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
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课程42中药材(饮片)鉴别及质量控制中药材(饮片)质量控制的目标1.全面提高和完善中药材(包括民族药)、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重点研究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野生与栽培药材品质的特异性和常用中药材专属性检测方法,深入研究并建立能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方法。
2.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分及生物测定的综合检测过渡,向多成分及和指纹或特征图谱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
3.重点增加和完善中药安全性检测方法;增强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
一、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技术要求中药特点:功能主治广泛,物质基础复杂,易于掺杂、造假,质量控制难度大。
因此,中药质量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难点和热点。
中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也是确保临床汤剂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1.对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很多中药药效物质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如人参、地黄。
2.化学成分与功效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如板蓝根、虫草3.专属性不强,如绿原酸、槲皮素、熊果酸、氨基酸4.指标成分含量很低,难以代表中药的整体疗效:1%, 0.1%, 0.01%,5.量效关系不清楚6.完全未知或基本不清楚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要素科学性分析、检定方法达到辨别真伪、评价优劣的目的指标成分的有无或含量高低能够反映分析对象药物的内在品质测定值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值先进性反映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各国药典, 最新的文献)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适用性简便快速经济安全普及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基本内容: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样品的收集考证来源、产地、资源情况收集代表性样品对于容易区分的多来源品种,每种来源都要收集3~5批样品,单来源的品种至少应收集10批以上避免由同一供货渠道收集实际为一批样品的“多批样品”注意收集该品种的易混伪品供比较研究用收集的药材样品应标明产地、收集地、收集时间等。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
附件:《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国家药典委员会为编制好《中国药典》,保证增修订品种质量标准中检测方法的科学性、重现性和可行性,保证设定的方法与指标基本能控制药品质量,规范标准复核的试验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实验室条件的要求1、从事药品标准复核检验的药品检验所,应当按照《药品检验所实验管理规范》和国家计量认证的要求,通过同级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或国家实验室认可。
2、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检验所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要求,具有完善的中药检验仪器设备和必要的设施,符合药品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要求。
3、能确保实验消耗品的来源,如各类试剂、试药、对照物质、色谱柱等。
4、如果个别项目不具备复核条件,应向国家药典委员会提出,转交其他省级药检所复核,不得到起草单位或由起草单位提供条件进行复核。
二、标准复核人员要求1、承担标准复核的药检所应指定标准复核负责人专门负责复核工作,应对复核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处理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审查和负责。
标准复核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以上(包括高级)技术职称,具有较丰富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能指导标准复核承担人员进行实验复核。
2、标准复核承担人员应具有中级以上(包括中级)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标准研究和起草经验。
三、复核的资料和样品要求1、实验复核负责人和承担人员应首先审阅起草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请复核公文、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复核用样品检验报告书、复核用样品、复核用对照物质、项目任务书等),确认上述资料完整并基本符合起草技术要求后,安排实验复核工作。
否则,应向起草单位提出补充资料或退回的要求。
2、复核用样品,中药材、中药饮片每个品种至少包括3个不同产地或3个不同饮片生产企业的样品,多来源品种应尽可能包含不同基源的药材;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应为正式生产的3个批号样品,多生产企业的品种,应包括至少3个企业的3个批号样品。
样品量应为一次检验用量的三倍,一般,普通药材每份不少于100g,贵重药材不少于15g。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要求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要求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经过一定制剂工艺制成的成品药品,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治疗中。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成药承担了重要的临床治疗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技术。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的要求。
1、合理评估中成药原料的药效和药物活性。
在进行中成药二次开发之前,首先需要对原料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活性评估。
包括原料的产地、质量、炮制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药效以及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确保原料的质量安全性。
2、深入研究中成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中成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优化中成药的剂型和配伍,提高其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3、探索中成药的新剂型和新给药途径。
中成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对其药效和安全性也有着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中成药剂型,如口服液、胶囊、颗粒剂等,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升药浓度。
尝试新的给药途径,如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
4、关注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中成药虽然源于天然植物或动物,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安全无毒。
某些中成药可能存在潜在的毒副作用,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时。
在进行二次开发时,需要对中成药的毒副作用进行充分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以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5、开发中成药的多靶点药物组合。
中成药多成分的特点使其具有多靶点的药效,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病理靶点,从而更好地实现治疗效果。
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中成药多个成分的作用机制,设计合理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和抗药性。
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的要求包括合理评估原料药材、研究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探索新剂型和给药途径、关注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开发多靶点药物组合等方面。
国家标准物质技术规范标准[详]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技术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质量,规药品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规。
第二条本技术规适用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研究、制备、标定、审核、供应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第三条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药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供试药品定性或赋值的物质。
