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执医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图表总结
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
清骨散
血虚发热
益气养血
归脾汤
气虚发热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阳虚发热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金匮肾气丸
气郁发热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丹栀逍遥散
痰湿郁热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黄连温胆汤&中和汤
4.关格
脾肾阳虚,湿浊内蕴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温脾汤&吴茱萸汤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杞菊地黄丸&羚角钩藤汤
肾阳衰微,邪陷心包
温阳固脱,降浊开窍
急用参附汤&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气血津液病症
1.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
痰气郁结
行气凯郁,化痰散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瘀结水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阳虚水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停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一贯煎
5.疟疾
正虐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温虐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
寒虐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柴胡桂枝干姜汤&截疟七宝饮
恢复期
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
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左归丸&地黄饮子
4.癫狂
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脱证得论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休克相当于中医得脱证。
中医认为脱证就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得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具有西医学休克得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得范畴。
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得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得学术沉淀,与西医得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得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得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得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做临床学经典,就是我们传承与研究中医得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脱证得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
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得区别,均有其分布得脏器所支配。
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
《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深刻得阐明了脱证得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就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就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
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得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与,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一、名词解释1.脱证:脱证以神志淡漠,甚者昏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病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血阴阳受损,脏气受伤,阴阳互不维系,欲脱欲离,络脉俱竭。
(110)2.神昏:神昏指由多种病因导致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72)3.风温肺热:风温肺热四时皆有,以冬春两季多发,是感受风热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属于外感热病范畴。
(114)4.卒心痛:疼痛剧烈,多伴汗出、焦虑、濒死感,持续时间较长,病情重者,称真心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可在3~5分钟内缓解者,称厥心痛。
(123)5.心衰:心衰是指因心病日久或诸病久于心,气阳虚衰,运行无力,或血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以喘促、心悸、水肿、尿少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
(129)6.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元气不足,郁毒内生,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内科急症。
(137)7.暴喘:暴喘是以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汗出淋漓、不能平卧、胸闷胁胀、面色发暗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甚者出现痉厥和脱证。
(82)8.水肿:水肿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水液气化失司,泛滥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肿胀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病证。
(101)9.痉病:痉病是以颈项强直、经脉拘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142)10.痫病: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名“癫痫”,俗称“羊痫风”。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145)11.心脾痛: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急症。
(154)12.急性酒精中毒:短时间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状态,称为急性酒精中毒或急性乙醇中毒,俗称醉酒。
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一、中医内科笔记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2、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3、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
1.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益肝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
