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_课件

合集下载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 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 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 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 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 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 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 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 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 Q 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 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
——林兴宅《论阿 Q 的性格系统》
分析故事环境
2.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 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 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根务 源二
作者观点
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 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鲁迅
请你用图示的方式把阿Q精神胜利法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

昧 ,

遇强者 憎恶、反抗

自负、自贱 、忘却






遇弱者


欺凌

探究根源
1.为什么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憎恶权势又 趋炎附势,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的矛盾?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任务四:明其意——探究作品价值 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 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 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 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 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应对“战斗”的三招: 语言反驳 行动冲突 精神胜利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 实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 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的思维方式。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一种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妄自尊大的心理现象, 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社会原因:阿Q"精神胜利法"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最 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 治,就欺骗和蒙蔽人民,炫耀早已泯灭的光荣史,对人民大 众进行思想毒害。
探究:阿Q是当时社会底层一类人的代表,联系时 代背景,分析鲁迅先生为何塑造这一可笑、可怜、 可恨、可悲人物?
⑤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 的弱点很敏感,讳说“癞”以及一切 近于“赖”的音,但一面对实际的屈 辱,他又变得麻木健忘。
• 小结:概括阿Q的性格特点
双重人格
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贫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苦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农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 件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通过小说,鲁迅深入揭示 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
鲁迅与《阿Q正传》
文学巨匠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和赞赏。
社会观察者
鲁迅通过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 的现实和问题,用文字揭示了 人性的种种弱点。
3 人性弱点
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自卑、虚伪、贪婪等弱点。
文学价值与影响
社会影响
《阿Q正传》引起了人们对社会 现象和人性的深思。
文学表达
鲁迅通过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 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 文学才华。
经典作品
《阿Q正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结论与启示
无奈的现实
《阿Q正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固化现象和个体在现实中的无力感。
独特风格
《阿Q正传》的独特叙事方式和 深刻思考令人难以忘怀。
小说背景
时间 地点 社会背景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中国乡村小镇 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主要人物介绍
阿Q
一个古怪的乡村人,自视甚高, 但却屡次失败。
成府
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商贩,懂得和 社会斗争。
自我救赎
阿Q的努力和失败揭示了个体通过努力和反思来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社会改革
小说呼唤社会改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幸福。
故事梗概
1
鲁迅的家乡
阿Q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2
阿Q的失败
阿Q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证明自己,但无论如何都遭遇失败。
3
社会斗争
敖四带领人们一起反抗成府的压迫,并引导阿Q走向自我解放。

《阿Q正传(节选)》课件

《阿Q正传(节选)》课件

2.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 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 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 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 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 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 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 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就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3.在自己受到的诸多屈辱中,阿Q为何认为被王胡打是“生平第一 件的屈辱”?“在阿Q的记忆上”这一段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什么?
明确:阿Q欺弱怕强,被赵太爷、未庄闲人们呵斥、嘲笑甚至殴打,他无可奈何,但最终都能从精神上获 得“优胜”,实质上是一种对所受屈辱的消解或接受。但这王胡,在他看来是一个比自己更弱,可供自己奚 落的人,如今竟然敢对自己动手,他无从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所以认为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 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 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等。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9章。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 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 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 的故事。
故事梗概
第一章《序》:
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 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 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 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 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 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
鲁迅
学习目标
①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现状。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 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 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 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 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 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 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
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 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 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 的眼睛,很像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 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 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 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 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 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 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 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阿Q正传(节选) 》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节选) 》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茅十八带着韦小宝要去找鳌拜比武,途 中在一家小酒馆喝酒时,茅十八被一个老太 监海大富一顿暴打而倒地,韦小宝也被牵连 在内,他们被一帮小太监用黑布蒙住了眼睛, 塞进骄子里抬走。只在7岁坐过一次骄子的韦 小宝,自我安慰道:“他妈的,老子好久没 坐骄子,今日孝顺儿子服侍老子坐轿,真是 乖儿子、乖孙子!”
阿Q的性格中充满无数的贬义词,而我们一般阅读的 文章中会以正面人物形象为主,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 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
鲁迅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 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 锁。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所以鲁迅创作阿Q这一形象,就是要写 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 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 、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地位低下、无依无靠、生活贫困 敏感禁忌、懦弱卑怯、欺软怕硬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敏感禁忌、懦弱卑怯、欺软怕硬 弱小无助、自欺欺人
形象分析
续优胜记略:
(1)被赵太爷打的荣耀 趋炎附势、安享压迫
(2)被王胡碰墙打的屈辱 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3)被“假洋鬼子”用“哭 愚昧狭隘、奴性十足、
丧棒”打阿Q的屈辱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 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 的精神。
— —《呐喊》自序
写作 特点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节选)》最突出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
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课件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课件