(一)理化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药品质量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校准设备的对照品,按用途分为下列四类:1. 含量测定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确定的量值,用于测定药品中特定成分含量的标准物质。
2. 鉴别或杂质检查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鉴别或确定药品某些特定成分的标准物质。
3. 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系指用于鉴别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某一类成分或组分的对照物质。
4. 校正仪器/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校正检测仪器或供系统适用性实验用的标准物质。
(二)生物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生物制品效价、活性、含量测定或其特性鉴别、检查的生物标准品或生物参考物质,可分为生物标准品和生物参考品。
1.生物标准品系指用国际生物标准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标准品者)用于定量测定某一制品效价或毒性的标准物质,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或以单位(U)表示。
2.生物参考品系指用国际生物参考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参考品者)用于微生物(或其产物)的定性鉴定或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生物材料或特异性抗血清;或指用于定量检测某些制品的生物效价的参考物质,如用于麻疹活疫苗滴度或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的参考品,其效价以特定活性单位表示,不以国际单位(IU)表示。
第二章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第四条在建立新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时,研制部门应提交研制申请,标准物质管理处负责评估研制的必要性。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学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制剂是指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规定的处方,将其制成某种剂型,具有一定的规格,并标明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可供临床直接使用的药物.包括中药单味药制剂、中药复方制剂及中药有效部位制剂.目前,中药制剂品种已达到10000余种,它们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探索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对提高中药质量,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1.1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中成药成分复杂,各成分之间常具有协同作用,有时甚至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很难确定某化合物为惟一有效成分.在药物分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药含量测定的方法和应用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但是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质量标准不健全、不普及;②原材料产地不固定,进货渠道多;③未按标准规定生产;④所有原料紧缺,大量使用替代品;⑤其他:标签、包装不规范,尤其说明书的不规范已经严重影响中成药的发展3.就现阶段中药质量标准而言,与化学药品质量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还不是直接评价疗效的标准,只能是作为药品生产和监督部门药厂上市产品真伪优劣的尺度和依据4.现行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基本上都是采用建立中药中某一或某些成分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模式,首先根据目前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方向,选定其中的“有效成分”、“活性成分”或“指标成分”,然后借鉴化学药品和国外植物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建立该中药相应的鉴别和含量测定项,包括理化鉴别,光谱、色谱鉴别及含量测定.半个世纪以来,这些标准的建立为中药质量控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5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药质量标准逐渐趋于完善和规范,量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以中国药典从1963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中成药品种197种以来,经过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的不断补充修改后,至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大幅度增加:一部收载品种2165种,较2005年版中国药典新增1019种,修订634种.现代分析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药品的安全性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药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的技术保障得到进一步提升.相比之下,传统的理化鉴别和薄层扫描法含量测定则大幅度减少,体现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评价方法与时俱进的发展速度.中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总称,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地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导致了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疗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周期的延长,耗资的巨大,成功率的降低,开发难度的增加,且在人们受过多次药害之后,加深了对合成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加之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把防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草药.加之传统疗法的明显成效,使世界对中国传统医药学不断进行重新审视,希望中药能够为诸多以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些需求为中药发展带来良好机遇.2这些为传统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提供了契机.尽管中药的疗效不容质疑,但由于其质量不稳定及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并制约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缺乏客观反映中药质量的质量标准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大的绊脚石.中药要现代化,就首先要标准化,中药质量标准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标准问题是我国目前,科技界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吴仪副总理曾在国家标准委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准化工作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标准是规范市场商品和市场秩序的重要依据,标准化工作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必须有高水平的标准支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必须迅速提高标准水平,以推动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提高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俗话说”膏丸丹散,神仙难辨”.中药质量标准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它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3.中药传统剂型以汤剂最早,使用最广泛4.后来,为适应病症缓急的需要及便于服用,运输与贮存,出现了丸、散、膏、丹、酒、等传统剂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方制药规范,也是我国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记载了13种剂型775个方剂.本草纲目收载了近40种剂型.我国现有35大类、50多个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以及数以万计的传统汤剂,但是传统剂型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目前药典收载中药制剂服用剂量偏大,不易被病人接受,加之质量标准不完善,卫生指标不易控制,疗效不稳定,“粗、黑、大”面貌难以改观,进入国际市场更难.根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对药物的要求,现代中药制剂的改进方向应朝如下三个方面努力:即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反应小、五方便生产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保管方便、运输方便.