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训诂”与“训诂学”是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区别的。 • “训诂”是一种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工作, 是一种实践,它是感性的。“训诂学”是 由这种实践所产生,反过来又指导这种实 践的一整套理论、方法,是理性的。
•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 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 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沽学,即以语言解 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 明其义例,以求语言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音训诂笔记》P.181)
•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 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 《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 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 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 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读书 杂志》)
• “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 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旨意),阐明 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系统而条理之。更 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 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便是训诂学。(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 p.11)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它属于汉语 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散的、 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 揭示规律,阐述义例,在此基础之上探求 研究规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 实践并准确诠释文献。 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其内涵大 于二者。
黄侃:“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 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 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 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 • 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 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训诂学
西南大学文献所 李明晓 mingxiaoli5201@163.com
•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 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经济学 家)在欢迎词中说:“‘七月流火’,但 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将典故用错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 之日栗烈。”(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就 该授寒衣。冬天(11月)里,北风呼啦拉, (12月)腊月里,寒气凛冽冽)清陈奂: “流火,火下也,火向西而下,暑退将寒 之候也。”
什么是训诂
• 基本含义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 《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 释而教之。” • 《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 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 言也。”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 纵横家书》这一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盛气而胥之”,可以证明他们的校勘是正确的, 而这类正确的校勘又是根植于深厚的训诂学素养 的。 •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单元文选《触詟说 赵太后》一篇的注解已经指明“揖”是“胥”字 传写之误,是;但“詟”字仍因其旧,未取系 “龙言”二字误合的确说,不妥。
小学与训诂学
• 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 •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 (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 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 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 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 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 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 皆小学之类。
第一章
• 什么是训诂 • 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概论
•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仅文字记载,就有三、四 千年的历史。我国的文化遗产保留至今,其中大 部分是用古代语言(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具体 体现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而语言文字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于是后代人去读前 代的文献资料,就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所 以,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 减少语言隔阂。这一工作,从战国时已经萌芽, 到汉代大行。因此,早自汉代始,就有了以扫除 古代文献中语言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专门学问, 叫作训诂。
•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
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 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 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 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 学》)
Biblioteka Baidu
• “言语之行变略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 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 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 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必与文言之文有 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 之。”(《刘申叔师培先生遗书》)
训诂学与语义学
• 在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组成的传统语言学的三 个部门中,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 一门科学,这是由训诂的核心工作——解释字词这一性质 所决定的。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 但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语义学,因为和属于纯语言学的语 义学相比,训诂学涉及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 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所列举的“保存在注释书和训 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就包括了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 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串讲大义、分析 篇章结构等七项。
• 黄侃(季刚):“诂者故也,即 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诂,偏释故言;训,偏理顺、疏通。
