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区时的定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地球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3.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4.地球自转·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地球公转·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中“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属于“2022年版课标”新增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而“地球仪”属于地理工具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属于初中地理的开始部分,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节内容。
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人类的太空探索等内容,通过学习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
小结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对比地图时,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一定是在地图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比较。地图图幅是指地图的大小。我们也来看看这两个地图的图幅是否一样,对比下来,很显然这两幅地图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进行比较。
我们找到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两幅地图的比例尺都在地图的左下角,都是线段式比例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把各种形式的比例尺换算成数字式的,再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这样比较好判断。现在我们一起换算一下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中国地图的线段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千米换算成厘米,要在千米的数字后面加5个0。800千米换算成厘米单位后就是80000000厘米,所以换算下来的这个的数字式比例尺为1:80000000。北京市地图线段式比例尺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换算出数字式的比例尺为1:4000000。用数字式的比例尺对比下来比例尺较大的为北京市地图,比例尺较小的为中国地图。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这两张照片中都有同一个,老师做过特殊标记的香梨—“笑脸”。我们把照片中的“笑脸”进行对比,右上侧照片中的 “笑脸”为2个香梨里的一个,所占的比例为1/2,右下侧照片中“笑脸”是56个香梨里的一个,所占的比例为1/56。1/2的比值大于1/56的比值,所以1/2对应的比例尺为大比例尺,1/56对应的比例尺为小比例尺。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更切贴、更明了的显示地球的自转中心及其方向,同时也引导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动画中可以看出,地球在转动时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的,我们将这个中心称之为地轴,她是地球的自转中心,地轴指示的是北极星方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播放动画:地球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根据动画来总结一下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进行自转运动的?【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也使地理课声形并茂,便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索,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自西向东)教师:相信同学们也做出了正确的答案,地球的自转运动一直是沿着自西向东而进行的。
这个答案啊,是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从地球侧面去观察地球自转运动而得出的结论,那么从其他角度去观看地球时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跟着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一起来探讨下吧!【设计意图】通过英雄引出下部分内容,既为教学内容的转折做了衔接,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很多同学都有着同样一个梦想,像杨利伟一样能够遨游太空为国争光,在太空中俯看我们的地球。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太空中的不同角度观察地球,比如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去俯看地球,地球又是怎样转动的呢?播放动画:从南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时地球的自转运动(观察总结,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师: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旋转。
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北逆南顺”。
好,下面我们来对不同视角下地球的自转方向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吧!教师:【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条理化的内容,帮助学生识记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一道练习题来继续巩固下本节课内容。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
知识讲解:1、什么是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2、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北大北纬,南大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东大东经,西大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3、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例1 写出图中A、B点的坐标A:(40°N,40°W)B:(20°S,20°E)4、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 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
判断图中AC 、AD 、AB 之间的方向关系。
C 点在A 点的正西方向D 点在A 点的正南方向B 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东南160° E 30° S W160° W120° N10° S10° CDA B课堂练习:写出各点的坐标A(60°N,40°W )B(0°,20°W)C(60°N,0°)D( 90°N,40°E)D ACB。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地理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难点名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很难构件空间想象,对地形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反应就会一定的理解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展示五大基本地形的图片:品析图片,思考:千姿百态的地形如何转化到地形图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展示学习内容给学生出示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重要的知识点。
提示学生明确主要内容,知道怎样掌握重点。
四、知识讲解1、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观察图片,老师讲解高度的表示方法。
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确海拔、相对高度的表示。
2、讲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利用动画一步一步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动画演示效果明显,学生可以记忆深刻。
3、讲解等高线的基本特性。
利用幻灯片展示等高线的基本特性,要求学生图文结合了解并掌。
培养学生观察及总结的能力,要学会自己读图并分析得出结论。
4、辨别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
把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一一作一个具体详细的讲解,并配上相对应的图片对应演示。
把抽象的地理问题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5、基本部位总结记忆。
能力较高的学生直接观看大屏幕回答,能力一般的学生,看课本回答。
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即让能力高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性。
6、等高线与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
通过表格将五大基本地形与等高线的形状一一作一个对应,让学生更深了解等高线。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自转》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再加上刚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且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该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地球的自转”现象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是本册教材紧接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性知识,对后面天气与气候,地球的公转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特征。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经纬网定位置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经纬网定位置,而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些经纬线,是我们为 了研究假想上去的,正是由于这些假想的现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经 纬网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航海、航空、军事已经气象观测方面。 【设计意图】:经纬网定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 学生终身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时事热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 情,以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联系生活实际更体现了学生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一课程概念。
课堂练习 (难点巩
固)
任意一点位置
纬度 (先度数,在字母)
经度 (先度数,在字母)
经纬度位置
小结