4.词语辨析
过渡 过度
过展变渡化:事而物转由入一另个一阶个段阶或段一或种另状一态种逐状渐态发。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 相同点:读音相同,字形相似。 不同点:“过渡”多为动词,侧重于表现事物发展的阶段变化;“过度”为 形容词,侧重于表程度。
①国家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过渡期今日即将结束。 例句 ②沙漠是十分干旱缺水的地貌,沼泽是由于土层过度湿润形成的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 选)》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
提示 ①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 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 会阔得多啦”。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 肆意嘲笑,然后引以为荣。
②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 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向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 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 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 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 胜利了。 ③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 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 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阿Q正传》节选课件

《阿Q正传》节选课件

对读者的影响
情感共鸣
节选中的阿Q形象鲜活,许多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思考与启示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 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作品背景
作品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民生凋敝。
作品主题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 性的弱点,特别是对阿Q这一形 象的描绘,更是深入人心。
作品主题
作品主题
通过阿Q这一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 点。
主题思想
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 的深刻思考。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陶醉的方式,让他能够对自己的悲惨命运 视而不见,从而避免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方式,让他能够在极度困苦和屈辱 中苟且偷生,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悲哀。
阿Q形象的时代意义
阿Q形象的时代意义在于他代表 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人民,他 们的苦难和困境,以及他们那种
VS
对全文的意义
这一节选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核心部分,展 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和“精神胜利法 ”的实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对全文主题的深化
主题的揭示
通过节选,进一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对“精神胜利法”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中 国国民劣根性的反思。
对主题的拓展
通过阿Q的言行,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精 神胜利法”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背景。
故事情节分析
情节发展
阿Q在未庄的遭遇,从与赵太爷的冲突到被钱太爷打骂,再到最后的“精神胜 利”,情节跌宕起伏。

《 阿Q正传(节选)》课件67张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阿Q正传(节选)》课件67张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没有伟大人 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 的生物之群;有 了伟大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 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作者介绍
• 代表作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野草》
• 杂文集:《坟》《而已集》《且
介亭(集共》等篇),被1誉6 为
• 第九章 大团圆
为什么把阿Q之死叫做“大团圆”? 愿1望、团阿圆Q,既所未以和“吴大妈团团圆圆”,其也实没是有不反和团语他写圆和想法。双革关命的
2、他虽然画了个圆,却画成了Q,它总结了阿 Q颠沛坎坷的一生,说明他的命运和结局都是不 圆满的。革命后,他在大堂上画圆招供,意味着 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大团圆”的句号。
具体地说,中国农民具有这种精神病态的原因还有三个:
第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中国农民从一次 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 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 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第二,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 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 盲目排外;

