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数学集合第三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教案标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并能正确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2. 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运算。

3. 培养对集合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集合理论解决复杂的问题。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元素、集合、空集的概念- 集合的特点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并、交、差和补运算- 运算规则和性质3. 实际问题的集合运用- 利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集合运算与概率、统计等其他数学知识的结合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活动引入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知识,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集合的概念和集合元素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概念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基本概念、符号表示等内容,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确保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第三步:运算法则的讲解和练习依次讲解集合的并、交、差和补运算的定义和运算法则,通过举例演示并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和加深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综合运用将集合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概率问题等,引导学生将集合运算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拓展和归纳提供更多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和拓展对集合运算的掌握,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集合运算的规律和性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步:反馈和总结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对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及时纠正和完善他们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中关于集合的章节内容2. 课件:包括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运算法则的示意图和实例3. 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进行集合的基本运算;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难点:集合的应用题目解答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集合”的说法,你们知道集合是什么吗?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总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用大括号{}表示。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与集合相关的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 引导学生讨论集合的应用题目,如排列组合等。

四、小结与展示(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通过示范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课时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课时
;0 ;

思考2:课本P7的思考题
5.几个重要的结论: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对于集合A,B,C,如果 ,且 ,那么 。
说明:
1.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2.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2)记住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会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知道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
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习新知识为主,教师通过规范清晰的示范,让学生学会。
教具
PPT 黑板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板书设计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复习回顾(三)课堂练习
1
2
(二)新课教授:归纳小结与作业
1.子集空集
2.例题讲解




环节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设计意图





二新课讲授
三例题讲解
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三)课堂练习:
课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5题;
2.预习集合的运算。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汇编 第1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课时3

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汇编 第1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课时3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学案综合汇编第1章集合第 3 课时第三教时教材: 子集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过程:一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关系:“包含”与“相等”两种关系.二“包含”关系—子集1. 实例: A={1,2,3} B={1,2,3,4,5} 引导观察.结论: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也说: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2.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注意: ⊆也可写成⊂;⊇也可写成⊃;⊆也可写成⊂;⊇也可写成⊃。

3.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φ⊆A三“相等”关系1.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 A=B2.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 ,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如果 A⊆B, B⊆C ,那么 A⊆C证明:设x是A的任一元素,则 x∈AA⊆B,∴x∈B 又 B⊆C ∴x∈C 从而 A⊆C 同样;如果 A⊆B, B⊆C ,那么 A⊆C⑤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四例题: P8 例一,例二(略)练习 P9补充例题《课课练》课时2 P3五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几个性质: A⊆AA⊆B, B⊆C ⇒A⊆CA⊆B B⊆A⇒ A=B作业:P10 习题1.2 1,2,3 《课课练》课时中选择。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 我国的小河流;(3) 非负奇数;(4) 方程的解;(5) 某校2021级新生;(6) 血压很高的人;(7) 的数学家;(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2023最新-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您带来了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定义集合,并能够运用集合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集合的复合运算和应用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教案、教学PPT、教学素材(包括相关例题和解析)、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5分钟
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集合,并向学生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二、概念讲解 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将同一性质的元素,用大括号{}围起来的整体叫做集合。

2. 集合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补集等。

三、例题讲解 15分钟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向学生演示集合的运算过程和应用方法。

四、练习 15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集合的相关运算法则。

五、作业 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技巧。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引导学生对集合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学展望:
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集合的应用和拓展,拓宽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集合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问题讲解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问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能够解决基本的集合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2. 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熟练运用集合运算符号解决问题。

2. 理解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四、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概念。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概念(1)教师介绍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概念,例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2)通过举例讲解集合及其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3)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掌握集合运算符号的基本运用。

2. 第二节课: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1)教师介绍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2)通过举例讲解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一些集合问题,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集合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3. 第三节课:综合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集合问题。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检验他们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评,总结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以集合问题为主题,通过讲解概念、引导练习、分组讨论、综合训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索,从而提高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篇一: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3(3)元素:集合中每个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___a;(2)不属于:记作:a___a;(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3) 方程方程x=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x+12x+2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2);(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全体;(3) 方程x+1=x+2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的集合.记作;(2)正整数集:的集合.记作;(3)整数集:的集合.记作;(4)有理数集:的集合.记作;(5)实数集:的集合.记作。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在高一数学教学中,集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高一数学集合知识,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符号表示;(2)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律;(3)能够应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3)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符号表示;(2)集合的运算规律;(3)应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1)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2)集合的运算规律的掌握;(3)实际问题与集合知识的结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集合的实际应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空集、子集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3. 符号表示。

