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b)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上下来去决策模型 是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构建决策模型须借助于两种资源:第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第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科学的第一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d)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执行子系统的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
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包括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分析方法,包括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包括五项原则,即实质的相关性,穷尽性,相互排斥性,一致性和层次分明性.(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和想象类比.(6).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包括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和意见排序几个阶段.(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理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包括确定厉害关系人,呈现假设,评比假设,汇集假设,综合假设几个阶段.

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 案例

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  案例

第九章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教学案例公共政策2009-04-29 12:11:07 阅读10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经适房遭遇叫停尴尬,合适时候不如理性退出案例内容:近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先后停建经济适用房,一改过去“重经济适用房轻廉租房”的做法,纷纷提出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低收入者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宁等城市拟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并轨”,逐渐减少经济适用房建设、分配规模。

为此,12月10日晚上,中央二套《今日观察》栏目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

“经济适用房遭遇尴尬,是生不逢时,还是本身定位就错了?”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表示,经济适用房是用市场手段来做计划思维的事情,实际上是在赠送一段时间内的产权,是一种公共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而对于经济适用房将何去何从,栏目评论员表示,经济适用房作为政府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过渡性产物,当经济适用房不再“经济”,与其遭遇尴尬,不如在合适的时候理性退出。

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仍然需要寻找新方式解决。

解读:一项好政策,如果选错了对象,那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会好到哪里去。

“经济适用房”的尴尬由此而生,它兼具“商品”和“福利”的两面性,结果却让它里外都不是人:作为“福利”,它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政策对象的承受力;而作为商品,它却很难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这样的“怪胎”自然应该消失,这是一个常识,可惜总是被当政者忽视。

最后的征收与农业税政策的终结案例内容:2005年12月29日下午3时零4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1票弃权、0票反对顺利通过了关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历史的分水岭,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2006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娘国税”——农业税。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第九章--公共政策终结

第九章--公共政策终结

第四节 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一、公共政策中介的未来发展对策
LOGO
适当利益补偿;
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
折中妥协; 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 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
的关系。

谢!
短命的免费政策
公共政策学
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概述
LOGO
1
2 3 4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政策终结的策略
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一、政策周期
LOGO
制定 终结
执行 评估
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 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 政策终结则是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五、政策终结的障碍
LOGO
1. 组织结构的惯性;
2. 抵制终结的联合影响;
3. 法律上的障碍;
4. 政策终结的代价;
5. 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
6. 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第二节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LOGO
1. 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2. 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短命的免费政策
LOGO
广州市市政府6日晚宣布:从11月8日(周一) 起,全市取消免费乘坐地铁、公交和过江轮渡的 优惠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具体措施如下: 一、8日零时开始,广州市公共交通地铁和公交 (包含轮渡)以及地铁广佛线恢复实施付费乘坐 ;二、广州十区、两个县级市的户籍家庭以及在 广州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家庭每户补贴150 元,集体户口每人补贴50元;三、亚运、亚残运 会期间,亚运注册人员、志愿者、持票观众仍可 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3政策环境创设 4提高政策绩效 5政策的法制化
二、公共政策的变动与创新
(一)政策变动的含义 1.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 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 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2.政策变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政策 变动是政策发展的必然,是政策适应变化、 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政策变动并非都是必要 的和正确的,并非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的.

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 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 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 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 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 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 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 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 在所不措。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 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 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 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 鼓励计划外生育。
3.政策终结的方式 公共政策的终结应当由公共权力机关通 过合法的程序作出决定,并以文件、公告 等形式向社会宣布终结的指令。一般说来, 政策终结的方式有这样五种: (1)政策废止 (2)政策替代 (3)政策分解 (4)政策合并 (5)政策缩减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作用和障碍
(一)政策终结的原因
(1) 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 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 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 (2) 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 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 执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必须予以终止。 巴达奇的观点
1.政策终结的含义 所谓终结是指某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 的终止或结束。 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 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 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 一种行为。

