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体的稳态第6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
生物:2.1《人体的稳态》测试(苏教版必修3).doc
2.1人体的稳态测试1.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特异性免疫2.抗体存在于人体的()A.细胞内B.细胞或内环境C.内环境D. 细胞和内环境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B.效应T细胞能释放干扰素C.病毒感染人体时,只能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4.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A.产生抗体B.产生细胞因子C.导致靶细胞破裂D.产生记忆细胞5.下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2天开始B.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18天开始C.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该遗传物质由A、G、T、U碱基参与组成的7种核苷酸组成D.效应B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来的6.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效应B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7.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8.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 .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 细胞 B .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分泌的C .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 .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 细胞10.在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激素调节D .自动调节11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高中生物《人体的稳态》同步练习1 苏教版必修3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巩固练习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3.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4.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6.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位于()A.下丘脑 B.延髓 C.大脑 D.小脑7.下列属于人在寒冷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⑥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多⑦骨骼肌颤栗⑧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⑦⑧8.以下关于人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A.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B.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C.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0CD.人体体温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有较大的波动9.人体代谢终产物中,水的排出途径是( )①皮肤②肺③直肠④肾脏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11.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 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④→③→⑤C. ①→②→④或①→③→⑤D. ②→①→④或②→①→③→⑤1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13.对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依靠神经调节B. 有激素调节,没有神经参与调节C.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D.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醛固酮的分泌的调节都受下丘脑的直接控制14.当血糖浓度出现暂时性降低时,血糖的快速补充主要来源于()A. 肝糖原水解B. 淀粉的消化后吸收C. 肌糖原水解D. 非糖物质的转变15.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下列可能发生的是()A.胰岛A细胞分泌加强B.胰岛B细胞分泌加强C.胰岛素分泌增加D.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16.在血糖的调节中,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C.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17.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高二生物 2.1 人体的稳态(三)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3
2013年高二生物 2.1 人体的稳态(三)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31.下列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的是( )①骨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⑥巨噬细胞⑦抗原A.①③④⑤B.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解析:选C。
人体第三道防线也就是特异性免疫,其结构基础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题干中①骨髓、②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③淋巴细胞、⑥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④抗体属于免疫分子。
抗原是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
2.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多选)( )A.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体液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C.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D.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解析:选BC。
体液免疫反应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或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A项为非特异性免疫,D项为细胞免疫。
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 )A.(效应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细胞因子消灭B.(效应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解析:选D。
由于病菌侵入到细胞内部,抗体无法发挥免疫效应,这时需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这样病菌就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而被暴露出来,然后再通过抗体的作用将病菌消灭掉。
4.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HIV是一种RNA病毒,在人体中潜伏期比较长B.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C.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T细胞解析:选B。
公认的HIV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6课时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
第6课时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目标导航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4.说出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一、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1)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意义:防御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________、________、脾、________和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包括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两种,二者均起源于__________细胞,前者在________中发育形成,后者在________中发育形成。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免疫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体等。
3.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①特点:对病原体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组成:a.第一道防线:________、________及其分泌物等。
b.第二道防线:__________、抗菌蛋白和____________等。
(2)特异性免疫①特点: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组成:________;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
二、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1)免疫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免疫过程:①B淋巴细胞受到________刺激而活化;②活化后的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部分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
