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植物病理学
1)性质:植物病理学是以植物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原-寄主-环境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
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科学。
2)任务(研究内容):
a)病害病原体的本质及其活动
b)受病植物的本质及其活动
c)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d)病害(H-P)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e)根据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阐明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
防治措施。为园艺作物生产提供保障。
2、著名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戴芳澜(中国真菌学植病学奠基人)、俞大绂、邓叔
群、林传光、曾士迈等。
植物病原真菌
1、菌物病害特点:
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为畸形。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和颗粒状物。
卵菌门中,多数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腐烂或苗期猝倒。卵菌多数以卵孢子或休眠孢子越冬。
接合菌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很少,而且多是弱寄生菌,引起的症状通常为薯、菜、果的软腐或花腐。
许多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在叶、茎、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其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它们大多是死体营养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但是,白粉菌则是活体营养生物,常在植物表面形成粉状的白色或灰白色霉层,后期霉层中夹有小黑点即闭囊壳。
担子菌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部形成黑色或褐色的锈状物。黑粉菌多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落入土壤中或在粪肥中越冬,黑粉菌种类多,侵染方式各不相同。
锈菌的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复杂的,有多型性和转主寄生现象。锈菌形成的夏孢子量大,有的可以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大面积发生。锈菌的寄生专化性很强,因而较易获得高度抗病的品种,但这些品种也易因病菌发生变异而丧失抗性。
非侵染性病害
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一般来说,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气候因素所致;
病害产生明显的枯斑、灼烧、畸形等症状,又集中于某一部位,无病史,多为使用农药、化肥不当造成的伤害;
植株下部老叶或顶部新叶颜色发生变化,可能是缺素病,可采用化学诊断和施肥试验进行确诊;
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表现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
日灼病常发生在温差变化很大的季节及向阳面。
有时在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部位有腐生性菌类,需进行接种试验来确定病原的种类。
2、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只要诊断正确,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相对较为简单,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即可。
如营养失调,可增施缺乏的营养元素,改善土质,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比例,或进行根外施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即可。
对于水分失调,应及时、合理排灌;
对于有害物质,可根据有害物质种类,采取消除大气污染源,及时通风换气,种植和培育抗污染的作物和品种,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用药,不用污水浇地等措施;
防治温度不适造成的伤害,可采用调节播种或移栽期,用遮阳网等降温,用地热线、塑料薄膜及中耕等措施来增温保温。
3、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争夺。一般来说,全寄生植物比半寄生植物的致病能力强。如菟丝子和列当,主要寄生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上,可引起寄主植物黄化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
除了争夺营养外,有些寄生性植物如菟丝子还能起桥梁作用,将病毒植原体等从病株传导到健康植株上。一些寄生性藻类可引起园艺植物的藻斑病或红锈病,除影响树势外,还能影响果品的商品价值。
4、寄生性植物的防除
(1)菟丝子和列当
要严格实行种子检验检疫,杜绝其种子随作物种苗传播;
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和间作,防治列当还可以通过种植诱发植物降低其密度;在发生早期可采取人工拔除方法减轻危害;
也可用除草剂进行防除。
防治菟丝子还可用炭疽菌制成的生物制剂在危害初期喷洒防治。
(2)桑寄生和檞寄生
主要采取人工连年彻底砍除的方法进行防治,冬季是砍除的较好季节。另外,还可以用硫酸铜、2,4-D和氨基醋酸等进行化学防除。
(3)寄生性藻类
首先要改善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增施肥料,促进植株生长,减少损失;增强寄主的生活力和抵抗力;
必要时可喷洒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等铜制剂或石硫合剂等来防治;
发病后要搞好田园卫生,早期摘除病枝叶。
植物病毒
1、植物病毒的致病作用:
分子水平上干扰植物正常的生长代谢
叶绿素破坏或合成受抑制
呼吸作用反常
激素代谢异常
酶活性变化:氧化酶类、RNA与蛋白合成酶
2、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使用无病毒苗木(含检疫和脱毒处理)
防止介体和人为传播
拔除田间病株
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性
调整播期(避病或避开介体传播高峰)
田园卫生(清除中间和杂草寄主)
药剂防治(调解植物生长、缓解症状)
基因工程抗病毒植物品种培育
3、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
(1)症状特点
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征
病状:变色:花叶、斑驳、黄化和碎色(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等)坏死:枯斑、环斑、系统坏死(香石竹蚀环病、水仙黄条病)
畸形:叶片皱缩、叶缘卷曲、植株矮化
(2)症状的复杂性
与其他病害的相似性,如其它黄化症、缺素症、除草剂为害
同病异症与异病同症
隐症:已经显症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症状消失的现象。
潜伏侵染:病毒侵染后,在植物体内增殖,但植物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带毒者: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
4、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有何特点?
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
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5、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的异同?
病原真菌: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
细菌: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少有褪色或变色;有的还有菌脓溢出。在田间: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病毒: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共同点: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生物因素引起;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线虫
1、细菌病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