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痨: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6、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水凌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甘龙牡汤】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7、胸痹:胸痹瘀府气滞柴,浊栝寒枳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右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阳补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8、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枣心脾归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9、癎病:癎病风定痰龙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癎★定癎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10、胃痛:胃寒香良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笑,阴亏贯芍虚寒建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舌淡苔薄白,脉弦紧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苔多薄白,脉弦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舌红少津,脉细数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11、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饮夏苓肝四七,气香阳理胃阴麦1.实证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舌苔白腻,脉濡缓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实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舌苔白腻,脉滑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舌质红,苔薄腻,脉弦2.虚证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舌苔白滑,脉虚弦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舌质淡,脉濡弱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舌红少津,脉细数12、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肝柴瘀血少腹逐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舌苔厚腻,脉滑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质红,苔薄白,脉弦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舌质紫暗,脉细涩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13、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脾胃虚参苓,肾阳四神肝乘痛1.暴泻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2.久泻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舌淡苔白,脉沉细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舌淡红,脉弦14、痢疾:痢湿芍药疫白芍,寒湿不正阴连驻,虚寒桃真休息连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舌苔黄腻,脉滑数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15、便秘:热秘麻仁气六磨,冷秘温硫气虚芪,血润阴增阳济川1.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舌苔薄腻,脉弦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舌苔白腻,脉弦紧2.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舌淡苔白,脉弱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舌淡苔白,脉细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舌红少苔,脉细数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舌淡苔白,脉沉迟16、胁痛:胁痛郁柴胆湿龙,瘀阻血府肝络贯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舌苔薄白,脉弦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舌质紫暗,脉沉涩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17、黄疸:黄疸热茵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瘀逍鳖1.阳黄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舌苔黄腻,脉弦数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苔黄舌红,脉弦滑数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2.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舌淡苔薄,脉濡细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苔腻,脉濡数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舌苔薄白,脉细弦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18、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四物,肾元痰夏瘀通窍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证: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头痛证: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风湿头痛证: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苔白腻,脉濡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证: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数2)血虚头痛证: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3)痰浊头痛证: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4)肾虚头痛证: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舌红少苔,脉细无力5)瘀血头痛证: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19、眩晕:眩晕亢天气血归肾左,痰湿(浊)半夏瘀通窍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或数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舌苔白腻,脉濡滑5)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20、中风:中风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脉,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亏虚左地黄1.