投枪和匕首
Hale Waihona Puke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
小说是《狂人日记》
•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是
《呐喊》《彷徨》
• 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外国的现代小
说是《阿Q正传》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已经整整十年了,鲁迅 亲眼看到,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 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 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 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 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 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介绍阿Q精神胜利法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教学课件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语文
第二单元
1
01
晨课诵读 走近经典
02
课前预习 基础梳理
03
课堂探究 读文品析
04
课后提升 积累借鉴
05
课下练兵 巩固运用上一页返回导航下一页
第二单元
2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14
三、文化常识
《阿Q正传》是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 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传》最初发表 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发表,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 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12
二、探寻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 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军阀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农民采取暴 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 精神上的奴役。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18
3.结合整篇小说,试分析阿 Q 的艺术形象。 答: [明确] 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这一形象血肉丰 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 的艺术典型。 (1)质朴愚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精神胜利法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 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 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 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 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演员基本功四之“真听,真看,真感受”
导演追问:鲁迅先生塑造出“精神胜利”的阿Q有什 么现实意义呢?
演员基本功四之“真听,真看,真感受”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演员基本功五之“经典作品,当代价值”
(1)批判性与积极性(辩证看待,被动与主动) (2)处事心态 (3)缓解焦虑、压力 (4)提升情绪,心理健康
......
演员基本功六之“剧本结构,表演方 法”
1.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2. 白描手法、心理描写 3. 幽默、诙谐的笔调
阿Q的应对
(1)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2)第一个能自轻自贱, 状元也是第一个 (3)打了自己——就好 像自己打了别一个 (4)皇帝停了考,赵家 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
(5)因完结而轻松, 忘却了
梳理矛盾,探究本质
他人的行为 (6)尼姑走来了 (7)赵太爷打阿Q
阿Q的应对
梳理矛盾,探究本质
他人的行为 (6)尼姑走来了 (7)赵太爷打阿Q
(6)吐唾沫,摸头,语 言调戏
(7)乖乖退出去
演员基本功之“梳理矛盾,探究本质”
精神世界,兼顾现实
等级观念
演员基本功四之“真听,真看,真感受”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
简要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双重人格——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回 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胜利;丧失了 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充满 奴性的等级观念典型表现
导演追问:请尝试用一句话对阿Q 形象进行说明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阿Q正传(节选)》ppt课件
5 阿Q
阿Q“打与被打”情况 深层原因(原文摘录或概括)
被败打之本: 被财打富情况、
有钱、文童的爹,错在阿Q,赵太爷是 不会错的
文童
皇权秩序、
互体打力(败强)弱、
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互族打群(败正)统(排外)这住拳了、头还未到达身上,已经被王胡抓
自迷打信观念
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地人,……
6 小尼姑 打(欺辱)
5
王胡 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没有络腮胡
6 小尼姑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的晦气, 不晦气,有辫子 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活动一:胜之梦——阿Q眼中的“理想次序”

人物

排序依据(原文)
阿Q取胜点
1
阿Q
所胜有未之庄由的:居民,全部在他里,……
2
赵太爷 这宗时候族,关他系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辈分高,后代阔
3 未庄闲人 没财失去富做状人况的资、格 见识优越、
先前阔、见识高, 辈分高,自轻贱
4 钱大少爷 这族大约群要正算统是生(平排第二异件)的、屈辱。最 拥有“真辫子”
讨皇厌的权人秩,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5
王胡 这迷大约信要观算念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没有络腮胡
6 小尼姑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的晦气, 不晦气,有辫子 原来就因为见出他想要融入“未庄”。
阿Q能够融入到未庄吗?
3、“精神胜利法” “阿Q”若想在“未庄”站住脚,他就必须去学会毫无 条件的服从与忍耐。
未庄:“排外/同化”体系
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 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侯多。

《阿Q正传(节选)》课件6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节选)》课件6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简介
一、序 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
位和生活环境。
二、优胜纪略
课文所选内容
三、续优胜纪略
重点介绍阿中兴到末路
写阿Q的种种痛苦与不幸, 提示阿Q不安于现状并要 有所反抗的社会根源。
七、革命 八、不准革命
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你还不配……”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 在这种现实里 ,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
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 名词,“阿Q精神”也成 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 用语。《阿Q正传》究竟 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 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 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 们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带 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 文吧。
农民的力量,满足农民的要求;通过阿Q的革命要求,说明了
引导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不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 本课集中刻画和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露反 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思想毒害,显示了“唤醒民众’’ 的极端重要性。(主题)
• 五、生字词:
1、行状(泛指人的经历) 2、舂chōng米 3、伶líng仃(孤独) 4、崇拜(尊敬奉承) 5、自负(此为自以为了不起) 6、癞疮chuāng疤 7、讳huì说(因为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8、撩liáo(挑逗,招惹) 9、口呐nè(嘴笨,言语迟钝) 10、虫豸zhì 1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变成好事) 12、根柢dǐ(根底) 13、擎qíng起 14、热刺刺lá 15、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
16、 托庇(依赖长辈或有权势的庇护)
17、穿凿zhuó(附会,牵合,使之勉强通过)

