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总序原文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从古至今,《史记》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记》研究大家张大可先生就高度赞扬《史记》为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
就是这么一部文史著作,自古及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批学者投身于对《史记》的研究中。
其研究著作之多,研究范围之广是其他古籍根本无法比拟的。
因为我能力有限,这次我就对《史记》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从古至今对《史记》的研究概况汉代,对《史记》的主要研究者有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在《法言》中论述道:“太史迁,曰实录。
”他是点出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这一“实录”观点也被历代名家所认同,直至现在。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出:“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虽然班固肯定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但是他又指出“史公三失”。
第一班固认为将黄老之学放在六经之前是不当的。
第二,班固批评司马迁抛弃了真正的英雄而去讲奸雄的故事。
第三,班固认为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宣传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也引起了后人对这三失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没有统一的王朝,都是众国分裂,互相混战割据,所以国家对私人著史的控制放宽,《史记》逐渐传播广泛。
在《晋书·刘殷传》就记载:“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这从中就反映出,《史记》在当时受到了推崇,地位较高。
这一时期研究《史记》的名家有徐广和裴骃。
第10周 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章节名称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三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计划课时
2
教学目标
掌握何为政书体体裁;了解“三通”的作者及成书经过;掌握郑樵“二十略”的内容和史学价值;理解《通志·总序》中的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二十略”的史学价值;《通志·总序》关于通史和断代史优劣的评论依据。
杜佑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转入衰落时期,他希望能从分析历代典章制度的得失中,找到复兴唐朝的办法。
《通典》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于淮南节度使任上,全书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他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有益的指导。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
《通典》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终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书约初刊于北宋。
儒学经典名著:周敦颐《通书》原文,值得一读再读~
儒学经典名著:周敦颐《通书》原文,值得一读再读~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通书》是濂溪先生的代表作,其一生的思想哲学几乎都在其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伟大修身著作。
下面《通书》原文由舒生综合整理自网络,分享给大家!周敦颐《通书》原文《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
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通书·诚几德第三》:“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通书·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曰圣人”。
《通书·慎动第五》:“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
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动。
”《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通书·师第七》:“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
【宋】郑樵《通志·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通志总序【宋】郑樵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
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论语》门徒集仲尼语),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为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故谓周公五百岁有孔子,孔子五百岁在斯!是其所以自待者不浅。
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
当迁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
凡著书者,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言。
左氏,楚人也,所见多矣,而其书尽楚人之辞;公羊,齐人也,所见闻多矣,而其书皆齐人之语。
今迁书全用旧文,间以俚语,良由采摭未备,笔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坠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谓作也”。
刘知已亦讥其多聚旧记,时插杂言。
所可为迁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实一也。
《乘》、《梼杌》无善后之人,故其书不行。
《春秋》得仲尼推挽于前,左氏推之于后,故其书与日月并传。
