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语言体验与“可写”式教材
浅谈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然而 , 难解并非不能解 , 难就难 在找不到路径 , 只要找 到了解
的境界 , 发展艺术 的想 象力和审美力 。毫 不夸 张地说 , 习古典 学 诗词 , 如果不诵读 , 以深 刻体会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难
平、 经历 、 生活境遇 , 尤其是那 些人生 中对作者产生较大影 响的特
殊事件等等 , 这些情况 都有 可能在作品 中有所体现 , 影响着作者 的创作风格 , 决定着作 品的思想 内容 。比如唐代伟 大诗 人杜甫 ,
洞不可掇” 无 比沉重的愁压在心上 , , 如巨磐 , 不可移动一分一毫 ; 有 以水喻愁者 , 如李 白的“ 刀断水水更流 , 抽 举杯消愁愁更愁”秦 , 观 的“ 落红 万点 愁如海 ” 还有 贺铸 的咏愁 名句 “ 问 闲愁 都几 ; 若 许?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 , 以烟雾中满川 的青草 , ” 风
也 颇有 畏 难 心 理 。
2 反复诵读 。 感悟领会
《 新课标》 非常重视 阅读教学 , 强调让学生 阅读优秀作 品, 品 味语言 , 受其 思想情感 、 感 艺术魅力 , 发展想象力 和审美力 。通过 阅读 和鉴赏 , 可以深化热爱祖 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 , 体会 中华文化
的博大 精深 , 源远流 长 , 冶性 情 , 陶 追求 时 尚情 趣 , 高道德 修 提
首先 , 熟读成诵 , 累知识 。学 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 的 积 积累。因此 , 加强学生古典诗词名篇名 句的积 累是丰富学生知识
决 问题 的出路 , 那么畏途将会 变为坦途 。因此 , 面对新教材 、 新要 求, 作为教师 , 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解题 的路径和方法 , 进而培 养并提 高学 生的语 文素养。针对这一 问题 , 结合教学实践 , 在新 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的指导下 , 者做 了一 些有益的尝试 , 笔 认为古
试论课程标准下的古诗教学
那么, 在教学 中, 如何真 正做 到让 学 诗歌 中的意境 , 是诗 人思想感情和 生活图
生乐于 学古诗 词?通过 不 断的探 索和 实 景和谐统一形成的艺术境界 , 作 者的思想 韵美、 意境美和语言美 , 指 导学 生在 咀嚼、 泻在作者 的字里行 间。所 以, 诗的意境是 千姿百态 的 , 有的雄伟壮 阔 , 有的绚 丽纤
又如一枚磁石 , 吸引着 民族的魂魄。现从 正地吃透课标 , 课堂上也没有把学 生放在 扼杀了诗意 , 也扼杀了学生的 美: 展开 丰富的想象 , 让学 生欣赏诗 的意 机械的分析 , 言 美三 个方 面谈谈 如何 提高 古诗 教
境美; 强化熟读精 背 , 让 学生 品味 诗的语 学习主动性 , 一味地 让学生被 动地接受我 的角色。 在 朗读指导时 , 教师还应 引导 学 生把握诗句 中的重音 、 押韵 、 平仄 变
—
—
—
—
—— ●—— —I
试 论课程枵 准 下的 吉谤教 学
一广东省揭西县第一中学 张春如
摘要 : 古典诗歌是 中华 民族文化宝库 语言生 动凝练 、 意境清 新深 远、 音韵优 美 和谐而脍炙人口。 可 以说古诗就像一杯 陈 年醇香的佳酿 ,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 开展 多形式的诵读 , 让学生感受诗的音韵 重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与品味 。本来意境 初步 朗读 , 可听读 , 齐读 , 自己轻声读 , 要 碟索然无味的小 菜 , 难怪学生对诗歌毫
我认为古诗文教学应把握好古诗的音 感 情或喜悦 、 上完课 后, 我叫学生试 用 自己的语言 对这 践 , 或忧 伤 、 或赞扬 ……无不 流 思路 及主题进行赏析 , 结果却让 我大跌 眼 体会 、 感悟和 创新上 下功夫 , 放手 让学生
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索
古典诗词多样化教学手段陕西延安中学韩晓蓉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古典诗歌几种好上手易操作的教学手段,以就正于方家。
教学手段一:反复朗读法反复朗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涵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层次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轻重、快慢、高低、升降、抑扬等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同时反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必不可少的手段。
吟诵,这一手段虽传统,但是必不可少。
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
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确实如此,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
古诗词独具的空灵蕴藉特征框定了吟诵作为学习方法的主流性流传。
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写:“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斜阳草树,云泉烟霞,物皆寓情,情中含理,文化的气息挥不去,取不出,唯有细细吟咏,方能深深体悟。
教学手段二:描述诗意法用描述诗意的办法解读文本。
描述诗意是我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于文言文学生翻译文意而特别命名的诗歌训练方式,相当于扩展语句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不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文言文翻译原则,而是要在感受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扩展。
描述诗意的训练是整个鉴赏的基础,从教学实践看描述诗意过程中学生能否对诗句、文辞进行准确解读,尤其是对古代诗歌中常用词语特定含义能否理解直接决定学生对于诗歌意境个情感的把握。
描述诗意可以说是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基本功。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1. 引言1.1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教学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对学生成长和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古诗词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节奏美等特点,对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2 现有问题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缺乏亲近感;二、古诗词教学内容狭窄,大多数教材只涉及传统经典作品,缺乏多样性和活力;三、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以传统的讲解和背诵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四、评价方式机械化,只注重学生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发挥。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实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正文2.1 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是古诗词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古典文学作品,如《宋词》、《唐诗》等,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他们的视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广泛的古诗词内容,如《古风》、《古文》、《古乐府》等。
通过扩大古诗词选材范围,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古诗词作品,从而增加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欣赏。
古典诗词鉴赏课堂有效教学之实践
所 以, 孝 i 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诗歌 内容迅