中经络证: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舌苔薄白,脉浮数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汤—舌红苔黄,脉弦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舌红苔腻,脉弦细数2.中脏腑证:闭证:4)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5)痰火瘀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6)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苔白腻,脉沉滑缓7)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3.恢复期证:8)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苔滑腻,舌紫暗,脉弦滑9)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10)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舌红苔细,或舌淡红,脉沉细21、水肿:风水越术毒豆毒,水湿皮苓湿热凿,脾阳实脾肾济武,瘀水互结桃物苓1.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22、淋证:淋热八石苇血蓟,气沉膏萆劳无比1)热淋证: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3)血淋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证: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证: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23、癃闭:癃膀湿正肺热清,肝郁沉香浊瘀当,脾气补春肾阳济1)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24、阳痿:阳痿命门赞育丸,心脾归脾肝郁逍,惊恐启阳湿热泻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25、郁证:郁证肝柴气郁栀,痰郁半厚心神甘,心肾天六心脾归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血益气★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26、血证:鼻衄热菊胃玉肝龙气血归;齿衄胃火清胃泻,阴虚火旺六味茜;咳血燥桑肝泻阴虚合;吐血胃热泻灰肝火龙气虚归;便血肠湿地槐气虚归,脾胃虚寒黄;尿血下蓟肾虚知,脾不统归,肾不固比;紫斑血热灰,气不摄归阴虚茜。
脱证
4、神经原性休克 可由外伤、剧痛、脑 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作 用使外周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 少所致。
5、感染性休克 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 素等产物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伴休克。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6、梗阻性休克 指血流主要通路受阻而导 致的休克。包括:①机械因素所致:静脉 回心、心脏流出受阻两者障碍②胸内压升 高:张力性气胸、正压通气。③流出道受 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血压、 心包填塞。
一、气脱 【证候】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 证候】 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 微弱。 【治法】益气固脱 治法】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方药】独参汤(人参30g~50g,为粗末,加大 枣5枚)或人参甘草汤<该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 枚)或人参甘草汤<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属医院急诊科经验方>(人参60g,甘草30g)。 加减法:若喘脱,加五味子;汗漏,加煅 龙牡、五味子、黄芪;二便不禁,加附子、肉桂。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50ml或参麦注射液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30ml加入液体静脉滴注。
2、心源性休克 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 泵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组织灌注不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AMI、 急性心包填塞、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 衰竭、心瓣膜病、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
3、过敏性休克 常因外界某些抗原性 物质进入易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 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 累及症候群。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 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脱证的诊治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大面积AMI、急性心肌炎、心脏填 塞及严重的心率失常均可引起心输出量 的急剧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灌注量 显著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发生。
休克的发展过程
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 休克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又称 缺血缺氧期。
此期实际上是机体的代偿期。患者血 压 或稍高,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容易 恢复,若被忽视,则病情很快加重。
(1)轻度休克:血容量减少不足20%, 失血量约800ml~1000ml。表现为四肢发 冷、面色苍白、皮肤和甲床血液再灌注延
迟,口干、出汗、脉率加快、脉压差缩小, 皮下静脉塌陷,中心静脉压开始下降。
(2)中度休克:血容量减少20%~40%, 失血量约1200~1700ml,四肢发冷,肢端发
绀,烦躁不安,或淡漠,脉搏细速,收缩 压明显下降至75~60mmHg,脉压差显著缩 小,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
(三)鉴别诊断
1、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 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渐次出现, 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发病前可有头 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 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2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 征。实证居多。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 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 仆,四肢厥冷。厥脱可同时出现。
(二)休克期(微循环淤滞期) 又称瘀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此期细小血管持续收缩,组织明显 缺氧,经无氧代谢后大量乳酸堆积,引 起代谢性酸中毒。又因回心血量明显减 少,故血压下降,组织细胞缺氧及器官 组织损伤加重。
(三)休克晚期 又称DIC期。