不然,则一卷书目,安能行于世!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
班固者,浮华之土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高氏通志》序
《高氏通志》序今夫水浩浩其归而昼夜不舍者,源之流也;今夫木郁郁其翠而生意无穷者,根之发也。
水千里之远而不知其所出;木秀参天之久而不知其所萌,则其于为水为木虽不足为之加损,而岂不有乖夫原始返众之理耶!正所谓木之根厚者,枝叶必茂。
水之源深者,流派必远。
人有积庆,然后其流风遗泽,至于数世而不绝,此理之必然者也。
而人戴天履地,中立为三,而灵且贵乎!庶类以渺然之体,天下之物,无得与之竞焉!或者自以为智穷天人,识博古今,而问其姓之所由生也,则其能推父而上连其系,至于十世者,盖鲜闻矣!甚者自身不及高曾之人,间或见之。
则是水之无源而流,木之无根而发也。
宁不反于理欠于事者耶?此谱之所由作也。
氏之有谱尚矣,无谱无以知祖先之所自出,子孙浸以乖隔,或不识缌麻之亲,视同路人,不待亲尽服尽而后疏且远也。
一人之身而兄弟,兄弟而至于服尽,势之无可奈何,圣人亦不得已,制为礼法,服虽可尽而情不可尽也。
其不可尽者,不与可尽者同尽,则子孙之观此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矣!必能思先人之德业,期不敢失堕,又将知某为某之后,于我为叔侄,若兄弟之行,不见而情已亲,既见而心益厚,虽百世之远,云礽之众,怡怡然若一家,岂至于路人而同视也哉?是足以笃恩谊而厚伦理,兴孝悌而成礼让。
《万姓统谱》有云:“夫天下,家积也!谱可联家矣,则联天下为一家者,盖以天下之姓谱之。
夫自开辟来遐哉!邈乎!生齿繁育总总林林,受姓而载简册者,不啻百焉,千焉!而殆万也。
夫岂生于空桑乎?又岂各为门户乎?上古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民熈熈相忘于世,如鱼相忘于江湖。
岂岐人?已而二之逮徳下衰,淳散朴离,日以防鸢蜗角所争者,而奔走焉!至分胡越于一膜之外,遡其所自,岂不以面目本来判焉。
若风马牛不相及乎!而岂知万干一本一源也。
考之世谱,曰五帝三王,无非出于炎黄之后。
徳同者姓同,徳异者姓异。
则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分而以嗣以续,愈远愈繁。
由一人而百姓,而千姓,而万姓,虽纷焉杂焉,散漫而不可统括,实一本一源之枝流耳!而相倾相轧,胥虐胥戕,施之胡越,且不可矧于一膜之外耶!知此,则联天下为一家反掌耳,故观吾之姓谱者,孝悌之心或亦可以油然而生矣!”至于氏族之由来,清其源流,溯其所出自,清人嘉兴钱仪吉《姓氏五书总序》有云:“姓氏之兴,本诸五帝德,更袭授受,以字世长甿,天人之间其微乎。
《郑堂读书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郑堂读书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郑堂读书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郑堂读书记》是我国清代一部重要的解题书目。
通志总序译文
通志总序译⽂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
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极了!⾃从⽂字发明以来,著书⽴说的⼈虽然很多,只有孔⽼夫⼦因为是天⽣的圣⼈,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融会在⼀⼈⼿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帝三王,⽽连接成⼀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
因⽽他所创⽴的理论⼤放光辉,⽆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
孔⽼夫⼦死后,诸⼦百家兴盛起来了,各⾃仿效《论语》⽤空洞的⾔词撰写著作。
⾄于历代的史实,却⽆所记述和编排。
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论,贯通黄帝、尧、舜,⼀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来记载年代,世家⽤来代代相传,表格⽤来订正历法,书志⽤来排⽐史事,列传⽤来记载⼈物,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改变他的这种写史⽅法,搞学问的⼈不能抛开他的《史记》。
《诗》、《书》、《礼》、《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以后,只有这部著作。
所以说“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后有孔⼦,孔⼦去世五百年以后继承他们事业的⼈就在这⾥吧!”因此他⾃我标榜的地⽅已经不浅。
然⽽⼤规模著述的⼈,⼀定要长期学识渊博、品⾏端正,⽽且全部看到天下的书籍,然后才没有遗憾。
正当司马迁的时候,私藏书籍的律令刚刚解除,搜求书籍的途径尚未畅通,横贯三千年的历史典籍,却局限在七⼋种参考书籍中,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博不够。
⼤凡写作史书的⼈,即使采纳前⼈的书籍,也⼀定⾃成⼀家⾔论。
左⽒是战国楚国⼈,他所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传》全都是楚⼈的⾔辞。
公⽺⾼,是战国齐⼈,他所听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公⽺传》都是齐⼈的⾔论。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题附答案(4)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题附答案(4)高中语文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意为: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8.A 明朝末年,吴钟英志士仰慕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
他从武穆文书言论中,选取最能反映岳飞高尚品德和伟大情操的至理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不患天下不太平!”勒巨石碑立于汤阴岳飞庙之中,供世人瞻仰。
29.D 《套中人》即《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俄国]契诃夫《变形记》作者:[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卡夫卡《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者:[美国]海明威《死亡与罗盘》即《死亡与指南针》作者:[阿根廷]博尔赫斯30.A 选自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1----35 B D B B C31.B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广陵,即今江苏扬州。
