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单数还是复数
![单数还是复数](https://img.taocdn.com/s3/m/453b82d6ad02de80d4d840f2.png)
单数还是复数作者:宋志明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03期摘要:冯友兰思想的变化,经过了从单数哲学观到复数哲学观的历程。
在早年,他认同单数哲学观,主张“道理”说;而在晚年,则认同复数哲学观,接受金岳霖的“游戏”说。
他把哲学定位为精神现象学,而不再定位为西方哲学历来讲论的自然现象学。
在复数哲学观视野中,哲学论域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人事。
至于哲学的作用,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冯友兰;单数哲学观;复数哲学观;中国哲学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161—05众所周知,冯友兰先生是一位现代新儒家,尤其是新理学体系的创立者。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准确地说,他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新儒家或新理学家,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家,是一位长于求索、勇于创新的哲学家。
他并不把自己限制在某种狭小的学术圈子里。
事实上,他在晚年不再坚持理在事先的原则,早已超出新理学的范围。
同任何一位真诚的哲学家一样,冯先生一生中都在思考“何谓哲学”的问题,并且不断修改自己给出的答案。
我认为,冯先生思想的变化,经过了从单数哲学观到复数哲学观的历程。
在早年,他认同单数哲学观;而在晚年,则认同复数哲学观。
何谓哲学?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哲学家当中从来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这个问题,今后仍需进一步地探索,借用冯先生的话说,叫做“哲学纷无定论”。
我们不必完全认同冯先生的某些具体的说法,但不能不对他那种真正的哲学家品格,表示由衷的敬佩。
我们回顾一下冯先生哲学观念的演化历程,对于我们排除谬见的干扰、更新哲学观念,对于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西方哲学家当中,单数哲学观比较流行。
例如,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哲学。
他甚至主张修改“西方哲学”这个词,理由是不必用“西方”两字来限定“哲学”,因为只有西方才有哲学,别的民族都没有哲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0378ccea1c7aa00b52acb4f.png)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竊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茲將其優點概括言之: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爲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物件,始可以真瞭解。
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種同情之態度,最易流于穿鑿傅會之惡習;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聯貫綜合之搜集,及統系條理之整理,則著者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
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此弊至今日之談墨學而極矣。
今日之墨學者,任何古書古字,絕無依據,亦可隨其一時偶然興會,而爲之改移,幾若善博者能呼盧成盧,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國號稱整理國故之普通狀況,誠可爲長歎息者也。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揚,爲之流布者,其理由實在於是。
至於馮君之書,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識,請略言之:以中國今日之考据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僞;然真僞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僞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
蓋僞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僞材料,若逕認爲其所依託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産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僞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爲一真材料矣。
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https://img.taocdn.com/s3/m/002419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e.png)
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摘要: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融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把教育内容融入生活,让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得以舒展。
关键词:体验教育;情境体验;角色互换;生活历练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教育,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体验教育就是将教育还给生活。
体验教育的关键词是“体验”。
体验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
《辞海》对体验的定义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过程。
体验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完善人格,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种种体验中享受快乐,自我成长。
一、情境体验,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
也就是说,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认知。
通过创设情境,切身体验,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一次“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品德活动课上,笔者带领学生玩了一个“找气球”的游戏。
学生为了找到那个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在教室里乱撞,整个教室一片混乱,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
游戏体验结束后,学生发现阻碍他们找到气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个自私的“我”。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思路和做法,将自己身边的气球送到真正的主人手里,最后每名学生都找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气球。
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经历思考、经历发现、经历醒悟,他们终于明白: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融入情境体验之中,在体验中认知、明理,从而使空洞的说教变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使深奥的教育内容变为无形的渗透与正向的激励,最终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重塑自己。
《中国哲学史 全二册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中国哲学史 全二册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f8b6634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d.png)
第十五章 《易传》 及《淮南鸿烈》 中之宇宙...