此期指在毛细血管淤血的基础上细胞 缺氧更重,体液外渗,加剧血液浓缩和粘 滞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 暴露,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形成广泛的 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 溶酶体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 之的消耗而出现播散性出血,最终导致重 要脏器发生严重损害,发生功能衰竭,此 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治疗更为棘手。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 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鉴别诊断】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围性面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周周围围性性面面瘫 周围瘫性面瘫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的特点第一节基本特点1.病性的急危性发病快、传变快、病情重2.证侯的整合性整体观3.病机的衡动性动态变化、调整阴阳第二节病机特点一、脏器藏真受伤脏器脏腑;脏真维持脏腑基本功能活动之气邪盛正弱—脏器、脏真之气受损—元真之气郁痹不畅,血脉壅滞—精气神败伤—危重证候二、气血精神受损中医急诊疾病的顺、逆由气、血、精、神的盛衰决定气—气结、气耗、气虚、气散、气脱血—血溢、血热、血瘀、血虚精—精亏、精脱、精亡神—扰神、失神、败神三、升降出入失常气机的升降出入,五脏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其枢轴源于中气,即胃气。
升降出入正常,则人生化正常,急诊病机的关键四、邪剧正不胜邪气壅盛,脏真失守,精、气、神逆乱,痰、瘀—邪剧正不胜第三节发病传变特点顺传者,邪气不盛,正气尚能胜邪,其势较缓。
多按照疾病的普遍规律有序相传。
逆传者,正气衰惫或邪盛毒剧,正气不支,防御无力,邪毒直中脏腑,使脏器受损,藏真受伤,病势突变,凶险难复,且不按疾病的普遍规律发展变化。
急症中常见逆传者。
急症病因或正气大衰或邪毒急盛,易出现直中等。
第四节中医急诊的治疗原则一、基本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辨证救治;己病防变随证救治二、常用三法: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第一章急危重症第一节脱证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脱”之名源自《灵枢•血络论》。
本病为元气不足,营卫失和,邪毒内侵,或伤津耗液,损精亏血,脱气亡阳,以致五脏败伤,阴枯于下,阳尽于上,上引下竭,阴阳互不相抱.五络俱衰。
属急危重症。
西医学各类休克可参考本病救治。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疾病诊断要点1.起病急骤,每见于久病体虚,亡血脱液,暴吐暴泻,热毒内陷,严重烧伤者。
2.神情淡漠或烦躁,面色苍白或灰白或紫赤,语声低弱,息微而促,大汗淋漓,尿少或无尿,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数,甚则卒然昏仆,目台口开,二便自遗,手撒肢冷,脉芤或伏。
第一站 辨证论治(中医)
第一站辨证论治(中医)1感冒:风热感冒: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竹豆豉荆芥,牛薄银,草桔芦根翘2感冒: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白薇玉竹草枣豉薄葱白桔梗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3肺痨:虚火灼肺: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南北百合部生白及玄麦阿龟玉竹五味肺萎鉴别:肺痨与肺萎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痨病后期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特征。
4咳嗽:内伤咳嗽,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黄芩山知桑白杏贝瓜海蛤壳竹沥半射干5哮证:风痰哮证: 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苏莱菔子麻杏僵厚半陈茯6喘证:表寒肺热:寒邪束表热壅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桑苏子半夏款7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附肉山萸冬虫胡桃肉紫河熟地当喘证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易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痿证: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北沙参麦甘阿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炙批把8痹症: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厥脱证——精选推荐
厥脱厥脱证非单纯之厥证或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的病症。
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九全国厥脱证协作组起草制订的《厥脱证诊治规范》进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二年全国急性“三衰”分会制订的休克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治疗原则:本证因感受邪毒,内伤脏气,亡津失血,创伤剧痛,气血逆乱,阴阳耗脱为其病机,阴阳耗脱为其临危表现。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以救阴、回阳、固脱为先,随之审因而治或病因同治。
(二)急救处理:1.宜静卧、忌搬动,采用头低脚高位,使精血充盈,滋润心脑。
2.输液救阴:即用养阴或增液注射液2000—3000ml静脉滴注;或用葡萄糖盐水、葡萄糖水、平衡盐液等,每日视病情需要而用3000—5000ml静脉滴注(具体可参照抗休克中扩容疗法)。
3.回阳救逆:艾条灸关元穴15分钟,艾火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或用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25%葡萄糖水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一次,连续3—5次,或予参附汤灌服每次50 ml,每6-8小时一次,鼻饲。
4.神昏者: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穴,或用清开宁注射液1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2小时可重复一次,连续3—5次。
5.喘促者:鼻导管氧气吸入。
6.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者:立即用参附注射液20ml,或生脉注射液20ml,或参麦注射液20ml,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
疗效评估:本阶段虽然症状较重,但多数属于发病初期,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
但某些老年患者,正虚较重,虽积极抢救,但疗效不佳,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其新的方法。
(三)分型论治1.气阴耗伤证:症状:神萎、气短、口渴、汗出、肢凉倦怠、舌淡红,脉细数无力,兼见尿少,微烦。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30g,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若大汗大渴者,去太子参加人参15g,山茱萸肉30g;若四肢厥冷者,去太子参加红参15g,另加附子15g急煎频服。
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脱证的论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休克相当于中医的脱证。
中医认为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冷淡,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
