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艺术研讨
化学课堂布白艺术论文

浅谈化学课堂的布白艺术摘要:画家绘画,总是要留点空白,正所谓密不透风,疏可奔马。
“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要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
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劳道,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的文字中体会到无尽之意。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也可借鉴“布白”的手法,将“布白”运用于教学,并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其思维。
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谈谈几种“布白”的方法。
一、引而不发,形成“心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
教师可精心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触即发之势,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并引而不发,使学生形成心理空白,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故意停顿,形成“时间空白”在处理新课或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马上指定或催促学生回答,而应该故意停顿一下,留出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默默思考,以适应其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在静思中理清思路,孕育融会贯通的种子。
例如,在学习完乙醇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的分子反应机理之后,我故意停顿一下,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醇都可以脱水生成烯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只有在相邻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醇才能脱水生成对应的烯烃。
这样通过短时间的思维调整,使学生对反应本质有了理性的认识。
又如,在电解饱和食盐水演示实验中,阳极放出cl2,进而可推得cl-失电子能力比oh-强,这时教师放慢声调:真的如此吗?学生经过紧张思考后,有学生说:不一定,沉默片刻后,又有学生说:我赞成这个观点,因为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大,而oh-浓度很小,当然阳极产生cl2,若[cl-]≤[oh-],可能阳极得到o2。
教师及时赞赏,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比较cl-和oh-失电子的难易。
这种有意识的停顿,学生被压抑的思路全面解放出来,怀疑精神顿生,灵感由此而生。
象这样在时间上留下一块“空白”,给予学生消化、吸吮,驰骋的天地,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历史教学中巧用“布白”艺术

历史教学中巧用“布白”艺术布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心理学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空白的刺激物,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它。
如此追求一旦实现,便能产生愉悦感,成为质疑、搜求真知的驱动力,使人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启迪,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而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其主要功能有: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布白艺术的原则:布白既然是一种艺术手法,那么它就应该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所布之“白”要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
教学布白艺术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教师只要巧妙地安排课堂结构,就可以造出恰当的“空白”,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布白的方法呢?一、在导语中“布白”如果教师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妙用布白,设问质疑,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使学生疑中学、思中求、乐中取。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的导语,就可作如下的“布白”设计:“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英政府各部大臣到王宫去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停到王宫外面,随即换上17世纪的古老马车进入王宫,赶马车的人是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士兵,有的戴头盔,有的拿长予,这幅景象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那么,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英王宫却还存在这传统的的古老情景呢?让我们学完这节课后再揭开谜底。
”通过这则导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
二、在讲授新课中“布白“问题”是一条把人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由于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的质疑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启动思想的机器去勤于思考,乐于思索,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
巧“布白”,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头脑风暴”

讲 , 样 就 给 学 生 留 下 了暂 时 的 “ 识 空 白 ” 这 样 就 给 学 生 这 知 , 提 供 了静 思 的 时空 . 研究 表 明 , 在 静 思 的 时 候 , 思 绪 最 迅 人 是 疾 的时 候 . 为 静 思 要 求 学 习 主 体 的 注 意 力 高 度 集 中 , 样 因 这 来 可 以使 他们 积 极 思 维 的 特 点 得 到 更 大 发 挥 , 学 习 内 容 对 进 行 更 高 层 次 的深 度 思 维 , 有 利 于 理 解 、 悟. 果 教 师将 也 感 如
●
教 学 方 法
鸯 0
. .
.l - -, .