合理选择剂型提高疗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能用多种剂型、多种途径给药,以满足临床需要,生产化,有利于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5-7.1.2.2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往往给检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必须借助于现代的技术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技术和仪器用于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18.如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操作简单,并且有分离鉴定双重功能,已成为中药分析的常用手段,由薄层色谱法发展起来的薄层色谱扫描TLCS技术用于中药的含量测定;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已成为分析含挥发油类药材的首选方法,并发展了高分辨气相色谱HRGC、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等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目前分析中药成分既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具有分离效能高、检测灵敏度高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除了传统的正相色谱外,反相色谱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智能多柱高效液相色谱和络合高效液相色谱19;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SFC是介于GC和HPLC之间的色谱技术,兼有HPLC和GC二者的优点,能从复杂组分中分离、鉴定痕量组分,特别是分析复方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是一种高效分离分析技术,是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进样体积小、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分离测定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及鉴别中药材等方面显示了优势20;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是一种连续高效的液一液分配色谱技术,它不用固态支撑物或载体,实现对复杂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高纯度制备量分离.HSCCC主要用于中草药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一方面可以制备高纯度的活性成分、杂质成分和有毒成分作为对照品;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中药指纹图谱,用于原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21.光谱技术:紫外光谱UV具有仪器普及、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等特点,是中药鉴定中应用最多的光谱方法、红外光谱IR能够提供样品的综合信息,灵敏R能够提供样品的综合信息,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谱带专属性强.借助IR可对中药的主成分作出定性、定量分析,用于中成药生产在线监控,可以提高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简便22;近红外光谱NIR23 特点是操作简便、快速,实时分析和远距离测定,不使用化学试剂,不需预处理,这些特点使它在中药生产和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荧光光谱FP等.波谱法:质谱技术MS主要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中药定性鉴别及定量分析;X一射线衍射技术热分析技术,X一射线衍射技术利用不同结晶物质的衍射线方向和相对强度不同的特点,根据多晶的衍射花样鉴别其化学组成,进行定性分析分子生物技术;核磁共振扑NMR是分析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近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分子结构的信息,目前已用于解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生物技术:电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主要是蛋白质凝胶电泳和同工酶电泳;DNA分子标记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检测遗传物质的多态性来鉴定中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指纹图谱能满足专属性、重复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要求,还可通过某一成分的精确含量,准确控制图谱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因此,单一成分含量的测定和指纹图谱技术相结合是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24.联用技术:色谱技术分离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是分析复杂混合物的首选技术.但是,对于未知物定性方面难于给出可靠信息;而光谱和波谱技术具有很强的鉴定未知物结构的能力,因此,将色谱与光谱或波谱联合使用, 已逐渐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强有力手段.近年,联用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和普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LC—NMR联用25、GC—MS联用26、超临界流体提取一毛细管气相联用等技术27.一些更先进的联用技术,如毛细管电泳-MS联用28、LC—MS/MS29、LC-NMR-MS30、HPLC—UV联用、GC-FTIR 联用31、HPLC-FTIR32联用等已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分析效果,正在不断地应用于中药质量研究领域.1.3 中药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策略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及执行,是实现中药行业自保和限他的关键措施,而我国中药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已有的标准较低,参与国际竞争缺乏明显优势.因此,我国应加强对中药标准的研究,填充中药标准的空白,加强中药饮片标准和提取物标准的制定,尽快使中药标准与国际接轨;创新体系建设,以前我国对中药的发展不够重视,使得中药没有创新和发展,因此加强我国中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是中药发展的重点,我国应加强中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构建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加快中药实验室的建设,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政策与立法,我国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中药的生产和流通方面的法规不完善,缺乏技术标准;对医院制剂的限制也不适合中医药临床使用的特点和传统,因此我国亟须建立反映中药特点,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涉及中药各个环节的独立政策和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医药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新医改方案对中药行业的影响,新医改不仅体现了国家下大力气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决心也为中药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医药行业是刚性需求行业,新医改方案中政府投入资金的力度加大,对农村及城市居民的补贴力度也会加大,这一方面可以改变现有医药市场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中药行业的需求,从而有效的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中药的销售规模将扩大,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未来我国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非盈利性与盈利性医疗机构将共存、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扩大、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政策倾斜将加大,另外,创新也将继续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主题33.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有着数千年的光辉历史.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高涨,中药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但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药,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揭示其药效机理,使其被世界接受.特别是在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方面,还很欠缺.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实现中药现代化.1.1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概况中药质量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真伪优劣直接决定了临床疗效.但由于中药的质量标准受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中药的质量控制手段大多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还难以反映其内在质量.