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理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b.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讲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授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并验证理论。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持。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弹簧秤、滑轮组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实力目标:视察实力、对学问的迁移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内容,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学世界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和相关实物来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增加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坐过山车时我们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讲解: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3、实验展示:我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坐过山车时放置一个秤称重,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同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深化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4、问题讨论:我将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会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第6节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第6节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第6节超重和失重[学习目标]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重点)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知识点1重力的测量1.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知识点2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2)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判一判](1)物体向上运动时一定处于超重状态.()(2)物体减速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3)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4)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就不受重力了.()(5)不论物体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不变的.()(6)超重和失重可根据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判定.()提示:(1)×(2)×(3)×(4)×(5)√(6)√[想一想](1)物体向上运动就超重,物体向下运动就失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图甲呈现的是某人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如图乙,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提示:(1)这种说法不对.①物体的超重、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取决于加速度方向.②加速度向上超重,如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加速度向下失重,如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2)①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的过程,是因为人下蹲先加速向下,失重,再减速向下,超重,当静止时,F=mg;②人在站起过程中,必然经历先加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静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先超重,再失重,最后受力平衡,故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保持不变;③说明:人对支持面压力的变化,不是取决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零B.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小于零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D.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加速度肯定不为零解析:选D.根据超重和失重的运动特征,以及加速度方向(正、负)的物理意义知A、B、C错误,D正确.2.(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判断)一运动员跳高时的精彩瞬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B.运动员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C.运动员在最高点处于平衡状态D.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解析:选 B.运动员起跳时加速上升,则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所受的重力,A错误;运动员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B正确;运动员在最高点受重力作用,不是处于平衡状态,C错误;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向下,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错误.3.(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判断)(多选)在一电梯的地板上有一压力传感器,其上放一物块,如图甲所示,当电梯运行时,传感器示数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根据图像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从时刻t1到t2,物块处于失重状态B.从时刻t3到t4,物块处于失重状态C.电梯可能开始停在低楼层,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停在高楼层D.电梯可能开始停在高楼层,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最后停在低楼层解析:选BC.从F-t图像可以看出,0~t1,F=mg,电梯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t1~t2,F>mg,电梯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块处于超重状态,电梯可能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t2~t3,F=mg,电梯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t3~t4,F<mg,电梯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物块处于失重状态,电梯可能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综上分析可知,B、C正确.4.(超重与失重的综合分析)(多选)质量为50 kg的某同学站在升降机中的磅秤上,某时刻该同学发现,磅秤的示数为40 kg,则在该时刻升降机可能是下列哪种方式运动()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解析:选AC.质量为50 kg,这是人的真实质量,发现磅秤的示数是40 kg,说明人是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应该有向下的加速度,那么此时的运动可能是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是向上减速运动,所以A、C正确,B、D错误.探究一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情景导入】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就显示了人的体重.人从站立状态到完全蹲下,体重计的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提示:体重计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重力G.因为人在下蹲的过程中,重心下移,即向下做先加速后减速的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先向下后向上,所以人先处于失重状态再处于超重状态,最后处于平衡状态,故体重计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重力G .1.视重当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2.超重、失重的分析加速度视重(F)与重力的关系运动情况受力图平衡a=0F=mg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超重向上F=m(g+a)>mg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失重向下F=m(g-a)<mg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完全失重向下a=g F=0抛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卫星的运动等[特别提醒] 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由重力引起的现象将消失.