③效应B细胞分泌出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______,它与抗原发生________________反应,从而________抗原。
2.1 人体的稳态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三
2.1 人体的稳态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一、选择题(共60分)1.某病人食量大,但总感到饥饿,估计病变的腺体可能是()A.甲状腺B.性腺C.垂体D.肾上腺解析: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选A。
答案:A2.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的症状作为观察指标,那么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胰岛素溶波,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解析: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即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
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浓度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观察到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答案:A3.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解析:由图可知①为激素调节,②为神经-体液调节,③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信息传递较缓慢,神经调节信息传递迅速,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答案:B4.当血液流经肝脏后,下列各项指标会上升的是()①氧分压②饥饿时血糖含量③尿素绝对含量④pH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饥饿时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含量上升,血液流经肝脏后,氨转变为尿素,使尿素绝对含量上升。
肝细胞代谢后氧分压下降;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肝细胞代谢过程对pH影响不大。
2.1 人体的稳态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同步测试3 苏教版必修三
2.1 人体的稳态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步测试3 苏教版必修三一、选择题(共60分)1.下图表示正反馈及负反馈的过程及其不同点。
在正常人体内,以下生理过程属于正反馈的是()A.血糖浓度的稳定B.pH的稳定C.受精卵分裂过程的启动D.体温的调节解析:由图示可知,正反馈通过自身的调节逐渐偏离静息水平,负反馈通过自身调节能够回归静息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人体血糖浓度、pH、体温通过自身调节,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
受精卵分裂过程启动后子细胞数逐渐增加,逐渐偏离静息水平,为正反馈。
答案:C2.下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
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B.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解析:要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将该药物分别放置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对反射弧的某一位点进行刺激,看兴奋能否通过药物放置点,观察指标为效应器的反应。
若将药物放于B处,刺激C点,因兴奋不通过药物放置点,所以该实验设置对于实验目的来说无效。
答案:C3.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元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③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④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①考查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升血糖,故应加速糖元的分解。
③考查必需氨基酸概念的理解,它是人体不能经转氨基作用合成的氨基酸,题目所述不能表明酪氨酸具有此特征,属于强加因果,而且酪氨酸本来也是非必需氨基酸。
②考查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及蛋白质的鉴定,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是蛋白质,它们遇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反应。
高中生物人体的稳态 同步练习苏教版必修3
人体的稳态同步练习1.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图所示,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血浆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答案、D2.人体内的体液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根据图解回答:(1)C和D液体分别是。
(2)A和B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结构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通过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答案:(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3)渗透(自由扩散)(4)肾、皮肤、肺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D4.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答案:D5.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中PH值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主要物质是A.碳酸氢钠B.碳酸C.ATP D.钾离子答案:A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用标号和箭头表示)(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值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标号内存在着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6)②内的水分正常情况下以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答案:(1)②和③(2)②③(3)不会②缓冲(4)③(5)大分子的蛋白质(6)消化液④7. 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问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答案:A8.下图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示意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② 的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2.1人体的稳态免疫部分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
2.1 人体的稳态免疫部分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一、选择题(共60 分)1.高致病性H5Nl 型禽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B •高尔基体活动加强C. 记忆细胞迅速分化D. 最终被效应细胞毒T细胞清除解析: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就是处理和识别抗原的阶段,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阶段。
根据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阶段,可得出细胞周期变短了。
因效应B细胞要合成、分泌抗体,则核糖体、高尔基体的活动加强,这也是细胞分化的具体表现。
在反应阶段,由于不一定是抗原再次入侵,所以选项 C 错误。
效应细胞毒T 细胞只能将侵入细胞内部的抗原释放出来,而最终被抗体消灭。
答案:B2. 有些分子本身无抗原性,与载体蛋白结合后有了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全抗原。
吗啡是一种半抗原,吗啡和蛋白质结合就有了抗原性,能刺激细胞产生对吗啡特异性的抗体。
当把这种抗体从体内提取出来,与某人的血液混合后,发现可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据此可推测( )A. 该人体内含有吗啡,与抗体结合,故发生免疫反应,是吸毒者B. 该人体内含有与吗啡结合的蛋白质,故与抗体结合,不是吸毒者C. 该人被病毒入侵,发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不是吸毒者D. 该人被细菌外毒素感染,与抗体结合,发生了体液免疫,不是吸毒者解析:由于所提取的抗体是与抗原“吗啡”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该抗体与此人血液产生强烈免疫反应,说明此人体内含有吗啡,是吸毒者。
答案:A3. 下列血细胞中,能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并具有调节抗体的产量和摧毁受感染细胞的功能的是( )A. 淋巴细胞B.辅助性T细胞C. B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解析:辅助性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条途径。
在体液免疫中,它具有将抗原呈递给 B 细胞的作用,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 B 细胞及记忆细胞.由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
2.1 人体的稳态 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1)
2.1 人体的稳态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判断序号所表示的成分()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解析:选B。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2.(2011·江苏高考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选D。
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故D错误。
