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难点
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要了解和区别对待,在教学中进行转变幼儿告状行为。“家园”合作也尤为重要。
(三)解决方法
针对主要问题和难点我采用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1.案例法: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真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2.文献法: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或针对此论文主题进行文献查阅。
三、研究现状
(一)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
(二)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幼儿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产生霸道的现象。尤其是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比父母还严重,导致了幼儿过分的依赖。
四、发展趋势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值得大家关注与重视。(2010)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中指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仔细倾听,宽容对待;培养自控、克服厌烦、重视诱导。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多是根据幼儿出现这一现状的不同原因入手进行指导。
云南 赵亚(200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特点及原因探析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提出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教师告状这一原因。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的结论中指出4 -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这些都是近年来对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分析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正处于儿童社会化的初始时期,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掌握一定的角色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我们能够弄清楚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摘要
本文旨在调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发现其在自由活动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是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分析认为,引起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既有幼儿的性格特点、社交水平不高、对规则认识低、道德发展水平有限等内部因素,也有家长的过度保护、幼儿园空间有限等外部因素。要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规则意识,帮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减少对幼儿的庇护,并与幼儿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4. 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人性、固执、缺乏友们往往是引发矛盾或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2. 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例如,告某一幼儿“爬梯子上了”等。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关键词
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显著性差异;特征;指导策略。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一)分析告状行为的内外部成因,并了解告状行为事件的构成要素。
(二)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案件了解幼儿告状行为起因在不同年龄班的分布状况。
(三)通过探究分析提出有效途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完善教育行为,提升课题实践研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产生于依赖父母和老人,想引起他人注意和年龄影响等原因。六周岁以内的幼儿年龄较小,自己进行判别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依靠家长、老师、幼儿受年龄影响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只能够正确看待别人。家长在家中过分溺爱幼儿,养成幼儿唯我独尊的毛病,导致幼儿告状的行为
5. 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在这一方面,女孩表现得相对比较明显一些。
3.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 幼儿告状的原因
(一) 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
1. 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3. 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例如,当甲某与乙某发生纠纷时,就会有幼儿到老师那里告状:“甲某又欺负乙某了”或者“甲某与乙某又打起来了”告状时出于对甲某行为的不满和对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甲某的批评和对乙某的安慰。
二、研究意义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复杂而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为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因此,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在获得幼儿行为发现特点资料的基础上,可全面认识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并为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技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要了解和区别对待,在教学中进行转变幼儿告状行为。“家园”合作也尤为重要。
(三)解决方法
针对主要问题和难点我采用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1.案例法: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真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2.文献法: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或针对此论文主题进行文献查阅。
三、研究现状
(一)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
(二)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幼儿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产生霸道的现象。尤其是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比父母还严重,导致了幼儿过分的依赖。
四、发展趋势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值得大家关注与重视。(2010)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中指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要分清原因区别对待,仔细倾听,宽容对待;培养自控、克服厌烦、重视诱导。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多是根据幼儿出现这一现状的不同原因入手进行指导。
云南 赵亚(200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特点及原因探析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提出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教师告状这一原因。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的结论中指出4 -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这些都是近年来对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原因的分析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正处于儿童社会化的初始时期,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掌握一定的角色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我们能够弄清楚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摘要
本文旨在调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发现其在自由活动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是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分析认为,引起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既有幼儿的性格特点、社交水平不高、对规则认识低、道德发展水平有限等内部因素,也有家长的过度保护、幼儿园空间有限等外部因素。要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规则意识,帮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减少对幼儿的庇护,并与幼儿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4. 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人性、固执、缺乏友们往往是引发矛盾或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2. 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例如,告某一幼儿“爬梯子上了”等。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关键词
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显著性差异;特征;指导策略。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一)分析告状行为的内外部成因,并了解告状行为事件的构成要素。
(二)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案件了解幼儿告状行为起因在不同年龄班的分布状况。
(三)通过探究分析提出有效途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完善教育行为,提升课题实践研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产生于依赖父母和老人,想引起他人注意和年龄影响等原因。六周岁以内的幼儿年龄较小,自己进行判别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依靠家长、老师、幼儿受年龄影响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评价自己,只能够正确看待别人。家长在家中过分溺爱幼儿,养成幼儿唯我独尊的毛病,导致幼儿告状的行为
5. 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在这一方面,女孩表现得相对比较明显一些。
3.个案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 幼儿告状的原因
(一) 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
1. 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3. 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例如,当甲某与乙某发生纠纷时,就会有幼儿到老师那里告状:“甲某又欺负乙某了”或者“甲某与乙某又打起来了”告状时出于对甲某行为的不满和对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甲某的批评和对乙某的安慰。
二、研究意义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复杂而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为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因此,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在获得幼儿行为发现特点资料的基础上,可全面认识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并为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技能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