32.D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33.B 1918年,《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片白话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34.B 出自姜夔《扬州慢》其中“杜郎”是指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35.C 落花流水出自: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
”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意为:狼狈不堪、一败涂地。
原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
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也指残乱而零落的样子。
36----40 B C A C A36.B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
汉朝许慎编著。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4《通志·总序》
往往(处处,全部)出固胸中者,《古今人表》
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旁筑 室(“筑室道旁,三年不成‛,讥讽众手修书 意见不一);掠人之文,窃钟掩耳(讥讽班固 蹈袭),此固始作佣者(制造陪葬用的偶像。 喻恶事的开始。《孟子· 梁惠王上》: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 )
4、《通志》的编纂思想 就书论书,《通志》未免令人失望: 它虽卷帙浩繁,除‚二十略‛外,在编纂形 式上无所创新。 《通志》反映的历史内容,空间广阔,时间 长远,因此为刘知几所批评的纪传体通史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 而参商是隔‛的缺点,也就显得越发突出。 加以急欲呈请皇帝批准传布,仓促写定,在 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遂使它的价值远 低于郑樵自己的估计。
【按】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被
秦二世封为博士。 刘邦在定陶为皇帝,下令废除秦仪法,代以 简易的规范。叔孙通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 采用古礼并参照秦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 共订朝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 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因功拜奉常。 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 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盈即位后, 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 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通志· 总序》
一、【解题】《通志》: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后 人特别的重视。 1、作者及卷数 《通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 2、体例及起讫年代 典章制度和纪传体通史。 全书由‚本纪‛十八卷,‚世家‛三卷,‚列传‛ 一○八卷,‚载记‛八卷,‚四夷传‛七卷,‚世 谱‛、‚年谱‛(‚表‛)四卷,‚二十略‛五 十二卷组成。 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 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3 三通 通典·食货门·田制
• 2、《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 内容:《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 《史记》而作。全书共200卷,包括本纪、 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 “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 “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 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 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 (2)修书时间:他从大历元年(766)开 始编纂,到贞元十七年(801)成书,前后 经历了三十六年的时间。 • (3)体例:《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 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 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 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 题。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 郑樵把阴阳五行的灾异说斥之为“妖 学”、“欺天之学”。历代史书的 《五行志》,往往把人为的事件与一 些自然现象附会起来。他认为“天地 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 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 一一质之,以为祸福之应,其愚甚 矣!” • 并明确指出:“国不可以灾祥论兴 衰”,“家不可以变怪论休咎”。
2、《通典》的编撰
• (1)蓝本:杜佑编撰《通典》是在刘秩《政典》 的启示之下进行的。 • 杜佑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作为一个 一生从政阅历丰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 一个好学深思、治学严谨的学者。《旧唐书· 杜佑 传》载:“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 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 不怠。”总之,政治家的见识加上学者的才华, 《通典》由杜佑来撰写编纂,正可谓得其宜者。 书成,德宗下诏嘉奖,命藏书府,在社会上流传 也很广。
• (4)内容: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 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 注中。 •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 州郡、边防九门。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
