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总结

合集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三、文本资料冯海荣:《张中丞传后叙》赏析[鉴赏]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张巡、许远起兵讨贼,共守睢阳,被敌围困,苦战十月,终因粮尽援绝,睢阳城陷,二人被俘壮烈牺牲。

但当时朝廷一些文武官员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无耻行径,百般诋毁张、许。

李翰是张巡好友,曾同张巡在睢阳,亲历战守情形,便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澄清是非。

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

拥兵自重的各地节度使为给自己的分裂叛乱活动制造舆论,还在不断制造关于张、许的流言。

对此,韩愈无比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于宪宗元和二年(807)写作此文,给李翰的《张巡传》以重要补充和发挥,热情表彰张、许等忠贞为国的功绩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义正词严地批驳了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诬蔑不实之辞。

这篇文章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前后照应,疏密相间。

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写法上夹叙夹议,对当时流传的谬论,有选择地逐一批驳。

针锋相对,说理透辟,力破种种谬说。

它以当时久围无援的形势与张、许坚定死守的实际情理,推断“畏死”诬辞纯属无稽之谈,而“蒙耻求活”为决不可能。

至此,文章宕开一笔,挥戈直击那些“强兵坐观者”的罪责,又揭露那些对张、许的诽谤实为逆贼张目的实质。

这段议论,纵横开合,曲折多变,说理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强烈的对比,贴切的比喻,以及反诘、设问的运用,使论辩效果更为生动,更为深刻。

下半部分转入叙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为了烘托南霁云的“勇且壮”,只精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件事:其一,南霁云拒食丰盛筵席,愤然拔刀断指,斥责贺兰;其二,当确知贺兰不肯出兵援救,“即驰去”,出城时抽矢射佛寺浮图,表示其无比愤慨;其三,就义前对张巡一段慷慨激昂的对答。

如此处理,详中有度,略而不疏,颇能见出熔裁的工夫,壮士形象,虎虎有生气。

文章写张巡就义时情状,可谓惜墨如金,仅两句话:“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但英雄视死如归的神态,已跃然纸上,千秋凛然。

张中丞传后叙分段讲解

张中丞传后叙分段讲解

第一段:引言
此段简要介绍写作缘起和意图,引发读者兴趣。

可以重点讲解一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对张中丞的赞扬。

第二段:张中丞的生平事迹
这一段主要叙述张中丞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可以详细介绍张中丞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使读者对张中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三段:对张中丞的评价
这一段主要是对张中丞的评价和赞美。

可以深入分析作者对张中丞的赞美之词,以及这些赞美之词所体现出的张中丞的优秀品质。

同时,也可以讲解一下当时社会对张中丞的评价和认可。

第四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
这一段将张中丞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张中丞的伟大。

可以选取一些与张中丞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比较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以此突出张中丞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第五段: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最后一段讲述张中丞的事迹和评价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可以分析张中丞的精神品质、政治智慧等方面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学习和传承张中丞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成就 动词,完成、做出
卓卓 《说文》:“卓,高也。”
本义:高(卓立)—高明(卓见)—独特(卓越)
羸 《说文》:“羸,瘦也。从羊······。”朱骏声通训
定声:“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
讲 《说文》:“講,和解也。从言冓声。”
冓(gòu) 像两鱼相遇。故“冓”在“講”中也 表义。 说、陈述 研究、考虑
二、文章背景
本文是韩愈为李翰写的《张巡传》所写的后叙。文章主 要是为抵抗安禄山叛军的英雄张巡和许远鸣不平,边补事边 议论,充满了正义之气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张巡:曾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真源(今江苏仪征 市)县令。安史之乱发生后,起兵抗击叛军,后到睢阳与许 远共守睢阳城。城池被攻陷后被俘,英勇不屈,被叛军杀害。 许远:安史之乱发生后,有人推荐说他懂军事,被唐玄 宗任命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太守。后接纳张巡,与张巡 共守睢阳。城陷被俘,被押往洛阳,行至偃师(今河南偃师 县),因不屈而被杀害。 写作之因:①李翰不为许远立传,且记事有疏漏。②张 巡的儿子张去疾诋毁许远,认为睢阳被攻陷许远负主要责任。 ③社会上有人认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是不对的。
就 《说文》:“就,就高也。从京尤声。”
本义:登高—靠上去(就高不就低)—成为(就虏) 就道 就医 就餐 就义 就近 就职 就寝 就手 就位 就绪 就业
乌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哪”。
《广韵·模韵》:“乌,安也,语辞。” 朱芳圃《殷墟文字释丛》:“从又、一,又, 手也;一,指赘疣。字之结构与‘寸’相同。” 尤:疣 突出 过失 更加 指责
讲:讲和
遏 《说文》:“遏,微止也。从辵曷声。”
怒不可遏 遏制
慷慨 联绵词。因胸中充满正义之气而情绪激昂。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慷慨解囊)