同学们,地理课堂中的经纬网,看似与我们生活无关,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正在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地理,服务生活,现代科技进步是飞速的,它的发展正在改变着 我们的生活。“科技可以使生活更美的”,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必须掌握现代科技。 同学们,“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祝福同学们的明天更美好。
1、介绍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纬交度点(。南纬或北纬) 2、如何判断经纬度位置
经度(东经或西经)
知识讲解 (难点突
破)
①方格状的经纬网:一纬一经定一点,找到零度好判断。 ②无 0 度线的经纬网:没有零度也不怕,度数规律找答案。 ③曲形经纬网:形变质不变,按照规律定位置 ④俯视经纬网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教 师讲解确定经纬度位置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经纬网。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实 物到图的反复转换练习,借助多媒体直观刺激视觉,学生能够学会写出经纬网的地理坐标。 3、经纬网——一张神奇的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多样化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引入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及时反馈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3. 强化实践教学: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 随堂测试:进行随堂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以评估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
4. 实践活动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等。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内容涉及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的构成部分,如经纬网、半球、极点等。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如对地图的基本认识、简单地理概念的了解等。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初步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等概念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探索地球知识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如自然地理环境、天气与气候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地球,并通过地球仪这一教具,加深对地球地理形态和地理位置的认识。此外,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公转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
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生:答略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图三要素
地图三要素【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科技史。
(二)活动:地图上的信息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
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
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2.地图上的方向:(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讲解: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在学习了前面“地球的形状”和“地球有多大”和“地球仪”内容之后编排的。
其内容会将带学生近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知道地球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及地球上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和地球自转有关。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先大致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后,再一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后面学习地球公转及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地理,对地理的认识是不够的。
本节课的内容既多有抽象,若是单单以讲解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并会感到枯燥。
七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结合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演示为主,以讲解为辅,并请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绘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六、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探究式教学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时钟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引出地球的自转。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①地球的两种重要的基本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
②自转概念的引入:演示多媒体动画"自转",开门见山地引进“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并在学生观察时,提示学生注意地轴指向,并介绍地轴的特点。
③演示,辅以讲授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自转方向。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经纬网判读方法
经纬网技巧1、利用经纬网快速定位。
经纬网是地理定位的最基本形式,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地理位置是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热点。
经纬网图题型一般有三种图式。
①经纬网平面地图(例1)。
②经线或纬线线段图(例2)。
③标注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例3)。
判读经纬网图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技巧是掌握若干条重要经线、纬线与海陆轮廓、政区轮廓以及各种地理要素的相关地理位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多加记忆。
例1、图1中,a、b、c、d分别表示四个国家。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技巧2、根据图中的典型地理事物确定其位置有些经纬线图,除了可以由经纬网判断位置外,还可以由图中的一些典型地理事物,如岛屿、湖泊、河流、以及地区的轮廓和形状来判断位置。
这样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如技巧1中的例1、根据地域轮廓我们可以确定C地澳大利亚而d地是印度。
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例3中,东经120度过我国,而在我国山脉如图中所示基本轮廓的只有东北地区。
下图中,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径流总量为575亿m3)。
回答:(1)丙河的汛期在季。
其主要补给水源为(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因为另一部分盐度较低,因为(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拿到这一题如果不知道北纬44度和东经80度所经过的地区,就很难下手,但细读题目发现乙湖形状比较熟悉,再加上第三问说该湖有明显的咸淡分布,所以我们确定乙湖是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这个区域是位于我国西部与中亚交界的地方,甲处的山脉是天山山脉,丙河为伊犁河。
)丁地是新疆西部与我国新疆交界线最长的国家即哈萨克斯坦。
这样这一题就比较容易了。
(参考答案 (1)夏冰雪融水雨水(2)北冰洋大西洋位于地势较高的迎风坡,(3)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虽地处内陆,但有大量河水注入,起稀释作用(4)哈萨克斯坦)。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学案导引:
一、忆历程,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至少说出四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呢?
2、与地球的真面貌相比,地球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知识点少,考点更少,却是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往往在教学中简化,所以设计过程为收集资料,讨论,谈感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汇总,补充了教材材料的不足。
同时,丰富了师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第一章第四节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一、设计理念:本节课总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小组团结协作,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应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2.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视频资源、图片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五、教学难点: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
六、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教学过程:导入语:欢迎大家来到地理课堂,今天我们学习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板书)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红河谷》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设置《红河谷》影视笔记本上画的“蝴蝶”情景导入新课,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视频看完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蝴蝶”到底是什么?学生:等高线地形图老师:(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判读
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判读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与东西经的关系和区别,归纳东西半球的判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东经和西经的划分
说明任何一条经线圈都能把地球一分为二,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以20°W和160°E作为东西半球的界限,为什么呢?