班固《汉书》与司马迁《史记》异同《史记》与《汉书》都是我国经典的历史学巨作,同属“二十四史”,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
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史记》首创纪传体,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种题材相互配合,又丰富了书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同创于汉代的两部纪传体鸿篇巨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首先,体例方面,《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从二书体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体例的差别根本在于二人背后治史理念的差《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目的是为了探究历史发异:展规律,重通变思想、重历史现实、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汉书》重刘氏正统,用断代史、重上层社会、重史发展之脉络。
正统、重体例之严谨。
从史学思想上的比较来看,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纪传体通史。
通志 总序
呜呼!酒醴之未,自然浇漓;学术之末,自然浅近;九流设教,至末皆弊。
然他教之弊,惟在典刑;惟儒一家,去本太远。
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第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讫于元始,百有余年。
传业者寝盛,枝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途使然也。
”且百年之间,其患如此;千载之后,弊将若何?况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设,必由乎文辞。
三百篇之《诗》,尽在声歌,自置《诗》博士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六十四卦之《易》,该于象数,自置《易》博士以来,学者不见一卦之《易》。
皇颉制字,尽由六书; 汉立小学,凡文字之家,不明一字之宗。
伶伦制律,尽本七音;江左置声韵,凡音律一家,不达一音之旨。
经既苟且,史又荒唐,如此流离,何时返本!道于污隆存乎时,时之通塞存乎数;儒学之弊,至此而极!寒极则暑来,否极则泰来,此自然之道也。
臣蒲柳之质,无复余龄,蔡藿之心,惟期盛世!谨序。
语文知识竞赛题库(汇总)
振华职业学校语文文学知识竞赛题库一、填空题1、“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A、苏武牧羊B、文姬归汉C、楚汉相争D、岳飞抗金答案.A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2、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A、文天祥B、辛弃疾C、范仲淹D、苏轼.答案C 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3、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A、六两B、八两C、十两D、十六两答案D “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半斤、八两轻重相等。
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4、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A、中榜人的名字B、落榜人的名字C、大山的名字D、主考官的名字答案A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意思是: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A、山东济南B、山东曲阜C、山东泰安D、江苏徐州答案B 孔子老家是现在的山东省济宁曲阜市。
曲阜市的邻居邹城市,是孟子的家乡。
所以,我们家那里又被称为“孔孟之乡”。
6、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A、韩信B、项羽C、赵高D、刘邦答案C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意思是指着鹿,故意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7、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A、黄河B、黄土C、黄山D、黄帝答案D 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浅析杜维运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
浅析杜维运的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孙洁“通识”的观念,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周易》的“穷变通久”,《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刘知幾的“通识”眼光,郑樵的“会通”思想等,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通史家风”的优良传统。
杜维运先生将写成一部体大思精的史学史著作,作为他的治史志向。
三卷本《中国史学史》的成书,是他对志向的践行。
本文将从纵通、横通、会通三个方面分析杜维运对通史的追求。
一、纵通:从史学起源到晚清史学《中国史学史》是杜维运先生三十余年来从事史学史研究的汇集与总结。
第一册出版于1993年,论述了自夏、商、周至东汉的史学发展;第二册出版于1998年,论述了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史学发展;第三册出版于2004年,论述了自宋代至十九世纪初的史学发展。
全书共分27章:第一至三章是以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来对史学史进行总体性论述,分别为“引论”、“史学的起源与史官的设立”、“史学原理的出现”;第四章关注先秦时期几部较早的史书及其史学的放出异彩;第五至七章大体为秦汉时期,分别为“史学成熟时期的来临”、“经学极盛下的史学发展”、“中国古代史学的世界地位”;第八至十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别为“魏晋南北朝的衰乱与史学的极盛”、“史学方法的创新与史学范围的扩大”、“正统的史学思想出现与正史观念的形成”;第十一至十四章是隋唐时期,分别为“盛唐史学的特色与成就”、“刘知畿的史学”、“唐代丧乱以后的史学”、“中国中古史学的世界地位”;第十五至十八章是两宋时期,分别为“宋代史学的蓬勃发展”、“欧阳修揭开宋代史学序幕”、“司马光创写睥睨世界的编年史”、“郑樵的史学”;第十九章为“元代史学”;第二十至二十一章是分别为“明代政治的严酷与史学发展的受阻”、“明代中叶以后的史学”;第二十二至二十七章清朝时期,分别为“清代史学的历史地位”、“清初史学的创举”、“清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的极盛”、“浙东史学的庚续发展——全祖望、邵晋涵与章学诚的史学”、“立于乾嘉学风以外的史学家——崔述与赵翼的史学”、“十九世纪以后西方史学的进入黄金时期与中国史学的极盛转入衰微”。
