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3.1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的涵义,并用以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

理解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和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

了解公共管理机构的四项职能。

3.2内容简述公共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它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

同时,任何公共管理过程和措施都有相应的目标,它体现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

根据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公共管理机构负责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并具有具体的职能。

3.2.1公共管理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

它具有以下几重规定:(1)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

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

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

(3)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

因此,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

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因此,从理论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本质特性。

2、服务性原则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第三章 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内容提要•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一、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理论是公共部门中持续时间最长且最为成功的理论,现在虽然已被认为过时了,但依然功不可没。

传统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1)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和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理论(2)德国马克斯·韦伯的理论1.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在管理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深远。

韦伯并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

(1)官僚科层制理论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1)明文规定其权利和义务。

(2)职务和职位阶层体系。

(3)根据职务要求来任用人员。

(4)人员之间公私分明。

(5)专职人员、固定薪金、升迁制度。

(6)管理人员必须严守规则和纪律。

•行政组织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和职能:高层职能——决策中层职能——贯彻上级的决策基层职能——实际工作(2)官僚制的原则第一、管理的权威来自于法律第二、等级制原则第三、保持组织,保存档案,运用规定第四、行政是专门化的职业,从事的人需要训练第五、官僚制的工作是一种全职的工作第六、公职管理应遵循规定,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活动(3)科层官僚制理论评价A.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追求多元、强调创新、崇尚个性的发展要求B.强调管理权力高度集中,难以适应竞争、高效的市场经济C.专业分工原则导致各自为政、缺乏团队协作,以至于政府功能退化D.层级节制、循规蹈矩的原则导致行政组织行为保守,墨守陈规2.文官制度确立(1)文官的产生“文官”, 是通过公开资格考试进入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publicservant) 。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政府部门的运行及其治理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政府部门的运行及其治理



某县附近一村庄常年依靠种植蔬菜为生,近年来由于 某县附近一村庄常年依靠种植蔬菜为生, 城里人日益希望吃到农药残留少的蔬菜, 城里人日益希望吃到农药残留少的蔬菜,而如果一家 一户不打农药, 一户不打农药,其它农户地里的农药可能会跑到这家 地里来,于是,种植户们聚集在一起开了个会, 地里来,于是,种植户们聚集在一起开了个会,商定 所有人家都不能打农药, 所有人家都不能打农药,否则就要被予以一定数额的 罚款。 罚款。 南昌大学某学院一研究生不幸患白血病。 南昌大学某学院一研究生不幸患白血病。院研究生会 立即组织学生到一些地点募捐, 立即组织学生到一些地点募捐,并联系南昌市电视台 以及南昌市相关基金会,在多方努力下, 以及南昌市相关基金会,在多方努力下,为其筹集到 了所需款项,适时实施了手术。 了所需款项,适时实施了手术。 广州珠江水保洁工作原由国有的一个保洁大队负责, 广州珠江水保洁工作原由国有的一个保洁大队负责, 后来在改革中, 后来在改革中,经过招投标而交由东莞的一支私人保 洁公司负责。 洁公司负责。 请思考上述三个案例分别属于哪种治理途径? 请思考上述三个案例分别属于哪种治理途径?
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复杂人结构层多中心合作网络人性层行动原则行动结果合作互惠共同制定的制度安排统治掌舵被动排斥主动参与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比较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比较分析角度分析角度政府管理的途径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分析对象分析对象政府部门与市场政府部门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力量的关系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的关系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系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系关系特征关系特征掌舵与划桨掌舵与划桨自治与认同自治与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依存行为假设行为假设理性的自利的理性的自利的利他的人道主义的利他的人道主义的具有反思理性的复杂人具有反思理性的复杂人政策方案政策方案私有化

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共44页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共44页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PPT讲稿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PPT讲稿
可编辑课件
3.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类 以层次为标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可分 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环境。 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分为国际公共事业 管理环境和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可分为积极公共 事业管理环境(良性环境)和消极公共事业 管理环境(恶性环境)。
可编辑课件
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 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等。 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分析中,常用 的是以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可编辑课件
2.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特征 第一,广泛性。从地形分布、山川河流, 到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从人口数量、 民族状况,到阶级状况、历史传统;从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到社会制度、经 济状况,乃至人际关系、道德水准等等, 无一例外。
可编辑课件
第二,复杂性。如构成环境的因素极 为复杂。在这些广泛的外部条件和要素 中,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 形的;有社会的,自然的;有政治的、 经济的;有国内的、国际的,等等 。
可编辑课件
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 性水平的高低,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其管 理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具体内涵,则取 决于各自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即公 共事业管理主体所在的环境。
可编辑课件
第一节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这一 环境的类别划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环 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是公共 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只有认识了 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适当划分环境类 别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不同类型的公 共事业管理环境与特定管理主体之间的 关系。
第一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第四节 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异同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