第十六章 儒家之 六艺论及儒家之 独尊
第二篇 经学时代
01
第一章 泛论经学 时代
02
第二章 董仲舒与 今文经学
03
第三章 两汉之际 谶纬及象 数之学
04
第四章 古文经学 与扬雄、 王充
05
第五章 南北朝之 玄学上
06
*第五章 南北朝之 新道家上 ①
06
第六章 孟子及儒 家中之孟 学
01
第七章 战国时之 “百家之 学”
02
第八章 《老子》 及道家中 之《老》 学
03
第九章 惠施、公 孙龙及其 他辩者
04
第十章 庄子及道 家中之庄 学
05
第十一章 《墨经》 及后期墨 家
06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 家中之荀 学
第十三章 韩非及 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汉之 际之儒家
4 第十五章 清
代道学之继续
5 第十六章 清
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审查报告一 审查报告二
审查报告三 审查意见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出 版说明
本卷编校说明
中国哲学史
1
自序(一)
2
自序(二)
3
自序(三)
4
新序(一)
5
新序(二)
第一篇 子学时代
01
第一章 绪论
02
第二章 泛论子学 时代
03
第三章 孔子以前 及其同时 之宗教的 哲学的 思...
04
第四章 孔子及儒
01
2014高考历史 必考点精选题系列 综合试卷2(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 必考点精选题系列 综合试卷2(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dbb02ba5e9856a561260f4.png)
2014高考历史必考点精选题系列综合试卷2(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原创)“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
从材料可以看出A.百姓原指贵族官僚B.有一百家为官C.百家姓都是官职名D.有军功者可以做官25. (原创)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写下一段话: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祗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这里“新儒学”是指A.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C.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26.(2014广东江门一模)“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
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B。
27.(2014年广东汕头一模)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28.(2014年云南省一模)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
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认为( ) A.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C.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画不仅形于山水……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科学之理……立体派之思想”即可知A、D项错误,B项正29.(原创)《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
[学术]四不象的冯友兰——评冯教授《中国哲学史》
![[学术]四不象的冯友兰——评冯教授《中国哲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615b023d5727a5e9856a611c.png)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这已是哲学界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哲学,而国内学界马上反驳说中国有哲学,他们随后便把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搬了出来,并遵循西方的思维模式,在这些圣人的理论中去寻找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踪迹。
到底什么是哲学呢,好像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敢站出来理直气壮的说我对哲学理解的很透彻,这个词是我们普遍使用,随口拈来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弄懂其真正涵义。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那么philosophy的意思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意思,而西方哲学的主线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求,所以哲学也变为其代名词了。
而中国哲学主要是讨论的是关于人性的问题,或更精确的说是关于内在道德性的问题,特别是孔子,发展出了一套关于仁的理论体系,以后的思想家便开始围绕其或者批驳或者赞赏。
如果要谈本体论的话,也许老子可能会有发言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认为不应该拿西方的哲学标准来生搬硬套的套在中国思想里,每个国家的思想都有其特点,我们不能苛求思想的一致性,之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是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的哲学,但中国有自己本有的哲学,有自己的思想。
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
你提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的庄子“周庄梦蝶”就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其一、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学术论坛,而是一个知识普及的讲坛。
于丹讲<<论语>> 不是在讲哲学,也不是在讲学术。
她自己也说"对于国学,我从未说过研究,我只是站在学术之外谈个人感受。
因此,“心得”与“感悟”都只是我个人对《论语》的感悟。
"。
所以她讲的“周庄梦蝶”不是从哲学上去分析它,而讲的是她个人对于庄子的“周庄梦蝶”的思考。
这与我们讨论的“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是没有联系的。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5edf1ccea58da0116d174901.png)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既要注重文献资料,又要注重理论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的文献,是零散的文献;没有文献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课余时间,既要注重阅读原典,也要注重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及史学史的阅读。
(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二、再以鲁迅先生对《四库全书》的评价为例,了解批判继承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清廷的刻意篡改,版本较差。
而且,清政府借助纂修《四库全书》,销毁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文献。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论及:“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全毁,抽毁,剜[wān]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还谈到:“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三、几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目: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2、《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5、《史记》,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中华书局2006年版简体横排本。
贺麟对“盖棺论定”学术伦理的更新