但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分析技术如TLC、HPLC、UV、IR、MS、NMR等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的分析中,为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国药典为例:1963年版开始收载中成药,但质量标准粗糙,没有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项目;1977年版收载中药270种,采用显微鉴别、TLC、UV等理化分析方法对某些中药进行定性鉴别;1985年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多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后做鉴别实验,同时开始采用气相色谱法,含量测定项目所占比例为5.31%;1990年版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其中24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8.73%;1995年版收载中药制剂398种,其中51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12.8%;2000年版收载中药制剂458种,其中89种有含量测定方法,占总数的19.4%.这些标准的建立为中药质量控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积极作用.尽管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水平已经有了显着提高,但随着人们对中药的关注日益增长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形势的发展给中药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本药局方从1985年起即要求所有汉方制剂都要至少包括两种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成分,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美国FDA对进口的中药要求处方和成分清楚,均有含量控制方法.可见,我国与国际先进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质量标准问题已成为影响中药现代化进程、制约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用现代科技对中药质量进行研究,建立更为科学的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十分紧迫.但中药不同于化学药品,其质量控制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中药材质量受品种来源、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炮制手段和贮藏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含化学成分变化很大,很难保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必须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尽快形成既能反映中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
·专论·[通信作者] 阳长明,主任药师、高级审评员,研究方向:药品技术审评;Tel:(010)85242875,E mail:yangchm@cde org cn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杨平,阳长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摘要] 通过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3个中药药学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对建立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体系的背景和思路进行介绍,强调应尊重中医药理论和传统用药经验,以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整体质量评价、分阶段研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工作,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体系;质量控制;中药特点[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890(2020)12 1951 06doi:10 13313/j issn 1673 4890 20201106001ToEstablishandImproveGuidelineSystem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GPing,YANGChang mingCenterforDrugEvaluation,NationalMedicalProducts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2,China[Abstract] Thispaperintroducesthebackgroundandideasforestablishingandimprovingtheguidelinesystem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CMthroughtheinterpretationsofthreeguidelinesforpharmaceuticalresearchofTCM,includingguidelineonqualitycontrolstudyofmedicinalmaterialsusedfornewTCM,guidelineonprocessingstudyofherbalpiecesusedfornewTCMandguidelineonqualitystandardsstudyofnewTCM ItisemphasizedtorespectTCMtheoryandtraditionalmedicineexperience,tocarryouttheresearchofnewTCMwiththeconceptofqualitybydesign,wholeprocessqualitycontrolandwholequalityevaluation,stageresearchandlifecyclemanagement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industry[Keywords] new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guidelinesystem;qualitycontrol;characteristicsofTCM2020年10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3个中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1]。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质量体系文件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质量体系文件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质量体系文件是一个系统性的文件集合,用于确保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质量体系文件的一般内容:
1. 药学研究计划:明确药学研究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包括研究内容、方法、时间安排和预期成果等。
2. 药品质量标准:详细规定药品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等,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药品生产工艺:详细规定药品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以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4. 药品稳定性研究:对药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以确保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
5. 药学研究总结报告:对药学研究的全面总结,包括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以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建议。
6. 其他相关文件: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可能还需要其他相关的文件,如临床试验申请、伦理审查报告等。
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质量体系文件,为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研
究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药学研究计划和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22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七、含量测定
1. 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测 定,应首选处方中的君药;贵重药、毒性 药必须进行限量测定. 如有困难时则可选处方中其他药味的 已知成份或能反映内在质量的指标成分 建立含量测定. 应说明含量测定对象和测定成分选择的依据.
23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40
中药及中药材质量控制发展趋势
1. 向现代化中药转变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迅速发展, 各种 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 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 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41
中药及中药材质量控制发展趋势 2. 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
38
中药质量标准现状
4. 已建立的中药定性鉴别方法由于缺
少特征成分或对照药材的对照, 很多 鉴别缺乏专属性; 5. 指纹图谱其重现性、耐受性、专属 性以及谱效关系还需深层次研究.
39
中药及中药材质量控制发展趋势
中医药发展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1. 向现代化中药转变
2. 标准规范化研究成为热点
3. 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越来越深入.