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1

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1

MPA考前辅导公共管理基础讲义第三章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第三节行政决策程序第四节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1、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决策”一词及其理论的形成,发韧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2、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政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3、决策的特性: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进行决策时,确定目标是首要的。

目标要具体、恰当、具有可检验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这是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进行的区分。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进行的区分。

3、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进行的区分。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这是根据决策的权限安排来区分的。

5、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这是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进行的划分。

原始决策的实施会带来很大的沉积成本。

追踪决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三、决策的前提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即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价值前提的本质含义,是指在决策前人们往往对问题及其处理会有先入为主的意见与想法。

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东西在遇到问题之前都先天存在着,影响着问题的判断和方案选择。

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价值目标是对实践结果的意义评价,因此它与决策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决策目标称为“事”,价值目标称为“愿”。

事实前提是指问题客观所处的环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如同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

第三章 公共管理目标《公共管理学》ppt 课件

第三章 公共管理目标《公共管理学》ppt 课件

第三节 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
3.3.3公共组织的内部目标
4.组织发展 (1)组织发展的内涵。公共组织发展是指公共组织为适应内 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适时、有效地对组织的目标、结构 及组成要素等进行调整和修正。
4.组织发展 (2)组织发展的机制。第一,公共组织发展的影响变量、 主体与方式。第二,公共组织发展的程序、策略与克服 阻力的对策。
第三节 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
3.3.3公共组织的内部目标
3.机关管理 (1)机关管理的内涵。机关在这里是指狭义的由公共组织的 人员、财务、设备等组成的办公处所,它是公共组织成员 的日常工作场所。
3.机关管理 (2)机关管理实践。机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由公共组织领导 、专门负责人员和机构具体实施的,我国各级公共组织 分别设有相应级别的机关事务管理局。
3.3.2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 4.提供公共服务
(1)提供公共服务的内涵。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组织的安身立命之 所在,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提供公共服务意味着 公共组织向社会公众提供市场主体所不能、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 和服务,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税收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均等而持续 的服务,保障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公民权 利。
(2)维护社会公平的机制:生产行为激励机制和社会正义供给制度
2.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1) 社会生产效率是对一个社会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 比例关系的衡量。
(2)提高社会产生率的机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产 业政策,调控投资规模和速度,具体运作和监管重大工程项目, 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协调区域发展,稳定宏观经济 形势,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公共管理的主体与职能MJH
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公 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基本 需求。
维护公平正义
通过公共管理,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 的权益。
保障公共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公 共秩序。
04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与管理案例
案例一
上海市城市规划与管理
案例二
北京市交通拥堵治理
案例三
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
促进团队合作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 整体效能。
指挥与控制
指挥调度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合理的指挥和调度。
监控与评估
对公共事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
危机应对
在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服务与保障
01
02
03
提供公共服务
案例三
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案例二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案例四
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05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公共管理创新与改革
创新管理理念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如公共价值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推动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提高管 理效率。
重要力量。
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 务满足社会需求,同时 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参 与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企业在公共管理中需要 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 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
展和进步。
03 公共管理的职能
规划与决策
制定公共政策
根据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制定、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以引导 和规范社会行为。

第3章公共管理的职能

第3章公共管理的职能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职能
第一节 公共管理职能的一般理论
一、公共管理职能的含义
生物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职能” 含义:社会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扮演的 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政府为核心 要素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统一体、1+1>2
功能
把握两个问题
1.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以政府为核心 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
第二节 公共管理护利于统治阶级的制度与环境 2.建立和维护公共管理机构及其必要设施, 保障官员的利益 3.维护政治秩序,调节各阶级各阶层利益分 配 4.制定发展决策和公共政策
二、经济职能
1.确定制度框架(法律等) 2.调控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杠杆作用)
3.协调群体冲突(各群体的经济利益冲突)
典型。
二、近现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演变
1.古典自由主义阶段 ——“看不见的手” 2.国家干预主义阶段——“凯恩斯主义” 和“福利国家”
3.新自由主义阶段—— 由“郭美美事件”
引发的问题正在酝酿新的改革
古典自由主义阶段

19世纪30年代以前,在自由放任经济理论
的主导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
4.调节再分配社会收入(税收与财政转移支付)
5.控制垄断和外部不经济行为(电信、污染等)
6.保增长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等)
三、文化职能
1.文化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2.文化职能的核心:论证统治和治理的合法性
3.发展文化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公共管理的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中的两大重要问题:
1.建立健全精简、统一、效能的组织机构
2.指挥职能 在行政指挥的过程中,该决断的时候一定要 决断,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要意志坚定, 指挥若定。

公共管理3(1)

公共管理3(1)