![贺麟对“盖棺论定”学术伦理的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1f43ea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a.png)
贺麟对“盖棺论定”学术伦理的更新作者:朱培源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8期摘要:贺麟基于理性、真诚、果敢的“著述家品格”,对传统的“盖棺论定”说进行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不仅表达了学术伦理更新的愿望,而且在实践上写就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这一传世行远的专著。
他认为“盖棺论定”这种态度不利于形成持中、平正、合理的治学途径,贬损“著述家”品格,容易走入狭隘偏执,大大妨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进步。
他主张“自报家门”,他深知“写今人”的困难所在:主要集矢于作品的“客观性”问题,他不主张消极的“罪罚由人”,积极地主张学者们“自报家门”,自我剖析。
“祛魅”后的“盖棺论定”仍有其学问的规范效用,但已从绝对的律令下降为相对的准则。
“自报家门”则构成了书写现代学术史的一项题中之义。
关键词:贺麟;盖棺论定;伦理更新;著述品格;自报家门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8-0136-04在中国传统学术规范里,“盖棺论定”是公开地著文作史和知人论世所普遍谨守的伦理法度之一。
近代以降,经过贺麟(1902—1992)等学人的革新,“盖棺论定”的学术伦理,从绝对的律令降为相对的标准,新的学术规程和图景也因此得以催生绽发。
一、“盖棺论定”在“西学东渐”浪潮中动摇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大体上历经了三次重大浪潮。
1922年,梁启超(1873—1929)应“申报馆”之邀,作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将鸦片战争尤其是洋务运动以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路历程总结为逐次演进的三个时期:器物(鸦片战争)、制度(甲午战争)、文化(新文化运动)[1]。
这个观点的影响很大,为后世提供了认识和划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
是年春,梁启超在青年贺麟正就读的清华学校讲学[2]。
贺麟不仅得于亲炙,并且于次年,在梁启超的指导下,完成、发表了2篇分别关于戴震和焦循的学术论文[3]。
可以想见,贺麟对于梁启超这位老师和学术引路人的“三期”论是熟悉的。
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7c35638e9951e79b892721.png)
综述阅读材料(选读)导读:陈寅恪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概括了研究者对古人的著述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古人著书立说都是有所为而发,只有了解著立之人所处与所受的环境和背景,才能进行评论。
由于年代湮远,已不可能掌握著立之人的全部材料,最理想的情况,也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这样在认知上势必产生局限。
同时,历史人物是立体的,历史动因是多重的,不能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
因此,陈寅恪先生认为对于古人著述和历史人物都应抱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
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
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
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96674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b.png)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摘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中西哲学方法论和出发点不同,中国哲学自成体系,百家林立,在哲学思想的继承上没有西方哲学明确。
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采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路,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哲学思想,并做出深刻见解。
本文在简略阅读《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和评论。
并就自身感想与书中描述,对自己感兴趣的庄子思想进行详述。
关键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庄子1. 引言2012年12月2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爱好阅读、书法,很喜欢中国哲学。
她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一本能对韩国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史著作,无疑存在他的独特之处。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
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尽管中国哲学界对冯友兰的评价呈两极化,但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存在惊人的一致:在目前所有中国哲学史著作中,还未能有任何著作能在整体上胜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该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内容概述该书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
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3178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9.png)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一部冯友兰研究的创新之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读后
![一部冯友兰研究的创新之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读后](https://img.taocdn.com/s3/m/8f2055ca4028915f804dc226.png)
展 中作 出卓越 贡献 的冯 友兰先生来 说是很 不公 平 的。
因 此 . 书 的研
论加 以分 析 。 当说 ,研究》 应 《 的将哲学 观 、 哲学 史观作 为哲学 史方 法论 逻辑 前提 的思 路 , 是合 理 的 。 照马 按
讲 ” “ 象继 承 法 ” ) 、抽 等 的分 析 . 停 留在对 冯 友 兰 中 或 国哲 学史方 法论发展 中某些 时段 (0 2 世纪3 年代或 建 0 国后 ) 的考察 。 未有 学 者将 冯先 生一 生不 同阶段 的 从 中国哲 学史方 法论 加 以 总体考 察 。 友 兰本 人 讲 , 冯 他
兰 中国哲 学史研究 的成就 。研 究》 书则在此 方 面提 《 一
出更为 系统 的思路 , 那就是从 哲学观 、 哲学史 观 、 哲学 史 方法 论三 个层 面对 冯友 兰一生 的 中 国哲 学史 方法
是说 , 者们对 哲学 家冯 友 兰关 注 较多 。 学 而对 作 为哲 学史 家的冯友 兰关注 不够 。 这对 在 中国哲 学史 学科发
什 么样 的世 界观 就有 什么 样 的方法 论 。 因此 , 究哲 研 学史 方法论 , 就不 能不 对哲学 观和哲学史 观先 加 以探 讨 。 观《 究》 通 研 全书 , 不论 是对 冯友 兰 研究 中 国哲 学
史成 就卓著 的时期 (0 纪3 年代 的“ 2世 0 大哲 学史 ” 时期 和2 世 纪8 年代 后 的“ 编 ” 0 0 新 时期 ) 还是 对冯 友 兰学 ,
也从未 作通盘 的考察 ,研究 》 《 对此 问题 则进 行 了系统 分析 。 此 , 对冯 友 兰中 国哲学 史 方法论 的研 究 来 因 就
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2f42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9.png)
扬州中学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12 月月考试题高二语文2023.12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
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
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
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
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