第九章政策终结

第九章政策终结

近10年来,政策终结成为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际公共行政学》杂志1997年的一期讨论政策终结, 名为《公共政策和组织终结》的专刊上. 我国活跃的学者有:陈振明、林元苍、聂元军、詹国彬、苌 凤水等。
(一)政策终结的定义、内涵、方式、类型
(二) 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的简述
1、 政策终结的定义相关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有如其 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 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它已经无事可做, 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情况也一样。这就给 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3)机构的动态适 应性。
燃油费改税改革难点之一:30万征稽员难安排 /show/fdgrlb22hRX3Pp1X.html
总 结
——力场分析:政策终结的可行性从力场 分析角度看,就在于通过对这两种力量的分 析,而如何使得政策终结的的推力大于政策 终结的阻力,以促使那些过时的、多余的、 无效的政策终结。
二、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三维的角度
(一)从宏观上分析——政策环境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行为理论的变化
6. 社会舆论的压力。通过报纸、刊物、 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 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 西方国家称社会舆论为与立法、行政、 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如果某 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 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阻力。
7. 高昂的成本。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 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 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一是现有政 策的沉淀成本;二是终结行为本身要 付出的成本。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 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有得到回报, 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 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精选文档

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精选文档



1952-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经济高峰; 1954-1955 年,反冒进运动,温和衰退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经济 高峰;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温和衰退;1958-1959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八大会议,经济高峰;1960-1962 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七千人大会,经济严重衰退,大饥 荒; 1963-1965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经济高峰;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高潮,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经济严重 衰退,停工、停产;1969-1970年,党的九大,经济高峰;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经济衰退;1975年,四届人大 一次会议,经济高峰;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经济 严重衰退;1977-1978年,党的十一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经济高峰;1979-1981年,经济衰退、高 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1982-1985年,党的十二大,经济高峰; 1987-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 经济衰退;1992-1993年,党的十四大,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经济高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存在明显的政策周期,且 与经济周期变动呈一致性特点,中国的政策总是不断变化的, 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49年至今,特别 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国民经济整体 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反思我国经济发 展的历程,不仅有很高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存 在着周而复始的经济波动。究其原因,政策 (主要是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导向具有不可忽视 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使经济出现与正常波动表 现特征差异很大的现象。
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
临床116班 刘成伟 6300611374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9.1.4 政策终结的策略
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政策终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
关系
9.2 政策周期
9.2.1 政策周期的内涵 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
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 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 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 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 几个阶段。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 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 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 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在我国,一项政策的进行,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这是 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 而下的有组织的内部传达;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 ❖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 所谓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地方政府从 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对付中央, 阻碍政策的顺利推行。
9.2 政策周期
9.2.2 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理论意义: 政策周期研究可以丰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内容,
完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第9章 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9章 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二节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政策终结五个可行性条件,即政策终结的主体应该 积极行动起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善于把握并利用好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以引发政 策终结。
2.健全和完善政策评估机制,适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
3.关注并利用利益的分化和聚合,以促使政策终结;
4.充分发挥政治领导者的领导力,审时度势地引领政 策走向终结;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未来发展对策 1.适当利益补偿。 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 4.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 5.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 6.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
展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政策终结的舆论环境,做好社 会公众的舆论导向工作;
第三节 政策终结的策略
丹尼尔斯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一书中认为,政策 终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效力减弱的自然老化; 二是与强烈抵制政策终结的力量博弈,使其终结, 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终结的策略,也需要强有力的终 结执行者。根据公众对政策终结的心理反应,我们 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五个层级的策略。
一、休克策略
(一)含义:休克策略是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 明确、彻底地终结一个公共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 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休克策略类似于美 国学者莱斯特和斯图尔特提出的“BIG BANG”策略。 所谓“BIG BANG”策略,就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 宣布官方决定,完全终结一个公共政策的策略。
二、缓冲策略
缓冲策略是指在公众终结政策的意愿比较强烈的情 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的终结 公共政策的策略选择。
三、桥梁策略
桥梁策略是指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订明确的时间 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的推进政策终结过程,同时 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政策终 结策略。