3.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B.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代谢活动的C.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因为冬季温度偏低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和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解析:选B。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在正常范围内有波动;人是恒温动物,冬季人体的温度基本不变,酶的活性也不会变化;内环境的稳态不仅指渗透压、温度和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而是指内环境的所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血糖含量、激素含量等,如果这些成分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也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
该曲线图表明()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解析:选C。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人体的稳态》高考领航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1.(2016.海南)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答案:A解析:血浆渗透压形成与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有关,故与Na+和Cl﹣均有关,A错误;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B正确;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C正确;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消耗ATP,故属于被动运输,D正确。
本题答案选A。
2.(2016.银川一模)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错误。
本题答案选A。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一节《人体的稳态》word同步测试题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单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对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起重要作用的是:A.红细胞B .白细胞 C.血小板D .血浆[2•当前“减肥”和“瘦身”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下列关于减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肥胖是由于脂肪在体内积累过多,为了减胖,我们要少吃油腻的食物B. 由于糖类较易转变成脂肪 ,为了减肥,我们要少吃容易吸收的可溶性糖C. 脂肪可以在体内氧化放能,为了减肥,我们要多运动,以增强脂肪的消耗D. 为了轻松减肥,最好每天只吃含维生素丰富•含脂类较少的水果•蔬菜3•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企鹅的个体大小不同,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的地区,企鹅个体越小,越有利于个体散热。
这一事实可做什么具体实例 ① 适应性②应激性③遗传性和变异性 ④竞争性4. 人在发烧时,食欲较差,其机理是A.胃不能及时排空 E.摄入的食物未被消化 C.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D.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5. 红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时,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也减少,这个事实说明铁的作用是A.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 .红细胞的结构物质]C.调节离子平衡D .调节渗透平衡和 pH 值6. 血糖消耗太多时,经分解可补充血糖的物质是:①肝糖元②肌糖元③氨基酸A .①B .①② C7. 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 C.淋巴.组织液 D&淋巴循环起始于:A.毛细淋巴管B .毛细血管 C9. 主要由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吸收进来的物质,可被内分泌腺用来合成10. 近年来,控制体重和科学减肥已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率。
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长胖的原因是A.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B .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C.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D.分解代谢等于合成代谢11. 在减肥和预防肥胖的方法中 ,正确的是① 加强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②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作息时间安排不当.长时间观看电视等 ③ 控制油腻食物的摄入量,代以大量进食谷物和蛋白质 ④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减肥药物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④脂肪 .①②③④ D.①③④.血浆.消化道.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淋巴管D .淋巴结A.乳汁B .维生素D C.胰岛素D .性激素A.①②③ B .①③④12 .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A.组织发生水肿C .①②④ D .②③④B .组织发生脱水C.组织液减少 D 组织液不变13•人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Q,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A.葡萄糖,有氧呼吸 B .葡萄糖,无氧呼吸C.乳酸,有氧呼吸 D .乳酸,无氧呼吸14•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答案多选题: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A血液B 组织液C 血浆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D 淋巴( )A血液 B 组织液C 血浆 D 淋巴3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 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可以进入A C D BCQC图中Q溶液最低的液体是③ D4下列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尿素B 、甲状腺激素2浓度最高的是②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C 、抗体蛋白D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呼吸氧化酶5下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人体的稳态》专项练习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选择题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A.A、B、C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D.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7.53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4.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5.在冬奥会上,正在进行10000米速滑的运动员与周围观看的人员比较,其生理状态是()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B.产热过程小于散热过程,体温低于正常值C.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下降,体温正常D.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都加快,体温正常6.如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液−−→←−−A液―→C液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热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B.冷觉感觉器分布在皮肤,温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C.寒冷环境中出现“寒战”(或战栗)是立毛肌收缩的结果D.在炎热环境中大量排汗未带走热量,只有汗液蒸发才使热量散失8.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新陈代谢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在直肠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9.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人体的稳态》名师推荐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这几个系统共同维持的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3.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原理不.一样的是()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B.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C.局部代谢旺盛引起的组织水肿D.某种物质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4.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④5.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6.为研究不同室温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