例如:液体的压强、浮力将为零;水银压强计、天平将无法使用;摆钟停摆;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等.【例1】(多选)游乐园中,游客乘坐能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处于失重状态B.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处于超重状态C.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游客处于失重状态D.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处于超重状态[解析]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mg=ma,N=mg+ma>mg,乘客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B正确;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加速度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N=ma,N=mg-ma<mg,乘客处于失重状态,C正确,D错误.[答案]BC[针对训练1]在身体素质测试“原地纵跳摸高”科目中,某同学按科目要求所做的四个动作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处于超重状态的过程是()解析:选C.静止站立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加速下蹲,加速度向下,支持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B错误;加速上升,加速度向上,支持力大于重力,处于超重状态,C正确;离地上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错误.探究二超重、失重的综合分析与计算解决超重、失重现象中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建立合理的坐标轴.(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4)代入数据求解,需讨论的进行讨论.【例2】质量是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是多少?(g取10 m/s2)(1)升降机匀速上升;(2)升降机以4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3)升降机以3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1)匀速上升时a=0,所以N-mg=0N=mg=60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600 N.(2)匀加速上升,a方向向上,取向上为正方向则N-mg=maN=m(g+a)=60×(10+4) N=84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840 N.(3)匀减速上升和匀加速下降,a的方向都是向下的,取向下为正方向,则mg-N=maN=m(g-a)=60×(10-3) N=42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420 N.[答案](1)600 N(2)840 N(3)420 N[针对训练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被固定在台秤上并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而物块正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台秤的读数()A.增大4 N B.增大3 NC.减小1 N D.不变解析:选C.物块下滑的加速度a=g sin 30°=12g,方向沿斜面向下.此加速度的竖直分量a1=a sin 30°=14g,方向向下,所以物块失重,其视重为F视=G-ma1=34mg=3 N,故台秤的读数减小1 N,C正确.[A级——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为零B.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上升过程D.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下降过程解析:选B.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大于它本身的重力时,是超重现象;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小于它本身的重力时,是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时,本身的重力没变,故A错误;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B正确;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下,运动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故C、D错误.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选A.由于空气阻力不计,两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对B的压力在上升和下降阶段都为零,故A正确.3.(多选)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所示.当此车减速上坡时(此时乘客没有靠在靠背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乘客受重力、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B.乘客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C.乘客处于超重状态D.乘客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解析:选BD.减速上坡时,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加速度,可知乘客受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B、D正确.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为13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C.mg D.43mg解析:选D.对人受力分析,人受电梯底部的支持力F和重力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a=13g,得:F=mg+ma=mg+13mg=43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F′=F=43mg,故D正确.[B级——等级考增分练]5.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质量为5 kg的重物,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N/kg)()A.物体的重力变小了,物体处于失重状态B.电梯一定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C.电梯可能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D.此时电梯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上解析:选C.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 N,是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了,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 N,则物体的重力为5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 N,对重物有mg-F=ma,解得a=2 m/s2,方向竖直向下.则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可能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故B、D错误,C正确.6.如图甲所示,在一升降机内,一物块放在一台秤上,当升降机静止时,台秤的示数为F2,从启动升降机时开始计时,台秤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若取向上为正方向,则升降机运动的v-t图像可能是()解析:选B.在0~t1时间内,台秤的示数小于重力,故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因从启动升降机时开始计时,则升降机可能向下加速,故A、D错误;在t1~t2时间内,台秤的示数等于重力,则升降机向下匀速运动;在t2~t4时间内台秤的示数大于重力,则升降机减速下降,根据图像可知,B正确,C错误.。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展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视频资料准备教案和教学PPT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章:重力的概念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探讨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展示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2.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章:超重的现象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的现象,掌握超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超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超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3.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超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四章:失重的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失重的现象,掌握失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失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失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失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失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4.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五章:超重和失重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1)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你认为人经历了几个过程或状态?(2)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二)静止体重计上的超重和失重1.人向下加速下蹲过程:(1)人加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2.人向下减速下蹲过程:(1)人减速下蹲过程中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做出受力分析?(2)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比较所受力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超重现象。

