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之美永恒之美——《伯牙绝弦》文本细读
饶琴
作品简介
《伯牙绝弦》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千载传诵不衰。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一、以文本特征观《伯牙绝弦》之音韵美
1、文本饱含音乐艺术美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意图是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而作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这魅力就在于高山流水,就在于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就在于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的巨响之声。
2、文本富有音画意境美
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江畔月下,伯牙兴致勃勃地弹着,子期悠闲自得地听着。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点头称赞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清新流畅,子期马上晃脑感叹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伯牙听到知音会意的赞叹,不禁欣喜万分,继续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子期幸福地欣赏着,或点头,或微笑,或拍手……只要是伯牙心中所想到的,子期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老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心与心的交流只在于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一个个会意的眼神。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写意的诗景!然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那摔琴前的人生最后一鼓,那摔琴时的一声巨响,虽为凄凉,但也无不饱含音韵、饱含画像,深嵌脑海,震撼人心。
3、文体具有声情音韵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它集汉语所特有的“声调起伏”的音高变化、“音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平长仄短”的音长变化于一
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音韵美。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而《伯牙绝弦》恰是一篇集音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它以古文所固有的生动凝炼语言、清新深远意境和优美和谐音韵而让人陶醉其间,三日不思寝食。若藉以吟诵,必造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绕梁三日。
二、以言语形式赏《伯牙绝弦》之语言美
1、用词精美
全文共77字,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增一笔则胖,少一字则瘦。四个“善”字的一词多义,不但充分展现了伯牙的惊人琴艺和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遇知音时那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并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精妙之处。然而,《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知音者,知志也。伯牙的琴音宛如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子期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伯牙所念,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子期一人听懂。无论你伯牙“所念”什么,钟子期“必得之”。一“所”一“必”告诉我们,无论伯牙弹奏的是清风朗月,还是云雾雨雪,子期必能了然于胸,与伯牙有所共鸣。曲高和寡兮,能得遇知音,实乃伯牙之万幸也!伯牙怎么不欣喜若狂,子期怎么不激情澎湃呀!一“所”一“必”为我们展现的正是一幅喜人的心心相印图。
2、章法奇美
文章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虽只有5句,但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文中第1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两个“善”字简洁地突出伯牙和子期的擅长。2、3分句是顺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子期的“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第4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体现了他俩的心有灵犀。文章最后一句以“子期死”作为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从知人到知心最后到知音,由浅入深,渐进而痛心,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若再细细加以品味,必然发现全文篇章结构原来是按照“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的。而且在“喜遇知音”这一部分,句式的排列颇具特色:一句是伯牙,一句是子期;一句是鼓,一句是听;一句是倾诉,一句是回应。如此言语形式,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的默契无间、和谐幸福,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在如此表达形式之中被显现无遗。然而,在“痛失知音”这一部分,虽只有一句,却力有千钧。子期的死,伯牙的绝弦,留以读者的是无限哀伤的想象空间。“破”“绝”“不复”等词语,足以体现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揭示了文章凄美的结局。如此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知音经典之作能得以千古传诵之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