20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六、检查
安全性 大孔吸附树脂残留物
(苯、甲苯、二甲苯、二乙稀基苯、烷烃类等)
有机溶剂残留 毒性成分
(所有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中不得检出)
21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六、检查
有效性 溶出度 释放度 分散均匀性(银杏叶片分散均匀、
难溶性内酯成分溶出度检查)
含量均匀度(珍菊降压片中卢丁、
7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国家药品标准质技术规范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质量,规范药品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规范。
第二条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研究、制备、标定、审核、供应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第三条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药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供试药品定性或赋值的物质。
(一)理化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药品质量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用,具有确定特性,用以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校准设备的对照品,按用途分为下列四类:1. 含量测定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确定的量值,用于测定药品中特定成分含量的标准物质。
2. 鉴别或杂质检查用化学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鉴别或确定药品某些特定成分的标准物质。
3. 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系指用于鉴别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某一类成分或组分的对照物质。
4. 校正仪器/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对照品:系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用于校正检测仪器或供系统适用性实验用的标准物质。
(二)生物检测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生物制品效价、活性、含量测定或其特性鉴别、检查的生物标准品或生物参考物质,可分为生物标准品和生物参考品。
1.生物标准品系指用国际生物标准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标准品者)用于定量测定某一制品效价或毒性的标准物质,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或以单位(U)表示。
2.生物参考品系指用国际生物参考品标定的,或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参考品者)用于微生物(或其产物)的定性鉴定或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生物材料或特异性抗血清;或指用于定量检测某些制品的生物效价的参考物质,如用于麻疹活疫苗滴度或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的参考品,其效价以特定活性单位表示,不以国际单位(IU)表示。
第二章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制备第四条在建立新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时,研制部门应提交研制申请,标准物质管理处负责评估研制的必要性。
2024.7《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经验,体现中药特点,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标准中应用,支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持续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
第四条坚持科学、严谨、实用、规范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制定中药标准,兼倾标准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五条坚持以临床为导向,加强中药监管科学研究,科学设置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联的项目和指标。
第六条坚持对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根据关键质量属性及产品特点,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项目、方法和指标,保障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第七条关注中药质量安全风险,结合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源性有害成份及内源性有毒成份等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必要的控制项目和限量要求。
第八条倡导绿色低碳的标准发展理念,提倡使用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
减少使用有毒试剂,鼓励开展有毒试剂的替换研究,降低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和危害。
第九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药品标准在质量控制理念、技术要求、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应当保持协调,注重彼此之间内在质量的关联性。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积极参与中药标准的研究和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并对中药标准提出合理的制定或者修订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十一条中药标准的起草单位应当合理评估制定标准所需样品的批次及数量,确保样品的代表性符合要求;应当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提取物标准研究用样品所用中药材基原进行鉴定或者追溯,保证基原准确。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2015药典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用于指导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制备。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系指供国家法定药品标准中药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测试用,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给供试药品赋值或鉴别用的物质。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应具备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根据其类别,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分为标准品、对照品、对照提取物、对照药材和参考品。
对于不同类别的标准物质,其制备、标定和贮藏等均有不同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药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应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是指标准物质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和环境条件下,其特性量值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的能力;均匀性是指标准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特性具有相同组分或相同结构的状态;准确性是指标准物质具有准确计量的或严格定义的标准值(也称保证值或鉴定值),当用计量方法确定标准值时,标准值是被鉴定特性量之真值的最佳估计,标准值与真值的偏差不超过计量不确定度。