通志·总序
《 通 志 》 分 为 200 卷 , 计 “ 本 纪 ” 18 卷 , “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 卷,“四夷传”7卷,“世谱”、“年谱”4 卷,“二十略”52卷。所叙时间断限,各部 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 “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通志》的体例,除“纪”、“传”和以前 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表”,“略” 即“志”;“世家”仿《史记》,“载记” 仿《晋书》。
所以说“周公逝世五百年后有孔子出生,
孔子逝世五百年后将有冠绝古今的史学巨 著产生!”这样看来,司马迁自我评价的 内容已经很高了(自待,自我评价)。
段落大意:总结司马迁 “会通”史学的特点及其巨大 影响,同时指出司马迁具有很 高的自我期待。
然而,鸿篇巨制必须要在内容广博和 语言典雅方面下功夫,要读尽所有的书籍, 才不会有遗憾和悔恨。
王充《论衡》卷13《别通篇(第三十 八)》:“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 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柷,职在文书, 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是以兰台之史, 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 委积不绁,大用於世。”这则材料表明班 固、贾逵、杨终、傅毅因担任兰台官职而 获得重用,并参与修史。“兰台令史”也 因此在后世成为史官的代名词。
贾逵主讲的《左氏春秋》、《谷梁春
秋》、《古文尚书》、《毛诗》被官方 认可,“遂行于世”。后“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 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 书近署,甚见信用。”
班固、贾逵、傅毅都参与修史。据 《后汉书》卷14《北海靖王兴传》: “临邑侯(刘)复好学,能文章。永平 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
则系首创,为“汉、唐诸儒所不得而 闻”。但就十五略来讲,也不完全是创 作,因为叙述前代史实和典章制度必有 所本,自不能不以前人著述为依据。二 十略中较为可取者如下:“氏族略”区 分姓氏的32类由来;“艺文略”区分图 书为12类,著录了所知之书;“校雠略” 论整理和著录图书的方法,指出不仅著 录有者,更应著录无者,以便明其流变;
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
二、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宋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 学术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 环境。 (2)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从皇 帝到下层官吏都重视史事,社会上读史讲 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 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繁荣。
(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 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书的大量印制和 流通创造了方便条件,有利于史学的普及。 (4)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的队伍不断扩 大,各阶层士民对史书的需求增大。宋代有些史 著,本来就是为科举所著,如王应麟所作的《玉 海》。 (5)前代积累的丰富的修史经验,为宋代史家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左传》对《资治通鉴》 产生的影响;《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对宋代 “会通”思想的影响;唐初设馆修史对宋初统治 者重视史事的影响,等等。
其五,南宋初年史炤撰《通鉴释文》,是当时流 传最广的音注。而所有注解《资治通鉴》者,以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为最重要,对 于《通鉴》的名物、制度、地理,以及史实异同, 都加以详细注释,并补充《通鉴》的不足。 改编《资治通鉴》:其一,朱熹及其学生赵师渊 共同完成《资治通鉴纲目》,成为纲目体史书的 滥觞,但它本质上仍是编年体。其二,袁枢写成 《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已非编年 体。
《四库提要》:“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 详具,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 实前古所未见。” 章学诚:“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梁启 超:“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旧史界进化 之极轨。”
由于纪事本末体以善于叙事见长,故在《通鉴纪 事本末》问世后,仿效之作接连涌现,逐渐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系列: 著名的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和《元 史纪事本末》,明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 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清李有棠的 《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清谷应 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近人黄鸿寿的《清 史纪事本末》等等。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5-6章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主修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 编年体通史,代表着宋代史学的最高成就。司马 光与司马迁合称“两司马”,成为中国史学史上 并峙的高峰。