第九章 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

第九章 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
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
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 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 制终结。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 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
●政策终结的种类与方式
●政策终结的障碍和终结的策略
●政策周期的内涵与意义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1. 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概述
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的过程视为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1. 什么是政策终结
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 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 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主动进 行的,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政策终结不仅代表 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 如下三种情况都可以看作政策终结:(1)政策使命的 结束;(2)失误政策的废止;(3)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 为法律。
四、政策终结的策略 1. 重视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 为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政策决策者首先应该重视 做好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2.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人们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政策终结, 然而人们一般很少会 立刻反对一个新的、较佳政策的出台。因此,为了缓和政策 终结的压力,可以采用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结并举的方法, 及时地采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使人们在丧失对旧政策期望 的同时得到一个新的希望。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二) 执行主体
1、政策执行组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2、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
(三)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规定性 2、受动性 3、主观差异性
(四) 政策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可区分为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 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 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戴尼丝·施柏丽认为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关 键在于培养正面的府际运作关系。关于联邦与地方 官员的彼此互信程度以及上级机关监督介入情形, 将府际运作关系分为:
•①合作共事型 •②合作但维持地方自主型 •③逃避式各自为政型 •④争斗式各自为政型
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执行系统 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换的外部自然条件。
2、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该系统以外由 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交互 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细分为社会 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第四节 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
(二) 客观原因
政策质量低劣常常是造成执行效果 不佳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政策目标错位或模糊不清; (2) 政策“打架”; (3) 政策不可行; (4)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 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 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 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矫正偏差的对策包括 以下几方面: 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 收益分析 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3、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学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A.均衡状态B.调整状态C.终结状态D.非均衡状态【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稳定的含义。

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公共政策稳定是指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2.政策稳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A.政策断裂B.政策僵化C.政策均衡D.政策失效【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稳定的消极意义。

政策稳定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其消极意义表现为: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析】C4.公共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是A.方案调整B.关系调整C.措施调整D.目标调整【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措施的调整。

政策措施是指实施政策方案的具体步骤、手段和方法。

政策措施的调整是政策调整当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一种。

5.下列属于政策调整的特点的是A.激进性B.渐进性C.断裂性D.突变性【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调整的特点。

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

政策调整具有渐进性、局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6.在我国,决策权在党和政府之间的移植是政策调整的A.主体调整B.客体调整D.方案调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之一——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目标调整、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措施调整、政策关系调整和政策主客体调整。

第九章 政策终结

第九章 政策终结

因此,丹尼尔斯给公共政策终结所下的定义是:公共政策
终结是对政府项目、公共政策、组织的终结,也是组织为削 减预算对自身的调适和政府服务民营化而产生的削减。
林水波的观点
台湾学者林水波认为,公共政策终结这 个概念隐含了一套期望、规则和惯例的终止, 政策活动的停止、机关组织的裁撤,同时它也 是新期望的提出,新规则、惯例的建立,崭新 活动的展开,机关组织的更新与发展。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71年,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中首先 对公共政策终结作出界定,他认为,公共政策 终结是关于取消公共政策方案,以及研究有关 相信某种公共政策必须继续而采取的某种行动, 或因公共政策终结而丧失价值的人们之主张的 活动。
德利翁的观点
德利翁认为,公共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 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公共政策或组织, 经过深入评估而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
展向分权模式发展。
(2)政府组织的终结;包括机构的裁撤、合并等等。 (3)狭义的政府终结; (4)项目的终结。即政策的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 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内容中,项目的终结是最容易达 成的。因为具体项目以及执行措施与实际问题连接, 结果好坏或影响怎样有目共睹,容易达成共识。
2.根据政策终结所需的时间
开放事业。同时,市场发育和完善,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的推
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改革的深入,哪些政策要淘汰,哪 些政策要完善,哪些政策要制定,这些都离不开政策周期的研究, 如果理论研究跟不上,不能及时地回答政策领域中提出的新问题, 经济发展就不能顺利进行。
七、政策终结的障碍
由于政策终结是一个人为的政治过程,而政治的核心 问题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这就意味着政策终结并非一种 自然消亡过程,它必将涉及人员、机构、心理、利益等 复杂因素,这些因素必然会给政策终结制造许多困难和 障碍。