除了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外,标准物质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可获得性:应有生产企业或研制机构能可持续提供原(材)料;(2)适用性: 应与相应国家药品标准的使用要求相一致。
二、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分级与分类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两级:一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很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定义法或其他精准、可靠的方法进行计量。
二级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其特性量值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或直接与一级标准物质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计量。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共分为五类:标准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效价、毒性或含量测定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单位(U)或以重量单位(g,mg,μg)表示。
对照品,系指含有单一成分、组合成分或混合组分,用于化学药品、抗生素、部分生化药品、药用辅料、中药材(含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生物制品(理化测定)等检验及仪器校准用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准是对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指标的规定。
中药作为传统药物,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药质量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特征: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颜色、气味等进行描述和评价。
例如,鉴别中药材是否有虫蛀、霉变、异物等现象。
2. 理化性质: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如含水量、挥发油含量、灰分含量等。
3. 药效成分:对中药材中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中药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
4. 杂质限量:对中药材中有害杂质、微生物、重金属等进行限制,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纯度。
5. 质量控制:对中药制剂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点等
进行规定,确保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或相关行业组织负责,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和更新。
中药质量标准的执行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方法与程序
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方法与程序
20 JXUTCM 第20页
3.处方中有需要炮制药味,应加括号注明,如蜜黄芪,应为黄芪(密制)。
4.处方中药味均使用方法定计量单位。重量以“g”,容量以“m1”表示;处 方量多依据剂型不一样,如片剂折算成出1000片药量,液体制剂如糖浆以 出1000m1药量写出。以求按药典标准规范化要求。
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方法与程序
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
(二)处方
净药材或饮片处方,如天麻丸:天麻60g 羌活100g 独活50g 杜
仲(制)50g 牛膝60g 荜薢60g 附子(制)10g 当归100g 地黄 160g 玄参60g
粗提物处方,如复方川贝精片:麻黄膏适量、桔梗75g、半夏
(制)60g、川贝母20g、远志42.8g、五味子42.8g、陈皮75g、甘 草膏12g
企业标准:普通有两种情况,一个为检验方法尚不够成 熟,但能到达某种程度质量控制;一个为高于法定标准 要求,主要指多增加了检测项目或提升了程度标准,作 为创优,企业竞争,尤其是对保护优质产品本身,严防 假冒等均为主要办法。国外较大企业都有企业标准,对 外保密。
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药品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方法与程序
15 JXUTCM 第15页
三)质量标准特征
药品应具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可控性。而质量标准 在确保药品上述性质同时,其本身又含有以下特征:
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建议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的研究一直是国家和行业的热点话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文就当前国内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现状、科学性、方法和存在问题,以及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抛砖引玉,以期能对中成药质量标准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大量关于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法规,但实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历届政府都在重视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但因为技术上的限制,导致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和障碍。
当前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试验标准的粗糙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缺失,科学的分析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的缺乏,质量标准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准确,等等,都加重了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困难。
二、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科学性要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科学性,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措施,如实施应用研究,结合实践中的实际经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明确质量标准的目标,科学研究中成药的组成,检测中成药的形态和特性,设定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完善对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管理等等。
另外,还需要为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开展基础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特性,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开发新的检测方法,推广检测技术,推动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等等,都是促进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
