变。

如果我们把一辆汽车砸碎了炼成铁块,用这铁块制成一座金属雕像,虽然它的组成成分没有变,且具有时空连续性,但是它的结构彻底改变了,我们不能说雕像就是原来的汽车,它们不具有同一性。

两座大楼具有一模一样的结构,但他们仍然是两个事物,因为它们同时处于空间的不同位置,不具有时空连续性。

das的这种解释符合结构主义系统论的思想,认定同一性的依据是结构特征。

《太极进化主义》第一篇结构主义系统论中论述了结构是事物的本质,结构决定功能,时间、信息、意识和社会关系的本质都是结构,时空连续性也是结构特征,因为结构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但这种结构主义的理解还不是同一性的最终答案,同一性与事物的其他所有属性一样都是人的观念。

有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放假回到农村老家,乡亲们都来看他,觉得自己村里能出一个学哲学的大学生很不简单。

有人问:'你都学什么了?'大学生说:'哲学讲的是抽象的东西。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你知道几个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你知道几个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你知道几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出的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喜欢研究逻辑的人应该对悖论有过耳闻,悖论指一般在逻辑上能够互相推翻,互相矛盾的一种结论,但是乍看之下又貌似比较合理。

1、电车难题电车难题应该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悖论之一了。

它的大概内容是一个疯子把五个人绑在一个电车轨道上,而这些人都非常的无辜,一辆电车朝他们碾压过来。

这时司机可以选择改变轨道,但是另外一条轨道也被疯子绑着一个人,所以问题是司机应该改变轨道吗?2、空地上的奶牛空地上的牛奶讲的是一位农民担心自己获过奖的奶牛丢失了,所以派自己的奶工去看看奶牛在不在,奶工告诉他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里,农民最后还是打算自己过去看看,他远远地看到一个黑白相间的形状在空地上,放心的走了。

但他看到的其实是一块黑白相间的布缠绕在树上,而奶牛正躲在树的后面,虽然奶牛也在空地上,但是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是否对呢?3、定时炸弹喜欢看有关政治电影的人可能知道这个思想实验,他讲的是假如想像一个炸弹隐藏在一个城市里,并且马上就要到倒计时了,这时候有一个羁押者知道炸弹藏在哪,除非你对他使用酷刑,他才会讲出来,问题是你是否对他使用酷刑呢?4、爱因斯坦的光线这个思想实验是由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想出来的,假设自己在宇宙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自己如果以光速在光的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可以看到光线“在空间上不断震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5、特修斯之船特修斯之船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思想实验。

它讲的是一个在海上航行了几百年的船只,靠着不断地维修和更换部件而屹立不倒,只要一块木板或者零件坏了,就会马上更新,直到所有的部件都不是原来的了,问题是现在的船只是否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还是说由原来替换下来的部件组成的船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6、伽利略的重力实验伽利略的这个思想实验是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如果把一个轻的石头和一个重的石头绑在一起从楼顶丢下去,重的石头因为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石头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石头对重的石头有阻力使得整体的下落速度变慢。

论特修斯之船

论特修斯之船

论特修斯之船特修斯之船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

它描述的是一艘凭借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而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一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而问题是,最终存在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即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完全按照原有结构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简单来看,特修斯之船的核心就是“此”是否为“彼”的同一性问题。

那么何为同一性呢?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引入了“同一”概念,他说:“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另一种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观念。

”洛克强调了“同一”通过“比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加以引申,物的“同一”应当同时满足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且在空间上进一步要求结构的一致性,而对于物的同一来说这两方面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分裂开均不能来单独构成物的同一性,这很易于理解,所以无需赘述。

而由此可引申出一个观点,即从形式上来讲,在时空对立的两物不可能是同一的。

那么特修斯之船最后延伸出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尽管新造之船与旧船有完全一致的结构,但它和以“特修斯”指称的旧船比不具有时空的连续性,因而旧船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同一性”在时空的规定性已经明确了,但其可能性即物的同一能否实现仍需做进一步讨论。