[管理学]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与周期

[管理学]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与周期
第九章 公共政策终结与周期

第一节 公共政策终结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 第三节 公共政策周期
第一节 公共政策终结概述

一、公共政策终结含义 皮德: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 的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审慎 评估的过程,而加以结束或终结


加利:政策终结是政策与计划的调试, 大凡政策与计划无法发生功能或已成为 多余或过时,甚至不必要时,则将政策 与计划予以中止或结束。 张金马:政策终结就是政策决策者通过 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 措施以终结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 效的政策的过程
3、政策本身的终结: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 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担负的功能则由新 的政策来担负。 4、计划的终结: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 终结
第一节 政策终结概述
三、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废止:使某项运行中的政策立即终 止 2、政策替代: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 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1、心理上的抵触 (1)政策受益者 政策受益者会竭力要求延续该项政策。他 们往往囿于既得利益,不愿意看到对自 己有利的政策将有变化甚至终结
(2)政策制定者 政策制定者对于自己所制定的政策也有一 种心理偏好,如果对政策问题缺乏高度 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科学态度,他们一 般不愿承认政策的缺陷、失误或失败。
第三节 公共政策周期
二、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1、政策周期研究是政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 政策周期研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政策科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学科理论体系。 2、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政策周期理论研究,能促进公共政策制定 的程序化和科学化以及民主化
3、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通过公共政策周期研究,制定者可以 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已经解决了政策问题, 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2)通过研究,制定者可以做出是否坚持, 修改或终结原公共政策的决定 (3)通过研究,制定者可以总结经验

公共政策调整、终结与周期PPT

公共政策调整、终结与周期PPT

政策稳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 其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规范、调整和引导社会行为,实现社会控制和保障社会 秩序。因此,可以说政策的稳定就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 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就是说只要政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人们 根据自己的理性预期,相信该政策及其贯彻实施会实现他们的利 益要求,他们才会真诚地支持他,并自觉选择自己的社会行为。 第三,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政策系统保持持续 的稳定性和相应的可预见性,社会公众才能依据政策,通过理性 的计算,形成合理预期,有效地配置资源。 第四,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一项政策付诸实施, 就需要投入一系列的人、财、物和技术资源,建立相关的政府组 织机构、职能、工作程序和制度,因此政策的随意变更,势必造 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四,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开放 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完成的。
谢谢观看
适应,而这种对环境的认知是通过评估
和监控环节实现的。
政策调整的客观原因
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 公共政策目标的改变 公共政策环境的改变
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 公共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公共政策的负面作用过大
政策调整的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 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公 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目标和公共政策方案,以使公共政策真正 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在公共政策制 定和执行主体的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人的认识 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演化的 。当公共政策主体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公共 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公共政策终结是决策者经过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中止那些过时、多余、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更替性和灵活性三个特征。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在于节省资源、提高绩效、避免僵化和优化政策。然而,政策终结也面临诸多障碍,如相关者的心理抵触、现存机构的持续性、行政机关的联盟、利益集团的阻碍、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如重视说理工作、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等。同时,政策周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丰富公共政策分析的究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终结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绩效。

