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word文档

合集下载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① 探讨:老子在这一章里究竟告诉 了我们什么永恒的道理?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矛盾的双 方是互相依存的。 包含着辩证思想。
三、迁移探究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 说出你从中悟到了老子的什么智慧? 师生小结: 《老子》中蕴含着许多精炼的俏皮的 智慧,他不像孔子那样站在道德的制高 点谆谆教诲人们,让人们去追求精神的 至高境界;而是像一个阅历深厚的智者, 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倾听完 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的教导之后,我们 总想听听智者超凡脱俗的生活艺术。
为什么称“老 子”不称“李 子”?
有学者认为: 称“老子”说明 老子哲学的深邃, 思想的老道;称 “老子”也是我 们这个早熟的民 族深刻的隐喻性
老子是个谜!
二、师生共赏:
(一)赏读节选第7节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 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老子》选读
—— 《 老 子 》 选 读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熟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 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 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 老子的身份和生活时 代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 中对老子的生平作了介绍: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他的“终” 《史记》中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去。……出关,守关令 尹喜强为之著书,作《道 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 莫知所终。”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共15页文档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共15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比 喻 说 理
“车” “器” “室”
第二则
“无”
毂中心 器中心
户牖中心
“有”
有车之用 有器之用 有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 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 (即 谈“无”的功用)的道理。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希望无为而治,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1)斯恶( )已
(2)音声相和( )
(3)三十辐( ) ,共一毂( )Βιβλιοθήκη (4)埏埴()以为器
(5)凿( )户牖(
)以为室
(6)自见( )者不明,自矜( )者
不长( )
(7)曰余食赘( )形,物或恶

)之
(8)其脆易泮(

(9)起于累(
)土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三十辐( fú ),共一毂(gǔ) (4)埏埴(sh ān 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 长(zhǎng) (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于累(léi)土
窗户 用水和土 以,来/为,
制作
•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把……作为
•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 (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 用。和陶土来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 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 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3/11/2024
21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4)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
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
突破随之。 ——华罗庚
(5)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
动 与 静
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黑点?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能?脸张几到看能你你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 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 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
19
名句赏析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吃一堑,长一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3/11/2024
20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2)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4大成于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 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 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 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 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 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 安全吗?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1、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出处】《老子》第1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音声和谐,前后始终如一。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知道什么是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坏的。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你以为自己是工具,其实没有的时候,你可以用。

凿户为室,无时可为室。

所以,有图利,无图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汽车的轮毂上。

只有当轮毂的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心有一个空的空间)时,汽车才能运行。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道中,又叫“食有余,形有余,物或邪”。

所以,没有德人的位置。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对我们的启发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 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 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 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 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 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 累,还要持之以恒。
• 第 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天下大事难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 “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 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 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你 能 找 到 几 张 脸 ?
能? 脸 张 几 到 看 能 你 你
故事 有一个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 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 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 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 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 成了。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 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 产生了“有”。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故有之 有 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 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 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 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 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 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 ‘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 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 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都没有了。” ——(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4.1 有无相生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4.1 有无相生

图难于其易:_容__易_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_轻__慢_ ④易 平易近人:_平__和_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__换__ 移风易俗:_改__变__,__更__换__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_知__道__ 知人者智:_了__解___ ⑤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通__“__智__”__,__智__慧___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主__持__,__管__理__ 草木有生而无知:_知__觉__
绕船月明江水寒:_明_亮__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_明__白__,__清__楚__,__明__确_ 明道德之广崇:说__明__,__阐__明__ ③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圣__明___ 左丘失明:_视__力___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_次__,__下__一__个__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明__白__地__,__公__开__地__
毂(ɡǔ): 车轮的
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中心部位,周围
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圆孔用来插车轴。当:有、只有。
无:指中空之处。埏 埴(shān zh í): 和泥制作陶器。埏,以水
和土。埴,黏土。户牗(yǒu): 门窗。
利:便利。以为:以之为,省略句。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 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 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 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 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④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_柔__软__。___ 今义:软弱。 ⑤其死也坚强 古义:_僵__硬__。_ 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 ⑥埏埴以为器 古义:_来__做__。__ 今义:认为。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 终无难矣。
《国语·晋语》:“君以为易,其 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焉”,可借以解老。 ——钱钟书《管锥编》
柔弱处上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藉之所以败 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矣。项藉唯不 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 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 也。” ——苏轼《留侯论》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否极泰来
学习感悟
学习了本堂课,同学们有哪些感 悟,请就某一点写一段话。
老子逆向思维中的智慧
“无”之大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在文学,书画,戏剧、建筑等领域同样 有许多关于“无”的应用。同学们还能联想 到什么?
“ 八大山人人画一条 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 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 水。” ——宗白华《美学漫话》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 妙笔。
有 无 相 生
《 老 子 》 选 读
有无相生
王蒙《老子的帮助》
何必 老来读《老子》 今读 其乐正无涯。 亦 无为无挂碍, 经验达不到的地方, 有趣有生发。 智慧可以达到。 ……
齐读第一则,思考本章内容涉及到 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
老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提出 相对主义的哲学家。
迅速浏览2、5、7则内容,思考文中 主要涉及到哪些相对的概念?
篆刻讲究方寸之 地“分朱布白”, 这“布白”也即 ,听不见 的声调尤其幽美。
——济慈《希腊花瓶歌》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 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深 刻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
•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 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 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 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 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 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 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 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业
1、背诵所学章节。 2、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3、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观点,预习《无端崖
之辞》。
有无相生
学海导航
•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 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
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整体感知
• 朗读第1、3、4、5、6则 • 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
•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 道理。
•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不处。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共33页PPT文档35页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共33页PPT文档35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共33页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  知识点总结

有无相生知识点总结有无相生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老子》中。

在其中,《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明确了有无相生的概念。

它表达了有和无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生发的关系。

这种思想即有无相生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被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有无相生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宇宙间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条件或者平行的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矛盾、互相补充的复杂关系。

这种关系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对于世界观的讲述与展现。

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有无相生的思想强调了宇宙间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者条件,而是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观点与后来的唯物辩证法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有无相生的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

其次,有无相生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唯物辩证法为例,它也提出了一种宇宙间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是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也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揭示。

可以说,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有无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无相生的思想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有无相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字词汇总语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 léi音声相和.hè重点字词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见,通“现”)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其脆易泮(泮,通“判”)起于累土(累,通“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重点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课文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把握重点第1则《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

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

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第3则《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3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

“企”就是踮起脚跟。

“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

”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

这是比喻的喻体。

“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

“自是”即自以为是。

“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

“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

这是比喻的本体。

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

“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

“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第4则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

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

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

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

《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则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

“为”即做、办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

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

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所说的“圣人”,具体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它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一定缺少诚信,因为总是践诺并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