二、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嬗变 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转变 (1)国内统治职能日益次要化,地位相对弱化; 国内统治职能日益次要化,地位相对弱化; (2)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培育职能地位突显; 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培育职能地位突显; (3)教科文等发展职能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 教科文等发展职能不断得到重视与加强; (4)对外交往职能扩张; 对外交往职能扩张; (5)国家防卫职能将适当加强. 国家防卫职能将适当加强.
基本要求: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出发。 (三)基本要求: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出发。
二、服务性原则 (一) 定义 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 基础, 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 是向社会、 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 供价值, 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 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 的条件
(二)服务性原则确立依据 公共事务管理的本义就是要为社会、 公共事务管理的本义就是要为社会、企业 和公众为本位, 和公众为本位,顺应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来 实施管理行为, 实施管理行为,为他们愿望的满足提供必 要的条件。 要的条件。 (三)基本要求:提供服务而不是进行管 基本要求: 制
三、效能性原则 (一) 定义 公共管理必须实现效率和 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效率 反映的是公共管理过程中 投入要素与实际产出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有效性反映的是 公共管理的实际结果与预 定目标之间的关系。 定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效能性原则确立依据 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效果, 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效果,必然要求具备 相应的协调和支持能力,而体现这些能力的标准 相应的协调和支持能力, 主要是效率和有效性。 主要是效率和有效性。 从理想的角度看, 从理想的角度看,公共管理的结果是实现高效率 与高有效性的统一。但是,从实际来看, 与高有效性的统一。但是,从实际来看,效率与 有效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有效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基本要求: (三)基本要求:必须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目 追求效率和有效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标,追求效率和有效性之间的有机统一,使管理 的总体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的总体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3章:公共决策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3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

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
形成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机理的 前提,是对政府垄断公共事业产品生产 和提供的否定,对市场和社会介入这一 领域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肯定。
(一)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性 政府全面垄断和干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 提供已不可能。
在现实性上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 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政府失败”。 在理论上是对福利经济学家关于政府制度及 其成本、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过程的认识存 在的偏差的批评。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是政府 是制度外变量,不存在交易成本;将政府作 为公共物品生产和提供的唯一主体;政府官 员是超出对自身利益追求的“公仆”。
• 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垄断, 通过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 和提供,形成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政 府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扩 大公共产品供给的资源,总体上改善和 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势在必行。
“政府失败”又称“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 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表现为: 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 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 3、内部性问题——预算增长、机构扩张、控制信息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 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权力和特权 6、寻租 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沉淀 成本等 8、所有制残缺——即产权残缺,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 模式与体制
第一节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演变 与决定因素
一、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就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 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 合方式。 思考:“承担主体”有哪些? 可以有政府、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涵盖政府、 市场、社会三个领域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实质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政 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状况。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3、制定计划的步骤
目标的 分类
对现状调 查和评估
选择实施 路径
确定最正 确方法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二】组织职能

1、组织的含义

从本质上讲,组织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
而对权力所作的组合过程。也就是说,为了有
效地实现某一公共管理目标,对某一公共管理
机构或主管部门进行权力的重新组合,或建立
新的公共管理机构。
2、组织的种类
依照公共管理中心目标制定的组织形式 公共管理机构依照办事程序而制定的组织形式 根据地域而设立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三】协调职能

1、协调的定义

协调是根据一定的时间、数量和质量要
求向公众提供最佳服务。主要说明:具体执行
2、当代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
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 增加公共管理机构实施的公共管理计划项目的有效性 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管理机构的规模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改善公共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使公众更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 求的反应力 增加公共管理机构行为的透明度 完善公共管理机构的责任机制
化政府干预、管制市场的政策主张,倡导减少
政府干预、大力发挥市场的力量。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原那么和目标

其政策目标包括抛弃工党政府采用的通
过控制需求进行宏观管理的政策;稳定私营经
济;推动经济增长;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
干预;刺激私营企业提高绩效、提高其生产积
极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3.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的涵义,并用以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

理解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和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

了解公共管理机构的四项职能。

3.2 内容简述公共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它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

同时,任何公共管理过程和措施都有相应的目标,它体现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

根据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公共管理机构负责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并具有具体的职能。

3.2.1 公共管理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

它具有以下几重规定:(1)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

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

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

(3)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

因此,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

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因此,从理论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本质特性。

2、服务性原则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要大力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3、效能性原则公共管理为了实现一定的效果,必然要求相应能力的协调和支持。

公共管理必须是高效和有效的统一,高效强调公共管理过程的投入要素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有效则强调公共管理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关系。

4、均衡性原则公共管理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要求,从一定的条件看,这些要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处在同一的层面上。

在公共管理中既要考虑到不这些要求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这些要求之间协调性,只有在不同要求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公共管理才能取得整体性满意的效果。