第九章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ppt 课件

第九章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ppt 课件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型(boundary rational choice model),有限理性的基本思想是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 的,因此,人无法按照充分理性模式去行动,即人们没有 能力同时考虑各种选择方案,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 最大化。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容与体系
9.2.4公共决策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容与体系
9.2.4公共决策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与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一个理想的理性决策模型包含一个“理性的个体”,这一 理性的个体承担以下一系列活动:首先,设立一个解决问 题的目标;其次,考察并列出所有达到这个目标的可供选 择的策略;第三,预测每个可供选择策略的所有重要结果 ,并评估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最后,选择出最能解决问 题的策略或解决问题花费最少的策略。
政治评估与行政评估和司法评估不同,它通常来说既不系统也不必然在技术 上精致。政治评估的目标很少是为了改进政府的决策,而更多地是为了表示 支持或挑战政府的决策。政治评估试图给政府的政策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 然后要求继续或改变这项政策。政治评估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选举,选民用选 票表达了对政府及其计划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估。
最后,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并非同时对所有决策方案进行比较选择,而是 按照顺序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然后两两比较。在两个决策方案进行比 较过程中,所有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之下,比较两个方案的不同之处, 这样可以减少对决策者的知识要求和理性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有限理 性决策模型采取满意标准,即只要决策方案符合期望标准就停止选择和 比较,这样方案之间的选择和排序会影响最后决策的结果。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容与体系
9.2.1理解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 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 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九、教育政策持续、终结与周期剖析

九、教育政策持续、终结与周期剖析
(一)政策变动
政策变动的原因:
1 、政策总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以特定的时 间和条件为转移。
2、任何政策都是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相互 妥协的结果。 3、任何政策都是需要逐渐完善。
6
二、政策变动的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
(二)政策的变动类型:断裂型和渐进调整 型。 1、断裂型的政策变动意味着原政策的中断或 终止,它可能被废除,也可能通过创新, 使原政策的原则和精神在新政策中得到体 现。它是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 2、渐进时政策调整。
9
二、政策变动的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
(三)政策调整的原因 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政策环境。 3、政策资源。
10
二、政策变动的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
(四)政策调整的内容 1、主体调整。 2、客体调整。 3、目标调整。 4、方案调整。 5、关系调整。
11
二、政策变动的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
12

三、常规的政策变化与政策风 格
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
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在这种变化模
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 政策作出修改。
13
三、常规的政策变化与政策风格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观点,新政策往往只是对旧政 策的修正、补充或扩展,新旧政策之间只有边际上的不同; 决策者以及其他参与者为达成共识,必须进行讨价还价, 相互妥协,这就导致全新、最优的政策的不可能。 琼斯等人认为,政策次属系统往往倾向于对相关的政 策领域加以垄断;只有当这种垄断被新的参与者团体所打 破时,才可能出现明显的政策变化。 这两种解释都表明,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的原因,乃 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 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 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Policy Style)。策持续的积极效果: 1 、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 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 2 、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 定。 3 、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政策持续的问题: 政策持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 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第九章 政策终结与周期

第九章 政策终结与周期

五、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 情绪。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4、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5、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 6、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 7、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 策发展的关系。
复习题
1、什么是政策终结? 2、政策终结的有什么实际意义? 3、政策终结的原因有哪些? 4、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 5、政策终结的策略有哪些?
四、政策终结的障碍
1、相关者的心里抵触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4、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政策终结的反对者 政策受益者 政策制定者 政策执行者
5、利益上集团的阻碍
6、社会舆论的压力 7、反动势力的联合
8、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
二线关
促进政策终结的有效途径
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恩在《如何终结公共政策中 提出了十二项忠告堪称经典:
(1)推迟新的受惠者
(2)扩大政策支持者的范围 (3)把焦点放在政策的危害性上 (4)不要妥协 (5)吸收局外人作为终结者 (6)避免立法表决
(7)不要侵犯立法机关的特权
(8)利用意识形态的转变来证明危害
(9)接受短期内增加的代价
(10)提倡采用而不是终结
(11)只终结必要的部分
(12)别放试探性气球