速联系起来 的契合点,使学生对鉴赏诗歌产生感性体验 。这
比如王 维的 《 元二使 安西》 中 “ 君更尽 一杯酒 , 送 劝
西 出阳 关 无 故 人 ”。这 两 句 诗 是劝 酒之 辞 ,虽 然貌 似 脱 口而 些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更能丰
进 了 民 族 的 个 性 ,成 了 民族 的 财 富 , 民族 的 标 志 。汉 语 言 比 如 《 雎 》 这 首 诗 , 它 诗 意 地 描 绘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关
文 字 负 载 着 中 华 民族 数 千 年 的 文 化 、 思想 不 可 分 割 。 ” 也 对 人 的 外 形 美 和 心 灵 美 的 审 美 过 程 。这 首 诗 采 用 了一 些 双 就 是 说 , 语 言 不 能 凌 空 存 在 。语 言 是 用 来 表 情 达 意 的 , 语 声 叠 韵 的 连 绵 字 , 以 增 强 诗 歌 音 调 的 和 谐 美 和 描 写 人 物 言 之 于 人 ,是 一 种 精 神 意 义 的存 在 , 是 人 的 精 神 本 体赖 以 的 生 动 性 。 如 “ 窕 ” 是 叠 韵 ; “ 差 ”是 双 声 ; “ 窈 参 辗
认 知 建构 。古典 诗歌 的内容 , 不仅 是作 者 认 。因为有 了体验 ,古诗 词 中
【】 1 于漪. 语文教 学谈 艺录 []上 海教育 出 M. M 版社 ,1 9. 97
2 王屹 宇. 不绝如缕的歌 声~一 《 诗经> < 两首》教学简案及 思路解 才 颤 动 着 作 者 的 感 觉 、 情 感 、态 度 , 才 放 射 出 了人 性 、 个 []
存在 的基 础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
意象美 ; ⑤整体感知体会 , 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 ⑥发挥 主体功能, 评价诗词的真善美。 ( 活跃课 堂气氛, 二) 在对话 与互动 中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
解
文 学 活 动是 一种 沟通 的 活 动 , 有 心灵 的共 鸣 , 没 这不 能 说是 完 整 的作 品 。学生 学 习 诗歌 不 是 一 个 静 态 的 条分 缕析 的过 程 , 不 是 为 了单纯 记住 几 首诗 , 是 为 了了解 诗 人与 诗歌 的知识 , 不 而
一
场情 境 的设 置 能否 激起 学生 学 习 文本 的兴 趣是 教 学成 功 与否 的 关键 环 节 。古典 诗 词历 时久 远 , 言 凝 练 含 蓄 , 境 深 远 , 人 语 意 耐
寻味。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古典诗词的深刻 内蕴 , 与诗作 中人物 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 , 与诗人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 需要教师精 心地 营造氛 围、 创设切合文本的情境 ,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望 , 他们 不 由 自主 地进 入 诗境 , 受诗 词 的魅 力 。具体 让 学 生 使 感
感 受 情境 的方法 可 以从 六个 方 面 着 手 准 备 : ) 复 朗 读 吟诵 , ① 反 感受诗词 的音乐美; ②展开联想想象, 赏析诗词 的图画美; ③精 心咬文嚼字 , 体会诗词的语 言美 ; ④深入探索品味 , 挖掘诗词的
、
理性分析代替了直觉领 悟
所 谓 直觉 领悟 就 是对 具 体 对 象 的直 观 、 体 的 把 握 。一 行 整
诗是一个整体 , 但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 , 的内涵远远大于部分 它 的总 和。现 在有 的老 师教 诗 , 于理 性 化 , 教 数 学 、 理 那 样 过 像 物
冷 静 , 解式 的分 析 , 字 一句 的死 抠 , 一 首意 境 优 美 的诗 歌 图 一 把 肢 解得 七 零八 落 , 全然 没 有 诗 的 味道 。有 些 教 师把 教 学 目标 归位 于扫清 字 词 障碍 、 了解 作 者及 写作 背 景 、 翻译 诗词 大 意 。这 种 方法 是对 古 典诗 词教 学 功 能 的一 种 片 面化 认 识 , 们 只是 着 他 眼于某 种狭 隘 的语 言 因素 和 知 识 因 素 , 忽 视 了诗 词 中重 要 的 而 思 维 因素 和感 情 因 素 。试 想 , 是 扫 清 “ 寻 觅 觅 , 冷 清 清 , 只 寻 冷 凄凄惨惨戚戚 , 咋暖还寒 时候 , 最难将息” 李清照《 ( 声声慢》 的 )
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研究举隅——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
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研究举隅——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我们常埋怨现行的考试模式束缚了学生,让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观察思考,写起文章来难免肤浅苍白。
但是在埋怨客观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割裂的语文教学方式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引,让学生获取知识,汲取养料,进而提升作文的层次。
本文就诗歌教学中的写作导引进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一、对《秋词》与作文结合教学的探讨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究竟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对写作有益的知识呢?下面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进行探讨。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通过这句诗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国诗文中悲秋的传统。
从作为悲情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起,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个传统情调。
宋玉之后的历代诗文中都有关于悲秋的内容。
无论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秋日离别的哀叹,还是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感怀,无一不是伤感之音,都带有很浓重的悲情色彩。
悲秋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进入到我们的无意识中去了。
像悲秋这一类文化传统的内容在古代诗文中是相当广泛的,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系列母题。
同一母题从古至今一般会有许多篇文章。
例如,从《诗经·郑风·将仲子》到《孔雀东南飞》,再到《红楼梦》,道尽了爱而不得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情的母题。
还有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如梦这一历久不衰的母题。
所有这些母题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认真理解体会,好好把握它们,那么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借鉴,在我们的作文中灵活运用。
由于这些母题,都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已经深深蕴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使我们的作文获得读者的认同。
如悲秋这个母题,如果我们在作文中需要营造悲凉的氛围,那么就可以将文章的背景设在北方的秋日。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法浅探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法浅探【摘要】本文从古典诗词难学难教的现状入手,提出情境教学法,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创设导语,注重诵读,利用音乐,锤炼语言,展开联想与想象,创设和古典诗词相关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迷人魅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中学;情境教学法古典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综观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诗歌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的“教”主要通过讲、灌等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也只能通过读、背等单一方式”学”,讲的人没有激情,听的人没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效果自然不好。