首先,我们承认,物的世界是处于绝对的运动中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这可由近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但是偏执于运动的绝对性诡辩论则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可以基于诡辩论进行一次假设推理,假如诡辩者以绝对运动为据,认为特修斯之船替换掉一块木板就已经不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那么基于他的理论,每一个时间单位的特修斯之船就与前后任意时间单位的特修斯之船达不成同一,因为在诡辩的理论前提下,时间的变化是绝对的,每一单位时间附于特修斯之船上的规定也是不同的,更不要说分子的运动和变化了,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出了问题,显然此时已经无法明确指出究竟什么才是以之为标准“原有的特修斯之船”,特修斯之船问题也就成了伪问题,而这种情况下物的同一性显然是不可能的。

苏格兰悖论

苏格兰悖论

苏格兰悖论【实用版】目录1.苏格兰悖论的定义2.苏格兰悖论的提出者3.苏格兰悖论的具体内容4.苏格兰悖论的解决方法5.苏格兰悖论的影响和启示正文苏格兰悖论,又称为“忒修斯之船悖论”或“霍金悖论”,是一个哲学上的逻辑悖论,涉及到一个对象在不断替换部件的过程中,最终是否还是原来的对象的问题。

这个悖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普拉托在其对话篇目《帕门尼德斯》中提出。

后来,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金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从而使这个悖论广为人知。

苏格兰悖论的具体内容是:假设有一艘船,不断地更换部件,直到所有的部件都被替换。

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如果回答“是”,那么这艘船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所有部件,应该不再是原来的船;如果回答“不是”,那么这艘船在更换部件的过程中,每个部件都被另一个部件替换,如此循环,最终还是原来的船。

这种矛盾的思考使人们陷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普拉托的“同一性原则”和“替换原则”。

普拉托认为,一个对象的同一性在于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而非其物质组成。

只要这个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功能没有改变,它就是原来的对象。

而替换原则则认为,当一个对象的所有部件都被替换后,这个对象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物质基础,不再是原来的对象。

苏格兰悖论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不能简单地把一个对象的存在等同于其物质组成的连续性。