三、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方法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方法要求在质量标准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综合信息化的实施。
首先,要搭建科学的质量标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的科学管理及时的审查,及时的更新;其次,要结合实践问题,重视临床实验,及时开展质量标准的实施调查,不断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最后,要坚持协同研究,加强专家团队的建设,建立相应的评审机制,做好质量标准的审核工作。
四、存在问题尽管我国的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作为高级制药行业,中成药质量标准要求极高,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技术和经费上的困难。
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依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方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察管理局宣告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中药制剂的特点,拟订本技术指导原则。
其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拟订临床研究计划和方案,规范临床研究行为,真实客观地获取中药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及结论;明确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为中药制剂临床谈论供应明确一致的研究技术要求。
(一)一般要求临床研究用的中药制剂,应当依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制,配制的制剂应当符合安徽省食品药品监察管理局判定的质量标准,并经查验合格。
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获取《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后,获取受试者知情赞成书以及伦理委员会的赞成,依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务推行。
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一般应在提出申请的本医疗机构进行。
临床试验应当在赞成后 1 年内推行,逾期未推行的,原赞成文件自行取消;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从头申请。
自临床研究赞成之日起 2 年内应达成临床研究及总结报告,如临床试验已睁开但因特别情况无法按期达成,应从头申报。
(二)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1.已有同品种获取制剂赞成文号的中药制剂。
2.依照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医疗机构拥有 5 年以上(含 5 年)使用历史,需供应 50 例以上的有关原始病历或处方、学术性杂志上公然公布的论文、医院药事委员会文件、卫生厅原赞成文件以及其他 5 年以上(含 5 年)使用历史的证明性文件。
3.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经典名方应经过专家认定。
(三)临床研究方案的拟订和备案依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中药制剂拟订的功能主治,拟订合理、可行的临床研究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察赞成后,报安徽省食品药品监察管理局备案并获取备案号后方可推行。
中国药典2019年版一部修订说明
四、中药活性成分的测定
▪ 独一味片、胶囊,原标准测定指标成 分“木犀草素”,现改测活性成分“山 栀苷甲酯与8-O-乙酰山栀苷甲酯” 的总量。
▪ 肿节风由原指标成分异嗪皮啶改为测定 活性成分迷迭香酸。
▪ 青叶胆片测定獐牙苦苷 ▪ 金莲花润喉片测定荭草苷
▪ 柴胡舒胆丸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和厚 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
▪ 龙胆泻肝丸在同一条件下测定龙胆苦苷、 栀子苷、黄芩苷的含量
七、制剂测定成分与药材的对应
▪ 制剂中测定成分与药材测定成分保持一致。 ▪ 肿节风——迷迭香酸 ▪ 何首乌——二苯乙烯苷(12个含何首乌或
制何首乌的品种选测) ▪ 山茱萸——马钱苷(17个含山茱萸或酒萸
中国药典2019年版一部修订说明
1
2019版药典标准制定基本原则
▪ 坚持保障药品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的 原则
▪ 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 ▪ 坚持科学、实用、规范原则 ▪ 坚持质量可控性原则 ▪ 坚持标准先进性原则 ▪ 坚持标准发展的国际化原则
药典中药标准目标任务
▪ 根据2019版药典编制大纲,按照继 承、发展、创新的要求,重点加强标 准的科学性、专属性、整体性、可控 性的检验方法和检测指标,建立符合 中医药特点的科学、规范、实用的质 量标准。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m in
五、中药多成分的测定
▪ 根据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相互 协同作用的特点,建立多成分多组份 的含量测定方法控制和评价中药的质 量。
▪ 2019版药典成方制剂中测定二种以上 药味含量的有159个品种,
中 药 注册技术要求及申报资料的整理(药学部分)
说明批号、类别
化学对照品
其他途径获得的对照品
原料及制备方法 结构确证的有关文献、参数、图谱 纯度检查 含量
(二)对照药材
品种鉴定
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制剂 注册技术要求
处方、制法、制成总量、用法用量与被仿 药品一致
质量标准有所提高
9.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10、规格
重量 装量
11、贮藏
三、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初步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 加速稳定性试验试验 高湿度试验 强光照射试验
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四、对照品研究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对照品
(八)制剂成型性研究
1、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计 辅料品种及用量的确定 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的确定
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九)中试研究
目的 规模 批次 需提供的数据
有效成分利用不当的 例子
例1 ****胶囊
【制法】取丹参提取物,加辅料适量,装入 胶囊,即得。
4、性状
剂型 药品色泽.形态.气味等
5、鉴别
常用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鉴别 其他方法鉴别
数量
6、检查
制剂通则规定的项目 毒性成分 重金属.砷盐 其他 新剂型
7、浸出物测定
应有针对性和质控意义
8、含量测定
测定对象 测定方法 方法学考察 含量限(幅)度的制定 含量限度低于万分之一 注射剂的含量限度
申报资料的整理
(一)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中成药规格 -回复
中成药规格-回复中成药是指由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一类中药制剂,具有一定疗效并符合中成药质量规范的药物。
它们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在临床上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成药的规格是指中成药在生产过程中所确定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和物理性质,以保证其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性。
这些规格涉及药物的外观、药物含量、药物释放率、药物稳定性等方面,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详细回答有关中成药规格的问题。
