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58痢疾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课件PPT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课件PPT

辨证论治
▪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 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 初期多属实证; ▪ 久病之后,多属虚证。 ▪ 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
六、分证论治
▪ (一)湿热痢 ▪ 1、辨证依据 ▪ (1)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2)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 ▪ (3)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愈。 ▪ 4、疫毒痢(中毒性菌痢),则见高热昏迷,惊厥,肛指取便镜检有大量
红白细胞。 Biblioteka 5、辅助检查:粪便镜检或培养。四、鉴别诊断
▪ 与泄泻鉴别 ▪ 相同点:二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皆由外感时
邪,内伤饮食而发病。 ▪ 不同点:泄泻为粪质稀薄,次数增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常
伴腹痛肠鸣,泻后痛减。痢疾则便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便后 症状不减。
概述
▪ 《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 痢等21种痢病候。
▪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 ▪ “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
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概述
▪ 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 花汤。
▪ 湿热痢:白头翁汤; ▪ 虚寒久痢:桃花汤。 ▪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
概述
▪ (三)范围 ▪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
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 病机要点 ▪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相关 ▪ 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血败肉腐。 ▪ 病性:初实久虚、虚实夹杂。
三、诊断
▪ 1、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 ▪ 2、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赤白脓血便。 ▪ 3、急性痢疾起病急骤,可伴有畏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细目一:概述一、痢疾的概念及源流1.痢疾的概念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2.痢疾的源流《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

二、痢疾的临床特征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痢疾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

外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

二、痢疾发生的病机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

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三、暴痢与久痢的病理特点及转化本病初期多为暴痢,属湿热或寒湿壅滞,表现为湿热痢或寒湿痢。

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湿热伤阴,形成阴虚痢;脾胃素虚寒湿留滞肠中,则为虚寒痢。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4.痢疾

分证论治
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者加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脱肛者可加升麻以升提下陷。
分证论治
3、寒热错杂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薄,时夹少量粘冻; 兼次症: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缓。
分证论治
②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③方药:乌梅丸。 乌梅: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 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而祛寒; 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分证论治
2、缓解期 (1)脾气虚弱 ①辨证依据 主症: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粘液; 兼次证: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 舌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分证论治
②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③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补中益气;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当归:养血和营;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引下陷之清气上行。
辨证论治
4、虚证久痢,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宜用温养之法,兼 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 5、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留邪或 伤正气。
辨证论治
初痢宜通,久痢宜涩; 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初期多属实证; 久病之后,多属虚证。 治疗始终宜以照顾胃气为本。
概述
《证治汇补· 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 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 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 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概述
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 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 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 《医宗必读· 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 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痢疾-PPT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件
3、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4、热瘴 •• 症状: • 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 、严重者神昏谵语, • 面红目赤,烦渴饮 冷,大便秘结, • 小便热赤,舌质红绛, 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1、正疟
••• 症状:•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温疟 ••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2019/2/22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气 分 - 寒 战 、 发 热 、 出 汗 热 不 退、伴气分里热症。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2019/2/22
中医内科学课件
5、冷瘴 •• 症状: • 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 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

(医学课件)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

疫毒痢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噤口痢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湿热痢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寒湿痢
•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 1、血常规: • 2、大便常规: • 3、便培养: • 4、其他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见轻度贫血。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可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并有巨噬
细胞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诊查要点 】
•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
2.兼症: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凶险,以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 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 严重。
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 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
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 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 肠炎,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亦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
非痢的病证。
【辨证论治 】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3.治 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4.代 表 方: 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1
(二)疫毒痢
1.症 状: 主症: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 烈,后重感特著;
兼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 欲绝。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代 表 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8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 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 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 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 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9
方 义: 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赤多白 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痢疾
【概述】
一、定义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 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 肠道
传染病。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或疫 疠患者接处史。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病因
感受外邪
病因
饮食不节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肥甘生冷 饮食不洁
湿热内蕴 疫毒熏灼 寒湿内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分型论治
▪ 湿热痢 主症:身热腹痛,痢下赤白,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痢下赤多白少者; 纯血痢下纯血鲜红者; 若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者; 兼饮食积滞者; 若气滞腹痛甚者;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表未解里热已盛者;表已解 而痢未血,神昏烦躁惊厥,或肢冷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白头翁汤 加减 可加药物 热毒内陷心包,肝风内动者; 若热深厥深,及时抢救。
痢下血多者; 湿热未清者;