教师在教古典诗词时和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遇到的困惑,实际上都和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存在距离这一客观因素有关。
首先,现代学生接触最多的并不是蕴涵着丰富文学素养的古典诗词,而是与他们年龄、时代相仿的文学作品,比如韩寒、郭敬明的一些作品。
其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要求学生能大致理解诗歌含义和诵读背记即可,这对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要求深入到意境的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再次,诗歌的内容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离学生的生活也很遥远。
作为文学中最精粹的样式的诗歌,能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了最深远的意境。
但也正是因为诗歌这一“言简意丰”的特点,造成学生对诗歌的陌生感。
一方面,诗歌是最富有个性的文学样式,它多抒发诗人个人的情感,但无论是家国天下,还是忧怀离乱,无论是风花雪月,还是壮志未酬,诗人所表达的时代毕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没有相同的身世感受,无法达到“移情”,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此外,诗歌本身的短小使其无法拥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无法如戏剧一样,拥有紧张热烈的矛盾冲突,更无法拥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所以许多的诗歌作品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让学生走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之中,真正的领略诗歌的意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浅谈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
、
中就 很 有 必要 从 意 象人 手 , 诗 文 中 出现 的意 象 进 行 综合 , 出诗 人 对 找 们使用这 些意象时的共 同点和不同点, 以期形成完整的感知, 便于学 生。 对照的手法包括点染 、 虚实 、 疏密、 浓淡 、 、 离合 雅俗 、 曲直 、 隐显 、 巧拙等 . 都是两相对照、 以此衬彼。下面 以中学课本 中涉 及到的诗词为例 , 试说明虚实一例。 虚实结合是对照手法之一。所谓“ , 实” 是诗词 中可以通过视觉 、 听觉等感觉捉摸 到的部分 ; 所谓“ 则是指诗词 中表现 的存在 于人 虚” 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 言之 , 就方法而言 , 详细为实 , 简略为虚 ; 具体 为实。 抽象为虚 ; 就对 象而言 , 景为实, 为虚 ; 情 眼见为实 , 想象为 虚; 当前为实 。 过去和将来为虚等等 。 虚实结合 , 可以给人 以无穷的想 象和 回味 。也可 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商隐的 《 锦瑟》 运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 田日暖玉生烟” 四个典故 , 以虚写实 , 让后学者畅想不已 , 喻为古代 被 “ 朦胧诗” 。而李煜 《 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 虞 中“ 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 流” 却又以实写虚 , , 将抽象的“ ” 为具体可感的江水 滚滚 , 愁 化 新鲜美 妙. 让人 回味 无 穷 。 二是 , 委曲。 古诗词中“ 在 委曲” 的生成常用言此意彼即双关来表 现, 这要特别注意 。“ 醉翁之意不在酒” 词句的意思是次要的, , 重要的 是暗含的意思, 就像打哑谜 , 用意 主要不在手势本身 , 而在 于手势的 背后 。用这种手法的诗词 , 几乎俯拾即是。譬如陶渊明的
科教园地 l C E C N D C TO O N R I N EA DE U A I N C R E S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的改革探讨
更新教材内容
增加古典诗词的 比例和种类
精选具有代表性 的诗词作品
注重诗词的审美 价值和文化内涵
结合现代教育理 念,创新教学方 法和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趣味 性
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诗词内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参 与度
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激发他们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缺乏创新:教学 方法陈旧,难以 激发学生兴趣
忽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度不高, 不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单一: 主要以考试成绩 作为评价标准, 忽视学生综合素 质的培养
学生兴趣不高Biblioteka 古典诗词难度 较大,学生理
解困难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
考试压力过大, 学生无暇顾及
深化实践探索
加强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古典诗词教学能力
强化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古典诗词 素养:加强教师对 古典诗词的理解和 掌握,提高教学水 平
培训方式多样化: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提高培 训效果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 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 意识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摘要】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是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材资料,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典诗词欣赏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词的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欣赏教学;重要性;方法中图分类号:h319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漫长文学史中的宝贵遗产,这些作品中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已然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意义(一)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古典诗词是古人多年来精英文化的积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用的极为巧妙,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手法上来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再如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出现了大量秋色中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也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内心的情感,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学生多涉猎这些古典诗词,仔细的品味其中的韵味,其思维和审美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中学古代诗词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的研究
暮 色 中无 语 东 流 ,青 山好 像 带 着哭 声 。
3 进 而 悟其 字 .