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要的适宜温度B.在50~90分钟,皮肤温度下降的原因是室温降低,皮肤血流量减少C.第9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7.篮球运动员姚明的“佳得乐”运动饮料广告词:“解口渴,更解体渴,佳得乐”.其中的“解体渴”主要是指()A.佳得乐饮料中含有大量水,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水分B.佳得乐饮料中含有葡萄糖,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能量C.佳得乐饮料中含有大量水和少量无机盐,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水分和无机盐D.佳得乐饮料中添加的葡萄糖和无机盐,能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能量和无机盐8.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人体的稳态第 6 课时同步测试苏教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
1.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
B . 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 .效应B淋巴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 B 淋巴细胞【答案】D
2 .由甲型H1N1 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对人有很大危害。
下列关于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所引起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T 细胞与宿主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
B.人体主要通过加强细胞呼吸来抵御该病毒
C .人体主要由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并消灭该病毒
D.效应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与该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答案】A
3.关于记忆细胞受刺激后引发的免疫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受同一种抗原刺激会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
B .受同一种抗原刺激,记忆细胞才会发生效应
C .记忆细胞对抗原保持终生记忆
D .产生同样浓度的抗体所需时间比初次免疫更短
【解析】记忆细胞引发的免疫属于二次免疫,其特点是更强、更快。
记忆细胞只能对部分抗原保持终生记忆。
【答案】C
4.(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 .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 .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 .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分泌抗体,产生记忆细胞。
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 B 细胞和新记忆
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相同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C
5.(2010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细胞因子
B.T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 •—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效应Tc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也可释放细胞因子,抗体只能由效应 B 细胞产生,且一种效应 B 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6.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①吞噬细胞②T淋巴细胞③B淋巴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效应B淋巴细胞⑥效应T 淋巴细胞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
【解析】吞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与自身正常组织的差异,但不能特异性识
别抗原。
【答案】C
7. (2013郑州高二检测)下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
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07 14 21 28 35 天数
B •效应B细胞
【解析】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 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吞噬细胞和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答案】D
8 •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
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细胞因子
C •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D. 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解析】E细胞是效应B细胞,只能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
【答案】D
9.(2012长沙一中高二期末)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
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解释(说明:“+”表示
ilu
体
浓
度
A •吞噬细胞
C •效应T细胞
D •记忆B细胞
有,“-”表示没有。
)()
A •小明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他的免疫力
C •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他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他的免疫力
【解析】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小明体内有乙肝抗体,同时也表明小明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已被消灭。
【答案】C
10.(2013黄山期末)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
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 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免疫。
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乙组骨髓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2012海淀高二检测)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甲、乙细胞的图像,
甲为B淋巴细胞,乙为效应B细胞。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甲细胞起源于_____ 细胞,首次细胞分化发生在_________ 中。
甲细胞
分化的结果产生各种B细胞,负责 __________ 疫应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甲细胞膜表面具有特异性识别受体,能够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直接刺
激,还需要 ________ 田胞呈递信号的作用,使它们激活。
(3)激活的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此时在电镜图中可观察到甲细胞呈现出
的结构特点
⑷激活的甲细胞再次分化,分别产生细胞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的
细胞和乙细胞,乙细胞具有较发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相适应。
这两种细胞通过分化在 _______________ 面形成稳定性差异是机体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
【答案】(1)(骨髓)造血干骨髓体液
(2)抗原(辅助)T(或Th)
(3)细胞核所占的比例大,细胞质比例小(或核/质比大)
(4)记忆(或记忆B)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态、结构和件理)功能
12•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B匾----- 健康B ——-B正常生活
S疫苗S病原休
------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B 鼠能
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的传染病,其原因是
(2)若在给 B 鼠注射S 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 病原体,则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鼠会______ 。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清除它的是
(4)若给人注射疫苗,从而使人获得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异性免疫分为三个阶段,即感应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和________ 阶段。
其中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 _________ 和______ 阶段。
【解析】此题是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实验现象的一道经典题目。
疫苗是灭活的或毒性减弱的病原体,它作为抗原,且具有抗原决定簇,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但由于毒性减弱,所以没有致病性。
临床上常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即给健康机体接种疫苗而使其产生抗体,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一般是一周,如果在接种后的第二天就有病原体侵入,机体还没有抵抗力,很难对抗。
任何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发生都要经过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答案】(1)注入S 疫苗,产生抗体体内没有抗体(2)体内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死亡(3)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 细胞(4)免疫预防(5)增殖分化效应呈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