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脱证的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脱证的论治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中医脱证的论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

休克相当于中医的脱证。中医认为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的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与西医的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的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的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做临床学经典,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医的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

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有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深刻的阐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指出阴阳尚未调和的体虚之人,应用针刺泻法,就会使阴阳俱脱,表里相离而面色苍白。针刺络脉出血较多,泻络时经脉随之而虚,阴脉受损,五脏阴精随之虚脱,虽面色未变,但古人已认识到心胸烦闷已为阴脱的早期改变。

《内经》中不仅认识到了内伤正气是脱证的病因,同时也认识到外邪致脱,并提出了种种治疗方法。《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指出了外邪客于五络,可使五络俱竭,使人出现虽有身之经脉气血流动,但形体却失去知觉,象“尸体”一样称为“尸厥”。对于尸厥除了采用缪刺,以及与竹管吹双耳之外,还可用“剃其左

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烧灰),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此即配合左角发酒治疗外邪致厥脱的记载。可以看出,凡是外感六淫、伤津失血、汗吐下太过、脱气亡阳等均可致气虚阴阳受损,五脏亏耗,脏真受损,五络欲竭,阴竭阳脱,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权,故临床表现机体内外上下的一派虚衰危侯。《内经》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认识与记载,奠定了较为全面的脱证病生理基础。

(二)《伤寒论》与脱证辨治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专论脱证,但却从厥证的辨治中丰富和发展了脱证的临床辨证论治。仲景从伤寒、大汗、吐利、误治、以及隔上有寒饮等方面,阐述了,寒邪伤阳,误治伤阴,所致阴液耗竭,阳气欲脱之证。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汗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53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54条),指出了伤寒、误汗、伴有下利等致病因素导致阴竭阳气欲脱的临床表现。又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原文377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89条)指出了亡津失液,脉微欲绝,大汗亡阳,肾绝不固的危重征象。

仲景不仅对亡津失液,阳气欲竭证予以回阳救逆,对于寒邪伤阳,脾肾阳衰之证刻刻不忘温阳,如“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原文324条)。在此基础上,并且告诫医者,“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温里宜四逆汤”(原文372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原文277条)体现了病则急救,未病先防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中,以不同程度的伤寒亡阳少阴病证,通过对四逆辈方药的加减应用,对素体阳虚复感外邪,邪气直中少阴,阳气极虚,真阳欲竭,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或因他经之邪误治、失治,损伤心肾阳气,转而入里致肾阳虚衰,残阳欲脱之象,进行了温阳救逆、回阳固脱、通阳破阴、宣通上下内外等治法,使阳潜卫固,上通下达,气血运行,升降有序,出入条畅,已达阴阳平密之目的。阐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开拓了治疗脱证的先河。

(三)后世对脱证的发展

后世医家在前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了脱证的辨证施治。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言:“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气并为血虚,血并为气虚,此阴阳之偏败也,今其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相离之候,故致厥脱。”指出了亡血失精阴阳相脱导致脱证;

《医学源流·病不可轻汗论》“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复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亡阳矣”。《类证治裁·厥证》言:“由吐泻后真阴大伤,厥气上逆,阴阳失交”,《医学新悟·论下法》言:“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矣。”“郁热蓄甚,神昏厥逆,脉反滞涩,有微细欲绝之象……投以温药则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残阴暴绝,势大可危。”(此为典型的脓毒症休克),可以看出汗、吐、下三法用之不当则变症蜂起指出了津液脱失,亡阴亡阳导致脱证;

《类证治裁·脱证》言:“生命以阴阳为枢纽。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根,相抱不脱。……夫元海根微,精关直泄,上引下竭,阴阳脱离,命立顷矣。”阴阳平密是维系生命的根本,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三为久病亏虚,阴阳俱脱,导致脱证;

《张氏医通·脱》中言:“上下俱脱者,良由上盛下虚,精华外脱,其必食肥甘,好酒色,而体肥痰盛,往往类中之虞?……颠仆遗尿,喘鸣大汗者,此上下俱脱也。”指出了上盛下虚,上下皆脱之脱证。同时阐明了恣食肥甘,将息失宜,体肥痰盛的易栓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变,也易出现仆倒遗尿,呼吸困难,大汗亡阳之征,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相似。《简明医彀·厥证》言:“急病或重病患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精神疲惫不支,脉微细欲绝,或脉大无力,舌蜷少津,为阴阳将脱之危象。此段的描述,与急性循环衰竭非常相关如急性MI、乳头肌或腱索断裂、急性肺栓塞等……。

《类证治裁·脱》中也言“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溺失禁,即阴阳俱脱”。文中清楚的表达了中脏病人,所出现的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俱脱的临床表现。此征象与急性脑干病变、中枢性循环衰竭相似。

总之,脱证的分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脱分阴阳,《类证治裁·脱证》中说:“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血崩不止,大下亡阴,……即阴脱也。”《临证指南医案·脱》中说:“夫脱有阴阳殊,……如中风眩晕呕吐喘衄汗,多亡阳之类,是阴脱也。”二为脱分上下,《类证治裁·脱证》言:“上脱,下脱,上下俱脱……总有阴阳枢纽不固。如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即脱阴也。上下俱脱者,类中眩扑,鼻声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三为脱闭同病,《临证指南医案》言:“……脏腑窒息类是内闭外脱也”。

暴脱来自《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篇,“暴脱者……纵竭情欲者亦有之,故于事后,则气随精去而暴脱不返。”实为色厥暴脱。脱绝见于《类经·厥逆》:“忽为眩仆脱厥,是名为厥。”故笔者认为以上两脱,非真正意义之脱证。在古文献中有许多厥逆章节之中也有脱证的内容,均是研究脱证的重要资料。

(四)脱证治则

对于脱证的治则与用药,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为补气回阳急救其标;

如《石室秘录·收治法》中有:“大汗症多属阳脱,有用大剂量参附汤者”的记载。

《景岳全书·厥逆》言:“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回阳饮(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炙甘草、炮干姜,加当归身、熟地为六味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血脱者……急用人参一二两煎汤灌之,但使气不尽脱,必渐苏矣。然后因其寒热徐为调理,此所谓血脱益气也。”对于脱血的救治当以急救其标,回阳固脱,才能获得治本之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