讲解集合的基本符号表示,包括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表示方法等,让学生熟练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方式。

4. 集合的运算。

介绍集合的交、并、差等运算规律,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5. 实际问题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集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案例教学法。

通过生活案例和数学问题引入新知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 实践教学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 集合3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 集合3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1.1.3 交集与并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熟悉交集、并集的性质;3、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概括、类比等重点正确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或与且的区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复习回顾: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概念2.用Venn图分别表示下列各组中的集合:(1)A={x|x为6的正约数},B ={x|x为10的正约数},C={x|x为6与10的正公约数};(2)A={x|x为高一(1)班语文测验优秀者},B ={x|x为高一(1)班英语测验优秀者},C={x|x为高一(1)班语文、英语测验都优秀者}.(二)研探新知(1)交集的概念:(2)并集的概念:(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1)A∩A=A,A∩∅=∅,A∩B=B∩A;(2)A∪A=A,A∪B=B∪A,A∪∅=A;(3)A⊆B⇔A∩B=A ⇔A∪B=B.(4)A∩B⊆A⊆A∪B;教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学设计(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例1(课本例4)例2(课本例5)例3(课本例6)例4(课本例7)教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学设计课堂练习:1.已知集合A={ x|x2-ax+a2-19=0 },B={ x|x2-5x+6=0 },C={ x|x2+ 2x-8=0 },满足A∩B≠∅, A∩C=∅.求实数a的值.2.(课本第11页练习1-3)教学小结交集与并集的概念课后反思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学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能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运算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引言: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式。

2. 探究:学生自主探究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运算的性质。

3. 梳理:总结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并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应用层面还存
在一定的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加深对集合运算
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整体上,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水平。

高一数学集合的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的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的教案教案标题:高一数学集合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集合的运算法则。

3. 集合的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运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2. 集合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

3. 学具:学生练习册、习题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和思考,例如:“你们曾经遇到过集合的概念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2.1 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 介绍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 解释集合的符号表示法: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大括号{}表示集合的元素。

2.2 集合间的关系- 并集:将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组合在一起,重复的元素只保留一个。

- 交集:取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 差集:从一个集合中去掉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得到的新集合。

- 补集:相对于某个全集,一个集合中没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tep 3:运算法则的讲解和练习(20分钟)3.1 并集和交集的运算法则-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讲解并集和交集的运算法则。

-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进行计算和解答。

3.2 差集和补集的运算法则-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讲解差集和补集的运算法则。