张中丞传后序分析

张中丞传后序分析
❖ 许远:宽厚谦和 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 南霁云:深明大义 嫉恶如仇 忠贞刚烈。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
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
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 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
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 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 忠肝义胆。
文章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一段重点词解: 1恨:遗憾. 2阙:通“缺”,缺少,不足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 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 调。
三个事实论据:
韩愈像
古文运动及影响 ❖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
折点。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 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 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 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 ❖ 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俪文字。在韩愈提倡古文、 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 认为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 ❖ 北宋初期,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 王、苏诸古文大家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创作上的努 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成为新的传统。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一、重要实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

自名:自许,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屈服的话,请降。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语:yù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

为:是。

信:语言真实。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

处:时刻。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10.引绳而绝之引:拉。

绝:断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1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19.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2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二、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少,不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

4.张中丞传后叙叙:通“序”三、古今异义词: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完全了解)2.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脸色)3.此矢所以志也(用来……的)四、一词多义。

为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写)2.不为许远立传(替)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表被动)4.何为久读此(何为:为何,为什么。

宾语前置)以:1.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来,目的连词)2.贼以刃胁降巡(用)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率领)4.以此诟远(因为)五、特殊句式。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赏析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è)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张中丞传》后叙(谢小琼)

《张中丞传》后叙(谢小琼)
说了屈服的话 ,投降
儿子
深知,深入了解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
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把东西供给人吃
•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 国 被围困 比喻极弱的力量 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 告诉 动作名,援军 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 真实的 期待,指望 动作状,拼死 更加多 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 计算着日子 死期 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 形作名,贤明的人 哪里 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 贤而为之耶?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
一天比一天增多 将 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 掩护 被灭亡 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图谋,谋求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拥有,掌握 到处都是 追究议论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 逆乱,设 淫辞而助之攻 也。
把自己等同于 动作名,忤 逆叛乱之人
夸大失实的言辞
编造
翻译下列句子: 1.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 欲去必不达。 译文: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陷入困窘时,带 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士兵,即使 想离开也不可能实现了。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 淮, 沮遏其势。 译文:凭借千百名将要覆没的士乓,抗击百万 名日益增多的敌人,掩护江淮大地,阻止遏 制敌人的攻势。
D.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计算着日子
巩固练习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远见救援不至 动作名,救援的人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形作名,贤明的人
C.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D.外无待而犹死守 动作状,拼死

4《张中丞传》后叙

4《张中丞传》后叙

总结
思想意义:
本文赞扬了张巡、许远等英 雄人物伟大的历史功绩,驳斥了 小人对他们的诽谤,是一篇光烛 千古的正气歌。
沁园春· 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 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 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xī xū )云亡。好烈烈轰轰 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 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赛鸦 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 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 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 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 丞。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 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 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 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 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 论,所以题为“后叙”。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 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 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 的片断。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内河 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 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 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 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 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传》后叙 (终)

《张中丞传》后叙 (终)
叙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及其与张巡英勇不屈壮烈就义的事迹塑造了南霁云这个忠贞勇敢爱憎鲜明浩气凛然的人物形象也从则面凸现了张许的光辉形象衬托出了贺兰等人的丑恶本质
课前基础知识积累 易错成语辨析: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于 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非指很少人)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 涂上一点,表示删去。(非指文章有错乱)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者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 庆贺将有官可做。语出《汉书》。(含贬义)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 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含贬义)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指差错。(并 非屡次试用都不好用)
阅读第三自然段
反驳的理由共有三点: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3、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在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 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肯 定张、许坚守睢阳城的功绩, 对“弃城而图存者”、“擅 强兵坐而观者”进行了揭露 批判。
阅读第四自然段
阅读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补叙张巡、许远的几件轶事。
少:年轻时。 依于巡:跟随着张巡。 起事:指起兵讨伐叛军。 粗:大略。 须髯(rán)若神:胡须长得象神仙一样。 尽卷:背完一卷书。 帙(zhì ):包书的套子。他帙:另外一卷书。 尽然:都是这样。操:拿起。 立书:立即就写。 辄(zhé):就。张:张开。 戮(lÙ):杀。 起旋:指起来小便。一说,指站起来环顾四周。汝: 你们。 怖:害怕。 颜色:面色。 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的样子。 诣(yì ):去到,往。讼理:告状。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章法浑成。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A.通过若干精彩场面描写,表现人物个 性特征。 B.通过人物言行塑造人物。 C.细节描写。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一、重要实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