诗 歌语 言 ,首先 表 现 为 “ 言约 而 意丰 ” “ 言有 尽 而 意无 穷 ” ,要 求用 语 凝 练 ,表 现 丰 富 。在 《 安吏 》 里 , “ I 新 青 J I
犹 哭 卢 ”的 “ ”字 便 见 恍 惚 ,人 走 以后 ,哭 声仍 然 在 耳 , 犹
要 诵 读 的 。言语 是 感 知 文学 形 象 的 “ 梁 ”,只 有提 高 了 言 桥
2O1 0 1. 2
备裁辱鹿
语 的阅 读技 巧 , 才能 从 整体 上 感 知诗 词 的 形象 ,进而 和 诗 词 中 的人 物对 话 、交流 。
以欧 阳修 的 《 恋 花 》 : “ 女 采 莲 秋 水 畔 , 窄袖 轻 蝶 越 罗 , 暗 露 双 金 钗 ,… … ”和 薛 昭 蕴 的 《 溪 沙 》 做对 比: 浣
诵读可以在初步感知课文 时读,可以在解读作品内容和
“ 女淘 金 春水 上 ,步摇 云 鬓佩 鸣 硝 … … ”都 是描 写 美 女的 越
艺术 读; 是个别的朗 也可 体的朗 可 特点 奇以 读, 是集 读;
避 免 流 于形 式 ,教 师 需 引导 学 生去 体 验作 者 的 心境 和 情绪 。
义 就 能深 得 其 筋骨 。如 何摆 脱 “ 餐文 化 ”,教 师 不 得不 放 快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古诗文教学
时 下 ,古 诗 文 教 学 作 为语 文教 学 的组 成 部 分 之 一 正 受到
前所未有的关注 , 它肩负着如何 “ 文以载道 ” 这里 的“ ” ( 道 特指
民族精神 ) 的重任 。但是教材 中的文言知识容量究竟有 多少? 学生又要掌握多少文 言词 汇、常用语法才能具 有新课标规定
的 “ 中 能独 立 阅读 课 外 浅 易文 言 文 的能 力 ” 而 如何 用 好 教 初 。
少就 说 多 少 。
以上三点 ,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已经掌握 的很好 , 在 但 是这 种教学法 用多 了, 知识难 免死板 , 有人反驳 , 来这种语 本 言、 文字方面的教 学就是 死板 的, 很难有拓展 的空间 , 对这 面
一
( 读文本。 2) 这是学 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一环节的 教法是灵活多样 的 , 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 的原 则 , 先还 我 首 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 , 把不懂的字、 句作 词、
【 关键词】中学
古诗 文 审 美 情趣
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文明史 , 给后人留下 了丰富的古诗文精品。中 学生加强古诗文学习, 可以汲取丰厚的人文养料, 增加 自己的文
化积淀。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 字字落实” 的教法, 翻译和语
法 的讲 解便 成 了古诗 文 教学 的两 大支柱 。 老 师只是 顾 “ ”而学 填 ,
出语 气 和 语 势 。
材, 教好教材 , 才能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 , 提升 学生 的文化修养 与素质 , 师们心中无数。可是这些又是作为“ 教 传道 ” 的语 文教
师 所 必 须 了解 的 , 则 教 起 来 会 感 到 盲 目、 少把 握 。 否 缺
学生 阅读 古典 文学所遇 到的第一个绊 脚石便 是语言 、 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集合15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集合15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1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
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学 生领 悟 诗 歌 内涵 。在 教 学 中笔 者 做 了如 下 的 尝试 , 得 了 取 不错 的效 果 。
31 表 演 法 .