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
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
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
《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
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
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
1931年,冯友兰先生写了《中国哲学史》,将要出版时,清华大学就
![1931年,冯友兰先生写了《中国哲学史》,将要出版时,清华大学就](https://img.taocdn.com/s3/m/adffd88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b.png)
1931年,冯友兰先生写了《中国哲学史》,将要出版时,清华大学就1931年,冯友兰先生写了《中国哲学史》,将要出版时,清华大学就请了陈寅恪和金岳霖两位教授对这本书稿进行了评审。
陈寅恪写了两篇审查报告,一篇是1930年写的,一篇是1933年写的。
在审查报告里,陈寅恪表达了非常多的意见,而且对中国未来的命运做了预测。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代表性的人物。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哲学史是胡适写的,但是胡适写得很简略。
所以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史书籍,应该首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在西方接受的教育,用西方的理论、做法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做了调理,而写成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他写的审查报告里强调了所谓的“理解之同情”,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极尽表扬之意,认为这本书非常好,贡献也很大。
但实际上也暗含了批评之意,而且批评得非常厉害,只是当时大家都没读出来而已。
现在我们再仔细读时才发现,陈先生的评价里好像不全是赞扬的话,他说这本书取材严谨、持论精确、很有贡献等,但是后面又说了几句:“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这实际上是批评的话,他说冯友兰拿西方的理论来讲中国的思想,把它调理得越整齐,越清楚,离真相就越远。
所以陈寅恪先生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有微词的,他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他的精神。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词叫“理解之同情”,当然这个词不是他发明的,是德语的一个词,就是你在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件事的时候,要有同情心,设想你处在同样的情境,这样才符合真相。
所以他的“理解之同情”实际上是批评了冯友兰的做法,而且他在调查报告的最后,也对中国未来的命运做了一个预测。
他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亦且终归于歇绝者。
也谈“了解之同情”
![也谈“了解之同情”](https://img.taocdn.com/s3/m/6cbb39e469dc5022aaea0090.png)
也谈“了解之同情”作者:张旭东来源:《读书》2010年第08期陈寅恪先生为他人著述所写的几篇序文,有雅然不尽之致。
我曾比较集中地介绍过这十四篇序(《读书》二○○九年第六期《陈寅恪的序文》)。
而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所作的两篇《审查报告》并没有算进去,虽然它们后来也缀于书尾作为后序。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以下称《上册审查报告》)原载一九三一年三月《学衡》第七十四期,距今已经七十年,但关于它的讨论并未停歇。
原文开端就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其中“了解之同情”一语,广为流传。
前年(二○○八)冬天,桑兵先生至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做演讲,题为《“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学方法》。
桑先生认为:“了解之同情”并不是陈寅恪所主张的治学方法;“了解之同情”只是冯友兰的治学方法;陈寅恪对“了解之同情”的办法所持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
在此之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里面就说:“(读此书)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文字上虽颇相似,但现在看来,其实不同。
陈先生文字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用了和别人不同的词句,却表达了“从众”的意思;有时词句和别人差不多,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宋代黄庭坚论诗有所谓“夺胎换骨”之说:中心意思不变但换了辞句,谓之“换骨”;辞句看似相同但中心意思已经变了,谓之“夺胎”。
陈先生文章很讲究修辞,大抵亦是这两类。
“了解之同情”一语,其含义陈先生在《上册审查报告》中所言甚明,本不待混淆。
其先言“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
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继言“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故可知“了解之同情”不过“设身处地”之意而已。
而两次提到“了解之同情”,都接以“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正是此意。
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修订增补版)
![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修订增补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8158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a.png)
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修订增补版)复旦大学徐冲老师先秦~东晋一、引论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3、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5、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二、文明、民族与国家1、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宫崎市定《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3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三、周克商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1,1928年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5、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6、王明柯《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1、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收入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2、王明柯《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5、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6、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97、宫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8、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总论: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9、増淵隆夫《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0、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中华书局,2008五、始皇帝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8、卜德《秦国和秦帝国》,载于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鶴間和幸《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六、汉的成立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4、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5、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增渊龍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阿部幸信《漢初「郡国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9,20088、阿部幸信《汉初天下秩序考论》,收入《史林挥麈——纪念方诗铭先生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着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