自名:自许,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屈服的话,请降。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语:yù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

为:是。

信:语言真实。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

处:时刻。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10.引绳而绝之引:拉。

绝:断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1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19.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2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二、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少,不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

4.张中丞传后叙叙:通“序”三、古今异义词: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完全了解)2.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脸色)3.此矢所以志也(用来……的)四、一词多义。

为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写)2.不为许远立传(替)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表被动)4.何为久读此(何为:为何,为什么。

宾语前置)以:1.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来,目的连词)2.贼以刃胁降巡(用)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率领)4.以此诟远(因为)五、特殊句式。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全面)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全面)

嵩将诣州讼理 诣:到……去 讼理:诉讼
虚词
擅强兵坐而观者。
而:表修饰
为:为此传颇详密(prep,因为)
不为许远立传(prep,给,替)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v,写)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因为)
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实词,写)
呼巡为兄(做)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
必以其言为信(作为,当作)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表原因,因为)
因乱抽他帙以试(表承接)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用,省略
“之”,以之问巡)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把)
必以其言为信(认为)
以此诟远(表原因)
而责二公以死守(因为)
以示贺兰(prep,用来)
欲将以有为也(按照)
6 因: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
试,无不尽然。(于是)
逆:预先 遁:逃跑 虽避之他处何益 之:到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穷:困顿,绝望 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其讲之精矣 将:率领 羸:衰弱 讲:谋划 捍天下 战百万日滋之师 捍:护卫 滋:滋 长 沮遏其势 沮:阻止 势:势头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拥有 坐:坐 守,不动 环:环绕 不追议此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追:追究 设:制造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亲:亲自 祭:祭 拜 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声:名声 威:威望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adv,于是,就)
之: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
(之:指代“田”)
授之柄而处其下(pron,代张巡)
何苦守尺寸之地(结构助词,的)
食其所爱之肉(的)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主谓间,取独)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第一个“之”: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为引言,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目的。

韩愈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感到不满,认为有阙漏之处,于是作了这篇后叙。

第二段至第四段为驳斥许远畏死的观点。

韩愈首先指出,许远的才能虽然不如张巡,但他开门纳巡,并且在张巡手下担任重要职务,毫无疑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

接着,韩愈驳斥了那些认为许远是因为怕死而投降叛军的观点,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他指出,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第五段至第七段为驳斥关于城陷的责难。

韩愈认为,张巡、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以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指出,那些诋毁张巡、许远的人,是出于嫉妒和私心,他们的言论是不可信的。

第八段至第十段为对南霁云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描写,展现了南霁云的英勇和忠诚。

南霁云在面对贺兰进明的威胁和诱惑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为对张巡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的描写,展现了张巡的博学多才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张巡在守城时,不仅能够指挥若定,而且还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四段至第十六段为对许远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许远的描写,展现了许远的宽厚长者之风。

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七段至第十九段为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指出,张巡和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归纳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归纳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归纳《张中丞传》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纪实体小说,讲述了神秘高人张中丞与蒋州知府梅壬相遇,共同打造乾隆年间的江南水乡故事。

小说独具特色,融合了传奇、武侠、历史等多种元素,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张中丞传》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收获。

一、道家思想贯穿全文在《张中丞传》中,作者冯梦龙通过张中丞这个角色,贯穿了道家的思想,即追求心灵的自由、返璞归真、无欲无求,回归自然、回归真我。

张中丞抽烟、喝酒、博弈、嫖妓,虽然不符合常规的文人形象,但这些行为却代表了他对于尘世的态度,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同时,张中丞还经常用庄子的“逍遥游”来表达自己的境界。