-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纸上进行计算和解答。

Step 4:应用问题的解决(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集合运算法则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1.1.1集合的概念累计课时:1【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教学过程】1.1.2集合的表示方法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教学过程】1.1.3集合之间的关系(一)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2. 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3. 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学过程】1.1.4集合之间的关系(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2. 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3. 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教学过程】1.1.5集合的运算(一)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2.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3.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并通过对比,自学相似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1.4集合的运算(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件的集合用Venn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教学过程】新课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二、补集1. 定义.如果A 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的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 在U中的补集”.2. 补集的Venn图表示.例1 已知:U={1,2,3,4,5,6},A={1,3,5}.则U A=;A ∩U A=;A ∪U A=.解{2,4,6};∅;U.例2已知U={ x | x是实数},Q={ x | x 是有理数}.则U Q=;Q∩U Q=;Q∪U Q=.解{ x | x 是无理数};∅;U.3. 补集的性质.(1) A ∪U A=U;(2) A ∩U A=∅;(3) U(U A)=A.例3已知全集U=R,A={x | x>5},求U A.解U A={x | x≤5}.练习 1(1) 已知全集U=R,A={ x | x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得出补集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补集的记法和读法.生:根据定义,试用阴影表示补集.师:订正、讲解补集Venn图表示法.生:对例1口答填空.师:引导学生画出例2的Venn图,明确集合间关系,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生:填写性质.师:结合数轴讲解例3.学生解答练习1,并总结解题规律.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补集涵义.通过画图来理解补集定义,突破难点.借助简单题目使学生初步理解补集定义.例2中补充两问,为学生得出性质做铺垫.结合具体例题和Venn图,使学生自己得出补集的各个性质,深化对补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AUC U A新课<1},求U A.(2)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练习2设U={1,2,3,4,5,6},A={5,2,1},B={5,4,3,2}.求U A;U B;U A ∩U B;UA ∪U B.练习3 已知全集U=R,A={x | -1< x < 1}.求U A,U A∩U,U A∪U,A ∩U A,A ∪U A.学生做练习2、3,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补集的理解.小结补集定义记法图示性质1. 学生读书、反思,说出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问题.2. 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填表巩固.让学生读书、反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作业教材P17,练习A组第1~4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1.1.4集合的运算(二)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2.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件的集合用Venn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1. 复习提问:集合的交运算与并运算.2.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计划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U={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猪肉,毛豆,芹菜,土豆};已经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A={黄瓜,鲫鱼,茄子,猪肉,芹菜,土豆}.师:提问上节课知识,并引出新问题之后,引入课题.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师:出示引例,提出问题:问题1:集合A与集合U什么关系?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温故而知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有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新课一、全集1. 定义:我们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些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这些集合的全集.通常用字母U表示.2. 特征: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给定的集合,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二、补集1. 定义.如果A 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的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 在U中的补集”.2. 补集的Venn图表示.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集合A与集合U之间关系怎样?生:观察集合间的关系,得出;集合A是集合U的子集.师:通过上例,介绍全集的定义与特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得出补集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补集的记法和读法.生:根据定义,试用阴影表示补集.师:订正、讲解补集Venn图表示法.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全集涵义.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得出全集的定义和特征.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补集涵义.通过画图来理解补集定义,突破难点.AUC U A新课新课例1 已知:U={1,2,3,4,5,6},A={1,3,5}.则U A=;A ∩U A=;A ∪U A=.解{2,4,6};∅;U.例2已知U={ x | x是实数},Q={ x | x 是有理数}.则U Q=;Q∩U Q=;Q∪U Q=.解{ x | x 是无理数};∅;U.3. 补集的性质.(1) A ∪U A=U;(2) A ∩U A=∅;(3) U(U A)=A.例3已知全集U=R,A={x | x>5},求U A.解U A={x | x≤5}.练习 1(1)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2)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练习2设U={1,2,3,4,5,6},A={5,2,1},B={5,4,3,2}.求U A;U B;U A ∩U B;UA ∪U B.练习3 已知全集U=R,A={x | -1< x < 1}.求U A,U A∩U,U A∪U,A ∩U A,A ∪U A.生:对例1口答填空.师:引导学生画出例2的Venn图,明确集合间关系,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生:填写性质.师:结合数轴讲解例3.学生解答练习1,并总结解题规律.学生做练习2、3,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借助简单题目使学生初步理解补集定义.例2中补充两问,为学生得出性质做铺垫.结合具体例题和Venn图,使学生自己得出补集的各个性质,深化对补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补集的理解.1.2.2子集与推出的关系累计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2. 掌握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关系.3.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包含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审视事物,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及讲解,并配以题组训练模式,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教案标题:高一数学集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空集、全集、子集、交集、并集和差集等。

2. 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能够灵活运用集合公式求解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PowerPoint或黑板3. 相关练习题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和概念讲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例如元素、空集、全集等。

2. 讲解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包括子集、交集、并集和差集等,并给出相应的示例。

Step 2:集合的运算法则(20分钟)1. 讲解集合的运算法则,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2. 引导学生复习集合的运算法则,包括按照优先级进行运算和应用法则简化式子等。

Step 3:集合的应用(30分钟)1.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集合求解概率问题、逻辑问题等。

2. 给学生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Step 4: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讨论集合的相关问题和解题思路。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强调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的重要性。

Step 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在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 在总结本节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归纳集合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加深记忆。