• 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制订了一套严密 合理的方法和步骤,为史书撰述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也代表了宋代史学在编纂方法上达到的水平 ,被后世称为“长编之法”。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三、民族史观和少数民族史记述
• 宋人的民族历史观,将传统的“夷夏大防”,与《汉书》区分 汉与新莽的“正闰论”相结合,来区分宋朝与北方诸强邻不同 的现实和历史地位,强调夷夏正闰观,在所撰史书中,更竭力 对历史上和现存民族政权的鄙视和批评。
• 关于两宋的少数民族史记述。两宋史家对诸民族政权在言论上 的藐视与在史著中的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毕竟因其对两宋 政权的军事威胁太甚,为现实应对计,也需要了解其历史与现 实情况,以供朝廷决策和军事外交参考。宋朝始终重视对北方 诸民族政权和境内各民族史的著述。
• 欧阳修的“正统论”提出之后,立即引起热烈争论。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三、史论与史评的发展
宋代史学注重理论思维,思想成就较高,还突出地 表现在史论和史评著作大量涌现,呈现繁荣局面。
•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立“史评”类,以著录历史评论 和史学评论两方面的撰述,从此“史评”成为史部一个很重 要的门类。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二、吕祖谦和朱熹的史学
• 南宋时理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的史学思想,以读史为“穷理 ”“致知”之学,并主张“先经后史”,一方面致力于历史撰 述的实践,成果斐然,成为宋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其后 的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 推吕祖谦和朱熹。
通志总序原文及翻译
吾国文献,自《诗》、《书》以来,凡经史子集,莫不载有人物之传记;而以志业明德,而论述其事,又以卓异,凡人所竞,是以史籍中传记最多,而亦为之最具体而详尽。然自晋唐以来,风尚日异,文学不同,故传记之体,亦有所改变。唐人薛懋曾言:“传记者,必当志其大节,着其言行,可为志节之表;或记其微言细行,可为琐事之集。”此言尤为要义,以志节为本,则微言细行,亦可为传记;以事迹为本,则大节所在,必不可少。故曰:立传以记大节,以载微言细行,传记之体,固有所异;但以正史为纲,以经传为轨,则其准确无误,可称完整,可以为后世之镜,可以为研究史实之鉴。且传记所志,不拘于一家之言,不偏于一时之人,历代之传记,所载人物,或文章,或政事,或兵戎,或境遇,或事业,或修身,或交游,或学问,或言行,或诗赋,或言论,或机要,或忠孝,或勇毅,或仁爱,或任侠,或奇行,或异志,或奇遇,或幸遇,或劫数,或神异,或圣贤,或浮俗,或谄谀,或翻案,或异端,或奇论,或竟争,或兼经,或以验古今之事,或以垂后世之闻,或以警世之深思,或以鸣冤之义,或以表忠之节,或以昭威之名,或以劝善之言,或以谴恶之意,或以辨是非之端,或以称伟人之短,或以揭小人之恶,或以评历世之事,或以纠公道之非,或以抒幽愤之情,或以示大义之心,诸如此类,无所不载,无所不谈。由此可知,传记所志,不仅为历史之宝,而且为人类之财富。
自《诗》、《书》以来,我国的文献几乎都记录了人物的传记,因为它们表现了人的事业和品德,阐述了他们的事迹,而且这些人物都是众人所仰慕的。因此,传记在史书中的数量最多,也最具体、详尽。然而,从晋唐以来,风格和文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传记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唐代的学者薛懋曾经说过:“传记必须把握大节,记录言行,以体现节操;有时也可以记录细节,以作为琐事的集合。”这句话说得很重要,因为如果以节操为基础,细节也可以成为传记的内容;如果以事迹为基础,那么大节不可或缺。因此,我们说传记是要追求大节,记录细节,传记的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如果以正史为纲、以经传为轨,那么它就是准确无误的,可以称之为完整的,可以作为后世的镜子,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鉴证。此外,传记所要表现的不仅限于一家之言,也不仅限于一个时期的人,历代的传记所记录的人物,或文章、或政事、或兵戎、或境遇、或事业、或修身、或交游、或学问、或言行、或诗赋、或言论、或机要、或忠孝、或勇毅、或仁爱、或任侠、或奇行、或异志、或奇遇、或幸遇、或劫数、或神异、或圣贤、或浮俗、或谄谀、或翻案、或异端、或奇论、或竟争、或兼经、或以验古今之事、或以垂后世之闻、或以警世之深思、或以鸣冤之义、或以表忠之节、或以昭威之名、或以劝善之言、或以谴恶之意、或以辨是非之端、或以称伟人之短、或以揭小人之恶、或以评历世之事、或以纠公道之非、或以抒幽愤之情、或以示大义之心。这样的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记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历史的宝藏,而且是人类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川異趨,必會於海,然後九州島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
會通之義大矣哉。
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聖,故總詩書禮樂而會於一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
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論語門徒集仲尼語),至於厯代實跡,無所紀系。
迨漢建元元封之後,司馬氏父子出焉。
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製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厯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
六經之後,惟有此作。
故謂,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五百歲而在斯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已不淺。
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
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
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
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而其書盡楚人之辭。