e a k , c o d n o a to ’ t a hn e l y s mma i d sx mb r s a c r ie i z
Sc o l 51 3 h o , 1 63, Gua z o Gua d n Ch n ng h u, ng o g, i a
1前 言
教 师 作 为 “ 类 灵 魂 的 工 程 师 ”应 该 是 人 类 先 进 文 化 人 , 的传 承 者 和导 航 人 。新 世 纪 语 文 教师 的当 务之 急 , 是 要认 就 真探 研 新 的 教 学 方法 , 胆破 除 陈 旧套 路 , 不 容 辞 地 担起 大 义 提 高 中华 民族 素 质 的重 任 ,把 语 文 学 科 教 学 建 设 成 同 乡各 学 科 的“ 速 路 ” 高 。
由浅入深,提高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_1
由浅入深,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的有效性导读:本文由浅入深,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的有效性,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议论和分享。
由浅入深,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的有效性文/ 杨淑琴摘要:中国文化积厚流光,此中委婉、凝练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史上绚丽的明星。
它借助富裕表现力、形象却精练的语言将诗人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用象征的手法和抒怀的方式表达出来。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重头戏,学生在学习时有必定的难度。
将理论论述与事例剖析相联合,剖析了由浅入深的教课方法,希望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的成效。
重点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由浅入深;有效性一、前言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领域中一朵刺眼的奇葩,也是一种文雅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精华。
它意韵深长,一应俱全,童叟皆知,交口称赞。
在学习古诗词时,不免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依据学生身心特点,采纳由浅入深、逐渐指引的诗词教课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古典诗词的教课成效。
二、由浅入深提升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课的有效性举措1.指引学生走近诗人,知人论世要想正确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第一要对诗人和当时的诗词创作背景有所认识,指引学生走近诗人,知人论世。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能够让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在讲堂上沟通。
还能够渐渐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方,学习李白的作品时,教师第一应当全面地介绍李白所处的时代,使学生感觉到盛唐期间的政治、文化环境,认识李白浪漫、自由、豪迈的气质,歧视封建显贵、救援苍生的感情理想,所以,他的诗歌拥有鲜亮的浪漫主义特点。
使学生走近李白后,就简单领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发散弄扁舟”包含的激情壮志但又愁闷不平的复杂感情,假如学生对李白的个性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必定的认识,就很难理解诗人的心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中文摘要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传授鉴赏知识和应试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目的,未遵循古诗词鉴赏学习规律和学生鉴赏能力发展规律,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鉴赏教学存在一系列矛盾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感研究理论,借鉴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语感培养教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及症结,指出古诗词鉴赏活动的特点和鉴赏能力形成的特点,论证了语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培养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语感培养对实现学生鉴赏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措施:语感培养的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三大矛盾问题,提高鉴赏课的效率,而且将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悟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语感,培养中文文摘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传授鉴赏知识和应试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目的,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鉴赏活动流于形式化,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
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三方面的矛盾问题,造成三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古诗词鉴赏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忽视了学生鉴赏主体的地位: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发展的特点。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是在继承传统的诗词鉴赏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这三大矛盾的解决以及语文教学“育人”的总目标提出的教学实践探索。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感研究理论,借鉴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语感培养教育经验,对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进行理论论证,并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措施。
高中语文《体验与探究唐宋诗词专题鉴赏与诵读》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对比鉴赏――说课稿四川省遂宁市安居第一高级中学邹小康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诗词对比鉴赏》。
对于该课题,我用的是《虞美人》和《玉楼春》为文本,从析教材、析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明。
一、析教材高二必修4第二单元有《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等词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一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针对这样的篇目,不管是教师一首一首的教还是学生一首一首的学,都显得费时,而且效果不一定好。
因此,面对这样的篇目,我们可以采用对比鉴赏的方式,把两首词同时分析,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鉴赏能力。
二、析学情作为高二的学生对诗词鉴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凭借自己的基本感知能力对诗词有个较浅显的认识。
所以,对课内的诗词,他们凭借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能够进行初步鉴赏。
然而涉及到课外诗词,同学们就会畏首畏尾,不敢涉足。
因此,为了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的,故用课外《虞美人》和《玉楼春》为文本进行对比鉴赏。
对于以上的情况,我设置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2)弄清两首词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学习,比较鉴赏,学会对比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意象、意境分析学会品味两首词的情感,并体会两首词情感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运用意象、意境来分析品味两首词的情感,并体会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四、说教法:1、诵读讨论法2、提问点拨法3、自主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平时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有时会看到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者看到同一时期不同的作品。