思考: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发生改变了吗?思考与讨论: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和站起动作,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下蹲”和“站起”两个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观察与实验】思考与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

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三)电梯里的超重和失重情景一: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二: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匀减速上升,(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三: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减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情景四:质量为m的人随升降机一起以加速度a 匀加速下降,(1)人对升降机的压力为多大?(2)人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观察与实验】小结:类型v方向a方向现象加速上升向上向上超重减速上升向上向下失重加速下降向下向下失重减速下降向下向上超重(1)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2)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3. 超重和失重的现实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 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失重的现象,引发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条件。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超重和失重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过山车等。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资料,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实验环节的设计,考虑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如电梯、楼梯、悬挂装置等,用于演示和实验。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a.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b.能够进行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计算;c.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b.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受力分析及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三章《超重和失重》2.教学内容:a.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区别;b.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d.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受力分析;2.讨论法: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运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三年级上册);2.参考书:《物理学词典》、《物理教学论》;3.多媒体资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视频、实验动画;4.实验设备:弹簧秤、滑轮组、小车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超重和失重章节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包含超重和失重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 与重力加速度有关、与速度有关、加速度方向有关、与合外力方向有关等等 教师: 同学们提出很多猜想,很好(适时
表扬),下面用手头的弹簧秤和钩码来探究一下超重和失重与什么因素有关。
3.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学生活动4: 根据大屏幕给出的实验提示分组实验并完成如下表格
运动情况 加速度方向F和G的关系现象 向上 向下
(1)在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暴露的时候,如学生在回答“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 力如何变化?” 这个问题时, 学生之间明显有不同的想法。 让已经理解的学生解释正确答案 是否有效转变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值得思考。 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 不断碰撞出思维的 火花或许才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不同学生的起点不同, 虽然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关注了学生的 动手,动脑,但是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要求教师课后话费较多的时间个别辅导。
3教学过程设计
3.1演示实验、激趣设疑
教师活动1: 手持一个矿泉水瓶,预先已经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两个小孔。移开手指, 水就从小孔中射出来,释放水瓶,水还会溅出来吗?
教师活动2: 如何让小球从两根铜丝构成的圆弧轨道的最低点掉下去? 学生活动1: 两名学生参与实验,站在水瓶两侧。其他同学猜结果。看到水并没有溅到同 学身上,同学们很吃惊也很好奇
(2)虽然课堂在引入、猜想、探究、总结和应用环节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
思维层次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分析, 可 以进一步画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与加速度的函数图象,如图4
(3)可进一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探究实验部分,可将弹簧秤的上端挂在力传 感器上, 同时力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可得到拉力随时间的函数, 很容易就能看出哪些阶段是 超重,哪些阶段是失重。还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同学们展现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瞬间。
(2)学生参与度高。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共有6个,学生合作讨论次数5次。注重了知识 生成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 上学生有了交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物理情境,体验好奇、猜想假设、实 验探究和思辨归纳的过程。
4人为一探究小组,教师走下讲台听取学生的讨论意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并 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学生: 实验过程中,弹簧称示数变化太快,不利于观察
教师: 老师事先已经猜到这个问题,将实验过程拍成视屏,同学们可根据慢动作回放结合 手头实验探究。
实验结束,教师请小组代表通过投影展示弹簧秤和钩码向上和向下运动过程小组的研究结 果。运动情况
学生5: 根据表格,现象是超重的时候加速度都是竖直向上的,而速度有向上也有向下。 同样, 失重的时候加速度都是竖直向下的, 速度有向上也有向下。 所以我敢肯定超重或失重 状态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而不是速度。
3.4构建模型,理论分析,透视本质
教师总结: 超重时向上,失重时向下,与速度方向无关。这个结论是从实验得到的,是否 具有普适性, 能否从理论上验证?下面请根据牛顿定律分析物体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左
重。
3.6科技展示,激趣励志
教师播放视屏观看太空失重现象: 宇航员在太空中喝水; 杨利伟在神五中吃月饼; 书本和笔 在太空中飘;水滴在太空中曾球形。
教师: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你们都有哪些了解?