中医内科学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病理因素有湿热、疫毒、寒湿,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初期多实证, 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下痢鲜紫脓血,为疫毒痢;疫毒 上冲于胃,胃虚气逆,胃不纳食,称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 生,壅滞肠道,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则为湿热痢;寒湿邪气,内 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则为下利白多赤少之寒湿痢。
(一)辨证要点
1.辨久暴
中医内科学
暴痢,起病急骤,病程短,多见于夏、秋之季,腹痛胀满,痛而拒 按,里急后重,便后得减,多属实证;久痢,起病缓慢,病程长, 反复发作,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证。
2.辨寒热
中医内科学
下痢脓血,色鲜红,或黄色,甚至紫黑,浓厚臭秽,腹痛,里急后 重明显,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热;下痢赤白清稀, 白多赤少,不甚臭秽,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舌淡苔白,脉 沉细,属寒。


【学习目标】
1.掌握痢疾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痢疾的中医适宜技术。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 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
2.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误食馒腐不洁的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留滞胃肠,气 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发为湿热痢疾。或因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损伤脾胃,寒湿内生,阻滞肠道,壅滞气血,化为白冻脓血,形成 寒湿痢疾。
中医内科学
痢疾的发生主要有外感及饮食两方面,二者常相互影响,内外合邪 而发病。其病机是邪蕴肠腑,气血壅滞,肠道脂膜血络受损。邪气 积滞于大肠,气机阻滞,不能正常传导糟粕,故出现腹痛和大便次 数增多;肠中滞而不通,闭塞滞下,故腹痛、里急后重;肠间脂膜 受损则下痢赤白。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

痢疾ppt课件

痢疾ppt课件
4
(三)范围
•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 于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 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5
证候特征
•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典型痢疾是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 主症。危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 有高热、神疲、面灰、肢冷以致昏迷抽 搐。部分可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可长 达数年反复不愈。
重症: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18
5、休息痢 •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 腹胀食少,•倦怠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 居不慎,•或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思虑郁 息而诱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 冻,里急后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19
6、噤口痢: 症状:•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其证有虚有
•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痢下深黄,秽臭为热;痢下浅
淡而不甚臭为寒。
12
2、辨邪正盛衰 ••下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病重,兼有粪质者较轻 ; •下痢次数逐渐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呕吐少食 ,•烦躁口渴,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为邪毒内 炽上攻之象。 •下痢,噤口不食,到口即吐,勺水难饮,精神萎 顿,或见呃逆者,为胃气将败。 •下痢不止,•脓血阵阵下,神萎倦卧,手足厥冷, •身冷自汗,气急息微,脉微欲绝,为阳气将脱。
3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 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病为“湿热为本”•。治疗方面提出:•“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中医内科学痢疾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内科学痢疾详解演示文稿
、辨五色等,书中对休息痢的认识颇为深刻,认为“屡发屡止,经年不 愈,名日休息。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亦有调理失宜,亦有过 服寒凉,亦有元气下陷,亦有肾虚不固,均能患此”。
第10页,共29页。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第11页,共29页。
知识链接
第18页,共29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一般暴痢、年少,形体壮实,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减轻者多 为实;久痢、年长,形体虚弱,腹痛绵绵,痛而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或 虚坐努责者为虚。
2.辨寒热下血色鲜红,或赤多白少,质稠恶臭,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 或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者,属热;痢下白多赤少或晦黯清稀,频下污 衣,无臭,面白,畏寒喜热,四肢微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者, 属寒。
第20页,共29页。
(三)分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或口渴欲饮。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病机析要:湿热壅滞,气血凝滞,肠络受损,传导失司,故腹 痛,里急后重;湿热之毒熏灼,伤及肠道脂膜之气血,腐败化为 脓血,则见痢下赤A;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若兼有表证
刘河间 刘河间(约1 120_一1200),即刘完素,金代医学家,字守真,河北河问人,故人称刘
河问,自号通玄居(处)士。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 人之一。刘完素自幼耽嗜医书,对《素问》爱不释手,造诣颇深。其著述甚丰 ,《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 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三消论》、《运气要旨论》等多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为“湿热为本”•。治疗方面提出:•“壮实病
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
痢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范围
•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属 于本病范畴。•一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 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 主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诊断
• (一)病史
• 1、饮食不洁史;
• 2、有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 (二)典型的临床表现:
• 腹痛、•泄泻、大便里急后重,排赤白脓 血便。•小孩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 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要高 度考虑为疫毒痢。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实验室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脓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 长,必要时可作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 别诊断。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鉴别诊断 痢疾 泄泻
• 相同皆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 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 病机:痢疾肠有壅滞之邪与凝滞之气血 相绞而成滞下之证,泄泻脾胃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传导失职升降失调
• 临床表现:痢疾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 重,下利不爽。泄泻大便溏薄,或如清
水泻下爽利,完谷不化,甚或滑脱不禁。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3、寒湿痢 •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 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 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4、虚寒痢 • 症状:•久痢不愈,痢下赤白稀薄,无腥臭 ,•或为白冻,腹部绵绵作痛,喜按喜温,口 淡不渴,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若病情进展,•可伴有脱肛下坠,腰酸怕冷, • 四肢逆冷,滑脱不禁。
中医内科学课件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
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
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
生冷瓜果,损伤脾胃。 •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病理
暑.湿.热.邪
外感
阳虚--寒湿积滞
寒湿痢
疫毒之气 交阻
邪滞于肠
不洁食物 肠道
气血壅滞饮食 肥甘厚味源自阳盛--湿热壅滞湿热痢
生冷瓜果