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
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医治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的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与西医的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强化对中医脱证的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的医治思路,深入开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
做临床学经典,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医的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
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有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
六气化源均受于胃,假设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
《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深刻的说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
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
中医病症的辩证应用
上一篇下一篇常见中医病症的辨证应用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
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
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
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肺虚——玉屏风散。
脾虚——六君子汤。
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金匮肾气丸、黛蛤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悬饮:1.邪犯胸肺——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香附旋覆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八、血证鼻衄:1.热邪犯肺——桑菊饮。
2.胃热炽盛——玉女煎。
3.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浅谈脱证
浅谈脱证包培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
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
如《临证指南医案·脱》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1 《内经》论脱证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
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为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
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
《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深刻的阐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营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
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
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指出阴阳尚未调和的体虚之人,应用针刺泻法,就会使阴阳俱脱,表里相离而面色苍白。
针刺络脉出血较多,泻络时经脉随之而虚,阴脉受损,五脏阴精随之虚脱,虽面色未变,但古人已认识到心胸烦闷已为阴脱的早期改变。
中医脱证
突然的内外出血,如大咯血,呕血,便血, 外伤失血或妇女崩漏等或饮食不慎暴吐暴 泄;或药治不当,汗、吐、下失宜,均可 致亡血失津,津血消烁,脉络空虚,心脏 内损,肝体失荣,脾失所统,终至脏真受 伤,五络欲竭,血去阴耗,阳失依恋,阴 阳不能相通,气立孤危。 脱证病标在孙络、毛脉,病去在五脏,病 性属至虚有盛候多属变证。
【病因病机】
外因:外感六淫,温热邪毒,中毒邪毒内陷。
内因:饮食劳倦,久病正虚未脱,大汗,大 吐,大泄而失津,亡津。
不内外因:跌打损伤,意外事件而失血。 致五脏受伤,气血阴阳受损,阴阳之气不相 维系,终至阴阳离绝,致脱症。
一、邪毒内陷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或外感温热酸毒之邪, 毒陷菅血,瘀滞孙络平脉;或毒药内侵, 伤损脏气,陷于五络等,造成毒聚络脉之 中,气血瘀结于内,清气难入,浊阴难除, 气机出入升降无权,阴阳不能相拯。
4.中药针剂 (1)救阴益气 参麦注射液:20-40ml/次静推,15分钟一 次,待血压回升后用100ml加液葡萄糖静点 维持(最大量1000ml)。 生脉注射液:20-40ml/次静推,15分钟一 次,待血压回升后用200ml加葡萄糖静点维 持,直至血压稳定(最大量480ml/日)。
(2)回阳固脱
中医治疗中风辨证论治
米松 5mg,利多卡 因 120mg,0.5% 甲硝唑 究发现 ,锡类散可以调节结 肠炎 T淋巴细
120ml,混合液 每天 灌肠 1次 。连续 2周 胞之间的平衡 ,从而 减轻结 肠炎 症 ,有利
观 察 临 床 表 现 及 内镜 下 表 现 。
于溃 疡修 复和组织再 生 ,方 中主要药物青
竹篱 12g,胆南 星 lOg,头 痛甚者 加石决 明 门 冬 13g,北 沙 参 12g,灸 甘 草 5g,鳖 甲
12g,夏 谷草 lOg,菊花 13g。若 大便 秘结 加大 黄 lOg,瓜 蒌 lOg,枳 实 lOg,针刺 人 中 、百 会 、内 关 、十 宣 等 穴位 疏 通 经 络 以调 气 血 。
中国 社 区 医师 -医学专业 2012年 第 18期 (第14卷总 第 315期 )239
论 著 ·粒 医 中 医 药
C HIN ESE C O M M UN I TY DO C:T0 Rs
锡 类 散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76例 疗 效 观 察
张 莹 陈 凯
疗方法 ,治疗 组给 予锡类 散灌肠 治疗 ,灌 臣药 ;佐 以硇 沙 化 腐 生 肌 ,硼 砂 清 热解 毒 , 肠 剂 包 括 锡 类 散 0.75g,0.5% 甲 硝 唑 西瓜霜解 毒消肿 ;又使用牛黄深入血分 息
足拘急 ,舌 苔红 ,舌苔黄 ,脉象弦细 。治则 为 滋 阴潜 阳 ,镇 肝 熄 风 。应 用 大 定 风 珠 验 方汤加 减 。方药 组 成 :生 白芍 13g,生 龟 板 12g,生 牡 蛎 15g,生 地 黄 15g,阿 胶 珠 15g,麻 仁 13g,五 味 子 12g,鸡 子 黄 lOg,麦
加 减 。方 药 组 成 :胆 南 星 13g,枳 实 13g, 清半夏 12g,白茯苓 15g,白芥子 lOg,苦杏 仁 lOg,陈 皮 lOg,甘 草 6g,橘 红 12g,川 芎 lOg,天 麻 lOg,川I贝 母 12g。水 煎 服 二 次 饭后服 。禁 酒 、肥 、酸 、辣等 刺激性 食物 。 ④元 气 虚 衰 型主 症见 面色胱 白,神 疲 乏 力 ,心 悸 气 短 ,声 音 低 微 ,四肢 发 冷 或 手 足 心热 ,白肝 、盗 汗 ,舌质 暗火 淡红 ,舌 苔薄 白或 微 黄 ,脉 象 弦 细 或 细 数 。治 则 为 滋 阴 助 阳 ,补 中 益 气 。 应 用 九 黄 验 方 汤 加 减 。 方药 :熟 地 黄 15g,巴 戟 天 lOg,肉苁 蓉
中西医执业医师内外妇儿辨证论治
第一单元传染性疾病一、细菌性痢疾1、湿热痢:治宜清利湿热、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
1、寒湿痢:治宜温化寒湿、调气行血,方用胃苓汤加味。
2、疫毒痢: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味。
3、虚寒痢:治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减。
4、阴虚痢: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驻车丸加减。