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皆齊人之語。
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采摭未備,筆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墮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齊其傳,非所謂作也。
劉知幾亦譏其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
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
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其實一也。
《乘》,《梼杌》無善後之人,故其書不行。
春秋得仲尼挽之於前,左氏推之於後,故其書與日月並傳。
不然則一卷事目安能行於世?自春秋之後,惟史記擅製作之規模。
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
司馬氏之門戸,自此衰矣。
班固者,浮華之士也。
全無學術,專事剽竊。
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知之。
儻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所陳,固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
儻臣鄰皆如此,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憲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骃,此葉公之好龍也。
」固於當時已有定價。
如此人材,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強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廁於秦項,此則無稽之談也。
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
自髙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於賈逵,劉歆,複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之胷中者,古今人表耳。
他人無此謬也,後世眾手修書,道傍築室,掠人之文,竊鍾掩耳,皆固之作俑也。
固之事業如此,後來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測其淺深?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柰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遷書自孝武至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已如已之續遷,既無衍文,又無絕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
其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
皆於本紀之外,別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閫奧矣。
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經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為襃貶也。
間有及襃貶者,褚先生之徒雜之耳。
且紀傳之中,既載善惡,足為鑒戒,何必於紀傳之後,更加襃貶?此乃諸生決科之文,安可施於著述?殆非遷彪之意,況謂為贊,豈有貶辭?後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皆效班固。
臣不得不劇論固也。
司馬談有其書,而司馬遷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業,而班固不能讀父之書。
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又不能教其子,為人如此,安在乎言為天下法?範曄,陳壽之徒繼踵,率皆輕薄無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筆削,而為信史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斷代為史,無複相因之義。
雖有仲尼之聖,亦莫知其損益。
會通之道,自此失矣。
語其同也,則紀而複紀,一帝而有數紀;傳而複傳,一人而有數傳;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範五行者,一家之書,而世世序《五行傳》。
如此之類,豈勝繁文?語其異也,則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前事;郡縣各為區域,而昩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殊俗之政。
如此之類,豈勝斷綆?曹魏指吳蜀為寇,北朝指東晉為僭,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
齊史稱梁軍為義軍,謀人之國,可以為義乎?隋書稱唐兵為義兵,伐人之君,可以為義乎?房元齡董史冊,故房彥謙擅美名;虞世南預修書,故虞荔,虞寄,有嘉傳。
甚者,桀犬吠堯,吠非其主。
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淩,諸葛誕,毋邱儉之徒,抱屈黃壤;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於宋者目為逆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含?九原。
噫!天日在上,安可如斯?似此之類,厯世有之,傷風敗義,莫大乎此!遷法既失,固弊日深。
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
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
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書未成而均卒。
隋楊素又奏令陸從典續史記,訖於隋書,未成而免官。
豈天之靳斯文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佑之與?自唐之後,又莫覺其非。
凡秉史筆者,皆凖春秋,專事褎貶。
夫春秋以約文見義,若無傳釋,則善惡難明。
史冊以詳文該事,善惡已彰,無待美刺。
讀蕭曹之行,事豈不知其忠良?見莽卓之所為,豈不知其凶逆?夫史者,國之大典也。
而當職之人,不知留意於憲章,徒相尙於言語。
正猶當家之婦,不事饔飧,專鼓唇舌。
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
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
」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
不比紀傳,紀則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系人。