那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鉴赏呢?今天,我们就以李煜的《虞美人》和《玉楼春》为例来学习对比鉴赏。
2、知人论世:(展示李煜的资料)了解作者在亡国前后两期的经历和其词作的风格。
3、以读会情:(1)、诵读两首词,整体感知要求:诵读两首词,体会两首词的情感基调(2)、分组诵读讨论要求:需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体现出两首词的情感基调,才能准确展示出词人想表达的情感呢?(3)小组展示讨论结果(4)齐读两首词,再次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1卷,2018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1,Sept.2018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语言体验与 可写 式教材徐㊀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㊀㊀摘㊀要:㊀在中学课堂的语境中,古典诗词的教学需要立足于语言体验㊂语言体验是情感体悟的基础,只有扫清语知㊁语感层面的阅读障碍,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特殊性㊂语言体验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可能性进行不加预设的想象,并在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判断与选择㊂而为了让学生完整体验诗歌语言的生成过程,中学古典诗词的教材需要从 可读 转向 可写 ,从封闭走向开放㊂㊀㊀关键词:㊀古典诗词教学;情感体悟;语言体验; 可写 式教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作者简介:徐㊀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㊂㊀㊀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小学的古典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㊂但从中学课堂教学实际来说,却普遍存在着 学生在喜欢古典诗词的同时又不满于教师课堂讲解 的情况㊂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问题与对策的论文㊂应该说,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当下中学课堂古典诗词教学的弊病,但无论是在分析弊病成因方面还是在提出解决策略方面,整体而言仍然都较为浮泛㊂本文认为,中学课堂这一语境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必须首先立足于学生的语言体验,而古典诗词教学的教材编纂方式也需要重新审视㊂一㊁情感体悟与课堂教学很多研究者指出,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对情感体悟的重视不够㊂诚然,情感体悟是诗歌阅读的根本目标,而当面对很多以应试为指向的课堂教学时,研究者也认为理性的解析会扰乱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㊂但问题是,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学课堂这一语境,情感体悟如何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有些研究者和教师提出需要加强诗歌的吟诵,认为这有助于营造学生情感体悟的情境㊂诚然, 因声求气 的吟诵也是古人在学诗时的必由之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古人的吟诵主要是在个人独处的场合或与同好相处的场合中进行的,这预设着其听众都已经对诗歌相当喜爱㊂但是在如今的中学实际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不是因为对诗歌的喜爱而自然地集结在一起的㊂在课堂上强调吟诵,固然有可能使原本就喜爱诗歌的学生更加喜爱诗歌,却也有可能会使原本对诗歌并无兴趣的学生觉得这种吟诵像是 作秀 ,而更加不愿亲近诗歌 尤其是当教师要求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而又以多用于舞台表演的夸张的 表演腔 来衡量学生是否带有感情时,教学观感往往相当矫揉造作㊂这种拙劣的 情感体悟 在目前的中学课堂中可谓比比皆是㊂也有一些研究者和教师提倡用图像㊁动画等视觉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㊂当然除了诗与画存在内涵偏差之外,从欣赏方式来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他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必然是远距离 宏观 和近距离 细观 的有机结合,并通过 局部-整体 的视角交替来反复吟味画中的诗561意,这需要从容不迫㊁不受时间限制㊂然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室本身的限制,很难实现全体学生自由调整欣赏的距离㊂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教师在出示图像时又往往只是将其作为引入或补充而匆匆带过,观看图像的时间也完全由教师控制㊂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来看,在课堂上因图像而引发的情感触动往往还不如自行在网上欣赏一幅照片或是到博物馆看一次画展,更不用说如何借助图像来增进对诗歌的情感体悟了㊂进一步而言,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获得情感体悟的心理过程和中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存在着矛盾㊂从本质上说,读者在面对作品时所获得的情感体悟很难在课堂的语境中实现,因为中学课堂教学这一语境有其特殊性:第一,从时空条件上来看,教师和学生一般都无法自由选择授课时间,阅读行为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发生:授课地点一般也无法自由改变,阅读行为也必须在限定的空间内展开㊂第二,中学课堂教学是集体性的活动,数十名学生需要以大致相同的步调在限定的时空中进行阅读㊂第三,这种限定的时空难以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学生往往会将上课之前的情绪带入课堂,同时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或他人的干扰㊂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授课中排除外界干扰而获得情感体悟,可以说相当困难㊂不是说不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情感体悟,吟诵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概无效,但实事求是地看,以情感体悟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个人魅力关系极大㊂优秀的教师即使完全以 满堂灌 的方式来讲授一节课,学生照样会非常感动;有时教师甚至只是将作品吟诵一遍而不加任何解释,学生也能在内心有所触动㊂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样的教师将自身的情感融进了诗词,此时已化身为诗人,而使学生得以立体地面对诗词作品,并因教师对诗词的热情而感动㊂我们当然非常需要这样的教师,对诗歌充满热情的教师在课堂上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悟㊂然而,这样的教师在如今的中小学中并不多见,且很难培养㊂在课堂教学的语境中,将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从情感体悟转向语言体验,或许是在目前的教育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的另一条更可取的途径㊂二㊁古典诗词阅读的障碍 语知和语感阅读古典诗词,最终指向当然应该是获得情感体悟㊂但正如上文所说,一方面,以情感体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否成功,与教师的个人素质关系极大;另一方面,情感体悟本质上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未必要求在限时限地的课堂教学中实现㊂因此相对而言,中学课堂上更容易做到的是为古典诗词的情感体悟扫清语言层面的阅读障碍,为情感体悟的实现做准备㊂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知,二是语感㊂语知是指对诗句本身的字面理解㊂毫无问题一读就懂的诗句,学生却未必能进行准确的解释㊂古典诗词不同于现代的日常语言,其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文言省略㊁词序倒置等语法现象㊂一旦让学生解释某一诗句的字面含义,往往就会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出入甚大㊂例如对杜甫‘孤雁“一诗颈联的理解: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㊂ [1]有学生将前半句解释为 孤雁似乎还能够看到雁群 ,有学生则解释为 孤雁望到了天涯尽头,似乎看到了雁群 ,显然都在理解上出现了错误,而其错误原因则都是没有准确地判断出诗句中的省略成分㊂此外,如诗词中的用典以及写作背景等知识性的内容,尽管教材中已有注释,但学生却未必都能借助注释而真正理解诗句㊂例如‘永遇乐㊃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笔者曾经试问学生:为何这里是 孙仲谋 而不是 曹孟德 ?