5、休息痢:治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用连理汤加味。
二、霍乱1、湿热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化浊,方用燃照汤加减。
2、寒湿证:治宜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毒秽(干霍乱):治宜避秽解毒、利气宣阳,方用玉枢丹。
二、伤寒1、湿遏卫气证:治宜芳香化湿、透表祛邪,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2、湿热中阻证: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3、胃热脾湿证:治宜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
4、湿热蒙蔽心包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
5、热伤肠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6、余邪未净,气阴两伤证:治宜清轻托邪,益气养阴,方用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减。
7、邪退正虚,脾气未复证:治宜补益中气,健运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病毒性肝炎1、肝热病:(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湿困脾胃证:治宜化湿运脾,方用胃苓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减。
2、肝著:(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汩湿热,方用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4)寒湿困脾证:治宜温中健脾化湿,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5)瘀滞肝络证:治宜行气化瘀通络,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3、肝瘟:(1)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毒入营血证: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方用犀角散加减。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儿科学是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去记忆儿科学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此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1)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二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分证论治表
分证论治
证型
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 心阳不振证 水饮凌心 心血瘀阻 痰火扰心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胸痹 归脾汤
方药
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苓桂术甘汤 桃仁红花煎 黄连温胆汤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清热利湿 消食导滞 健脾益气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抑肝扶脾 痢疾
藿香正气散 葛根黄芩黄连汤 保和丸 参苓白术散 四神丸 痛泻药方
湿热痢疾 疫毒痢疾 寒湿痢疾 阴虚痢疾 虚寒痢疾 休息痢疾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清热,解毒,凉血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养阴清肠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腹痛
分证论治
证型
瘀血阻窍
治法
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中风 通窍活血汤
方药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痰热内闭清窍证(阳闭)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平肝泻火通络 化痰通腑 益气活血,扶正驱邪 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温阳化痰,醒神开窍分证论治证型湿蕴结证 肝阴不足证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黄疸 龙胆泻肝汤 一贯煎
方药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阳黄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除湿化浊,泻热退黄 泻热化湿,利胆退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积聚
积证
气结血淤 正虚瘀结
气滞湿阻 寒湿困脾 湿热蕴结证 肝脾血瘀证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鼓胀出血 鼓胀神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脱证的论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中医脱证的论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休克相当于中医的脱证。
中医认为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
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
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的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与西医的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的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的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
做临床学经典,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医的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
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有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
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
《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深刻的阐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
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
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指出阴阳尚未调和的体虚之人,应用针刺泻法,就会使阴阳俱脱,表里相离而面色苍白。
针刺络脉出血较多,泻络时经脉随之而虚,阴脉受损,五脏阴精随之虚脱,虽面色未变,但古人已认识到心胸烦闷已为阴脱的早期改变。
《内经》中不仅认识到了内伤正气是脱证的病因,同时也认识到外邪致脱,并提出了种种治疗方法。
《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指出了外邪客于五络,可使五络俱竭,使人出现虽有身之经脉气血流动,但形体却失去知觉,象“尸体”一样称为“尸厥”。
对于尸厥除了采用缪刺,以及与竹管吹双耳之外,还可用“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烧灰),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此即配合左角发酒治疗外邪致厥脱的记载。