比如,他曾经说:“人生自是有情痴,世界何曾真醉来。

逍遥游即无忧,风月任从肆意摆。

”这种道家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有一种令人追随的魅力。

二、百晓生的绝技无所不能《张中丞传》中的百晓生是一个门外汉,却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武艺,无论是轻功、暗器、剑术,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绝技,都能在紧要关头派上用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能莫过于“铁桥翻”,百晓生能在两座桥之间连续翻跃,轻轻松松地躲避了敌人的攻击,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印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三、冯梦龙的文学特色《张中丞传》中,冯梦龙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文言文、嵌入诗词歌赋,引用古代典籍,使小说赋有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更有利于读者与小说进行心灵的共鸣。

同时,冯梦龙对于自然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而具体,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手法以及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角色、情感和情境等元素,使小说富有美感和变幻的色彩。

四、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在《张中丞传》中,作者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刻画和性格的描写,创造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使整个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触感效果。

其中,张中丞和蒋州知府梅壬之间的对比非常明显。

张中丞奔放、豪迈、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擅长享受人生中的各种美好;梅壬则精明、内敛、擅长算计,并对于自己的心灵境界有着高度的把持和修行。

观书有感——《张中丞传后叙》之读后感

观书有感——《张中丞传后叙》之读后感

观书有感——《张中丞传后叙》之读后感时庚寅年五⽉⼗⼋⽇夜,舍内酷暑难耐,窗外蝉鸣不已,且时有⼆三蚊⾍前来滋事,使吾夜不能寐。

遂翻⾝⽽起,沐冷⽔浴罢,闲来⽆事,得唐⽂《张中丞传后叙》⼀篇,坐⽽观之,以静⼼性,然不想竟有感于斯⽂,继⽽作⽂以记之。

为张中丞传作后叙者何⼈也?韩愈韩⽂公是也。

⽂公乃河阳⼈⽒,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胸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好学。

然天道酬勤者是也,⽂公经数⼗年之磨砺,终成⼀代⽂豪。

宋东坡居⼠曾称之⽈:“⽂起⼋代之衰!”明学⼠亦推其为唐宋⼋⼤家之⾸。

今⼈观之,实不为过也!余思⽂公之所以作此⽂者,乃因其读罢前⼈所作中丞传,尚有阙恨,其⼀者不为许远⽴传,⽂公⼼中愤愤不平也;其⼆者不载雷万春之事⾸尾,遗其细节之处也。

为裨补缺漏,以塞⼩⼈之⼝,遂作此⽂以正名之⽤也。

正其名者谁也?许远是也。

远字令威,杭州盐官⼈。

适逢安史之乱,远任睢阳太守,后与中丞合师⼀处,共守孤城,以抗贼兵。

然终因寡不敌众,孤城见破。

中丞于城破之时战死,⽽远亦见掳,且驱之⾄洛,途⾄偃师遇害。

此事之始末。

然后⼈厚此⽽薄彼,不能公正⽽视之。

偏爱中丞且为之⽴传扬名,反诬远畏死⽽辞服于贼军。

此有违著史⽴传之道,虽不为⽂公所认也。

今⼈观之,亦不能受也。

余观之亦百思不得其解,同为国抗贼⽽死,⽽其差异为何如此之殊也?纵观历史,乃知世殊事异也!遥想齐国管仲为助公⼦纠夺位,飞⽮中⼩⽩,然后为鲍叔⽛说服,辅⽩以成霸业,然当世之⼈⾮之乎?未也!再观当年司马⽒掌权,杀嵇吕以警向,向遂屈服,赴洛阳应举,然当世之⼈⾮之乎?未也!继思唐之贤⾂魏征,弃太⼦建成⽽辅太宗世民,然当世之⼈⾮之乎?未也!追叙抗元名将⽂天祥,兵败被俘,徒留“⼈⽣⾃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之悲壮于伶仃洋畔,然当世之⼈⾮之乎?亦未也!此些⼈等,皆被世⼈及后⼈推为圣贤,奉于⾼阁,何也?或⽈良禽择⽊⽽栖之谓也;或⽈鞠躬尽瘁死⽽后已之谓也。

然远之忠诚,较郭⼦仪何如?远之悲壮,较霸王何如?远之坦然,较⽂天祥亦何如?以余之见,实属同列之辈,⽆不及也!⽆不及也!⾏⽂⾄此,余略有所得。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 【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 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 巡怒,须髯辄张.2.1 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 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 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 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 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 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 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 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张中丞传后叙读后感