●
巧“ 白"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 布 , 头脑风暴”
◎ 刘 颖 ( 苏省 溧 阳职 业 技 术 学校 江 2 30 ) 13 0 布 白艺 术 从 哲 学 上 来 说 , 质 是 “ ” “ ” 和 谐 统 本 实 与 虚 的
课 前 没 有 考 虑这 个 问 题 , 又不 能 立 刻 给 出 结 果 , 是 我 决 我 于 定 把 问题 抛 给学 生 , 扬 这 名 同 学 后 , 学 生 讨 论 , 动 去 表 让 主 探 索 这 个 问题 . 过 一 个 课 堂 事 件 的 “ 白”, 避 免 了 老 师 通 布 既 的尴 尬 , 给 学 生 留下 广 阔 的思 维 空 间 , 学 生 尽 情 的 发 挥 又 让 想象力 、 造力 , 时也培养了学生思 维 的广阔性 、 刻性 、 创 同 深 灵活性 、 独创 性 . 有 化 实 为 虚 , 问 题 可 供 学 生 思 考 、 只 有 探
二 、 学 教 学 中“ 白 ” 术 的 要 求 数 布 艺
内容 面 面俱 到地 讲 给 学 生 , 于 注 重 教 学 的 “ ” 往 只 能使 过 实 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布白”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普遍运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指的是在画面中布置黑白分明的色块,形成对比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常常运用“布白”艺术,从而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古代诗词中的布白艺术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就善于使用布白艺术,通过对黑白对比的处理来强化情感表达。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文敛玉鸳鸯被,乱扔蛾眉两点尘。
”这里的“玉鸳鸯被”和“蛾眉”就是通过黑白对比来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凄凉和孤独。
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低头思故乡,揭帘忽见陌上杨花处。
”这里的“低头思故乡”和“揭帘忽见陌上杨花处”,通过将黑色和白色的对比进行处理,使整个句子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孤单,同样也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在小学语文文章中,布白艺术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在写景方面,可以使用布白手法来突出景色的特点,增强阅读感受。
如在描写“红叶”时,可以写到红叶与周围绿叶的对比,以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枫叶如火,镶嵌在翠绿的树林中,犹如一条爬满嫩芽的火龙,燃烧着秋天的激情。
”在描写人物方面,也可以利用布白艺术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描写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物时,可以通过黑白分明的对比来体现其心理状态的冷漠无情,比如:“他的眼神冷淡而无情,像是被冰封的水般不动,坚定而无可动摇。
”最后,通过布白艺术来处理文章的情感表达,可以使整篇文章更加凝炼有力,并且更加生动形象。
从而可以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共鸣和感受,让文章的价值倍增。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发布时间:2021-02-22T02:22:15.01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9期作者:王强[导读] 教师、学生、教材加环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
现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布白"在这节课上的应用。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太仓 215400摘要:本文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了"布白"手法在这节课中的运用方法以及原则。
关键词:布白;应用;原则布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留出"空白"。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注重"布白"艺术。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
这种"布白",是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它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布白"艺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学生、教材加环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
现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布白"在这节课上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布白内容的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有关化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
臂如在"原电池"的原理教学中,教师可暂时不讲"原电池"的原理,而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进行观察,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学生就能解释上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开卷背景下“布白”在教学中的运用_0

开卷背景下“布白”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布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运用“布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布白”意义;运用和操作;原则“布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
“布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新课标背景下,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布白”的意义和作用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布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
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
在“布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布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在“布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4.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布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布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巧置 “ 白” 布 。深刻理解概念 ,培养思维深刻性 在概念 教学 中 ,我们 一般都 是开 门见 山,直接1 鹧 : - 及双曲线的两种定义求出点P =
到f 的距离‰,从而求 出%,判断是否小于、等于一 7 5 ()假 设 P 左 支 ,通 过 用 口 、c 示 ,利 用 一 求e 2 在 、b 表 5
精 细 的 检 查 思 维 过 程 ,能 及 时 发 现 错 误 、纠 正 错 误 。 因 此 在 教 学 中 ,恰 当地 留 有 空 白 ,让 学 生 有 充 分 的 时 间 去 不 断 总 结 解 题 经 验 和 教 训 ,进 行 回顾 和 反 思 , 自觉 调 控 思 维 过 程 , 自我 评 价 解 题 思 路 和 方 法 ,寻 求 最 佳 答 案 。
通过学 生思考 ,凭直觉可 以预见到解决 本题 的关键 : 将 已知 条 件 等价 转 化 为 是 否 存 在 线 段 的 垂 直 平 分 线 与所
给 曲 线有 交 点 。
三、巧置 “ 布白” .在反思中求辩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 的批判性表现为善于独立 思考 ,善于提 出问题 ,
用 ,又发挥 了学生 的主体作 用 ,同时培养 了学生独 立思
考 的能 力。
特别是在 能力 的培 养上 收获会 更大。课 堂教学 中的 “ 布
白” ,是课 堂 教 学 中 美 的 升 华 。 “ 白” 艺 术 实在 是 一 种 布 以 逸 待 劳 的 高 操 教 学艺 术。
在双曲线的左支上,并且d 尸 I 尸 瞰等比数列。经过 、I 、l 只
几 分 钟 的 思 考 ,启 示学 生得 到 以下 几 种 思 路 :
维 往 往 滞 后 于 老 师 的 思 维 活 动 。 对 老 师 提 出 的 问 题 , 学 生 必须 有 一 个 理 解 ,领 悟 、 思 考 的 过 程 , 虽 然 这 段 时 间 里 ,课 堂 处 于 “ 场 ” 冷 ,但 学 生 却 处 于 积 极 的 思 维 状 态 。 如 果 老 师 迫 不 及 待 地 给 出 答 案 或 要 求 学 生 回答 ,就 不 能 充 分 利 用 问题 来 激 发 学 生 的 思 维 。 若 能 巧 妙 利 用 “ 白 ” 布 艺 术 ,给 学 生 留 有思 考 余 地 ,让 他 们 主 动 去 研 究 、 探 索 , 掌握概念印象更深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布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指运用精炼、简练、明晰的文字表达方式,将人物、事件、描述、情节等排列布局使之相互关联,以达到“白描”的效果,使读者形象深刻、生动感受故事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布白被视为一种语言艺术,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应用。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处于探究、发现、探索的阶段,这为布白艺术的教学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如课文的阅读解析、绘本阅读、单元故事阅读等。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情节内容,导引学生依序理解、熟悉文本,感知人物、环境、情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布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从完整的情节中去理解布白艺术。