可以看出,凡是外感六淫、伤津失血、汗吐下太过、脱气亡阳等均可致气虚阴阳受损,五脏亏耗,脏真受损,五络欲竭,阴竭阳脱,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权,故临床表现机体内外上下的一派虚衰危侯。
《内经》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认识与记载,奠定了较为全面的脱证病生理基础。
(二)《伤寒论》与脱证辨治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专论脱证,但却从厥证的辨治中丰富和发展了脱证的临床辨证论治。
仲景从伤寒、大汗、吐利、误治、以及隔上有寒饮等方面,阐述了,寒邪伤阳,误治伤阴,所致阴液耗竭,阳气欲脱之证。
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汗者,四逆汤主之。
”(原文353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54条),指出了伤寒、误汗、伴有下利等致病因素导致阴竭阳气欲脱的临床表现。
又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原文377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原文389条)指出了亡津失液,脉微欲绝,大汗亡阳,肾绝不固的危重征象。
仲景不仅对亡津失液,阳气欲竭证予以回阳救逆,对于寒邪伤阳,脾肾阳衰之证刻刻不忘温阳,如“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原文324条)。
在此基础上,并且告诫医者,“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温里宜四逆汤”(原文372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原文277条)体现了病则急救,未病先防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中,以不同程度的伤寒亡阳少阴病证,通过对四逆辈方药的加减应用,对素体阳虚复感外邪,邪气直中少阴,阳气极虚,真阳欲竭,阴盛格阳,虚阳外浮;或因他经之邪误治、失治,损伤心肾阳气,转而入里致肾阳虚衰,残阳欲脱之象,进行了温阳救逆、回阳固脱、通阳破阴、宣通上下内外等治法,使阳潜卫固,上通下达,气血运行,升降有序,出入条畅,已达阴阳平密之目的。
阐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开拓了治疗脱证的先河。
(三)后世对脱证的发展后世医家在前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了脱证的辨证施治。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言:“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
”“气并为血虚,血并为气虚,此阴阳之偏败也,今其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相离之候,故致厥脱。
”指出了亡血失精阴阳相脱导致脱证;《医学源流·病不可轻汗论》“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复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亡阳矣”。
《类证治裁·厥证》言:“由吐泻后真阴大伤,厥气上逆,阴阳失交”,《医学新悟·论下法》言:“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矣。
”“郁热蓄甚,神昏厥逆,脉反滞涩,有微细欲绝之象……投以温药则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残阴暴绝,势大可危。
”(此为典型的脓毒症休克),可以看出汗、吐、下三法用之不当则变症蜂起指出了津液脱失,亡阴亡阳导致脱证;《类证治裁·脱证》言:“生命以阴阳为枢纽。
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
阴阳互根,相抱不脱。
……夫元海根微,精关直泄,上引下竭,阴阳脱离,命立顷矣。
”阴阳平密是维系生命的根本,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三为久病亏虚,阴阳俱脱,导致脱证;《张氏医通·脱》中言:“上下俱脱者,良由上盛下虚,精华外脱,其必食肥甘,好酒色,而体肥痰盛,往往类中之虞?……颠仆遗尿,喘鸣大汗者,此上下俱脱也。
”指出了上盛下虚,上下皆脱之脱证。
同时阐明了恣食肥甘,将息失宜,体肥痰盛的易栓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变,也易出现仆倒遗尿,呼吸困难,大汗亡阳之征,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相似。
《简明医彀·厥证》言:“急病或重病患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精神疲惫不支,脉微细欲绝,或脉大无力,舌蜷少津,为阴阳将脱之危象。
此段的描述,与急性循环衰竭非常相关如急性MI、乳头肌或腱索断裂、急性肺栓塞等……。
《类证治裁·脱》中也言“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声鼾,绝汗出,遗溺失禁,即阴阳俱脱”。
文中清楚的表达了中脏病人,所出现的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俱脱的临床表现。
此征象与急性脑干病变、中枢性循环衰竭相似。
总之,脱证的分类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脱分阴阳,《类证治裁·脱证》中说:“喘促不续,汗多亡阳,神气乱,魂魄离,即脱阳也。
……血崩不止,大下亡阴,……即阴脱也。
”《临证指南医案·脱》中说:“夫脱有阴阳殊,……如中风眩晕呕吐喘衄汗,多亡阳之类,是阴脱也。
”二为脱分上下,《类证治裁·脱证》言:“上脱,下脱,上下俱脱……总有阴阳枢纽不固。
如上脱者喘促不续,汗多亡阳……即脱阳也,下脱者血崩不止,大下亡阴……即脱阴也。
上下俱脱者,类中眩扑,鼻声声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
三为脱闭同病,《临证指南医案》言:“……脏腑窒息类是内闭外脱也”。
暴脱来自《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篇,“暴脱者……纵竭情欲者亦有之,故于事后,则气随精去而暴脱不返。
”实为色厥暴脱。
脱绝见于《类经·厥逆》:“忽为眩仆脱厥,是名为厥。
”故笔者认为以上两脱,非真正意义之脱证。
在古文献中有许多厥逆章节之中也有脱证的内容,均是研究脱证的重要资料。
(四)脱证治则对于脱证的治则与用药,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为补气回阳急救其标;如《石室秘录·收治法》中有:“大汗症多属阳脱,有用大剂量参附汤者”的记载。
《景岳全书·厥逆》言:“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回阳饮(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炙甘草、炮干姜,加当归身、熟地为六味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
“血脱者……急用人参一二两煎汤灌之,但使气不尽脱,必渐苏矣。
然后因其寒热徐为调理,此所谓血脱益气也。
”对于脱血的救治当以急救其标,回阳固脱,才能获得治本之时机。
二为维系阴阳平密是救脱之本;如《临证指南医案·徐灵胎评语》言:“亡阳之汗,下焦空虚,此乃急危之证,非参附不能回阳……盖脱阳者非无阳也,乃阳气上越,而不肯附于阴也。
故欲止其汗必用阴药以维系之,如真武汤为亡阳之祖方,必重用白芍”。
孤阴不升,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
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阳中求阴,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因此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维系阴阳之平密是治脱之本。
三为脱证救治,治未为先;古代医家已认识到,治脱重在审其未脱之前用药,如《类证治裁·脱》言:“治法在未脱之先,审其元阳欲绝者,于回阳剂中兼引阴,参附汤中重用童便煎;真阴欲厥者,补摄阴剂中兼顾阳”未病先防,既病防传,仔细审查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防患于未然,堵截病情传变与恶化,对于脱证当在未脱之前救治,并仔细审病机,回阳之剂中防阴虚之弊,兼顾其阴,阳中引阴,摄阴方药中,防上扬之嫌,兼顾其阳,阴中扶阳。
而达其集溃散之阳,收虚耗之阴,固脱的目的。
现代医疗监护设备提供了“防患于未然”的手段,使人从不能察觉的症状变化中,而从先于血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