三、政策终结的原因
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主要有: 1、财政困难。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治意识形态。 4、行为理论的变化。 5、学习。采用“试错法”方式,在政策 实践中学习,随时终结那些错误的政策。
(P.34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 因外,政策终结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 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1、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 谢的系统,政策终结包括了这种推陈出 新的过程; 2、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个不断与周围 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3 政策终结的障碍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 公共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 7. 高昂的成本 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 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一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 成本; 二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 政策终结的障碍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障 碍(逻辑上的障碍);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障碍(非逻辑上 的障碍),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行政者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立 法和监督的努力来减弱其作用力。
在我国,一项政策的进行,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这是 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传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 而下的有组织的内部传达;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所谓变通期,即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地方政府从 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地方利益为标准,想出各种变通方法,对付中央, 阻碍政策的顺利推行。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被迫实施调整,采取新的政策,又重新进入 下一轮的政策传达期、政策贯彻期和政策变通期。

9.2 政策周期
9.2.4 我国的政策周期及其特点


从政策与政策之间的更替来说,我国的政策周期一般较短, 政策目标不断调整,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在经济领域表 现突出。 经济领域的“经济政策周期”现象还表现在经济扩张政策与 经济紧缩政策的相互交替变动上。 出现政策周期性变动的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情的现实性与 领导人发展目标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领导人之所以对国家发展抱有主观的、脱离现实的期望,主 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作为落后大国领导人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是急于要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1.2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和方式
2.政策终结的类型
政策终结有如下四种基本类型,它们所遇到的阻力依 次递减: 功能的终结 机构的终结 政策本身的终结 项目的终结

9.1.2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和方式
3.政策终结的方式
政策废止 政策替代 政策合并 政策分解 政策缩减 政策的法律化

9.1.3 政策终结的障碍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 政策制定者 政策执行者 政策受益者
9.1.3 政策终结的障碍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机构的惯性 机构的生命力 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9.1.3 政策终结的障碍



公共政策往往存在着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在某种 程度上是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 形成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 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 的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的,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policy style)。 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1)政策主体的构成, 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2)国家 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9.3.3 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范式”及范式转变已成为政策科学的一 个新的极其有用的概念工具。事实上,范式 转变概念作为描述显著的政策变化的一种比 喻,准确地抓住了政策活动者(特别是政策 制定者)对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解决办法的 信念、价值和态度的基本的、长期的变化。
9.3
政策变化
9.3.1 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库恩的科学进步模式,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 两种基本模式:

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标的前提下发展 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上的连续性。 范式转换或中断—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 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

9.3.2 常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从政策终结的结果上看,政策终结的基本作用表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1)节省资源 (2)提高绩效 (3)避免僵化 (4)优化政策 我国的政策终结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法 二是对终结的重视不够 三是政策终结的力度不够
9.1.2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和方式
1.政策终结的原因 财政困难 政府的低效率 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行为理论的变化 学习 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因外,政策终结 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一是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 二是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 过程
9.1.4 政策终结的策略
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政策终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 关系

9.2 政策周期
9.2.1 政策周期的内涵 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 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 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 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 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应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 几个阶段。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 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政策监控是政策运行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 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从而提高政策绩效, 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 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 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 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 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行贿等),以阻止政策 终结。 5. 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 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 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2.2 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理论意义: 政策周期研究可以丰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内容, 完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 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巩固和发展现行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9.2 政策周期
9.2.3 我国的政策周期及其特点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终结和周期
9.1 公共政策终结
9.1.1 政策终结概述 1.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 策科学的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 于精简政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 后美国再造政府运动的开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 时的政策法规的增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 认识到了政策终结在美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 地位。
9.1.1 政策终结概述
2.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 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 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 (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强制性 更替性 灵活性
9.1.1 政策终结概述
3.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