儒學之士,皆能為之,惟有《志》難。
其次莫如《表》,所以範曄,陳壽之徒,能為紀傳,而不敢作《表》《志》。
《志》之大原,起於《爾雅》。
司馬遷曰《書》。
班固曰《志》。
蔡邕曰《意》。
華嶠曰《典》。
張勃曰《録》。
何法盛曰《說》。
餘史並承班固謂之《志》,皆詳於浮言,略於事實,不足以盡《爾雅》之義。
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
凡二十《略》。
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
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
生民之本在於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區分,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姻,不相紊濫。
秦並六國,姓氏混而為一。
自漢至唐,厯世有其書,而皆不能明姓氏。
原此一家之學,倡於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
又以字,以諡,以官,以邑命氏,邑亦土也。
左氏所言,惟茲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二類,左氏不得而聞,故作《氏族略》。
書契之本,見於文字。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文有子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
凡為字書者,皆不識子母。
文字之本,出於六書,象形指事,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假借者,文與字也。
原此一家之學,亦倡於左氏,然止戈為武,不識諧聲,反正為乏,又昧象形。
左氏既不別其源,後人何能別其流?是致小學一家,皆成鹵莽。
經旨不明,穿鑿蠭起,盡由於此。
臣於是驅天下文字,盡歸六書。
軍律既明,士乃用命,故作《六書略》。
天籟之本,自成經緯,縱有四聲以成經,橫有七音以成緯。
皇頡制字,深達此機。
江左四聲,反沒其旨。
凡為韻書者,皆有經無緯。
字書眼學,韻書耳學。
眼學以母為主,耳學以子為主。
母主形,子主聲,二傢俱失所主。
今欲明七音之本,擴六合之情,然後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間之俗,使裔夷之俘皆知禮義,故作《七音略》。
天文之家,在於圖象。
民事必本於時,時序必本於天。
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
臣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圖,言下成象,靈臺所用,可以仰觀;不取《甘石本經》,惑人以妖妄,速人於罪累。
故作《天文略》。
地理之家,在於封圻。
而封圻之要,在於山川。
禹貢九州島,皆以山川定其經界。
九州島有時而移,山川千古不易。
是故《禹貢》之圖,至今可別。
班固《地理》,主於郡國,無所底止。
雖有其書,不如無也。
後之史氏,正以方隅,郡國並遷,方隅顛錯,皆因司馬遷無地理書,班固為之創始,致此一家,俱成謬舉。
臣今凖《禹貢》之書,而理川源,本《開元十道圖》,以續今古,故作《地理略》。
都邑之本,金湯之業。
史氏不書,黃圖難考。
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遠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梁汴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南陽者,疑若可為中原之新宅,故作《都邑略》。
諡法一家,國之大典。
史氏無其書,奉常失其旨。
周人以諱事神,諡法之所由起也。
古之帝王,存亡皆用名。
自堯舜禹湯至於桀紂,皆名也。
周公制禮不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之後,乃追諡太王,王季,文王,此諡法所由立也。
本無其書,後世偽作《周公諡法》,欲以生前之善惡,為死後之勸懲。
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稱其名,豈忍稱其惡?如是則《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不可行乎周公矣。
此不道之言也,幽,厲,桓,靈,之字,本無凶義。
諡法欲名其惡,則引辭以遷就其意。
何為?皇頡制字,使字與義合;而周公作法,使字與義離。
臣今所纂,並以一字見義,削去引辭而除其曲說,故作《諡略》。
祭器者,古人飲食之器也。
今之祭器,出於禮圖。
徒務說義,不思適用。
形制既乖,豈便歆享。
夫祭器尙象者,古之道也。
器之大者,莫如罍,故取諸雲山。
其次莫如尊,故取諸牛象。
其次莫如彝,故取諸雞鳯。
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諸雀。
其制皆象其形,鑿項及背以出內酒。
惟劉杳能知此義,故引魯郡地中所得齊子尾送女器有犧尊,及齊景公塚中所得牛尊象尊,以為證。
其義甚明,世莫能用。
故作《器服略》。
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
風土之音,曰風。
朝廷之音,曰雅。
宗廟之音,曰頌。
仲尼編詩為正樂也,以風雅頌之歌為燕享祭祀之樂。
工歌鹿鳴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間魚麗之三,笙間崇邱之三,此大合樂之道也。
古者,絲竹有譜無辭,所以六笙但存其名。
序詩之人,不知此理,謂之有其義而亡其辭,良由漢立齊魯韓毛四家博士,各以義言詩,遂使聲歌之道日微。
至後漢之末,詩三百僅能傳《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之聲而已。
太和末又失其三,至於晉室,《鹿鳴》一篇又無傳。
自《鹿鳴》不傳,後世不復聞詩。
然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興衰而存亡。
繼風雅之作者,樂府也。
史家不明仲尼之意,棄樂府不收,乃取工伎之作以為志。
臣舊作《系聲樂府》以集漢魏之辭,正為此也。
今取篇目以為次,曰《樂府正聲》者,所以明風雅。
曰《祀享正聲》者,所以明頌。
又以琴操明絲竹,以遺聲准逸詩。
語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此仲尼所以正舞也。
韶卽文舞,武卽武舞,古樂甚希,而文武二舞猶傳於後世,良由有節而無辭,不為義說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意。
五聲八音十二律者,樂之制也,故作《樂略》。
學術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
書籍之散亡,由編次之無紀。
易雖一書,而有十六種學。
有傳學,有注學,有章句學,有圖學,有數學,有讖緯學,安得總言易類乎?詩雖一書,而有十二種學。
有詁訓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道家則有道書,有道經,有科儀,有符箓,有吐納內丹,有爐火外丹,凡二十五種皆道家,而渾為一家可乎?醫方則有脈經,有灸經,有本草,有方書,有炮炙,有病源,有婦人,有小兒,凡二十六種,皆醫家,而渾為一家可乎?故作《藝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