另外,在绘本阅读中,布白艺术可以通过图画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推进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观看图画时,联想并叙述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学生对布白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单元故事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与故事相关的活动,如观察、轮读、对话、记述、展示等,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观察、感知、思考,梳理故事情节、确定人物特征、了解故事主旨,进而掌握布白艺术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除了从课文、绘本、故事等多种形式传授外,还可以通过自由写作、绘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实践、理解和掌握布白艺术。
例如,在自由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确定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然后进行语言请求、概括主旨、层次分明、配以形象语言等,以达到表达精准、条理清晰、意义明确的效果。
总之,布白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布白艺术敏感度,让学生在听、读、写等多种形式学习中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这种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白艺术研讨
布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留下“空白”,以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从而使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
有力。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完全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追求那种“妙在不言中”的境界。
下面,就以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布白艺
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设悬念,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二、利用插图,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阅读教学中应
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常常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考。
而插图的运用能
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激
活他们的思维。
但插图的运用有一个“时机”和“技巧”的问题,如果只
是象征性的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那就会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
反之,如
果能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
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大禹治水》中有多幅插图,笔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设置“布白”,帮助学生更
深刻地理解课文,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课文第三段写到“禹在外治
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在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禹出外治水时,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体会“禹在外治水13年”,而路过家门只有“三次”,回家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这时问学生:“禹真是一个无情无义,毫不想家的人吗?他家里有妻子、有儿子,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吗?假如你就是禹,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禹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
会怎么想?”同时出示:禹路过家门时,他()。
禹的儿子日渐长大,他()。
教师这一简单的转换,能让学生联想出远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
画面来。
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活生生的,是充满感情的。
听
了他们心中所想,你会惊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把“禹对家
人强行压抑的思念之情,全身心投入治水之中”,把“儿子对父亲的日盼
夜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片是惯常使用的,
是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那
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了。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学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也较为频繁的进
入课堂。
确实,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设想,它所
产生的视听效果,是静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
不可
否认,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
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
“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
比如,教学《云房子》时,在学生对云房
子的可爱有了一定感悟之后。
把多媒体画面定格在小鸟们叽叽喳喳叫着在
云房子中飞过来飞过去。
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小鸟们造云房子时的心情
怎样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又会怎样想呢?”不加限制,让学
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兴奋”、“得意”的心情。
接着
进一步启发:“云房子造好了,小鸟们兴奋不已,它们互相串门,这时会
说些什么呢?”学生看着画面充分展开想象,扮演小鸟进行说话,创造了
视觉上的空白。
同样,最后一段中“水汪汪”一词较难理解,笔者没有让
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而是运用多媒体,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
直观的画面,就像在放无声电影,创造听觉上的空白,使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头顶上便是这么一片美丽的天空,沉浸于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净、清纯之中。
四、引入情境,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
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其实,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
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此时再“开其意”,“达其辞”就能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中《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就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是一篇童话
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
生活。
如果采用简单说教的方法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笔者根据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安排了角色扮演,创设了对比情境:一群蚂
蚁围着餐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谈着笑着唱着,好不热闹;三只蝈蝈在寒
风中又冷又饿,蜷成一团,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
此时,适时地向学生提
出一个要求:趁这三只蝈蝈还听得见,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
恐后地发言,有严厉的批评,有意味深长的教育,也有对他们的同情和惋惜……无须再去问“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老掉牙的问题,
无须再落入“你以后准备怎样做”这样的俗套,只要把握契机适时点拨,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再难的问题
也能迎刃而解。
除了以上所述,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技巧,创设语言上的“空白”,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
音希声”的美学境界。
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即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有的在板书中体现出来,有的
则可隐去,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
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
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精当自然、不
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这才是真正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