预习笔记做得很认真的学生却无一能够注意到题目中的 京口 二字与孙权的关联㊂这些问题都是理解诗句时相当基本的语知层面的内容,绝不可在 诗歌重整体感悟 的高调鼓吹下轻轻放过㊂如果不将其扫清,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对诗歌的理解㊂语感则更为根本㊂很多教师为了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感,都会将古典诗词中的某些惯用语词作为 意象 加以总结,并要求学生看到 柳 就往 惜别 上想㊁看到 月 就往 相思 上想,诸此等等,似乎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殊不知任何语词离开了具体作品就已经无法称之为特定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意中之象㊂诚然,确实有很多古典诗词堆叠这类语词,掌握这类语词也确实661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能够迅速切入对很多诗歌基本情调的把握,但一首真正优秀的古典诗词,其魅力正在于对寻常语词的不寻常组合,正在于它不能被其他任何写法所替代㊂以 春眠不觉晓 五字为例,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翻译成现代口语,学生一般都会将其解释为 我在春天的睡梦中醒来,不知不觉已经天亮(或到了早上) ㊂但是第一,原诗中并没有我 字,正因为第一人称的缺席,这首诗就可以成为所有人的 春眠不觉晓 ;第二,无论是 天亮 还是 早上 ,所表示的都只是时间的推移,但 晓 字还指向一种当下状态,并隐含了人与这种状态倏然相遇而产生的内心情绪㊂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这些语言细节上反复推敲培养语感,那就很难进一步体悟诗人的情感㊂扫清以上两个语言层面的阅读障碍的过程,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㊁由可以言说到不可言说的阅读过程㊂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其最深层的情感当然难以言说,但之所以难以言说,是因为它无法用其他语言形式来替代,也就是说, 难以言说 正产生于 可以言说 的极限处:首先,学生需要先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体现的是语言的共性(即这篇作品中涉及的语言问题在那篇作品中可能也会出现),而不是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其次,学生需要进一步在言说中理解其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而诗人无法言说的独特情感则正是在其已然言说的诗歌语言的缝隙中才获得被感知的可能㊂理解不了语言的独特,也就无法理解情感的独特㊂这里所说的 理解 必须落实为把握 这一首诗 的独特性的过程,从具有共性的语词解释开始,而最终感受到一篇作品在语言使用上的独一无二㊁无可替代㊂正如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所说: 诗痛恨抽象,只处理特殊和个别㊂ [3]从这个角度来看,条分缕析式的老套课堂之所以饱受诟病,不是因为其解析的方法,而是因为其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置只停留在对共性的归纳,而完全与某篇作品独一无二的精致语言无关,由此也与诗人独一无二的细腻情感无关㊂三、体验语言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正是因为不可言说的情感需要通过可以言说的语言而得到映衬,所以如何将语言层面的阅读体验言说得更为精确(而不是停留在 借景抒情 之类的空洞术语),为体悟独特的情感扫清阅读障碍,便成了课堂教学中最需解决的问题㊂在这样的教学原则导向下,很多教学方法都需要重新审视㊂例如,业已饱受批判的 翻译法 ㊂无可否认,翻译必然会破坏诗意,但如果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那翻译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手段㊂如果想让学生真切地明白为何 诗歌不可翻译 ,那也正可以通过翻译的实践来让学生比较㊁感受翻译之后失去的究竟是什么,这显然可以在扫清阅读障碍方面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让学生明白了可以言说的是什么,又让学生知道了言说应该止于何处㊂翻译诗句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以翻译所得的文本来理解原句,而是提供一段字面意思相似的文本以供比较,并以另一种表达的可能性来反衬原句的不可替代㊂换句话说,这样的 翻译法 在本质上其实属于一种广义的 比较阅读 ㊂而除了翻译之外,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让学生参与体验语言的诸多可能性㊂一是字法,即传统诗学所强调的 炼字 ㊂在前人的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㊂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炼字 式的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炼 的步骤充分交给学生来完成㊂例如在课堂上出示王维的 泉声__危石,日色__青松 [4]一联,并让学生填写空格中所使用的动词㊂这两个动词( 咽 冷 )曾是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的考点: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 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考生其实都能判断出 诗眼 的所在,但未必能讲清其作为诗眼的妙处㊂一旦放手让学生尝试各种可能性,则 泉声激危石,日色灼青松 泉声过危石,日色迎青松 等诗句都会被创造出来㊂此时教师再顺势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感受诗人身处的环境㊂二是句法,这里主要是指对仗的问题㊂古人学作诗多是从最基本的对仗开始,如‘声律启蒙“中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之类,这对诗人的语言能力是极好的锻炼㊂但是目前的古典诗歌教学却缺乏这个环节,导致学生对对句的构句之巧妙㊁张力之大小几乎毫无感觉㊂笔者曾在课堂上以 桃李春风一杯酒 [5]为上联,要求学生写出对句,有学生对出的是 桂花秋雨十碗茶 ,可谓韵味全无;还有学生对出的是 丹桂秋雨两盆鲜 ,这就更是语句不通了㊂而在学生意识到这761徐㊀樑: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语言体验与 可写 式教材样的对句并不好之后,笔者再示之以原句 江湖夜雨十年灯 ,学生立刻发出了由衷的惊叹㊂此时再因势利导对诗句的选词㊁诗句之间应有的张力等问题加以解释,显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三是章法㊂如果说字法㊁句法在律诗中体现较多的话,那在古体诗和部分词作中章法的意义体现得尤为明显㊂相对而言,律诗的句与句之间的意脉往往并不那么紧密,例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一联的上下两句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语义前后关系,两者处于相互映衬的空间关系中,但古体诗和部分词作的句与句之间往往体现出鲜明的时间前后或思维推进㊂笔者曾在课堂上将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6]一诗八句的顺序全部打乱,要求学生进行语序排列㊂通过相互探讨和各种试错之后,学生最终都能理顺诗句之间的意脉关系:先写诗人当下的处境和想法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再写遥想山中客的行为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再写诗人自己想做的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最后写心中的惆怅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㊂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效,而且学生乐于参与㊂这些方法都清晰地指向一个完整的语言体验过程:一个人要表达某一大致的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语言表达的可能性㊂为了精确地表达出自己一时的所感所思,他必须要在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㊂平庸的作者之所以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或是因为他的语言选项太少,或是因为他轻易地满足于似是而非的表达;而出色的诗人之所以出色,则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各种可能性中挑选出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构成他的诗句,表达他某时某刻的独特情感㊂打个比方来说,当诗人试图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似乎处在一个语言的迷宫之中,他经过努力的探索而走出了迷宫,并为我们画下了走出迷宫的最为精确的 