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
引导学生观察东西半球划分图,说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作为分界线,因为他们基本上从海洋通过,面对西经20度,左西右东,分为西半球和东半球,面对东经160度,则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
三、东西半球的判读
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轴线图,引导学生观察东西经的区域和东西半球的区域,然后通过下面一题的解答加强东西半球划分的认识:
东半球指( )
A.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半球
B.160°E以东至20 °W的半球
C.180°以东至0°经线以西的半球
D.任意经线圈平分的半球
E.东经就是东半球,西经就是西半球
根据E选项的解决,引导学生归纳出:西经与20°W比,东经与160°E比,大,就在西半球,小,就在东半球,一定注意是同类(W/E)相比。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了解地球仪的用途。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乒乓球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对初中地理课程有新鲜感,有爱学习和爱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但学生的抽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较薄弱,动手制作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学习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培养。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乒乓球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教学方法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5教学过程5.1第二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活动一:记数字──了解地球一、复习旧知,完成进阶练习1、地球形状:地球的形状是。
地球大小:平均半径——千米,最大周长约——万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二、讲授新知,知识铺垫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知道地球的大小。
教师点拨提醒“诙谐记忆法”帮助学生识记数字: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地球最大周长:4万千米——“死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五·一”劳动节。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2【讲授】活动二:看模型──研究地球三、观察对比,辨别点线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结构和用途。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问题:1.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北极点,南极点,纬线(赤道)和经线(本初子午线)。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根据班级里的桌子去联想到经纬线,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就是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定位:首先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纬线,然后在此纬线上再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位置。
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经纬度和它对应。
写法:北纬15度,东经40度或者(15°N,40°E)二、讲解方格状经纬网图上定位的方法在下图中,读出A、B的坐标解题方法:1、判断经纬线(口诀:横纬竖经)2、根据递减规律,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口诀: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3、找出相交于点的经纬线,读出相应点的坐标。
得出答案A:(30°N, 110°E) B:(20°N, 120°E)三、侧视的经纬网图上定位的方法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找出C(60°N,30°E)在图中的位置解题方法:1、判断经纬线(口诀:横纬竖经)2、根据分界线,区分东西经和南北纬。
3、找出相交于点的经纬线,读出相应点的坐标。
或者根据坐标,找出相应的经纬线交点位置。
得出结果:A(40°N,70°W)B(20°S,50°E)四、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定位的方法请在下图中找出救援人员赶赴的A地(20°S,30°E)和B地(150°W,70°N)解题方法:1、判断经纬线.(形状为圆圈的为纬线,相交于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
)2、根据坐标,找出相应的经纬线交点位置(让学生上黑板去标注)1、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的坐标A、(20°E,60°N)B、(30°E,55°N)C、(170°E,60°S)D、(180°,75°S)E、(30°E,30°N)F、(60°E,60°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30°N,70°W ) B.乙(30°N,70°W )C. 丙(20°N,20°W ) D.丁(25°S,30°E )答案:D3、请在图中标出A(40°N ,40°W )、B( 30° N ,80°W )、C( 50°N ,60°W )三个点。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球与地球仪
步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有了更进一步的比较完善的系统性的认识。
教师展示图片:“太空第一人”;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师利用PPT:展示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相差21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的原因。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主要针对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进行复习巩固。
小结
本节课运用地球的照片及地球简化图,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详细介绍了地球形状和大小,为后面知识点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学生回答:地球是圆形的球体。
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是圆形的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却是千百年来众多孜孜不倦、探求真理的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检验得出来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了解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以及它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图片展示太阳和月亮的照片。
2、麦哲伦环球航行
后来在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教师展示图片:“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引导学生环球航行的路线,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证明了人类探索地球的整个过程,说明只有相对圆形的物体才可以做到从起点回到起点。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相对高度的定义
第
三
模
块
反
馈
达 标 提 升
达标检测练习:
将地理填充图册上相关习题进行练习。
计意图: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进行新课预习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课题: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备课时间:
主备人:
案别:自主备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人: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判断等高线的特点,判断等高线坡度的陡与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思考: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密集,缓坡——稀疏) 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图1.37中,从B、C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点更容易?(C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教学过程
三模块
五环节
教学内容(每一个环节要体现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
旁 注
第
一
模
块
自
学
温 故 知 新
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课堂,在地图的大家庭中,有一种地图能将地形的千姿百态呈现出来,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么如何判断等高线地形图呢?这就是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目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学科Fra bibliotek地理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区时的定义
难点名称
区时的定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时区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此,一百年来,世界各地仍沿用这种区时系统。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