其次,它启示我们,哲学问题并不总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解决的,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忒修斯之船悖论已有分析路径梳理
以往分析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路径,依其角度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从整体与部 分关系角度进行的分析,以及从物体同一性角度进行的分 析。
(一) 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角度进行的分析 这 类 分 析 把 忒 修 斯 之 船 悖 论 归 入 物 质 构 成 问 题,认 为 其 核 心 在 于 整 体 与 部 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多个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构成忒修斯之船”的问题。彼 得·范·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的分析便是一例,他提出,当且仅当多个物体 的整体活动构成了生命,它们才组合为一个物体;a 而忒修斯之船不是生命体,因 此它与它上面的木板间不存在构成关系,“忒修斯之船”这个词指称的根本不是单 个实体,而是排列成忒修斯之船外形的原子集合,如此一来,“哪艘船才是忒修斯之 船”这一问题就被取消了。迈克尔·C. 瑞阿(Micheal C. Rea)则把物质构成问题的 实质归纳为以下五个假设间的冲突(F 指代一个类,ps 指代多个物体的集合,R 指 代一种关系,c、d 各指代一个物体): A. 存在一个属于 F 的物体及构成它的物体集合 ps; B. 如果 ps 构成一个属于 F 的物体,那么它们构成一个与其组成部分间必然具 有关系 R 的物体; C. 如果 ps 构成一个属于 F 的物体,那么它们构成一个与其组成部分间可能不 具有关系 R 的物体; D. 如果 ps 既构成物体 c 也构成物体 d,那么 c 与 d 同一; E. 如果 c 与 d 同一,那么它们必然同一。 解决物质构成问题的各种途径本质上都是否定这些假设中的一个或多个。b 例 如,因瓦根的方案实际上是通过否定假设 A 来消解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而彼得·西 蒙斯(Peter Simons)则通过否定假设 D 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船”实际上是同时 指代两类船的模糊语词——一类要求构件恒定,另一类则只要求形式连续而不要求
·100·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
构件恒定,因此,从一开始就有两艘忒修斯之船。a 不难看出,B 和 C 是相互矛盾 的物质构成关系判断标准,A、D、E 则是与构成关系判定相关的前提和边缘假设, 因此,根据瑞阿的分析,忒修斯之船悖论的核心在于与构成关系判定相关的标准间 的冲 突。
(二) 从物体同一性角度进行的分析 这类分析认为忒修斯之船悖论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判断在时空中占据不同位 置的物体是否同一,即“在何种情况下占据时空中一特定位置的物体与原忒修斯之 船同一”的问题。霍布斯的分析即是一例,他认为,物体同一性可用物质同一性、 形式同一性或偶性集合同一性来解释,我们应根据物体名称所指对应于物体的哪方 面——物质、形式抑或偶性集合——来选择合适的标准;“船”指称的是具备船的形 状的特定物质(如木头),因此船的同一性遵循偶性集合同一性标准;在忒修斯之 船悖论中,旧木板组成的船在形状与物质上均与原船同一,而新木板组成的船在物 质上与原船完全不同,故前者才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它们具有相同的偶性集 合。b 可以看到,霍布斯的分析是围绕着物质同一性、形式同一性和偶性集合同一 性这三种物体同一判定标准进行 的。 布莱恩·斯玛特(Brian Smart)的观点则与霍布斯相反。他认为,形式的时空连 续性(时空中两物体被一段无间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是物体同一的充分条件,原忒 修斯之船应与新木板组成的船同一,并构造了一个情境来支持他的观点:造船工普 罗蒂亚斯兄弟同时接到两个订单——邦博斯想更新自己船上的全部木板,而莫里昂 想订购一艘船。于是,他们每换下邦博斯船上的一块木板,就把它运到隔壁码头, 按原船的式样重新组装,最终造出了另一艘一模一样的船。不幸的是,旧木板组成 的船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法官把幸存的新木板组成的船判给了邦博斯,理由是,普 罗蒂亚斯兄弟的整个工作过程不是原船重组,而是在更换一艘船上木板的同时组装 另一艘船,因此换上新木板后的船与邦博斯的原船保持同一。c 弗朗西斯·W. 多 尔(Francis W. Dauer)反驳道,如果把斯玛特情境中的船换成帕特农神庙,形式的 时空连续性便不再适合作为同一判定标准了,因为神庙的历史是其价值的决定性 因素。d 西奥多·斯考特赛斯(Theodore Scaltsas)进一步指出,我们有多种物体同 一判定标准,如形式的时空连续性、构件同一性、历史因素等,且由于日常生活中
历史上对它的不少讨论都涉及判定标准间的冲突。如果悖论的产生与判定标 准间冲突有关,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有些分析进一步 涉及了判定标准冲突的产生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这使人联想到维特根斯坦通过 “语言游戏”概念显示出的语言、规则与生活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结合语言 游戏理论对忒修斯之船悖论进行分析,也许可以为前述问题提供一种更为系统的解
a Peter van Inwagen,“Précis of Material Being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53,No.3, 1993,pp.683—686.
b Michael C. Rea,“The Problem of Material Constitution”,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104,No.4,1995, pp.525—552.
作者简介:欧阳曼,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a Alyssa Ney,Metaphysics:An 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2014,p.91.
·99·
哲学分析 2018 年第 2 期
答,并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这个悖论的成因。本文将首先简单梳理忒修斯之船悖论 的已有分析路径,然后结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对这一悖论进行分析并提出 一种成因解释,最后初步探究这种分析所提供的启 发。
关键词:忒修斯之船;悖论;语言游戏;规则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8)02-0099-09
忒修斯之船问题是一个经典悖论,大致内容如下:一个名叫忒修斯的人驾船从 克里特到雅典,途中船上的木板逐渐腐烂,人们就把它们一块块换成了新的,同时 把旧木板妥善保存起来;等木板被全部换掉后,他们把旧木板按原船的样子重新 组装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两艘一模一样的船。那么,哪艘才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 呢?设新木板组成的船为 a,旧木板组成的船为 b,有四种可能结论:a 是 b 不是,b 是 a 不是,a 和 b 都是,a 和 b 都不是。a 无论我们采用其中哪一种,似乎都会造成 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结 果。
第9卷 第2期 2018 年 4 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Vol.9,No.2 Apr.,2018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
欧阳曼
摘 要:忒修斯之船悖论历史悠久,讨论者众,不少分析都把构成关系的判定 标准冲突或物体同一的判定标准冲突视为它的核心。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 论出发对忒修斯之船悖论进行分析,可以显示出这一悖论从语言、规则、生活形式 与人类需求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产生的机制,并由此说明,悖论不是有待消除的理智 谬误,而是我们深入挖掘自身生活形态、探索哲学问题的绝佳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