• “训”和“诂”只是在对言时才有以上诸 家所指出的差别。对言(相对而言)则异, 散言则通。散言时,“诂”“训”“传” 是一回事,是可以互相代替的。后来, “训诂”逐渐合成一个复词,就纯然是解 释的意思了。
指导古文教学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靜夜思》 • 对于这首诗中的床,民间有2种观点,一是指床即马扎, 因为以前的汉民族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马扎 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 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 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 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 床。”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在这首诗中,杜甫和 李白一样,在庭院里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 • 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辞海》里明确注 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 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 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训诂学与文字学 在这方面,许慎的《说文解字》给人们提供 了很好的依据。《说文·自部》:“自, 鼻也。象鼻形。”小篆写作 ,甲骨写作 (甲三九二),象人的鼻子形状,是“鼻” 的初文。由“自”组成的汉字,常和鼻子 或鼻子的功能有关,如“臭”、“息呼吸 时进出的气”等。后来为了区别“自”被 借作代词等其它意义,就又造了从自、畀 的“鼻”。
• 何休《公羊传注》云:“传谓诂训。”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散言 则故训、传俱可通称,对言则故训与传异, 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 • 许威汉: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 语言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 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做 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 “训诂”又可作 “诂训”、“训古”,产 生的年代比“训诂”、“训故”要晚。 • “训诂”、“训故”、“诂训”、“训古” 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 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 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 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 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 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 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 主要功用:指导古文教学、指导古籍阅读 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 学过古代汉语,为什么还要学习训诂学呢? • “我们可以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 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应用,只 是有的应用正确,有的应用错误罢了。这里包含 着许多道理,如果把这些道理条理化、系统化, 就是很有用的训诂学。”“研究过训诂学与否, 在阅读古籍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 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多,分析问题比较细致、准 确。后者每失之笼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会产生不应有的错误。”(洪诚《训诂学》,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p.1)

《世说新语·纰漏》:“虞啸父为孝武侍中,帝从容问曰:‘卿在门 下,初不闻有所献替。’虞家富春,近海,谓帝望其意气,对曰: ‘天时尚暖,鯯zhì鱼虾鳝未可致,寻当有所献。’”余嘉锡笺疏: 程炎震云:“意气二字恐误,《晋书》但云:‘谓帝有所求’。” • 按:程校非是,以馈献为意气,乃汉、晋人习语。《潜夫论·爱日》: “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 见。”《后汉书·仲长统传》:“至如近世。外戚宦竖请托不行,意 气不满,立能陷人于不测之祸,恶可得弹正者哉!”《后汉书·独 行·陆续传》:“使者大怒,以为门卒通传意气,召将案之。”《三 国志·蜀书·法正传》:“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 而以意气相致。”《三国志·蜀书·邓芝传》:“性刚简,不饰意气, 不得士类之和。”《风俗通义·穷通》:“玉都素敬重矩,欲得其意, 喜于见归,为除处所,意气周密。”同篇又:“意气过于所望,到亦 遇赦。”又《汉书·宣帝纪》:“或擅兴繇饰厨传,称过使客。”韦 昭注;“厨谓饮食,传为传食,言修饰意气,以称过使而已。”《太 平御览》卷八六〇引《魏略》:“贫寒者本姓石,后还长安,车骑将 军郭淮以意气呼之,问其所欲,亦不肯言,淮因与脯fǔ糒bèi及衣财, 取脯一胸,糒一升而止。”以上各例中之“意气”皆“馈献”、“馈 赠”之意.《世说新语》之“望其意气”正是《晋书》之“有所求”。 程注因不明汉、晋习语而误。
训诂学与词汇学
• 既然训诂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而训诂学又 是研究训诂的学问,那么,它和词汇学特别是历 史词汇学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不能混而同 之,这是因为: • 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 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 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 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 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 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
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等是指解 释古语或对古语的解释,但随着古书注解 方法和有关的语文研究的发展,训诂的内 容就变得更加广泛了。举凡训释字词、串 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以至对古书中的 语法修辞、典故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的说明, 都属于训诂的范围。
什么是训诂学
• 《辞海》: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汉魏以前 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分析古书中的语法、 修辞等语文现象。著作有两类:一类专为 解释某部著作而写。一类搜集词语,分类 编次,解释其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 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 • “夫”的声母是唇齿音f,而古无唇齿音, f应该念唇音b;“夫”古韵在鱼部,主要 元音是a。所以“夫”的古音是ba,应翻译 为“吧”。
• 【致】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中学教材:“致:到达。借助车马的人,不是 脚走的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郭预衡主编 《先秦散文选注》亦同。 • 《说文》:“至,鸟飞从上下至地也。”(不 及物) • 《说文》:“致,送诣也。从攴从至” (及 物) • 《孟子·万章下》:“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 此致 敬礼 向□□□致意
• 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毛公传《诗》多古文,其释《诗》实兼诂、训、 传三体,故名其书为《诂训传》。尝即《关雎》 一诗言之: • 如“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之 类,诂之体也。 • “关关,和声也”之类,训之体也。 • 若“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 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则传之体也。
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 偷现代是偷盗的意思,古代则不同。 • 如《商君书·农战》一篇中数次出现此字,“民 不偷淫则多力,多力则国强”、“善为国者,仓 廪虽满,不偷于农”;又《君臣》:“治军事, 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 这些“偷”都不能理解为偷盗或偷窃,而是“苟 且”义(蒋礼鸿注“偷淫”曰:“苟且曰偷。不 务农战而谋为他务,是偷淫也。”见《商君书锥 指》20页)。先秦文献中的“偷”都不作偷盗讲, 这是需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