5_1《 阿Q正传(节选)》课件5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_1《 阿Q正传(节选)》课件5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卓越的语言艺术。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 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人 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其次, 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夫 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斯亦不足畏也 矣”等等,不仅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而且给作品 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 例。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 语,喜欢夸张。如“老Q”、“浅闺”以及“田家乐” 、“大团圆”,和关于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 Q的那段描写等等。第四,是小说使用了不少口语, 如“儿子打老子”、“放倒头就睡”等,一讲出去人 家就懂。最后,《阿Q正传》中语言的准确、鲜明、 生动、精练等特色。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
1.消解反抗 2.丧失同情心,麻木残忍。 2.失去是非、美丑标准
怎样理解本文在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说:“《呐喊》中的 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与《狂人日记》 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 记体”。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即
2.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即用黑线条勾描物象,不用颜色表现。文学的白描,指 用简洁的笔墨勾勒艺术形象。这就要求作家选取最能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栩栩如 生,呼之欲出。鲁迅的白描手法就能如此传神。以个性化 的语言为例,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 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就 使阿Q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得到闻其声如 见其人的生动表现。赵太爷的“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 配姓赵!”两句话,也写尽了赵太爷的淫威;以细节而言 ,阿Q的画圆圈,就把阿Q的糊涂、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决定他生死的在供状上画花押,但他却为圈画得不 圆而羞愧、懊恼,但后来又以“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 而释然,真是糊涂麻木到极点,表现阿Q并没有鬓正地觉 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这样的细节在作品中是 非常多的。

《 阿Q正传(节选)》课件47张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阿Q正传(节选)》课件47张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走近名人,了解名著。
阿Q正传
1921年,以“巴人”的笔名 在《晨报副刊》 连载。
茅盾:“实是一部杰作” 郑振铎:“将成为世界最熟 知 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
郭沫若:“旷代文章数阿Q”
阿Q正传 鲁迅
谁 来 说 说 :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 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
没 落 知 识 分 子 《 孔 乙 己 》 )
城 镇 贫 民 (
《 药 》

饱力
受车
凌 辱 的
夫 ( 《
农一
民 ( 《
件 小 事
故》
乡 )
) 、


时代背景
•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 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 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 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 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 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 《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 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 正传》的直接原因。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 意图有两点:
•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 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 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 “引起疗救的注意”;
•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 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正传(节选)》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节选)》课件23张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4.写作背景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 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 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 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 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 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 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当时, 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 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 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 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 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 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 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 1.作者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始用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思想的四次转变:a 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b 从“我以我血溅轩辕(①传 说中的黄帝②车)”的慷慨悲歌转为速死的彷徨状态,此时在陈独秀、胡适 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辛亥革命失败后);c 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 作于现在,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d 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 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 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尽管鲁迅做过各种事情,但可 用两个字来概括“启蒙”,研究鲁迅而成为了一个“鲁学”,对鲁迅的研究 在中国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显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 了”,这是为什么?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 在何处?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 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合作解答: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无聊, 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 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 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谢谢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 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 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 吃 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究: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样的 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视城里 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 怎样理解?
阿Q正传(节选)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 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 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 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 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 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 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 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 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小说的时代背景
问题5: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 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 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问题6:作者在这里这样写,是要揭示出“酒店里的 人”缺乏同情心,心灵卑微。他们虽然没有亲自动手调戏 小尼姑,却也不比阿Q好多少,只少一分,是九分。
小结:
《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 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 《晨报副刊》上连载,署 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 小说集《呐喊》。《阿Q正 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 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 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 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 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 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 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 记略”。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 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 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 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 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问题3: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 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问题4:这是阿Q的有一发明创造,实在达不过就自轻自 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 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 才得意。
问题5:表面来看,“不幸”与“赢”是矛盾的,但实际 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 那是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 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的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 次神奇的发挥了作用。作者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 都没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 无可救药了。
《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 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 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 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 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 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 《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问题6:是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先前阔

见识高

麻木、愚昧、落

真能做
后、无赖的万劫 不复的奴才相

光荣的癞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精神 胜利 法乃 立身 法宝
“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想一想? 比一比!
2、“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 “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 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 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
赵太爷的巴掌
怕硬篇 续
王胡的碰墙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略 欺软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精 神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阿Q的性格探究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 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 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 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 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 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 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 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 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 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 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 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 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八个词 的意思怎样理解?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问题1: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 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 就是精神胜利法。
问题2:这说明了阿Q因为进过城而“更自负”,同时有 很看不起城里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进过城就 觉得了不起,是对于未庄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 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未庄的人没有见过的东 西;而看不起城里的人则表明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率真任性
自尊要强
退 狭隘保守
回 内 心
憎恶权势 无赖霸道
敏狭隘保守 自轻自贱 盲目趋时 泯 趋炎附势 灭 懦弱愚昧 意 麻木健忘 志 安于现状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 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 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 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 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 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 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 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 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问题1: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那 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