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理解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有无相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如:水与波、日与月、阴与阳等。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理解其哲学内涵。

2.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

2.4 教学内容讲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2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实例,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4.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5.1 课程背景5.2 教学目标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课程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明白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内涵。

2. 分析“有无相生”在生活中的实例。

3. 探讨“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4. 介绍道家思想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内涵和哲学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无相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有无相生”:详细讲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和哲学意义。

3. 分析实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有无相生”的概念、实例和哲学意义。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书籍:提供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方便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意义,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内涵。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有无相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无相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有无相生”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观察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理解并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章:理论阐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原理。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小组合作学习。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相生相依”、“相互转化”等概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的讲解。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课文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不理解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原理。

5. 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课文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素材。

4.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一中汪贲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有无相生’?”,“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是什么?”,“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4.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研读第1节。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三、课文第2则研读【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docx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docx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 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约死于公元前500 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 (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 ,并能由立而化,“正复奇,善复妖”,“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 。

又以世事物均“有”与“无”之一,“有无相生”,而“(无)” 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有余而不足,人之道不然,不足以奉有” 、“民之,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教学设计2: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2: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4.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经历过有无相生的情景。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有无相生”的道理。

(2)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有无相生》。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作品。

(2)介绍文章背景: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创作背景。

(3)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开展实践活动:参观企业或社区,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无相生》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事迹、相关诗歌等。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
根据意思填成语
(1)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
(2)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当上了光武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的做法是()。

二、成语释义
出示成语:有无相(xiāng)生
1.读成语及释义:(自主学习,同桌交流理解)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教师正音、带读《有无相生》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
3.学生以不同形式读“成语溯源”。

(自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增量阅读
自读“增量阅读”中的文章《避实就虚画古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避实就虚画古寺
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四、增量发现(合作读议)
1、自读“量量”的话,并讲讲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理解)。

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增老师:是啊,善与恶、美与丑等也都是如此。

量量:老师,照您这么说,我还知道一些例子,“欲速则不达”就说明了快与慢的关系、“井底之蛙”就说明了大与小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

增老师:你真会联想呀,这说明你理解了“有无相生”的意思。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增添很多和谐。

2、读“主题链接”中的篇目《皮匠和银行家》,谈自己的读书收获(联系本节课学习成语)。

皮匠和银行家
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

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

他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与此相反,他的邻居是个银行家,拥有万贯家财,却很少唱歌,晚上也睡得不好。

他偶尔在黎明时分迷迷糊糊入睡时,皮匠的歌声便把他吵醒了。

银行家就抱怨上帝,没有把睡眠也制成一种像食品或饮料那样可以出售的商品。

银行家就叫人把这位歌手请来,问道:“格雷戈时先生,你一年赚多少钱?”
“先生,你问我一年赚多少钱吗?”快乐的皮匠笑道,“我从来不算这笔账,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日子,总而言之,一年复一年,每天都有饭吃。


“啊,朋友,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
“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中总有些日子
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皮匠的直率逗笑了,他说:“我要让你从今天以后不愁没钱用。

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世界的全部财富。

他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

他不再唱歌了。

从他得到这种痛苦的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睡眠与他分手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担心、怀疑、虚惊。

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3、说说由成语“有无相生”想到了哪些成语。

五、拓展提升
1、根据意思填成语。

(1)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
(2)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
2、想一想,选取本单元学过的一个成语填写在括号里。

(1)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当上了光武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的做法是()。

(2)皮匠虽然没有像银行家那样拥有很多财富,但他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歌声;后来他得到了一百枚金币,却提心吊胆,失去了往日平静美满的生活,这里的有和无的变化就叫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