一、中成药规格的内容包括哪些?1. 外观:中成药的外观描述了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外观规格能够反映出药物制备过程中是否存在品质问题,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药物含量:药物含量是指中成药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的浓度。
药物含量规格是通过分析技术来测定中成药中药物含量的,以保证其疗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药物含量规格一般为标准要求值和容许偏差范围。
3. 纯度:中成药纯度规格主要包括杂质的含量和甲醇、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这些规格的限定主要是为了保证中成药的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4. 药物释放率:中成药的药物释放率规格主要是指中成药颗粒或片剂在特定条件下的释放速度。
这一规格能够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发挥程度。
通过对药物释放率的规范,可以保证中成药在人体内达到理想的药效。
5. 物品含量规格:中成药物品含量规格包括一定数量的包装单位中,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和合格率。
这一规格能够反映出中成药在包装单位内的均匀性和药效的稳定性。
二、中成药规格的制定过程是什么?中成药规格的制定是一个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过程。
首先,制定药物规格需要依据相应的药典、标准和法规要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质量控制标准》等。
其次,制定药物规格需要考虑到药物原料的选择、药物生产工艺的特点、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成分的疗效要求等因素。
最后,中成药规格的制定需要经过实验室研究、生产验证和持续改进等环节,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达到规定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注意按照丸剂通则的规定,根据制法和规格对蜜 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蜜丸、水 丸、水蜜丸)等准确分类并在性状中明确。
鉴别
鉴别
显微鉴别 理化鉴别 色谱鉴别 特征图谱鉴别
一般理化鉴别 荧光鉴别 光谱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 液相色谱鉴别 气相色谱鉴别
总体要求
鉴别
(1)鉴别试验应符合重现性、专属性和耐用性的验证 要求,首先应建立君药、贵重药、易混淆药的鉴别, 并对每味药材逐一进行鉴别研究。
(2)、制剂中各药味的鉴别方法除前处理外,原则上应 尽量与该药材和饮片的专属鉴别方法一致,如因其他 成分干扰或制剂的提取方法不同,不能采用与该药材 相同的鉴别方法时,可采用其他鉴别方法,并在起草 说明中予以阐明。
中成药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中成药质量标准基本内容:
名称 处方 制法 性状 鉴别 特征图谱 检查 浸出物
指纹图谱 含量 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规格 贮藏
名称
(1)、名称应符合《中药及天然药物命名原则》。中国药 典已收载品种名称原则上不作更改
(2)、新增品种或原有品种名称若不符合要求确需修改的, 可提出申请,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经过查询后统一进行命名
(3)所收载的特征应明显、易于检出
对镜检出现概率低于60%的(制片5张,可检出 规定特征的应不少于3张),或镜检难度大的, 且已有该药材TLC鉴别的,可不作正文规定。对 不易查见或无专属性的的药材,应采用共有的组织、细胞或内 含物的特征
(5)药典成方制剂药材粉末通常以细粉(小于180μm) 投料,应注意显微鉴别项下的特征的大小与药材细度尽量 相一致 (6)对复方中含有原粉入药的成方制剂,应选择被检药材 特有的与其它药材区别大的特征
处方
(4)、《中国药典》成方制剂中原则上不再收载含有濒危 药材的品种。属于濒危物种或若需减去或替换的药材应按 相关要求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列入《中国药典》
(5)、处方药味以提取物(浸膏)表述的,其制法如与药典 已收载的提取物标准相同,则应使用药典提取物名称,执 行该提取物标准;若与药典标准不同或药典未收载,则应 将该提取物标准列于标准正文之下
供起草用样品的要求
注意
对于具有多种不同规格的品种,应收齐全部规格的样 品
试验用样品必须采用合格原辅料依法生产的样品,收 集的每批样品均要有该企业的原辅料和成品的自检报告 及详细生产工艺。
供起草用样品的要求
阴性对照样品
生产单位应尽可能提供 研究单位自制
阴性样品系指按处方除去被测定的药味,按制 法制备的样品,注意应包括所有的辅料和工艺步 骤,制成量应与原标准相符
方法学验证 中药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
供起草用样品的要求
研究用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覆盖面要广, 一般至少应收集15批以上样品供研究用;
独家生产的应不少于10批,多家企业生产的 应尽量收集每家企业的样品,5家以上企业生产 的应至少收集5~10家企业生产的样品
样品量除满足起草研究、留样观察外,还应有不少 于3倍检验量的样品供复核用;
总体要求
鉴别
(3)、系列品种其鉴别方法应保持一致
(4)、处方中含多来源植物药味的,若使用对照药材进 行鉴别时,应对对照药材的适用性进行考察。若对照 药材与供试品图谱差异较大,则不适合采用该对照药 材作鉴别对照,可考虑采用对照提取物及对照品进行 鉴别。
显微鉴别
鉴别
(1)应对处方中所有以粉末投料的药材逐一进行研究 (2)选择特征性强、与处方中其它药味无交叉干扰的显 微特征作为鉴别依据,如果确有干扰,可选用其他显微 特征或改用其他鉴别方法
提取溶剂的名称、提取方法、分离、浓缩、干燥 等主要步骤并规定制成总量(除另有规定外,以 1000为单位),不列详细技术参数。但在起草说 明中应列出全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详细技术参数。
(2)制法项内容应符合药典附录制剂通则各剂型有关规定
制法
(3)成型工艺中仅用于调整制成量的淀粉、糊精等辅料 可不固定用量
薄层色谱鉴别
鉴别
(1)薄层色谱具分离与鉴别特性,并具有直观、承载信 息大、专属性强、快速、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中成 药鉴别的首选方法。
(4)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水丸等通常可作为同一 丸剂的不同规格列入同一品种项下
(5)醇沉前的相对密度、测定温度应列出,一般有一个 可以规定范围
(6)注意同品种多厂家制法的统一,不同规格可折成制 成不同量
性状
(1)外观性状是对药品的颜色和外表感官的描述
(2)性状项下应写明品种的外观形状、色、嗅、味等
(3)、与药典收载品种同方异名的应按药典名称进行规范, 与药典同名异方的应更名或按药典规范处方
处方
(1)、处方排序按君、臣、佐、使,系列品种排序需统一
(2)、成方制剂中含有现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应 同时制定药材和饮片标准,并应符合中药材和饮片标准制 定有关技术要求
(3)、饮片炮制方法如药典没有收载的应在标准后注明
处方
(6)属于药典分列的品种或易混淆品种应注意核对 和明确所用药材品种,不同剂型的系列品种处方药 材品种应一致
五味子、南五味子 金银花、山银花 葛根、 粉葛 前胡、 紫花前胡 黄柏、 关黄柏
制法
(1)标准中的“制法”项作为一个法定的公共标准,对同 品种要有其普适性,应按实际生产情况简要表述工艺流程 中的主要步骤
中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报告内容
1 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2 中药提取纯化技术要求 3 中药分析方法验证内容
一、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原则
保证用药安全 科学、先进、规范、实用
继承、发展、创新 促进标准国际化
一、中成药标准制定技术要求
中药标准制定 《国家药品标准》(第四版)中药质量标 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单一药材粉末的主要特征有时不一定能作为鉴别 依据,而某些较为次要的特征有时却能起到重要 的鉴别作用。因此在选取处方各药味显微特征时 要考虑到其特征性
理化鉴别
鉴别
(1)应选择专属性强、反应明显的显色反应、沉淀反应 等鉴别方法
(2)必要时写明化学反应式
(3)一般用于制剂中的矿物药或某一化学成分的鉴别
(4)尽量避免用于中药复方制剂中共性成分的鉴别,关注 阴性有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