路线图 ㊂但是,当我们面对这样一张现成的 路线图 时,却往往难以感知作者在迷宫中探索时难以言表的心境㊂用言辞来解释这种心境恐怕是无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解释 的方法不可取,问题只是出在所谓的 写得好 缺乏一个可供比较的参照系㊂更好的办法是,为了获得与作者类似的感知,读者不妨重新构建出 迷宫 ,即在诗句的每一个节点上重新设想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并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探寻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匠心㊂在语言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化身为作者,并与作者当时的创作一样,使自己置身于语言的迷宫之中㊂通过反复提出种种语言的可能性并在各种可能性之间加以比较选择,学生在面对古典诗词时的语知和语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㊂而在经历了这一完整过程之后,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显然会更容易进入作者难以言说的情感世界 当最终发现一句简简单单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 完全无法用其他语言取代时,学生就自然能体会到其中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深情了㊂四㊁从 可读 的教材到 可写 的教材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要将关注点集中于学生的语言体验,中学课堂中的古典诗词教学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进行调整?相对而言,对教材编纂方式的调整是更为可行而有效的选择㊂目前初高中各版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文选型的教材,这当然是承袭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诗歌选编传统㊂文选型教材的特点在于,其本身已是接近权威的㊁经典性的存在,读者在真正进入阅读之前往往已经对作品的水平有心理预设㊂但古人在阅读这些诗词作品时自己也有创作的需要,由此如何揣摩经典之所以为经典㊁如何让自己也写出接近经典的作品,显然会反过来成为深入阅读诗歌的动力㊂然而当代的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没有了作诗的必要,当他们面对现成的诗词选本时并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体验的内在需求,由此跳过证明过程(或是以太简单的证明方式)而直接认可作品的优秀,便成了怠惰而并非 错误 的选择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如今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 证明题 ,诸如 这句诗之所以好,是因为作者用了比喻手法 之类完全没有逻辑但很容易让师生满足的证明方法,正在大行其道㊂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误区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教材编纂的方式:如果一打开课本就可以看到正确 答案 的话,又如何在没有实际创作需要的情况下让学生产生细致探求证明过程的动力?既然文选型教材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不足,我们就应该设想这样一种教材:一方面,它并不提供一个现成的权威 答案 ,不会让学生861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产生 只需承认其优秀即可 的心理预设;另一方面,它需要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必须要经历一个语言体验的过程才能真正完成阅读㊂正是从这样的需要出发,上文所讨论的种种语言体验方式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设计而转化为目的指向不同的教材版块㊂例一,在诗词中选择一系列现成辞句,将其中的关键性用词代之以空格,让学生完成填字游戏,并从中体会选择字词时的趣味;例二,将不同律诗中的各诗句全部打乱顺序混杂在一起,让学生厘清哪些诗句放在一起更能够凸显出完整的美感;例三,抽出某首律诗中的一句,让学生尝试为其配上合适的对仗句;例四,给出某些特定的语词,让学生将其整合成完整的诗句;例五,给出某些古诗,让学生判断其更适合出现在古诗㊁律诗㊁绝句还是词曲的体裁中,并尝试为其补出可能的上下文 诸此方法,都使作品从闭合的㊁ 可读 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开放的㊁ 可写 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只是未完成的㊁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半成品 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要证明某一首作品是好的,而是要尝试怎样才能让一篇尚未成型的文本变得更为完善㊂不先给出确切的 权威 答案,学生就会竭力调动自己已有的语言能力来尝试完成诗句或诗篇,由此也会暴露自己在语感上的非敏锐性㊂在学生充分经历语言体验过程之后,教师再出示古人的语言选择,学生就更容易在比较中充分理解作者细腻准确的语感,并获得阅读诗词时的快感㊂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教材,其可以被称为 可写 式教材㊂每一篇未完成的文本都不具有先天的权威性,而只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半成品;由这样的半成品按字法㊁句法㊁章法等不同层面的语言要求组合而成的 可写 式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语言 迷宫 ㊂学生与诗人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并在想象与判断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语言㊂这样的课程本质上并不指向写作,并不旨在让学生成为能够写出格律诗词的诗人,而是指向阅读,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并最终在某一特定时刻与诗人的特定情感不期而遇㊂古典诗词的魅力,往往就是在这种不期而遇中产生的㊂参考文献:[1]㊀杜甫.杜诗镜诠[M].杨纶,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29.[2]㊀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M].邓广铭,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53.[3]㊀特里㊃伊格尔顿.如何读诗[M].陈太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4]㊀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1.[5]㊀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任渊,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90.[6]㊀韦应物.韦应物集校注[M].陶敏,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3.LanguageExperienceand Writable Textbook ThepossibilityofteachinginnovationonclassicalpoetryinthecontextofmiddleschoolXULiang(CollegeofHumanitiesandCommunications,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Abstract:Inthecontextofmiddleschool,educationonclassicalpoetryshouldberootedinlanguageexperienceratherthanemotionalcomprehension.Onlybyovercomingobstaclesonlanguageandunderstandingtheparticularityofpoeticlanguage,canthestudentstrulycomprehendtheparticularityofpoeticemotion.Amainwaytoalanguageexperienceistoletstudentsimaginethepossibilitiesofthelanguageofpoetrywithoutanypresupposition,andthenjudgeandselectfromthem.Inordertoletstudentsexperiencethegenerativeprocessofpoeticlanguage,thereshouldbeadiversionoftextbookonclassicalpoetryfrombeing read⁃able tobeing writable ,andfrombeingclosedtobeingopen.Keywords:ancientpoetryteaching,emotionalcomprehension,languageexperience, writable textbooks961徐㊀樑: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语言体验与 可写 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