学生: 神五,神六,神七,嫦娥,天宫一号 教师归纳展示:近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事记,
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七号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州七号发
射成功 实现了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
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发射成功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5日发射成功 教师: 考考大家的知识面,神州系列,嫦娥系列,天宫系列的发射目的是什么? 学生: 神州系列的目的是载人,嫦娥系列的目的是探月,天空系列是要建立自己国家的空 间站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教学目标分析
1.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知道用牛顿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现象给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进一步利用实验 现象自主探究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 再利用牛顿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 件具有普适性。 再从习题引出完全失重。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随处可见超重和失重现 象。
(3)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4)升降机以重力加速度g加速下降;
学生9: 展示解题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略) 教师: 第四问人对称的压力为零,除了这种情况还有那些情况人对称的压力为零 学生: 太空中
教师: 这种现象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叫完全失重。给完全失重下个定义
学生10:当向下的加速度等g,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时叫完全失
(1)、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如何变化?
(2)、分析讨论上述四种情况,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是取决于速度还是加速度? 学生活动5: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讲解 学生1: 重力不变,因为在地球上g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变。 学生2: 我认为重力变了,因为人站在称上示数是变化的。
向上运动实验提示:
(1)、钩码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至最后停止,运动情况可以分为哪两段?
(2)、这两段的加速度分别是什么方向?
(3)、在这两段运动过程中, 分别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4)、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和钩码的重力G之间的大小关系又是什么呢? 学生四个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 互相探讨, 然后将弹簧秤带动钩码向上运动的结论填 入表格中。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体会物理实验对于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知道根据牛顿定律由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和由运动情况确定 受力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本节课是对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的进一步深化——用牛顿运动定律 解决生活实例, 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 超重和失重在学生头脑中 存在前概念, 认为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变大和变小了。 为摒弃错误的前概念, 课程将 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自主探究、 学生讨论合作等方法, 让学生逐 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学生17: 应该是因为到最低点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大于重力,但是我还是不大理解为什么 到最低点时会有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大于重力。
教师: 这一点通过后继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会进一步理解。
3.9课后作业,增强兴趣,培养能力
(1)、医院里的医用电梯的加速度比普通电梯的加速度要小。你能用简单的实验证实一下 吗?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后材料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太空中失重都有哪些应用。
《超重和失重—牛顿定律的应用》 教学设计 刚被《物理教学探讨》录用,即将发表 《超重和失重—牛顿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朱卫娟 徐州市第一中学 徐州市221000摘要:本文基于《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对《超重和失重——牛顿定律的 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目标;过程;反思
(4)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该什么时候用, 用什么。如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弹簧示数变化过快,不利于观察。利用多媒体的慢动作可 有效解决这一困难。 再有利用投影设备, 课展示学生的探究结论和解题过程, 使学生之间能 更好地相互学习和交流。
4.3对本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教师:质量变吗?
学生3: 质量不变,因为台秤的示数表示的是压力,不是质量。和弹簧秤一样,测的是拉 力。
教师:同学们把手头的弹簧秤拿出来看一下,弹簧秤示数分两排,右边kg,左边N。现在同
学们继续讨论弹簧秤测的是什么,质量到底变不变?
学生4: 质量不变,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台秤秤的是人给台秤的压力。人在蹲下和站起的 过程中发生了超重和失重现象,对台秤的压力变化了,有时比重力大,有时比重力小。 教师: 带领学生鼓掌表扬。第二个问题还是请小组代表回答。
1999年11月—————2003年1月 无人飞船 神舟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神 州四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 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 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学生12: 坐飞机,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
学生13: 荡秋千
学生14: 蹦极
学生15:在游乐场玩过山车
3.8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教师: 刚上课时的实验,水平下落时为什么两侧学生会安然无恙? 学生16: 水平下落时是完全失重,水对瓶壁无压力,所以水不会喷出来。
教师: 小球为什么会从两根铜丝构成的圆弧轨道的最低点掉下去?
4.教学设计评析
4.1本教学设计的主体思路 本堂课主要包含了六个活动单元, 分别是课题引出单元、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规律单元、 知识 应用单元。 学生在活动单的引导下, 小组内合作学习, 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 纳。
4.2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充分体现了一堂好课的4个要件。①贴近生活的物理情境;②简单有趣,课操作性强 的探究实验;③充分深入的探究活动;④潜移默化的思维提升
教师鼓励: 希望大家能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尽绵薄之力。
3.7互助协作,知识应用,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