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
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
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
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
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扬,为之流布者,其理由实在于是。
至于冯君之书,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识,请略言之:以中国今日之考据学,已足辨别古书之真伪;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
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中国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
昔人笼统认为一人一时之作,其误固不俟论。
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时之所作,而不知以纵贯之眼光,视为一种学术之丛书,或一宗传灯之语录,而龂龂致辩于其横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学之通识所致。
而冯君之书,独能于此别具特识,利用材料,此亦应为表彰者也。
若推此意而及于中国之史学,则史论者,治史者皆认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者也;然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
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
今日取诸人论史之文,与旧史互证,当日政治社会情势,益可藉此增加了解,此所谓废物利用,盖不仅能供习文者之摹拟练习而已也。
若更推论及于文艺批评,如纪晓岚之批评古人诗集,辄加涂抹,诋为不通,初怪其何以狂妄至是。
后读清高宗御制诗集,颇疑其有所为而发;此事固难证明,或亦间接与时代性有关,斯又利用材料之别一例也。
寅恪承命审查冯君之书,谨具报告书,并附着推论之余义于后,以求教正焉。
六月十一日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此书上卷寅恪曾任审查。
认为取材精审,持论正确。
自刊布以来,评论赞许,以为实近年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而信寅恪前言之非阿私所好。
今此书继续完成,体例宗旨,仍复与前卷「册」一贯。
允宜速行刊布,以满足已读前卷「册」者之希望,而使《清华丛书》中得一美备之著作。
是否有当,尚乞鉴定是幸!寅恪于审查此书之余,并略述所感,以求教正。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所发明。
昔阎百诗在清初以辨伪观念、陈兰甫在清季以考据观念,而治朱子之学,皆有所创获。
今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然新儒家之产生,关于道教之方面,如新安之学说,其所受影响甚深且远。
自来述之者皆无惬意之作。
近日当盘大定推论儒道之关系,所说甚繁,(《东洋文库本》)仍多未能解决之问题。
盖道藏之秘籍,迄今无专治之人,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数百年间,道教变迁传衍之始末,及其与儒佛二家互相关系之事实,尚有待于研究。
此则吾国思想史上前修所遗之缺憾,更有俟于后贤追补者也。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
」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
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
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
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
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
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采」入法典。
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
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如六朝士大夫号称旷达,而夷考其实,往往笃孝义之行,严家讳之禁,此皆儒家之教训,固无预于佛老之玄风者也。
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
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
是以佛教学说能于「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
近虽有人焉,欲燃「然」其死灰;疑终不能复「复」振,「。
」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
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
不以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
凡新儒家之学说,似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
如天台「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
(其创造者慧思所作誓愿文,最足表现其思想。
至于北宋真宗时「,」日本传来之《大乘止观法门》一书,乃依据《大乘起信论》者。
恐系华严宗盛后,天台「台」宗伪托南岳而作。
故此书只可认为天台「台」宗后来受华严宗影响之史料,而不能据以论南岳之思想也。
)其宗徒梁敬之与李习之之关系,实启新儒家开创之动机。
北宋之智圆提倡《中庸》,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子,并自为传以述其义。
孤山《闲居编》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中庸广义》之前。
(孤山卒于宋真宗干兴元年,年四十七)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
二者之间「,」其关系如何,且不详论。
然举此一例,已足见新儒家产生之问题,犹有未发之覆在也。
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
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
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
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
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
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
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
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昭」示者也。
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承审查此书,草此报告,陈述所见,殆所谓“以新瓶而装旧酒”者。
诚知旧酒味酸「,」而「人」莫肯售「酤」,姑注于「于」新瓶之底,以求一尝,可乎?
(后学刘伟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三联书店二00一年《陈寅恪集》之《金明馆丛稿二编》页二八五,原载一九三四年八月商务印书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萧瀚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校刘伟电子版,并改为繁体字版,文中黑框为三联版的校对内容)。