3.2.2 公共管理的目标管理目标则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

管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第一,公共管理目标决定于公共管理的目的。

第二,公共管理目标具有进取性。

第三,公共管理目标的整体性。

第四,公共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第五,公共管理目标的时间性和阶段性。

第六,公共管理目标的伸缩性。

在公共管理的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是长远目标,其次是中期目标,再次是短期目标,最后是具体的活动目标。

这些组成一个目标链,时间越近的目标围绕时间更远的目标而制定和展开。

近年来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2)增加公共管理机构实施的公共管理计划和项目的有效性;(3)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管理机构的规模;(4)改善公共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5)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6)增加公共管理机构行为的透明度;(7)完善公共管理机构的责任机制。

3.2.3 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所有公共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能。

计划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制定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二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舍弃某些选择,制定系统的工作程序。

在公共管理中,计划的作用是积极的,可以使管理活动不至于受到外来变化因素的干扰,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有助于细分目标,激发思维;有助于社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定的目标上,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组织职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贡献,组织有两层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由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的,目的是实现公共管理机构或本部门某一宏观的管理目标;第二种含义是由中、低级管理人员完成的,在具体运行层次上,根据现有资源和约束对宏观管理目标进行细分。

3、协调职能协调是公共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日常管理中,把众多的机构、部门组织起来是很经常的事情。

特别是当公共管理服务项目的增加或削减、以及规章制度发生变化等时候,组织协调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4、控制职能控制就是权力的行使过程。

控制是对管理过程的调节,使之和拟定的目标相符。

控制的目的是目标实现,对人的监督是控制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力来自公众,他们必须处处以公共利益为重,想方设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

在长期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控制系统,这是公共管理机构产生良好绩效的重要保证之一。

3.3 本章知识点1、人本性原则的涵义2、服务性原则的涵义3、效能性原则的涵义4、均衡性原则的涵义5、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6、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3.4 思考题1、公共管理中效能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2、均衡性原则在公共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3、公共管理目标有哪些特征?4、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5、为什么说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6、公共管理主体应该如何体现服务性原则?7、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目标必须是预期结果与管理手段的统一?3.5 例题与习题例题:1、为什么说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答: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

首先,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

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其次,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

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

再次,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

最后,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

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

2、公共管理主体应该如何体现服务性原则?答: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要大力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要。

3、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目标必须是预期结果与管理手段的统一?答:公共管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这两个内容必须是统一的,即预期结果与管理措施必须相匹配。

如果只有预期结果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预期的结果将无法实现;相反,如果只有管理措施而没有预期结果或目标,那么管理措施的实施将失去方向。

4、1999年夏季,上海市对机动三轮车进行了统一整治。

此次整治方案的决策过程经过了以下几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提出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确定最终方案、报上级审批、形成相应决定和文件。

此项管理方案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疏堵结合、先疏后堵”)和基本的工作要求(即“以人为本,以安置就业为主,落实社会保障,做到既解决问题、又确保稳定”)。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管理的内容包括:修改相关法律、对不同类别机动三轮车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妥善安排残疾人就业、组建货运出租车公司、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等。

在整治过程中,政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使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

请分析:(1)你认为此次整治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本案例说明在公共管理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答:(1)1999年上海机动三轮车整治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公共管理范式的改变。

由于历史的原因,机动三轮车整治具有很大的难度,存在着制度规定上的缺陷和漏洞:一是管理规定不够完善,例如残疾人专用车允许携带护理人员的规定难以在实践中予以界定;二是缺乏管理手段,执行依据不足,惩罚程度有限;三是管理部门重叠,职责不明,相互扯皮。

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而过去历次整治没能超越简单化的管理模式,采取强硬措施,没有考虑到禁止营业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这种简单化的公共管理范式的选择,引起了强烈反应而形成了新的问题。

社会上开始出现怜悯的心态和求稳的声音,声势浩大的取缔行为往往只能悄然偃旗息鼓。

而只要残疾人能够继续营业,非残疾人也就冠冕堂皇地驾驶着残疾人的专用车从事运输营业。

也就是说,由于残疾人非法营业的问题难以解决,使得机动三轮车的数量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整治的难度。

因此,当公共管理方案和措施忽视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要想获得成功将是非常困难的。

1999年的整治,在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的变化,从三轮车背后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着手,既代表国家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不忽视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

在总的思路上不再沿用过去屡试不灵的简单化的、强制性的、甩包袱式的作法,而是用“赎买”的方式解决问题。

新的公共管理范式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体现服务社会的要求,保证了这次整治的有效和成功。

(2)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过去对机动三轮车的整治是采取的是强制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只看到机动三轮车造成的混乱,认为只要收缴了车,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完全忽视了车背后存在的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关系。

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收入来源相对有限,生活状况往往不如意。

现在,由于客观上存在着载客载物的市场需求,残疾人能够利用专用机动三轮车提供运输服务,换取相应的收入,尽管辛劳而卑微,但营业的收入基本可维持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