张中丞传后叙读后感

张中丞传后叙读后感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和道义力量的文章,它讲述了张中丞在抗击敌人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和无畏,以及他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张中丞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他在战争中不仅勇敢无畏,而且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国家,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

此外,文章中还描写了张中丞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即使在敌人围攻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定地守卫着城池。

这种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

我们应该向张中丞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爱国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
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关于张中丞及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河县令。 “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 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 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 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 张中丞。
题解: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写过一篇 《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韩愈 这篇文章是对其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 《<张中丞传>后叙》。
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认识“传记”
三、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 的开场白。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前言 用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 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引言一 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1段
第一段重点词解: 1恨:遗憾. 2阙:通“缺”,缺少,不足.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 由。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2段
第二段重点词解: 1.竟与巡俱守死:守城而死 2.远诚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3.食其所爱之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字结构. 4.当其围守时:被围困。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法。 5.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倒装、省略句。 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 6.人相食且尽:将要。 注意本段中“之”的用法。
韩愈
认识“传记”
一、传记的概念: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认识“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
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
学习第2段
为许远辩诬。
这段主要写谁?
许远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得出什么结论?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段
第三段重点词解: 1、以此诟远:辱骂。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3、引绳而绝之:拉。 4、从而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卒:最终。 6、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7、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8、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 9、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业、卢弈、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 马燧、李憕三十四位名臣良将续图凌烟阁上。
战术的成功往往会被战略不当所抵消;然而,睢 阳之战的极大成功则超越了一座孤城战术上的极限, 从而补偿了整个“安史之乱”中唐朝廷的战略被动。 睢阳一战,就如同象棋中的小卒子,起到了车马炮的 作用。睢阳之战,张巡以数千寡军,对垒十数万叛军。 交战四百,斩将三百,破敌十二万,力守孤城逾半年, 阻挡叛军夷略江淮的脚步,为唐王朝保存了江南膏腴 之地,使之得以苟延残喘百又五十年。 虽然睢阳之战张巡军有食人三万口的惨状,也因 此而获得当时与身后腐儒的诟病。可是,无法否认, 正是张巡的坚守,使得江淮得以保全,江南千万百姓 免受战乱兵灾之苦。以此观之,死万人而存千万,功 莫大焉!因此,虽然有食人这样惨绝人性的事情发生, 张巡还是获得了朝廷的褒奖,得以续图凌烟阁,与李 靖、房玄龄这样的名臣良将比肩。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 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
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序或叙,一般写在书或文的前面, 也有写在后面的,议论叙事兼有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关 又因谥“文”,称韩文公。 于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韩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愈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
张巡(708~757),开元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 事舍人。天宝中,转为清河(河北清河)县令;后调任真 源(河南鹿邑)县令。安史之乱起后,他拒绝上司投降的 无耻之举,毅然起兵勤王。他与单父起兵的县尉贾贲进军 至雍丘(河南杞县),合兵两千人。 时雍丘县令令狐潮叛国降敌,士卒忠义报国,开门 纳张、贾军队。令狐潮引叛军数万来围,贾贲出战战死, 张巡率数千孤军守城。他沉着迎战,以数千之寡军守雍丘 四月,抗击叛军并全身而退。 他率领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 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訚合在一起。之后,他 们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 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杨朝宗仅以 身免。 因为睢阳地处要冲,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尹子琦率 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 进攻睢阳。面对叛军,许远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 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 唐军面对十数万叛军,坚守孤城逾半年,大小400余 战,杀敌将300,士卒12万。城破之日,张巡从容就义, 部将姚訚、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相随,许远也在押赴洛 阳途中被杀。
睢阳城陷三日后,代替贺兰进明的河南节度史张镐援军大 至;十日后,广平王李俶(后来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 复东京洛阳。张镐知道张巡事迹后感动异常,上表朝廷请 求赠谥。时有腐儒对张巡守城吃人之事非议。朝廷犹疑之 际,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硃巨川、李翰 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 有名士,由是天下无异言。 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 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拜其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 军;追赠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其子玖婺州司马。追赠南霁 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睢阳、雍丘免赋税3 年。唐宣宗大中年间,三人与李岘、王珪、戴胄、马周、 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王及善、硃敬则、魏知 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