高一数学第3课时交集、并集课件人教新课标

高一数学第3课时交集、并集课件人教新课标
高一数学
1.3 交集、并集(1)
一、复习回顾
已知集合S和A,求CSA: 1、S={本班学生},A={本班男生}; 2、S=Z,A=N*; 3、S={0},A={0}; 4、S=R,A={x|x>1}; 5、S={x|1<x<5,x∈Z},A={x|x=2或x=3}.
二、继续讨论
求集合A在一个S中的补集CSA的过程实际是由两个 集合得到一个集合的过程,称为集合的运算。
CU (A∪B), CU (A ∩B) . 解:∵ (CUA) ={1,2,6,7,8},
(CUB) ={1,2,3,5,6}, ∴(CUA)∩(CUB) ={1,2,6},
(CUA)∪(CUB) ={1,2,3,5,6,7,8}, ∵A∪B={3,4,5 ,7,8} , A ∩B={4} ∴ CU (A∪B) = {1,2,6},
上述每组集合中A,B,C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B={x|xA且xB }
A
B
交集的性质: AB=BA, ABA ABB
下列每组集合中A,B,D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A={-1,1,2,3},B={-1,-2,1},D={-1,1,2,3, -2};
2、A={x|x为高一(4)班语文测验优秀者}, B={x|x为高一(4)班英语测验优秀者},D={x|x为 高一(4)班语文或英语测验至少有一门优秀者}。
CU (A ∩B) = {1,2,3,5,6,7,8}.
摩根定律:
(CUA)∩(CUB) = CU (A∪B) (CUA)∪(CUB) = CU (A∩B)
(CUA)∪ (CUB) = CU(A∩B)
(CUA)∩(CUB) = CU(A∪B)
例7:学校举行了排球赛,某班45名同学中有 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行了田径赛,这个 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 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 学没有参加过比赛?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材从集合的概念出发,逐步引入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算及其应用。

学生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集合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运算和应用还较陌生。

因此,本节课应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集合概念,如自然数集、整数集等。

- 引入新概念:集合的概念,即由一些确定的、互异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讲解新课-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 举例说明集合运算的应用。

3. 练习巩固- 基础练习:根据给定的集合,进行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

- 应用练习: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 指出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教具(如卡片、标签等)- 练习题五、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 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 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建议- 注重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 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应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1
2
教学目标:
3
I.知识与技能:
4
II.(1)了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关系。

5
III.(2)理解集合运算性质。

6
IV.(3)理解集合运算关系在图像上的意义。

7
V.(4)会用集合的运算关系表示Venn图。

8
VI.过程与方法:
9
VII.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10
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其性质,并能有效进行运算及表示。

11
VIII.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算关系再度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12
重点与难点:
13
I.重点:
14
II.(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交并运算关系。

15
III.(2)运算关系之间的交换率、结合律、分配率。

16
IV.(3)集合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

17
V.难点:
18
VI.(1)集合的混合运算
VII . (2)集合运算的图像理解。

19
VIII . (3)Venn 图读图。

20
教学过程: 21
I . 复习引入: 22
II . 回顾上节课内容,从集合的Venn 图表示入手思考集合之间23
的运算关系。

24
III . 并集的概念: 25
IV . (1
26
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27
V . (2)记作:A ∪B ;读作:“A 并B 28
VI . (3)A ∪B={x|x ∈A ,或x ∈B} 29
VII . (4)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并”运算。

30
31
VIII . 并集的概念: 32
IX .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33
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34
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35
X . (2)记作:A ∩B ;读作:“A 交B ” 36
XI . (3)A ∩B={x|∈A ,且x ∈B} 37
XII . (4)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并”运算。

38
39
40 XIII .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41
XIV . (1)A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42
XV . (2)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43
XVI . (3)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44
XVII . (4)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45
XVIII . (5)若x ∈(A ∩B ),则x ∈A 且x ∈B 46
XIX . (6)若x ∈(A ∪B ),则x ∈A 或x ∈B 47
例1、 设A={奇数}、B={偶数},则 48
例2、 A ∩Z=A ,B ∩Z=B ,A ∩B=∅ 49
例3、 设A={奇数}、B={偶数},则 50
例4、 A ∪Z=Z ,B ∪Z=Z ,A ∪B=Z 51
例5、
已知集合A ={|}2n n Z ∈,B= 1{|}2m m Z +∈,求A B 。

52 例6、
A B =∅ 53 例7、
已知集合A =5{|1}2x x -≤≤,B= {|13}x x -≤≤,C= 5{|0}2x x x ≤≥,或。

求54 A B C ,A B C 。

55
例8、
A B C =5
{|1}2x x -≤≤
56
57
例9、A B C=R
58
练习及作业:
59
I.课堂练习:教材1.3(1)、(2)60
II.作业:练习册1.3-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