湿热传入营血→疫毒痢
•••
正气内虚
脾胃虚寒--虚寒痢
日久不愈
抗邪力弱
正虚邪恋--休息痢
2019/12/23
•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痢下深黄,秽臭为热;痢下浅
淡2而019/不12/23甚臭为寒。
中医内科学课件
2、辨邪正盛衰 ••下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病重,兼有粪质者较轻 ; •下痢次数逐渐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呕吐少食 ,•烦躁口渴,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为邪毒内 炽上攻之象。 •下痢,噤口不食,到口即吐,勺水难饮,精神萎 顿,或见呃逆者,为胃气将败。 •下痢不止,•脓血阵阵下,神萎倦卧,手足厥冷, •身冷自汗,气急息微,脉微欲绝,为阳气将脱。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6、噤口痢: 症状:•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其证有虚有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2、疫毒痢 • 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 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 显著,•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严重者四 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瞳仁大 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 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痢色
• •痢下白色,•或为粘冻,或涕液状者,一般属寒,属病 在气分,病较浅。
• 痢下赤色,•或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 属火、属血, 病较深。
• 痢下赤白相兼者,•一般属热者多,为气 血俱受邪,深 浅皆及。
• 赤白相兼如鱼脑(脓血状)•者属热,而赤少白多者可 属寒。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轻症:附子理中汤
重症: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5、休息痢 •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 腹胀食少,•倦怠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 居不慎,•或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思虑郁 息而诱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 冻,里急后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证候特征
•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典型痢疾是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 主症。危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 有高热、神疲、面灰、肢冷以致昏迷抽 搐。部分可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可长 达数年反复不愈。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1、外感暑、湿、热之邪;疫毒之气。 • 2、误食不洁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
2019/12/23
易思
中医内科学课件
概述
• (一)•定义: •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源流
《内经》称本病为“肠噼”。素问.大阴阳明论说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治疗原则 • 痢疾为患,无论虚实,肠中总有滞, 而气血失于流畅,•故去滞、调气、和血 为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
2019/12/23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分证论治
• 1、湿热痢 •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痢下赤白
脓血,•腥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 便短少,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肠化湿导滞,调气行血。 • 方药:芍药汤
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
为肠噼”。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
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金匮要略》•称之为•“热利下重”•与“下利便脓
血”,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
剂。
东晋葛洪以“痢”•称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
世医家所接受。

2019/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